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於沛:馬克思主義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科學
馬克思畢生的科學活動,或是邏輯的方法,或是實證的方法,卻從沒有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從揭示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科學性、真理性這一總體目的出發,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最近,有人在論析歷史虛無主義時,把馬克思主義歷史認識體系當作歷史虛無主義來批判。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於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體系,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科學,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歷史虛無主義是毫無根據的謬論。
誣枉馬克思是一些人慣用的手法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看待某些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
於沛:實際上,早在20世紀上半葉,被西方尊奉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的卡爾·波普爾,在《歷史主義的貧困》等著作中,就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和黑格爾一樣的「神諭哲學」,是「歷史宿命論」,是「形上學的教條或宗教式的信念」;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中世紀的神學史觀一樣,只不過中世紀的神學史觀寄希望於選民,法西斯代之以特選的種族,馬克思代之以特選的階級而已」。
波普爾的這些論調曾受到一些人的刻意吹捧,風靡一時,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波普爾「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出於惡意」。因為「他把許多本來並不是馬克思的東西都塞到馬克思的名下,然後就藉口反對這些東西來反對馬克思」。波普爾荒謬理論改頭換面的現代表現之一,就是將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與宗教神學相聯繫,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猶如教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我們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是共產主義。我們的理想和信念,絕不會因馬克思主義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攻擊而改變。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從來就是在應對各種挑戰中鞏固和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學理而言,如何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嚴謹科學的理論體系?
於沛:馬克思主義是時代呼喚的產物,從不曾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
19世紀30年代,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歷史舞臺,迫切要求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命運。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的三種主要思潮——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同法國所有革命學說相聯繫的法國社會主義——的繼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廣泛汲取了19世紀中葉前,特別是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文明的精華,同時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潮,同機會主義、修正主義進行了不可調和的鬥爭。
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社會經濟形態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依次更迭的歷史過程;但是,這個「歷史過程」並不是自發實現的,沒有絲毫「宿命」的內容。馬克思所強調的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者把人類歷史發展的諸階段,區分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和共產主義制幾種生產方式和與之相應的幾種社會形態,並不是說所有民族、國家的歷史都無一例外地按照這個序列向前發展,而是強調這個縱向發展的總過程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
馬克思對人類未來社會制度的預測十分審慎。1881年1月6日,荷蘭社會民主黨領袖紐文胡斯寫信給馬克思,請求馬克思回答他提出的問題,並準備將這個問題提交給社會黨人代表大會討論。這個問題是:社會主義者如果取得政權,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勝利,他們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應當首先採取哪些立法措施?同年2月22日,馬克思在覆信中明確指出,這個問題提得不正確,因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麼,應該馬上做些什麼,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但是,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是不著邊際的,因而這實際上是一個幻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唯一的答覆應當是對問題本身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如此嚴謹的科學精神,是對那些攻擊「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駁斥。
深刻洞見歷史大勢指導開闢世界發展新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實踐而言,馬克思主義當代的偉大實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對所謂「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批判。
於沛:是的。馬克思主義深刻洞察了歷史大勢,深刻闡發了分析歷史的基本方法,在其指導下,建立了一種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社會制度,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模式,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歷史虛無主義虛妄的歷史觀永遠承擔不了這樣的使命。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了現實的社會制度,形成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並存與矛盾鬥爭的新的歷史格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馬克思主義在新歷史時期獲得新的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國迅速發展,中國人民穩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適合中國,也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樣,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何尋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為那些苦尋發展之路,希望在融入國際秩序的同時保持獨特生活方式和政治選擇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道路。雷默說:「中國目前發生的情況,不只是中國的模式,而且已經開始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方面改變整個國際發展格局。」這表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已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中國道路」是一條獨立於資本主義體系之外的現代化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
始終堅持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史學研究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史學研究方法而言,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於沛: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特點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它在實證的歷史思維中邏輯地再現歷史的真實過程。這和懷著某種別樣目的,肆意歪曲、篡改歷史事實和進程的歷史虛無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自大學時代直至逝世前,始終堅持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不是偶然的。他的研究和他畢生所獻身的爭取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馬克思在其世界歷史研究中曾做了包括1879—1882年《古代社會史筆記》和1881—1882年《歷史學筆記》在內的8個編年史摘錄,而這兩部「筆記」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馬克思在摘錄歷史學家撰寫的一些歷史著作時,按照歷史的基本邏輯,表達了他對書中所述及的各種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的理解和評價,同時補充了某些被遺漏的重要事實,訂正了一些記述不夠準確的地方,而不是作為文獻積累簡單地摘抄或複述。在《歷史學筆記》中,馬克思對公元前1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歷史做了批判性的評述,其主要關注點是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現代民族國家的起源,以及資產階級為確立自己的統治所進行的鬥爭。與此同時,與這一時期歐洲歷史有關聯的一些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歷史,在筆記中也有所摘錄。
不難看出,馬克思的史學研究方法,是辯證的邏輯分析與實證的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馬克思通過大量實證性的世界歷史研究,從理論與歷史研究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闡釋和驗證。馬克思畢生的科學活動,或是邏輯的方法,或是實證的方法,卻從沒有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從揭示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科學性、真理性這一總體目的出發,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曾寫道:「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馬克思研究了古代社會史之後,對此進行了糾正。1847年前,人類的史前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無人知曉,馬克思恩格斯也不例外。後來隨著哈克斯特豪森、毛勒,特別是摩爾根等史前史研究成果的問世,才充分證明了隨著原始公社的解體,社會才開始分裂出對立的階級。這樣,關於《共產黨宣言》上面那句話,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個註:「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而不再是「一切社會的歷史」。正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在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觀點。(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