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的成本那麼高,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答案讓人們害怕

2020-08-28 AriaAndBrandon2

現代人類的祖先是7萬年前的非洲智人,而人類文明的形成距今也不過才萬年左右。雖然時間非常短,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數百年前走進科技時代之後,更是迎來了一次次的飛躍。人類從手工時代進入了工業時代。

科技的力量讓我們對萬物的本質,對這個世界的事物逐漸有了更多的認知。可以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逃脫不了科學的範疇,只要科技實力足夠強大,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神。科技的快速發展,更是讓我們在半個世紀前走出了地球,開始了太空探索時代。

現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付出了天文數字的金錢。我們都知道,發射一個衛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發射衛星只是太空探索道路上最便宜的一個項目。如果是發射探測器,載人太空那花費更高,美國在1969年進入的載人登月,只進行了幾次就不再繼續。

為什麼美國不再繼續載人登月?主要還是載人登月的花費太高了,即使是美國這樣的經濟強國,也差點因為一個登月而出現經濟危機。由此可見,太空探索是多麼費錢的一個事業,而人類要探索太空離不開空間站,目前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也不是一個國家製造的,而是集合了多個國家全力建造的。

因為一個國家很難承擔起建造空間站的花費,而近半個多世紀的太空探索,基本都是只有付出沒有什麼金錢的回報。所以,很多的民間機構,民間獎金基本都不願意投資太空探索事業,因為它無法很快給我們帶來實際性的投資回報。

既然太空探索是花費巨大的投入,為什麼科學家不僅沒有放棄,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投入越來越多?難道這些錢用在人類其它的方面不更好嗎?可能有些人覺得,人類花費巨量的金錢探索宇宙,是一種沒有回報的浪費。可是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探索宇宙是我們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只有今天在太空探索方面巨量的投入,才可能會有明天更豐富的回報,而且探索宇宙更重要的還是為了人類的未來。可能有人對此不太明白,下面我們就此問題進行一些討論,看完之後,你就會明白,人類為什麼要積極探索宇宙了。

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我們自然不知道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可是當我們真正走出宇宙之後,我們知道了地球之外還有更加浩瀚的空間。而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世界,對宇宙認知的不斷提升,讓我們看到了人類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危機,這些危機,如果人類無法解決,那等待人類的就是終結的命運,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第一個危機就是地球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我們都明白,科技時代給我們帶來了優越的生活,可同樣也給地球帶來了生態的惡化。工業生產帶來的各種汙染,正在一步步將地球推向深淵,如果地球的生態在未來惡化到讓人類無法生存的時候,我們怎麼辦?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外星球移民。

而要移民外星球,我們首先要找到第二顆適宜人類的行星,而這樣的行星在太陽系只有地球這一顆。雖然科學家想火星看作是人類未來的移民行星,但是火星並不是天然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還需要經過一系列改造才行。

可是我們都明白,即使火星再怎麼改造,它可能也無法跟天然的宜居行星相比。所以,人類未來真正的移民行星應該是在太陽系外尋找。可能有人會說了,地球未來的生態玩意一定會惡化到無法生存嗎?當然不是,如果人類在未來有了環境改造技術,或許還可以讓地球重新恢復到美麗生態。

當然,即使地球的生態不會惡化到無法生存的地球,可是資源枯竭卻是板上釘釘的。地球的資源基本都是不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少一點,用完之後就不會再有了。而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現在地球上的資源可能只可以供人類繼續使用百年左右。

如果資源沒有了,人類的科技就無法繼續前進,同時人類文明也會遭遇巨大危機。弄不好,整個人類文明就會徹底消失在時間長河中,而要擺脫地球資源枯竭的危機,我們就要將目光放在宇宙,因為宇宙的資源是無限的,只要我們有了太空採故的技術和實力,那麼資源危機也就消除了。

第二危機,宇宙各種災難的威脅,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都知道大自然也不是一直都非常美好的,經常會有各種災難爆發,而在人類史上,因為大自然的災難死亡的人數是一個無法統計的龐大數量。人類在地球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存在,在我們沒有走出地球之前,可能覺得地震,火山噴發,狂風暴雨是可怕的。

可是當我們走出地球,對宇宙的認知越來越多之後,才發現地球的這點災難跟宇宙的災難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地球的災難最多也就是讓人類有一些巨大的損失,而宇宙的災難輕則引發生物大滅絕事件,讓80%以上的地球生命滅絕。重則可能就是讓地球也跟著崩潰消失。

宇宙的災難有不少,比如小行星撞擊可以輕鬆讓地球的生態發生劇變,從而引發生物大滅絕。再比如超新星爆發,地球如果離得近,那就會直接消失,即使離得遠,強大的伽瑪射線暴也可以輕鬆滅絕所有的地球生命。另外還有黑洞,未知的各種宇宙輻射等都可以輕鬆讓地球和人類毀滅。

