太空探索:未來50年將如何發展?

2020-12-05 老胡說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自阿波羅11號以來,我們把機器人送上了火星,在地球軌道上建了一個基地,還把探測器送到了太陽系以外的地方。科幻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通過科幻藝術家米切爾·斯圖爾特的插圖,推測了未來十年乃至未來50年的可能發展。

2019年3月,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公開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24年底前實現載人登月。這將是川普總統第二任期的最後一年,也呼應了甘迺迪總統在上世紀60年代末之前提出的登月計劃,該計劃促成了阿波羅計劃。本世紀20年代的NASA已不再是1960年那種年輕而靈活的組織。然而,挑戰被接受了。

事實上,NASA和它的海外合作夥伴已經開始開發一種新的月球建築。這取決於一種被稱為太空發射系統的重型發射裝置,它是土星五號的競爭對手;與歐洲人一起開發的類似阿波羅的宇宙飛船,一個在月球軌道上的空間站,太空人可以從那裡降落到月球表面。缺少的只是一個著陸器,一個新的登月艙。但私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開始著手設計,該公司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開發這一設計。

因此,這將是自2024年末阿波羅發射升空以來的首次登月任務。

然而,到目前為止,「月球十年」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許多國家,包括歐洲、日本、印度,以及中國,都曾發射過自動著陸器和探測車,嘗試進行樣品返航。儘管如此,據信,2024年11月13日,也就是彭斯的最後期限內,大多數人都會觀看或收聽。美國宇航局太空人傑夫·克勞斯和考伊·普庫伊開始小心翼翼地向「月海」降落,這是自阿波羅17號以來的首次登月。

2029年,阿波羅11號之後60年,一名中國太空人登陸月球表面,恭敬地靠近美國2024年的著陸點。「彭斯任務」總是為時過早。克勞斯和普奎並不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但在他們災難性的墜落6年後,他們是第一個被埋在月球上的人。

地球外最大的殖民地在軌道上。拉格朗日站位於L4——拉格朗日第四個點——月球繞地球軌道上一個引力穩定的位置。

中央棲息地是一個矮矮的、像金槍魚罐頭一樣的圓柱體,它幾乎完全被一個更廣泛的基礎設施所覆蓋:一個用於固定位置的太陽帆,一個廣闊的散熱器農場,以及為棲息地提供陽光的環形鏡子。拉格朗日的內部是壯觀的,農業景觀彎曲在遊客的頭上。但這是一個工作的地方,可以容納一萬人。首次載人火星任務就是從這裡發射的。

然而現在,拉格朗日的主要客戶不是火星,而是地球。在劍橋大學氣候管理中心,(成立於2025年)等著名機構的領導下,大規模的地球工程計劃正在進行中,試圖挽救地球的氣候。其中一項是「反照率控制」——通過反射或偏轉部分陽光來降低地球的溫度。到目前為止,拉格朗日太空人所使用的巨大的軌道反射鏡和透鏡本身就具有行星的規模。

所有這些在地球上都是有爭議的,因為這樣的解決方案不可避免地偏袒一些國家。隨著海平面上升、熱帶地區的乾旱和移民潮的聚集,有一種滑向戰爭的感覺。

然而,拉格朗日的市民更關心的是他們自己的政治,而不是地球的政治。在這裡,在月球上,甚至在火星上,人們正在就人權的未來展開辯論。太空中的一個封閉殖民地將永遠是一個本質上專制的環境,因為所有人類的生命都將依賴於中央控制系統。坦率地說,一個控制空氣供應的暴君將擁有生與死的力量。

以天體生物學家查爾斯·考克爾的名字命名的新憲法《考克爾協議》正在起草中,以確保自由和安全。這將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地球上是無法想像的——然而,正如許多人指出的那樣,它將給那個小世界的居民帶來教訓。

在月球上,至少,第一個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出生了,自由和自治的權利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在2045年達到了頂點,一個世紀後,原子武器首次在戰爭中使用。當美國試圖在自己的月球基地建立核武器基地時,月球殖民地——包括美國殖民地——單方面宣布獨立。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國家。

