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tenformel 系列第一彈: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2021-02-28 李少年的生活和隨想

NASA拍的照片,太空中的地球~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想到一些答案。點開這篇文章的你,也許在兒時夢想過成為一名太空人。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是人類的本能。然而,這個問題也可能變得非常困難和棘手,如果我們理性地思考,冷靜地對比現階段太空項目所需的巨大投入,和人類在生存問題上所面對的諸多困境。

1970年,NASA的Ernst Stuhlinger 博士收到了來自尚比亞修女Mary Jucunda的一封信。信中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Jucunda 修女

這個問題實際上很深刻,但我們暫時並沒有必要細究其哲學內涵。事實上,在當時,雨林那邊的奈及利亞剛剛發生了大饑荒,造成了一百萬人死亡。即使能夠吃得上飯,很多人的生存環境也是異常艱苦和險惡的,下面兩張圖片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攝影師在那個年代巴西的一座銀礦拍攝的。

Sebastiao Salgado

探索未知是我們的本能,但是同情和悲憫更是我們的天性。為什麼不把金錢投入到改善那些人的生存條件,哪怕一點點?當有限的資源給我們自身製造了矛盾,沒有一個問題是輕而易舉的。

為此,Stuhlinger博士給Jucunda寫了回信。他的回信非常深刻,非常精彩,我非常推薦大家點擊「閱讀原文」看一下。他對太空項目的意義的討論可以大致總結為,提高人類生活質量(通過衛星監測分析提高糧食產量,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提高食品發放的效率);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這句話之深刻在於,它絕不僅限於工程領域,在科學和人文領域,這種現象事實上非常普遍。比如,希爾伯特提出的一系列數學問題引發了後人大量的工作,間接推動了幾乎每個數學領域乃至哲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觀念和範式的改變。同理,對一些哲學和藝術工作的深入挖掘,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應。對寶藏的追尋讓牧羊少年踏上奇幻之旅,而在路上他的獲得的智慧已經超過了寶藏的價值。

讓我們展開思維的翅膀,繼續前進。這種現象既然值得關注,那麼它產生的原因到底是怎樣的呢?為什麼對A的研究可以讓人們對B產生突破?讓我來先舉個慄子~

Stuhlinger博士在NASA負責火星項目,而一年前,我就坐在Frist Center的某個教室裡,聽一位學生講他在NASA實習期間所參加的火星探索者圖像重構工作。一輛火星車上有一些攝像機,而我們需要根據攝像機在不同角度拍攝的照片,重構出火星表面的3D地形。

火星地形重構的過程~感謝Eric Hayes分享論文~

經過數學的學習,我開始用一種獨特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這實際上像是盲人摸象,我們要根據一個未知物體的一些局部信息,來「猜」出這個物體的形狀。而這種猜謎的遊戲,實際上已經被人們玩了很久:比如,醫院的CT機,雷達似乎是沒有什麼聯繫的技術,然而在剛剛的這種眼光下,它們都是在「猜謎」:用已有的信息,(反射的機械波或電磁波),來推測未知物體的形狀。

如果這還不足以讓你感到它們之間的聯繫,那麼,數學的抽象視角可以進一步讓你感受到這一點。

它和以下兩幅圖來自Kirsch and Grinberg (2007)

這個美麗的泛函分析的定理,為這兩項技術奠定了基礎。把CT機對應的數學定理和雷達對應的數學定理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在形式上是如此地相似,而區別也顯而易見:不在於某些數值參數的不同,而是不同的代數(有理多項式)形式。

這個是CT機的原理~~~

雷達的原理稍微複雜一點2333

事實上,科學家喜歡把這類「猜謎」的問題稱為「反問題」,與建模計算求解得到數據的「正問題」相對,反問題從數據推測模型。由此,許多問題都可以歸入「反問題」的類別,比如處處可見的統計推理(Inference)問題。這樣,我們給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進行了一個二分歸類,而在同一類的問題,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到此,我想我已經說清楚了。之所以Stuhlinger博士提及的現象能夠這麼普遍,其重要的原因在於,科學(當然,人文也是)的很多分支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因此,才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也許在某個層面上緊密相關,只是我們暫時沒有發現。

Alles zusammenhängt~

說不定,隔壁樓裡成天不知道在搞什麼的那群nerd,有一天會改變你這個領域的面貌。不覺得超級有趣嗎?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有一群數學家喜歡研究多項式的解。大多數人(包括一些數學學習者)對多項式的理解,還只停留在中學階段,不過是思維遊戲,好像也就二次多項式在生活中有點用。至少是我,在中學時代喜愛文史哲,根本不知道數學課上學到的那些符號能怎樣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然而,對多項式的解的研究,慢慢地演化出了代數幾何、代數拓撲等分支,它們在現代數學的諸多分支裡處於核心的地位。人們逐漸發現,很多值得關心的問題,可以抽象地轉化為多項式方程(組)求解的問題。整個世界都與它有關。