第三個危機:外星文明的威脅,雖然人類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任何的外星文明,但是浩瀚的宇宙告訴我們,外星文明的存在是不用懷疑的。而且按照宇宙138億年的年齡,宇宙中有可能會有很多的文明,實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人類文明只不過才發展了不到一萬年,而宇宙中那些發展了幾百萬年,幾億年甚至是幾十億年的強大文明,人類在它們面前可能渺小如螞蟻,強大的外星文明毀滅人類文明可能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而人類想要擺脫這些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各種災難,只有努力發展科技,不斷探索宇宙,對宇宙有越來越多的認知。

雖然現在探索宇宙是一個只進不出的賠錢買賣,但是它在未來會帶給人類無法想像的回報。有可能會有未知的未來,人類需要依靠對宇宙的認知去規避各種風險,只要我們也成為了強大的星際文明,那麼才能夠擺脫各種可能的威脅。探索宇宙的投入不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無限的人類未來,為了人類的延續。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探索宇宙成本那麼高,為什麼還要堅持?科學家告訴你5大理由!
    人類的思想與時俱進,對於宇宙的未知面目更加好奇,每個國家在宇宙探索的領域更是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從第一個太空人登月,到如今多個衛星探測器屹立在宇宙中,都說明了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決心。雖然目前的科學技術還並不是很完美,只能探索到宇宙的冰山一角,因此有很多人也納悶了,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也探測了火星,既然科技水平還不成熟,為什麼還要頻繁的探索宇宙呢?如果一旦發現了外星文明,對人類究竟是好是壞呢?
  • 探索宇宙成本巨大,為何還要繼續?劉慈欣:為了預防三個潛在危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轉眼間半個世紀過去了,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花費了無數的金錢和資源。但是對宇宙這麼多年的研究,卻幾乎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很多人非常不理解,既然探索宇宙的花費如此巨大,收效又甚微,為什麼科學界非但沒放棄,反而這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呢?
  • 人類在宇宙中的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答案可能會讓人們感到害怕
    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科學家一直都期望尋找到地外生命甚至是地外文明,可是讓人們失望的是,直到現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沒有發現任何地外生命,地外文明存在的痕跡。難道宇宙中不存在其它的外星文明?人類是宇宙唯一的智慧文明?
  • 超級計算機已經將圓周率算到31.4萬億位,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數學這門學科也越來越完善,直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數學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學問。雖然古時候的數學體系跟現在沒有可比性,但是在2000年前,人類文明史上出現了一個偉大數字,這個數字困擾著無數的科學家,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真正揭開它的奧秘。這個數字就是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圓周率。
  • 為何國家還有很多問題卻還要探索宇宙?50年前的一封信給你答案
    探索宇宙真的是在浪費錢嗎?為什麼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卻還要繼續探索宇宙?其實所有領域的科研好像都伴隨著這種聲音,這是短視的、狹隘的,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最大的問題需要長期的投資,而社會最偉大的進步是通過長期辛勤的工作、研究、發展而來的,而且往往是在投資完成後的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才實現的。
  • 科學界有三大理論讓人們害怕,每一個都能引起人們的深思
    人類的科技在近百年來之所以快到不可思議,一個核心的原因就是很多驚人科學理論的出現,這些科學理論有的已經成為了現實,應用到人類文明中,而有的還在研究探索當中。其中有三個科學理論讓人們感到害怕,每一個都能引起人們的深思。
  • 宇宙是真空,為何飛船不能無限加速?背後隱藏的答案讓人害怕
    然而在這波瀾壯闊的宇宙後面,其實隱藏著一個難以忽視的屬性——距離。宇宙中龐大到讓人絕望的距離尺度,就好像一條堅不可摧的鏈子,死死地鎖住人類的活動範圍,而這對於人類文明來說是致命的。因為人類活動範圍內的資源並非沒有上限,一旦這些供人類發展生活的資源耗盡,那麼迎接人類的將只有滅亡。
  • 如果人類是宇宙唯一智慧文明,我們是繼續探索宇宙還是保持現狀?
    地球的這種生命起源的模式同樣也適應於宇宙的其它生態星球。那麼宇宙中像地球這樣的類地行星多嗎?答案是多到無法統計,就拿直徑約15萬光年的銀河系來說,有著數千億顆恆星,類地行星的數量可能多達百億以上。即使很小的概率誕生像地球這樣的生態星球,那麼銀河系跟地球非常相似的類地行星,數量應該也是非常多的。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還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上飯,我們為何還要探索宇宙
    一些網友留言:為什麼那麼多人吃不上飯,卻還要花很多錢探索宇宙?巧合的是,早在1970年,尚比亞修女MaryJucunda曾致信美國航空航天局ErnstStuhlinger博士,問了同樣的問題。她很快收到一封真摯的解答和一張曼妙的地球照片。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封40多年前的回信。
