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沛:馬克思主義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科學

2020-12-03 人民網

原標題:於沛:馬克思主義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科學

  馬克思畢生的科學活動,或是邏輯的方法,或是實證的方法,卻從沒有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從揭示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科學性、真理性這一總體目的出發,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最近,有人在論析歷史虛無主義時,把馬克思主義歷史認識體系當作歷史虛無主義來批判。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於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體系,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科學,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歷史虛無主義是毫無根據的謬論。

  誣枉馬克思是一些人慣用的手法

  《中國社會科學報》:如何看待某些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

  於沛:實際上,早在20世紀上半葉,被西方尊奉為「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的卡爾·波普爾,在《歷史主義的貧困》等著作中,就攻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和黑格爾一樣的「神諭哲學」,是「歷史宿命論」,是「形上學的教條或宗教式的信念」;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中世紀的神學史觀一樣,只不過中世紀的神學史觀寄希望於選民,法西斯代之以特選的種族,馬克思代之以特選的階級而已」。

  波普爾的這些論調曾受到一些人的刻意吹捧,風靡一時,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波普爾「不是出於無知,就是出於惡意」。因為「他把許多本來並不是馬克思的東西都塞到馬克思的名下,然後就藉口反對這些東西來反對馬克思」。波普爾荒謬理論改頭換面的現代表現之一,就是將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與宗教神學相聯繫,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猶如教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我們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是共產主義。我們的理想和信念,絕不會因馬克思主義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攻擊而改變。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從來就是在應對各種挑戰中鞏固和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具有嚴謹的科學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學理而言,如何證明馬克思主義是嚴謹科學的理論體系?

  於沛:馬克思主義是時代呼喚的產物,從不曾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

  19世紀30年代,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歷史舞臺,迫切要求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命運。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是19世紀人類三個最先進國家中的三種主要思潮——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以及同法國所有革命學說相聯繫的法國社會主義——的繼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廣泛汲取了19世紀中葉前,特別是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文明的精華,同時與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思潮,同機會主義、修正主義進行了不可調和的鬥爭。

  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社會經濟形態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依次更迭的歷史過程;但是,這個「歷史過程」並不是自發實現的,沒有絲毫「宿命」的內容。馬克思所強調的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者把人類歷史發展的諸階段,區分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和共產主義制幾種生產方式和與之相應的幾種社會形態,並不是說所有民族、國家的歷史都無一例外地按照這個序列向前發展,而是強調這個縱向發展的總過程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

  馬克思對人類未來社會制度的預測十分審慎。1881年1月6日,荷蘭社會民主黨領袖紐文胡斯寫信給馬克思,請求馬克思回答他提出的問題,並準備將這個問題提交給社會黨人代表大會討論。這個問題是:社會主義者如果取得政權,為了保證社會主義的勝利,他們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應當首先採取哪些立法措施?同年2月22日,馬克思在覆信中明確指出,這個問題提得不正確,因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麼,應該馬上做些什麼,這當然完全取決於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但是,現在提出這個問題是不著邊際的,因而這實際上是一個幻想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唯一的答覆應當是對問題本身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如此嚴謹的科學精神,是對那些攻擊「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駁斥。

  深刻洞見歷史大勢指導開闢世界發展新模式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實踐而言,馬克思主義當代的偉大實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對所謂「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批判。

  於沛:是的。馬克思主義深刻洞察了歷史大勢,深刻闡發了分析歷史的基本方法,在其指導下,建立了一種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社會制度,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模式,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歷史虛無主義虛妄的歷史觀永遠承擔不了這樣的使命。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了現實的社會制度,形成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並存與矛盾鬥爭的新的歷史格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馬克思主義在新歷史時期獲得新的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國迅速發展,中國人民穩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適合中國,也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樣,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如何尋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為那些苦尋發展之路,希望在融入國際秩序的同時保持獨特生活方式和政治選擇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道路。雷默說:「中國目前發生的情況,不只是中國的模式,而且已經開始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方面改變整個國際發展格局。」這表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已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中國道路」是一條獨立於資本主義體系之外的現代化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

  始終堅持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史學研究方法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史學研究方法而言,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徵是什麼?

  於沛: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特點是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它在實證的歷史思維中邏輯地再現歷史的真實過程。這和懷著某種別樣目的,肆意歪曲、篡改歷史事實和進程的歷史虛無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馬克思自大學時代直至逝世前,始終堅持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不是偶然的。他的研究和他畢生所獻身的爭取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馬克思在其世界歷史研究中曾做了包括1879—1882年《古代社會史筆記》和1881—1882年《歷史學筆記》在內的8個編年史摘錄,而這兩部「筆記」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馬克思在摘錄歷史學家撰寫的一些歷史著作時,按照歷史的基本邏輯,表達了他對書中所述及的各種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的理解和評價,同時補充了某些被遺漏的重要事實,訂正了一些記述不夠準確的地方,而不是作為文獻積累簡單地摘抄或複述。在《歷史學筆記》中,馬克思對公元前1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歷史做了批判性的評述,其主要關注點是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的現代民族國家的起源,以及資產階級為確立自己的統治所進行的鬥爭。與此同時,與這一時期歐洲歷史有關聯的一些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歷史,在筆記中也有所摘錄。

