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跨文化研究挑戰

2020-10-08 中國社科國際關係學


近年來,基於跨文化場景的研究發展迅速,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帶來了多方面挑戰。9月23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湯雅·波羅斯克(Tanya Broesch)、美國內華達大學人類學副教授阿麗莎·克裡騰頓(Alyssa N. Crittenden)等人共同撰寫的論文《跨文化研究導航:方法論及倫理考量》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刊發。文章提到,未來,從事跨文化研究的學者應轉變方向,將重點放在跨文化研究的研究選址、社群參與和研究方法的文化適用性方面。

  研究對象日益多樣化

  文章指出,當前全球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日益多樣化,這對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倫理規範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許多參與研究的受訪對象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這容易造成研究人員和受訪對象間的不對等,帶來一系列潛在負面影響。因此,研究人員應充分重視社群參與的重要性,包括向受訪對象解釋並分享研究成果。

  在教育學、人口統計學、認知研究等領域,日益顯現出納入多樣化群體作為研究對象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跨文化研究者應打破學科和研究主題的局限,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積極應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和倫理挑戰。對研究選址、社群參與和研究方法的文化適用性三個方面進行更嚴謹的考量,更好地設計和執行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謹慎制定研究計劃

  為滿足研究對象多樣化的要求,跨文化研究者在進行研究選址時,常常機械式地納入「非傳統研究對象」,未深入考慮納入哪些特定群體有利於實現研究目標。文章表示,研究人員在確定研究地點之前,需要充分評估不同文化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未經全面評估、輕易決定納入或放棄某個群體作為研究樣本,都是不科學的做法。

  簡化研究設計的考量過程妨礙了科學層面和倫理層面的正當性。例如,某些小型社群,由於其在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方面與早期現代人類相似,常被作為研究人類祖先生活的參考模型。但如果忽視其與早期人類群體在關鍵方面的差異、忽視外部力量和全球化浪潮對他們的衝擊,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研究結論。此外,跨文化研究者應充分認識到,研究選址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相當於抽樣選擇,無法產生不含偏差的全球人口樣本。因此,研究者應謹慎提出有關人類共性的推論。

  研究人員在規劃研究方法時,要特別注意研究方法的文化適用性。文章提到,傳統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西方的知識傳統,未能充分考慮適用性問題和其在不同語境中的實踐。跨文化研究者應充分考察相關研究方法的潛在文化語境,並注意到某一研究方法在跨文化背景下失去效度的可能性。加強對所選研究地點相關文化規範的認識,對地方性的本土研究方法給予更多重視,採用多種方法收集數據,以實現方法層面的互相驗證。

  將社群參與納入研究計劃

  跨文化研究者應謹防「索取式」研究。論文作者之一、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教授莫妮卡·博格霍夫·穆德(Monique Borgerhoff Mulder)表示,有研究人員選擇一個社群收集所需數據以推進自己的研究,卻不對當地社群作出任何貢獻。這給社會科學研究帶來了方法論和倫理方面的挑戰。

  跨文化研究者應充分重視社群參與的作用。文章提到,重視社群參與並不意味著研究團隊一定要聘請來自當地的研究助手或建立與當地社群的長期合作關係,而是在研究項目開發、數據管理、成果發布等多個環節中始終保持和參與者的有效溝通和協作。例如,當數據收集結束時,研究人員應讓參與者有充分時間來查詢和審視他們所提供的信息,或者與社群進行討論。

  跨文化研究者應考慮如何更好地讓社群從研究中獲益,將「研究對象所在社群如何發揮研究成果的價值」作為研究設計的一部分。文章指出,研究者和當地社群應進行雙向對話,以確定如何將研究數據「返還」給社群,這也代表著研究成果所有權在一定程度上的轉移。研究者在開始研究時就應將社群參與作為計劃的一部分,與當地社群在研究中進行建設性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曉真 陳禹同