  • 人類不斷探索宇宙,是要放棄地球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上個世紀,科技迅速發展,人類有了探索宇宙的能力,自人類擁有探索宇宙的能力之後,一直沒有停止過探索。上賽季還有一場不計成本的太空競賽,主角就是美國和前蘇聯,美國將目光放在了月球之上,而蘇聯將目光放在了金星上,雖然蘇聯在金星的探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奈何對手太強大,這場競賽最終以美國成功載人登月而勝利告終。
  •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科學家:如果深究,會產生害怕
    所有人都知道,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上百萬年的時間,從最開始的關注溫飽問題,到現在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人們的生活都有了很多的變化,從科技開始發展滯後,人類開始慢慢對太空進行探索。等到我們開始慢慢了解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宇宙實在是太大了,完全看不到盡頭,那時就意識到,我們以為的龐大的地球其實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這時就會有一個問題了,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宇宙究竟有沒有盡頭呢?其實在我們看來,地球是個很龐大的物體,我們窮盡一輩子的時間可能也不能夠把地球走遍,更不用說宇宙呢?
  •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你可能會害怕
    現如今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也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了宇宙當中。對於宇宙人類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人類所處的宇宙究竟有多大,從古代人類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不過目前來說誰也說不出宇宙的邊界究竟在哪裡,也無法說出宇宙的盡頭究竟在哪裡。
  • 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孩子餓肚子 為什麼我們還要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NASA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以下為這封信的節選。 探索宇宙還有另外兩個重要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
  • 因詩歌相聚半輩子他們還要繼續寫下去
    為什麼起這個名字?詩人劉翔說,北回歸線是太陽的光線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是一條開闊、包容的緯線,而這正是詩人們對這本詩刊的美好希望。這冊灰白封面的創刊號,裡面藏著的故事,多年以後依然為詩人們津津樂道。
  • 如果宇宙由奇點大爆炸而來,奇點是如何來的?有種猜測讓人們害怕
    如果你想問地球的起源,通過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和研究,我們基本上找到了答案。但是對於宇宙的起源,由於人類科學技術的局限性,我們仍然沒有明確的答案。 而且,這一點的內能是超巨大的,溫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高。 過去,人們錯誤地認為奇點包含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事實上,奇點內部只有超強的高溫能量。大爆炸之後,能量被釋放到一些基本粒子中,如中子、電子和中微子。可能有一個問題:能量能轉化物質嗎?
  • 為什麼地球在真空的宇宙中不會掉下去?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地球在真空的宇宙中不會掉下去,反而是一直懸空的掛在哪裡!在這個真空的宇宙中,那些天體又為什麼會運動,它到底有沒有往下掉落呢?我們今天就為你揭曉答案。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了天體力學,在牛頓老爺子還沒有發表萬有引力定律的時候,人們更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什麼會站在地球上,而不是掉入天空中去。人類以自己可以站在地球上習以為常,根本沒有想過這種問題。直到有一個蘋果砸在的祖師爺牛頓老爺子的頭上,宇宙中最重要的力,被發現了,它就是引力。
  • 宇宙中最小的物質是什麼?它有怎樣的特點?它還能繼續分下去嗎?
    如果拿一個日常的物品,比如一個咖啡杯,你把它切成兩半,然後再切成一半,之後繼續切,什麼時候才會結束?你會一直繼續下去嗎?你會不會找到一套不可以被分割的「積木塊」,萬事萬物都可由其組成?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後者——物質是由基礎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是宇宙裡最微小的東西。這些粒子在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理論下互相作用。
  • 人類和宇宙為什麼會存在?這又有什麼意義?答案讓人害怕
    人類和宇宙為什麼會存在?這又有什麼意義?答案讓人害怕我們都知道,宇宙的產生是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在這一場大爆炸之後,宇宙當中的原子核經過匯聚,誕生了藍巨星,而隨著藍巨星能量的釋放,不斷的誕生了大量的新物質,最終出現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以及像地球這樣的行星。
  • 為什麼飛機特別是客機,必須飛的那麼高?答案萬萬沒想到
    為什麼飛機特別是客機,必須飛的那麼高?答案萬萬沒想到 如今旅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解壓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到節假日人們也總會選擇外出旅行,旅遊不僅能放鬆心情,還能體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和環境,而現在的交通也是非常便利的,短途旅行一般會選擇自駕遊,而長途旅行人們一般是選擇飛機作為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