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這位尚比亞女士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吃不上飯,為什麼人類每年還要還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至今日,人類為探索宇宙的花費,每年已達到了數百億美金,而非洲的貧窮飢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那麼人類探索宇宙和解決非洲問題真的有衝突嗎?其實解決非洲或其他地方的貧民問題,物資方面沒有任何困難,根本不需要從航空項目上省錢。如果要援助,美國剩餘的糧食就可以救活全世界的飢餓者。
可是有一種制度,它會告訴你消費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它寧願把多生產出來的牛奶倒進海裡,也不會給窮人喝。有人餓死,其實是全世界的市場對資源分配的問題,即使不發展航空,在不合理的分配製度下仍然有人會餓死。
如今各國為了土地,為了石油礦物發動戰爭,這和我們曾經那個陷入死循環的古代中國是不是很相似,只顧著眼前的利益,生怕別人強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矛盾永無止境。
因此人類必須要走向星海,探索宇宙。探索,包含著探尋和索取兩個意思,航天科技的發展正能給我們提供種種可能性。我們的太陽只是銀河系裡一顆非常普通的恆星,在銀河系中一共有幾千億顆恆星,而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而已。
每年都有上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科技被用於日常生活,這些新技術用於打造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業設備,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風暴預警和天氣預報,更好的通訊設施和醫療設備。除此之外,如果地球真的有世界末日那一天,人類此時在探索宇宙中花的錢,都是對人類延續生存希望的技術儲備。
幫助非洲擺脫貧窮,不僅僅是捐助糧食,而是要把國際上援助的糧食送到饑民手中,否則在運轉環節是會被層層剋扣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幫助非洲政府組織修建農田水利工程的勞動力,培育良種,引進生產線製造化肥機械和農藥等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我國對非洲的援助,從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了,除了援助物資和隔三差五的免除債務外,我們還會幫助非洲建設鐵路、橋梁、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
那麼,我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難道只是出於大國責任或無私奉獻嗎,其實我們在非洲修建的各種基礎設施,都是以我國的工業標準製造的,以後的保養和升級得繼續找我們,價格也是我們說了算,這可就成了實打實的搖錢樹。
非洲基礎設施修好了,將來我們在那裡挖礦,運材料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那裡也是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我國的很多商品將來都可以方便的賣過去,在某種程度上,這是雙方合作共贏的相處方式。
我們投入那麼多資金去探索宇宙,去援助非洲,是因為有了這些投入,才能給我們帶來和平、安定、富強!我們也才有資格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END
對於我們投入大量資金探索宇宙、援助非洲,你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發表你的觀點。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不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