即使感受不到理論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感,我們不難發現它們與現代科技的深層聯繫。人們認為智慧的特點在於邏輯推理,於是希望新一代的人工智慧具有自動推理的能力。而在機器定理證明領域,著名的「吳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將條件的結論轉化為多元多項式,然後判斷結論多項式是否在條件多項式生成的理想裡面。從代數拓撲出發,顧險峰教授的「計算共形幾何」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到計算機視覺領域。

圖片來自Reimann et al (2017)

甚至是腦科學。一群具有神經科學和數學背景的人正在用代數拓撲方法分析神經元組成集團和空洞的過程(如上圖所示),進而猜想神經信號的處理是通過神經元不斷聚合成為更高維的集團形成的。人類離意識的物質基礎這一聖杯越來越近,這大概不是幾百年前思考如何求解高次方程的數學家能夠想像到的。他們的努力,為後世的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眼鏡,透過它,可以看到很多美妙絕倫的風景,可以看到一些原來看不到的東西。

萬物皆相連。

也正因為如此,有的時候我們很難預料某一個行為的後果。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不知道某個理論的突破將給我們的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也應該記住Stuhlinger博士在給修女回信的末尾寫下的話:

「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面對無限未知,我們必須永遠保持謙卑和好奇心,必須永遠努力讓善念和人性之光主導我們的行為。這才是科學的精神。

「傅立葉先生認為,數學的主要目的在於服務於人類,解釋自然界的現象;但像他那樣的哲學家應該知道,科學的唯一目的是完善人類的靈魂。」     

這是我Weltenformel系列的第一彈。「Weltenformel」是啥?這是一個德文單詞,但我們實際上並不需要懂德文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它由兩部分構成:「Welt」和「Formel」。如果你猜不出來「Welt」的意思,那就把它讀出來,也許可以發現,它和英文「World」好像!而「Formel」除了「Formal」之外,是不是可以讓你想到「Formula」呢~~~

是的,它的意思就是「關於世界的公式」。科學家在追求大一統理論,我並不期待這個統一能夠實現,但是這樣的努力可以讓人們看到一些不同事物間的有趣的聯繫,這些小小的發現就像路邊的野花,雖小,卻足以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我想要在這個系列中,努力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有趣的聯繫,隨時記錄下來,分享給親愛的讀者們。