  不難看出,馬克思的史學研究方法,是辯證的邏輯分析與實證的歷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馬克思通過大量實證性的世界歷史研究,從理論與歷史研究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闡釋和驗證。馬克思畢生的科學活動,或是邏輯的方法,或是實證的方法,卻從沒有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從揭示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科學性、真理性這一總體目的出發,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例如,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曾寫道:「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馬克思研究了古代社會史之後,對此進行了糾正。1847年前,人類的史前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無人知曉,馬克思恩格斯也不例外。後來隨著哈克斯特豪森、毛勒,特別是摩爾根等史前史研究成果的問世,才充分證明了隨著原始公社的解體,社會才開始分裂出對立的階級。這樣,關於《共產黨宣言》上面那句話,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加了一個註:「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而不再是「一切社會的歷史」。正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在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觀點。(陳葉軍)

相關焦點

  • 深刻把握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原標題:深刻把握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宣講家網評論摘要: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關乎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共產黨人只有深刻把握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才能應對挑戰,戰勝風險,帶領人民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真理,這是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
  •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作者: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鄭又賢  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手裡,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也是一個東西。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
  • 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0-0012-05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思想過程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居於之首,蘊意著統領之意,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內在意蘊思政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是準確認識和把握政治性與學理性的本質特徵及其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得出的理性判斷,彰顯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本質意涵,事關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性、科學性和原則性。
  • 陳輝 嚴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內容提要:實踐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用實踐思維方式審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其內在邏輯表現為:實踐過程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主體;實踐主體目的性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對象與內容;實踐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統一決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方法與路徑。
  • 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的基礎命題和原則立場
    本文擬從討論與歷史進步思想密切關聯的三個基礎性命題——歷史規律論、歷史決定論和歷史目的論入手,在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的論域中對這些問題展開統一的清理和批判,以更好地澄清和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就是說,預測未來不僅是一種正當的強烈願望,是一切科學知識和學術思想所當有的基本功能和目的,而且邏輯上也決不是如波普爾所說的那樣絕無可能的。第三,歷史規律和「一切都依賴於我們自身」並不是衝突的,歷史規律就包括了甚至本來就是「我們自身」的規律,因為歷史不是外在於人的,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20)歷史本來就是「我們自身」的歷史。
  • 高校思政課教學怎樣堅持八個「相統一」
    八個「相統一」,第一個就是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求在教學中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要求從根本上徹底地講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
  • 深刻把握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內在邏輯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善於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準確把握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科學內涵,需要深刻理解這一論斷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在建立和證明唯物辯證的自然觀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
  • 立黨立國根本指導思想的歷史、理論與實踐邏輯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馬克思主義「對工人階級的功績」在於,「他們教會了工人階級自我認識和自我意識,用科學代替了幻想」,昭示了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使工人階級從一個自在的階級轉變為一個自為的階級。
  •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牢牢堅持八個「相統一」
    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建立在邏輯嚴密的學理性基礎上,必須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因此,思政課還要有深度、有力度,運用精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釋學生之惑,實現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是蘊涵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兩種重要元素。
  • 全面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
    第一篇主要介紹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包括的思想家有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布洛赫等;第二篇是關於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涉及「意識形態批判」、「技術理性批判」、「大眾文化批判」和「性格結構與心理機制批判」等理論;第三篇是「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論述了薩特和列斐伏爾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第四篇是關於西方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介紹了德拉-沃爾佩的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第五篇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則包括了
  • 注重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文中所指出的,「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科學的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整體性的理論品格,是唯物論、辯證法和價值論在實踐論基礎上得以統一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範
    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黨的歷史經驗,系統闡述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是指引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完成偉大歷史任務的宣言書和動員令。《講話》是我們党進入新世紀的綱領性文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範。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與此同時,科學自身的教化功能也淪為純粹的和碎片化的對於知識的掌握,教育成為客體化知識的傳授,而其人道主義本質則被忽略。不得不說,這也是當代教育中科學技術與科學精神相分裂的重要根源之一。馬克思認為,科學是人類本質力量的重要維度,並始終在人類自身歷史的發展視域中審視科學。
  • 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 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價值性和知識性、建設性和批判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灌輸性和啟發性、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這「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與親和力。
  •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
    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統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鮮明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講話。這些講話深刻回答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闡述了黨的十八大精神,豐富發展了黨的科學理論,進一步升華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
  •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
    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學校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生心裡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 大家手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新發展
    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的科學性。   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動這一思想不斷發展,並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科學思想武器。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一正確的命題,是在1924年至1927年的中國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提出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而為當時一切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人們所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