相關焦點

  • 德國: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跨文化能力
    大量難民的湧入以及移民人數的增加,使得德國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 在德國這樣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中,不同學生的語言、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是多元的,甚至還有可能產生衝突。該文件對學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目標和措施給出了建議:學校要將多樣性視為每個人的常態和潛力;學校要通過各學科課程以及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學校要培養學生掌握教學語言的能力;學校應積極與家長建立教育合作夥伴關係。 此外,該文件還根據以上原則提出相應的措施建議,這些原則與建議為德國學校的跨文化教育發展提供了指導與框架。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對內傳播人權,我們面臨著諸多來自封建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挑戰,諸如兒童暴力話語要應對「孩子不打不成器」;家庭暴力話語要應對「打老婆打孩子是我的隱私是家庭事務」;爭取農村出嫁女土地權利要應對各種複雜的並根深蒂固的「村規民約」;殘障人的工作權利要應對各種社會歧視等等。
  • 關於徵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的啟事
    為科學編制「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推進京津冀協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廣泛共識,北京市老齡辦、天津市老齡辦、河北省老齡辦聯合組織開展「科學籌劃『十四五』,積極應對老齡化」優秀研究成果徵集活動。
  • 上外跨文化交際課登陸英國慕課平臺,校長:向世界講中國故事
    雙方經多次協商,確定「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兩方線上合作的首門課程。「我們之間經過了長達17個月的溝通和磨合,上外上線的這門課程是非常有質量的。」FutureLearn駐中華區代表許敏驥說。上海外國語大學選擇「跨文化交際」作為第一門上線課程有著其審慎的考量和獨特的優勢。
  • 積極應對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的挑戰
    在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和發達國家技術壟斷趨勢持續加強的背景下,我國不斷向價值鏈更高端攀升,面臨著諸多挑戰。對此,需深入分析全球價值鏈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有效應對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帶來的新挑戰。  深入研判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的新趨勢  當前,全球價值鏈數位化轉型方興未艾,呈現出以下幾方面新趨勢。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第一,從「作為方法的中國」的層面,傳播政治經濟學面對的不僅是「中國的挑戰」,而且是另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與方法論的啟示;更具體地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普世主義對資本主義普世主義的挑戰;第二,從文化的創造性轉型與創新性發展層面,傳播政治經濟學不僅需要在其研究中超越文化本質主義和方法論民族主義,而且需要在具體的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其實踐特質,通過創新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研究實踐和培育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主體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第一,從「作為方法的中國」的層面,傳播政治經濟學面對的不僅是「中國的挑戰」,而且是另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與方法論的啟示;更具體地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普世主義對資本主義普世主義的挑戰;  第二,從文化的創造性轉型與創新性發展層面,傳播政治經濟學不僅需要在其研究中超越文化本質主義和方法論民族主義,而且需要在具體的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其實踐特質,通過創新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研究實踐和培育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主體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滾滾而來的「銀髮浪潮」,既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和衝擊,也蘊藏著寶貴的發展機遇和希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有利於化危為機、危中尋機,對衝不利影響,積極轉化老齡風險為「長壽紅利」;有利於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催生銀髮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於拓展銀髮消費,持續擴大內需,充實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為深入探討語言學在跨學科、跨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課題,2020年11月14日至15日,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
  • 應對新挑戰宏觀調控要有新作為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我們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經濟向好態勢明顯。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我們要辯證、理性、全面地看待經濟形勢,對當前困難不掉以輕心,堅定經濟長期向好的信心,善於把握髮展規律,不失時機地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推動我國經濟風雨無阻向前進。
  • 科技合作助力應對全球挑戰
    顯然,全球性大流行病不可能單由一個國家應對,而是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帝國理工學院裡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和學生們在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和患者治療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其中,既有中國研究者在新冠疫苗研發小組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家對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研究分析促進了疫苗的開發,也有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團隊使用新冠病毒抗體來開發潛在療法,用以治療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一系列冠狀病毒感染。
  • 《跨次元新星》透出的創新與挑戰 源於吳井能突破自我的職業慣性
    國內首檔聚焦二次元人物成長養成的《跨次元新星》即將步入總決賽,從一開始的矚目期待,到首播後的調侃連連,這檔節目為我們提供了不少笑點,但也因為它的首創開拓讓我們看到國內二次元文化發展壯大的可能性。這場跨越次元的大秀為何能快速實現完美逆襲?回看節目總導演——吳井能這些年的經歷或許能找到答案。
  • 應對挑戰建立地球系統綜合研究方法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報導 10月16日,世界氣象組織(WMO)首席科學家帕維爾·卡巴特教授在中國氣象局作了題為《面向天氣、氣候、水和環境的地球系統方法》報告,對地球系統綜合研究方法、WMO未來科研發展方向、WMO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雖然做新媒體研究,也出於「參與式觀察」的目的「觀摩」了一些直播間裡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的表演,可真到自己做直播上課時,才感到「光說不練」還是不能真切地體會其中的滋味。在線的直播課堂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形態,老師看不見學生,學生也未必能清晰地感知到老師的神態與情緒。
  • 達能啟動「WeActForWater」項目 積極應對全球水資源挑戰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6日訊 今天,達能正式宣布啟動 「WeActForWater」項目,旨在全球積極推廣健康飲水和提供安全的水資源。「WeActForWater」項目將專注於負責任包裝、氣候中和、安全飲用水供給等議題與相關行動,支持旗下各飲用水和飲料品牌共同制定遠大目標,強化增長模式,並獲得共益企業認證,以應對全球水資源挑戰。包括依雲、富維克、AQUA和Bonafont等旗下知名品牌將主要負責項目的實施。達能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範易謀表示:「水既是地球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也是人類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作為一門探討不同文化間傳播與交往過程的學科,跨文化傳播旨在解決建立和鞏固以「美國治下的世界和平」為主題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社會和文化挑戰,其「問題意識」緊扣於其理論建構和實踐落地的各個步驟當中。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跨文化溝通交流課程-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全球化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斷的促進各國企業的分工和合作,跨國間的商務合作也愈發頻繁,在全球背景下的跨文化溝通和交流中出現的溝通溝壑和問題也成為越來越突顯的問題,不同種族,不同國家所帶來的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衝突,無論在商務談判,還是跨國公司的併購等,對於文化衝突都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以避免因為跨文化溝通和交流而產生對於商務的重大影響。
  • 科技合作助力應對全球挑戰(國際論壇)
    顯然,全球性大流行病不可能單由一個國家應對,而是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帝國理工學院裡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和學生們在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和患者治療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其中,既有中國研究者在新冠疫苗研發小組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家對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的研究分析促進了疫苗的開發,也有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團隊使用新冠病毒抗體來開發潛在療法,用以治療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一系列冠狀病毒感染。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