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人際網絡分析

2020-12-04 人民網

摘 要:越來越多的歐美學生來到上海留學,但是他們在上海的交際圈仍以歐美學生為主,很少有中國學生的加入。本文以傳播網絡為切入點來對上海大學的5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1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從淺層原因及根本原因入手對該現象進行了分析解釋。最後提出歐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交際近幾十年都不會深入,因為歐美國家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層面最樂觀的情況也只是停留在理解層面。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的還有很多很多,也遠遠不止是時間。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歐美留學生;人際網絡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問題

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跟當地社會的個人、群體或者組織進行互動,重新建構自己的傳播網絡的過程。跨文化傳播活動實際上就是在跨文化層面上編織網的過程。因此,他們的個人傳播網絡可以反映出他們的跨文化傳播情況。傳播網絡分析是以網絡中的人際傳播關係為分析單位,分析網絡中有關傳播信息流的資料,從而弄清系統傳播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中國社會心理學家黃光國從儒家關係主義的觀點出發把人際關係分為情感性關係、混合型關係及工具性關係。

情感性關係普遍意義上說是一種經久穩固的社會關係。這種關係可以滿足個體在關愛、溫情、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工具性關係。個人與生活中和家庭外的其他人建立該關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達到其學業、工作或物質方面的目標。混合性關係是個人最可能以人情與面子來影響他人的人際關係範疇[1]。作者對以下兩方面做進一步探討: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個人傳播網絡的狀況如何?本研究以傳播網絡(communication networks)為切入點來對上海大學的5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10名歐美留學生進行了深度的訪談。

二、歐美留學生在上海的個人傳播境遇

歐美留學生的個人傳播網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47名研究對象中每個人都跟自己本國的親人、朋友有穩固的傳播關係,從1名到30名間不等(問卷最多能記錄30名)。其中有17名的歐美留學生來到中國後,居然和中國人沒有任何的傳播關係,只有一個以自己國家朋友關係為基礎的傳播關係和傳播結構(群體),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新的傳播關係。其中30名研究對象跟中國人存在傳播關係,從1名到14名間不等。其中有4名跟中國人只存在工具性關係,有18名跟中國人存在工具性、混合性關係,有5名跟中國人存在混合性關係,有3名跟中國人有情感性關係。

三、歐美留學生與中國人交流中的難題

(一)表面原因

1.本國的吸引力與他國的排斥力。歐美留學生雖然來到中國生活,但這是與他們自己國家完全不同的世界。一方面他們與本國的親人、朋友、師長保持維護著聯繫;另一方面,他們開始與中國的同學、朋友、老師建立新的聯繫。人都傾向與已有的、建立良久的感情傾向,而陌生國家建立的聯繫多建立在工作、學習的基礎上,這是極其脆弱的,且有意無意的,甚至會有一種排斥難以融入的巨大能量阻礙與他國的交流。他們從而又更傾向、依賴本國的交流,於是又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

2.人與人交往的方式。歐美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往時,不同國家交往方式的不同使得他們不能向更加深層次的方向發展。歐美留學生的交際活動很多,時常會在不同的朋友間穿梭,表現出在新老朋友間遊刃有餘的姿態,這種交朋友多多益善的姿態與中國學生的交往原則大大不同。歐美學生的「圈子」似乎比中國人的要大得多。而中國學生則更看重朋友間建立感情的時間是不是長久,彼此間的感情是不是經得起考驗,更傾向、更依賴固有圈子裡的交流、活動。對擴大社交圈並沒有特別大的熱情。中國人因為其看重的交際圈穩固長久而欣慰,為失去這些圈子而感到深深的惋惜與遺憾[2]。

3.彼此很少有共同的話題。歐美學生與中國學生因為彼此成長於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很少有相同的話題,他們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的經歷看法迥異。同時由於彼此語言一般都處於淺層次的交流水平,因此一方面,從思想、情感方面找不到繼續交流下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由於語言交流的局限性,彼此也沒有深入交流的可能性。因此交流的話題長久停留在天氣、飲食、專業、作業等淺顯話題。同時中國學生普遍存在巨大的學業、工作壓力,因此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交外國朋友。除非極少數的同學在外語方面有提高交流的需要。