而正如我們猜測「Weltenformel」這個陌生的詞的過程一樣(這也算是個反問題哈哈),我認為更多的聯繫的發現可以改善我們學習的過程:如果認識到聯繫的存在,那麼對於很多需要按圖索驥從頭開始建立的體系,我們可以暫時地扔掉文本,在大腦裡根據原有的知識大概地建立起來,只有緊要處,才需要更多的信息。《莊子》中說,「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我們對某個知識體系的學習,究竟需要主動獲取多少信息?我希望我的探索可以幫大家優化學習的過程,說不定有一天,面對浩瀚的知識海洋,我們就真的「目擊而道存」了,可以來一番逍遙遊。我願付出最大的努力,換來這個無比激動人心的時刻。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為什麼要援助非洲
    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這位尚比亞女士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吃不上飯,為什麼人類每年還要還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至今日,人類為探索宇宙的花費,每年已達到了數百億美金,而非洲的貧窮飢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宇宙探索沙盒《戴森球計劃》發布宣傳片第二彈!
    Steam商店頁面:點擊前往>>>  在這段新的宣傳視頻中,可以看到除了生產建設之外,對於遊戲中環繞星球飛行、宇宙探索玩家將操縱機器人伊卡洛斯,遨遊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之中。【遊俠網】《戴森球計劃》宣傳片第二彈  同時,《戴森球計劃》製作組為了感謝廣大玩家對摩點眾籌活動的支持,決定將所有參加眾籌的玩家都列入遊戲的感謝名單,同時將增加全新的解鎖目標,並新增最高支持檔位「宇宙訊息」。
  • 海洋這麼神秘,為什麼人類不大力探索海洋,而是要去探索宇宙呢?
    海洋這麼神秘,為什麼人類不大力探索海洋,而是要去探索宇宙呢?但是經過海洋和宇宙兩者之間的研究成果對比發現,人類似乎探索宇宙要更多一些,那麼就出現一個問題了,為何人們將力氣都花在了宇宙上,而不大力探索海洋呢?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研究成果有多有少,也就是說探索宇宙得出的成果要比海洋更多。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1970年NASA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善良的修女無法理解,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忍受飢餓煎熬,為什麼美國還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裡去?NASA的一名科學家恩斯特·施圖林格給她回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過去一百多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見證了人類百年的探索領域,從腳下的這顆星球,到頭頂的這片星空,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之路上,從未停止過腳步。於是,11月29日(周日)下午14:00,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青稞沙龍」系列活動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技術派硬核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
  • 作為科技創新者的我們,為什麼要傾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為什麼要去探索宇宙?為什麼要去聆聽宇宙的聲音?我覺得這個裡頭其實一個最深刻的問題就是——中國科技是怎麼樣落後的,我們現在科技又重新發展起來了,但是曾經有100多年的時間內我們處在一個很落後的狀態。在中國的古代有很多很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把聰明才智放在探索事物的根本原因上,比如創造一些新的技巧,或者研究古代的經典,而沒有深入探索這些東西。所以我們今天非常需要聆聽宇宙的聲音。
  • 趣答人類為何要探索宇宙?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宇宙呢?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不會一直生活在搖籃中」齊奧爾科夫斯基。迄今為止,人類在地球上沒有發現除人類之外的第二種智慧生命,人類需要「它者」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浩渺的宇宙或許能解答人類的「終極三問」三,為什麼要研究黑洞?霍金說,因為黑洞在哪裡。
  • 伊對: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星空,揮筆寫下名篇《天問》,闡發對宇宙萬物的哲思。2300多年後,「天問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奔向火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一時之間,這個問題引發無數網友熱議。伊對認為,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太空,是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 【黃埔思享】「人類還有饑荒,為什麼要花銷巨大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 【佳作】UC平行宇宙第三彈,暴風流星號
    作者:屈臣屎 第三彈終於來襲,看過前兩彈,會覺得作者在這一套系列中付出了很多的心思,不斷的在完善自己的UC宇宙的故事構成。 屈臣屎已經是大家相當熟悉的作者了,模型作品自然也不必多說。
  • 《龍珠超宇宙2》dlc第十彈有什麼內容 dlc第十彈內容一覽
    龍珠超宇宙2dlc第十彈有什麼內容?這款經典的龍珠系列遊戲近期上線了第十彈dlc,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龍珠超宇宙2dlc第十彈內容一覽,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一下吧。 龍珠超宇宙2dlc第十彈有什麼內容?
  • 探索宇宙的成本那麼高,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答案讓人們害怕
    科技的力量讓我們對萬物的本質,對這個世界的事物逐漸有了更多的認知。可以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逃脫不了科學的範疇,只要科技實力足夠強大,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神。科技的快速發展,更是讓我們在半個世紀前走出了地球,開始了太空探索時代。現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付出了天文數字的金錢。我們都知道,發射一個衛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發射衛星只是太空探索道路上最便宜的一個項目。
  • 如果人類是宇宙唯一智慧文明,我們是繼續探索宇宙還是保持現狀?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宇宙應該是非常熱鬧的,到處都應該有高級文明的身影。可為什麼我們一個也發現不了?對此費米提出的甚遠聽費米悖論,這一點相信很多朋友也感到非常疑惑。從理論上來講,宇宙中應該存在不少的高級文明,而且宇宙應該也是非常熱鬧的,可我們觀測到的真實情況卻是宇宙非常死寂。為什麼本來應該非常熱鬧的宇宙,會變成死寂一片?
  • 為什麼要對《宇宙知識》裡的名詞進行解釋?
    ;而且,他們對宇宙真相和生命真相的理解要比我們高出很多,由於我們不懂他們的語言,他們只能借用我們慣用的名詞概念來表達他們要傳達的內容,這就出現了很多名詞相同而含義不同的情況。為了能讓親人們對《宇宙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非常有必要對《宇宙知識》的主要名詞、概念做一番講解,使親人們不至於悟偏這一系列的高端知識。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NASA的史都林格博士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美國太空總署隨後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了博士這封精心回信。對於平均年收入為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者來說,他們每個人每年要為空間計劃貢獻30美元,剩下的9970美元,他們將用以維持自己的生活,或娛樂消遣,或存進銀行,還有支付其他稅款與花銷。 你也許會問「那為什麼不從那30美元中拿出5美元,3美元,乃至1美元出來幫助那些挨餓的孩子呢?」對此,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運作模式,其實這與許多國家也很類似。
  • 探索宇宙不是在自尋死路!探索宇宙的好處令人驚訝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宙斯帶你看宇宙,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篇關於人類探索宇宙的文章。有人問:人類為何要探索宇宙呢?古代人不探索宇宙也好好的,我們摸索著探索宇宙會不會是自尋死路?引來其他外星生物將我們毀滅?其實人類探索宇宙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佳作」UC平行宇宙第三彈,暴風流星號
    作者:屈臣屎第三彈終於來襲,看過前兩彈,會覺得作者在這一套系列中付出了很多的心思,不斷的在完善自己的UC宇宙的故事構成。屈臣屎已經是大家相當熟悉的作者了,模型作品自然也不必多說。iN倒是很想參與到作者UC宇宙的創作當中,提一個建議吧,權當iN在哦瞎說。一個故事宇宙的構成往往會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和獨立的科技特徵,既然作者希望將自己的這一個系列的作品獨立於高達模型的宇宙觀而存在,是不是得花些心思構建出一些UC宇宙中獨有的科技和風格並將之模型作品化呢?
  • 人類能夠探索的宇宙有限度嗎?科學家:未來我們會被宇宙孤立
    但是現實我們都知道,每個星球之間都有著廣闊的距離,更不用說各個星系之間了。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段距離到底有多遠。假設我們可以不停的走下去,那麼從地球到太陽需要走約650年。而在銀河系中,有將近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我們的太陽不過是非常渺小的一部分。知道了銀河系有多大以後,我們就可以真正知道人類的探索極限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