相關焦點

  • 川普當選 對美國未來幾年太空探索活動會有怎樣影響?
    回顧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歷任美國總統在任期內的太空探索活動側重點各有不同,比如現任總統歐巴馬在當選後不久,就擱置了布希政府時期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隨著美國國內航天私企的迅速崛起,川普如何處理NASA與航天企業的關係尤其值得關注。
  • 太空商業化:由商業利益驅動的未來太空探索,將走得更遠
    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上升到外太空層面,雙方在爭奪太空霸權上互不退讓,不遺餘力地投入財力物力,很快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活動,1961年,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外層空間;接著,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這兩次太空探索活動對人類後來的太空活動影響深遠
  • 《去更遠的太空》:穿越5300年的時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
    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時代嗎? 人類進入還需50年時間
    第四次浪潮是太空時代嗎?什麼時候人類才能進入太空時代?對於即將來臨的太空時代,我們這個正在重新崛起的文明古國,又應如何面對?   美國未來學家阿·託夫勒曾在《第三次浪潮》中敏銳地指出:一系列新技術正在崛起,形成電子工業、航天工業、海洋工程、遺傳工程四組相互關聯的工業群。它們「將有大的發展趨勢,並且很有可能成為第三次浪潮的工業骨幹」。
  • 未來50年,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讓我們深度看看這組類比,看看電的科技發展歷史,尋找一些人工智慧革命在未來50年如何發展的線索。我們將把討論限制在「狹義人工智慧」上,檢測大規模數據模式,並根據這些模式做出決策和行動。電力的工業化使用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740-1820年,基本理論思想得到發展並建設第一部實用電氣設備;第二階段,1820-1860年,發電技術進入發展階段;第三階段,1860-1890年,商業發電、輸電和配電得到發展,同時發動機也有了更先進的發展;第四階段,1890-1930年,工廠設計的改進和電力價格的下降帶來了電的廣泛採用;
  • 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發布報告 規劃美國未來的深空探索戰略
    該指令提出美國將與商業和國際夥伴一起領導一項創新和可持續的探索方案,以實現人類在太陽系的擴張,並將新知識和新機遇帶回地球。從近地軌道以遠的任務開始,美國將領導人類重返月球,進行長期探索和利用,然後是人類前往火星和其他目的地。2019年3月,在國家太空委員會的第五次會議上,委員會對這一指令進行了擴展,提出2024年實現載人重返月球。
  • 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科技推動著人類探索太空
    自1957年人造衛星發射升空以來,人類的外太空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而太空則是一個新時代的地方,但是也非常需要科技的發展,未來有望實現的三大太空技術。如果未來可以完全解決纜繩強度的問題,這項技術就可能會實現,理論上太空電梯的運輸成本要遠低於火箭,想「一鍵升天」嗎?或許你只需要一張遠途飛機票的價格。
  • 波司登 x NASA 50 周年聯名系列發布!探索未來的新方式
    NASA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航空航天科研機構,在探索航天的路上奮勇直前。2020年是人類首次登月的第50周年,波司登 x 世界權威航天科研機構 NASA發布50周年聯名系列,只為致敬人類不懈探索宇宙的精神。
  • 系列報導--未來30年,太空科技將顛覆人類生活
    全國學校聯盟網北京9月28日訊(通訊員/孟凡傑)日前,神州網(www.snzo.cn)智庫展望欄目轉發了美國公布的一份長達35頁的《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該報告是在美國過去五年內由政府機構、諮詢機構、智囊團、科研機構等發表的32份科技趨勢相關研究調查報告的基礎上提鍊形成的。通過對近700項科技趨勢的綜合比對分析,最終明確了20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
  • 《去更遠的太空》:揭開太空神秘面紗,告訴你人類對太空探索歷程
    它適合孩子了解太空知識和航天技術的發展,也可以作為成年人了解太空知識的入門書籍。全書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人類如何探索太空和宇宙,即天文學知識;第二部分講述人類發展空間技術,對太空和宇宙的探測。書中說:太陽已經46億年,50億年後,太陽核心中的氫氣燃燒完,太陽開始向外急劇膨脹。它的表面開始增加,變得更明亮,但溫度不如從前高,演化成了是現在大小400倍的紅巨星。