相關焦點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微場景:生活經驗的跨界性「跨文化傳播」是面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一共8周,32個學時。選課學生主體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跨專業來選修的。這門課有個特點,是留學生比較多,尤其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
  • [學子論文]視覺語法下武俠電影海報的跨文化傳播現狀分析
    鑑於此,本文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中的視覺語法框架為基礎,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方面切入,在跨文化傳播的層面上探討武俠電影國際版海報是如何實現圖像的「本土化」與「國際化」雙重編碼的。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
  •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李子柒:眾議中的跨文化傳播典型 2019年以來,李子柒在海外社交網絡平臺的「意外」走紅觸發了有關(跨)文化傳播及其所依託的網際網路平臺的技術特徵的諸多討論。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營造了人類終極夢想,用現實經驗和藝術想像融合了東西方文學寶藏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攜帶跨文化傳播基因,藉助網際網路優勢,從國內走向國外,得到全球各地讀者更多的關注。如果以此為例來觀照海內外網絡文學創作的互文性,或者可以說,中國網絡文學催生了海外網絡文學發展的「同人」現象。「華人華僑」:海外傳播先行力量20世紀90年代初,一批海外留學生創作了最早的「網絡文學作品」。
  • 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徵及新的功能
    三、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新功能 人際傳播的功能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維度來概括,從個人來說,具有實現自我認知,建立互動關係,認識與控制環境,交流人生經驗和實現信息溝通,滿足情感需要的功能;從社會來說,具有傳承社會文化遺產,推進社會文明和國家建設事業發展的功能。
  • 卜衛: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
    人權的話語建構與跨文化傳播在人權框架背後,隱藏著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權力關係,而普及人權教育,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其實都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本文筆者試圖探討人權框架背後的人權話語建構及其實踐,以及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關普及人權教育及傳播的建議。
  • 2021上海交通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指南(專碩)|報錄數據、參考書...
    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系、電影電視系、文化產業管理系,現有傳播學、廣播影視編導、文化產業管理等3個本科專業(及方向);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傳播與管理交叉一級學科博士點,新媒體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和MFA(影視藝術)等2個專業碩士點。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系傳播學碩士點於2003年5月經學校批准後設立。全系擁有29名全職教師。
  • 從「跨」到「轉」: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研究的理論再造與路徑重構
    按照西方傳播學界普遍認可的界定,廣義的跨文化傳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領域:一是探討不同文化模式和特徵的「比較文化研究」;二是以探討人際和組織傳播為核心的狹義的「文化間傳播」;三是以探討國際關係和大眾傳媒為核心的「國際傳播」;四是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傳播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發展傳播」。
  • 【都市人文】沈潔 | 上海摩登時代的消費、市場與文化網絡構建
    此外,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也對文化傳播、推廣發揮了積極作用。幾十家廣播電臺、上百家電影院、戲劇院、上千種報刊雜誌,幾萬種書籍,構成一個鋪天蓋地、無所不在的文化海洋。以電影行業為例,1930年美國商業部的《貿易信息公報》刊載一份《電影在中國》的報告,指出「歐美所有的大製片公司都在上海有代理和發行人」,還記錄了豪華影院的門票價:「從二角到三圓」(合美金7分到1元)。
  • 第14期跨文化交際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只有到了赤壁,跟古代有關的時候才了解。就是說很多日本老百姓一點都不了解中國現代文化,不了解今天有這麼多的中國高考生,以及這麼多的中國年輕人是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所以如果中國大量的產品、文化能夠在日本普通家庭中進行傳播,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本文通過對2018年度跨文化傳播系列案例的研究,希望梳理中國跨文化傳播實踐創新的路徑,探尋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新理念。本文案例研究主要採用4個分析維度:其一,是否主動尊重相異文化的主體地位,尊重文化間性,增強相互的「互惠性理解」或減少文化衝突和矛盾;其二,是否結合歷史情境或時代語境進行文化間互動;其三,是否有利於不斷增強跨文化傳播創新能力,進而推動跨文化傳播實踐的發展;其四,是否能開放性地構築多元文化空間,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共同體建設與協商。
  • 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已有研究開始探索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那麼,2018年的相關創新實踐是什麼?呈現哪些新的態勢和特點?本文通過對2018年度跨文化傳播系列案例的研究,希望梳理中國跨文化傳播實踐創新的路徑,探尋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新理念。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智能傳播與社會關懷」
    他透露這是上海交通大學與國際傳播學會連續第八次合作辦會,這一創紀錄的合作體現出ICA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乃至中國傳播學界的肯定與信任,也展現出「新媒體國際論壇」已經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要學術盛會。李本乾教授認為,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傳播學在內的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巨大變革。
  • 上海交大與國際傳播學會(ICA)舉辦2020新媒體國際論壇
    、融合文化:技術、生產與消費、智能傳播與社會生活,健康、風險與醫學傳播、疫情下的全球傳播及人類命運、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產業轉型、媒介素養與新聞傳播教育和「災難醫學傳播聯盟研討」等13個分論壇。新冠肺炎疫情對跨國公司的組織運行和人際傳播都帶來了顯著的影響。 ICA前任主席、昆士蘭科技大學教授Terry Flew在《大流行中的信任與評價:COVID-19期間對網絡新聞媒體內容的態度及政策含義》的演講中,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國民眾對網絡新聞的態度進行分析。
  • 公益帶讀07|新傳考研經典書目之《網絡傳播概論》終篇—考點集中...
    而網絡傳播可以輕易提高某些事件被報導的頻率與強度。2、在網絡中,大眾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與人際傳播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議程設置方面,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對大眾傳播是一個有力的補充。3、網絡中的信息傳播與相關的意見傳播是相互交織的,意見傳播不僅促進了信息的擴散,也有助於提高信息的受矚目度。4、利用互動技術,傳播者、報導對象與受眾可以建立直接聯繫。
  • 全國的眾多高校中,哪些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比較多?
    國家與國家之間學生的交換,讓本國的學生去到外國的學校交流學習,在學習國外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的同時,也能為本國的文化傳播做出貢獻。近年來,漢語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很多外國學生也逐漸的開始學習漢語,但是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很多外國學生都選擇來到中國本土的學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知識。
  • 2020-2026年中國高校招生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普通本科不同學科招生狀況分析      (3)普通本科畢業人數與授予學位人數    3.2.2 成人本科招生情況分析      (1)成人本科招生規模分析      (2)成人本科不同學科招生狀況分析      (3)成人本科畢業人數與授予學位人數    3.2.3 網絡本科招生情況分析      (1)網絡本科招生規模分析      (2)網絡本科不同學科招生狀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