  • 我國未來10年至20年將聚焦太空材料商用開發
    據新華社長沙12月5日電(記者胡喆、詹妮)5日在湖南長沙舉辦的軍民融合新材料新工藝高峰會議上,諸多專家學者表示,積極探索太空材料的商業開發有助於推動太空材料領域材料和工藝的創新,並對相關產業的軍民融合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 50年,我們如何從太空觀測中國冷暖
    時間回到50多年前一場嚴重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從黃河到長江從中原腹地到南海之濱有線通信嚴重受損(溼)度結構又能探測颱風周圍環境場的三維發展情況綜合研判颱風強度和路徑的未來變化從對颱風的平面觀測發展為立體觀測2016年
  • 88歲「登月第二人」:還想上火星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環球時報:您這些年和中國航天界的交流多嗎?哪位中國航天員是您最熟識的?奧爾德林:我經常應邀來中國,與中國航天界交流。我多年來致力於協調並推進NASA與所有具備航天能力的國家進行太空合作,尤其是在載人航天領域,力促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和中國進行合作。我認為ESA的首要合作夥伴是中國,ESA與俄羅斯也籤有月球探索的合作協議,日本則願與其夥伴國共同登月。我認為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首要國家就是中國,而非其他國家。當前美國是國際空間站的首要成員國,而中國被錯誤地置於國際空間站之外。
  • 國際空間站已運行20載,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
    原標題:國際空間站已運行20載,未來的太空探索棲息地在哪?   人類對於宇宙的觀測雖有數千年的歷史,但直到 20 世紀,人類才開發出了進入太空的航空技術。
  • 未來有望實現的5大太空技術,科學家:太空旅行或將實現!
    一直以來,人們對太空的好奇從未減退,對太空的探索也從未停止。在未來,人類在徵服宇宙的道路上將取得多大成就?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大膽而又科學的預測。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未來有望實現的五項太空技術吧!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人們在50年後到月球去旅,也許會像現在乘飛機到國外旅行一樣容易。但是,飛往火星卻絕非易事,因為到火星去旅行,旅途就要5~7個月以上的時間。作為聯結月球、火星的交通手段,宇宙巡迴航母是跨越地球和火星的軌道、環繞太陽旋轉的宇宙船。根據以往的概念,火星宇宙飛船首先在地球附近加速後轉移到環繞太陽的軌道,到達火星附近再減速,轉移到環繞火星的軌道。但這樣每一單程都要加速和減速,很浪費能量。
  • 地球未來50年後會發生什麼?科學家:太空旅行不再是夢想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的科技水平也在持續提高。有關專家曾經做過這樣的預測:在未來五十年內,人類科技成果中將會增加許多新成員,它們會給人們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其中,太空旅行、海底動車等即將研製成功的創新技術將有望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國航天飛速發展,美感嘆:中國將抓住未來太空的話語權
    中國火箭 近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有目共睹。上周三,我國以一箭五星方式成功將寧夏一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僅隔三天,中國又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兩顆全球多媒體衛星系統發射升空。
  • 還記得美國送上太空的「太空猴」嗎,50年過去了,現狀讓人意外
    人類科技在近幾百年間實現了井噴式的發展,我們不僅徵服了山川大海,甚至開始向著浩瀚的宇宙發起了衝擊,畢竟宇宙實在是太大了,人類在宇宙面前是那麼的渺小,而未知的宇宙又有著太多的危險,所以在一開始探索太空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以身試險,於是小動物們經常成為實驗對象。
  •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
  • 馬斯克和貝索斯要如何顛覆太空探索?
    》作者、科技記者蒂姆·費恩霍爾茨近日接受採訪,講述馬斯克和貝索斯等人正如何試圖顛覆太空探索領域。SpaceX在2月初發射了它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這是太空探索近代史上最好的公關活動之一——不僅僅是因為伊隆·馬斯克的公司將一輛特斯拉汽車送上太空。數以百萬計的人觀看了這次發射,親眼見證SpaceX嘗試將所有的三顆火箭都帶回地球,最終其中一顆火箭墜向距離SpaceX海上平臺的著陸點僅幾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