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而日本則進入令和新時代,同時2019年還是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這一年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都非常頻繁。讓我們通過以下熱點新聞盤點,一同回顧2019年中日兩國之間發生了哪些大事。
-
2018年發生了哪些科學大事
「火星快車」在火星南極1.5千米的冰蓋下,首次發現了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人們為之歡呼;而地球的另一邊,巴西國家博物館九成藏品付之一炬,令人扼腕嘆息……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裡,科學領域發生了哪些大事?歲末年初,各大科研機構紛紛盤點,我們也綜合梳理出這些值得被記住的科學事件。
-
每周大事(2018年10月20日~26日)
每周大事(2018年10月20日~26日)提要 〇 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 〇 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強調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 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〇 習近平對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〇 習近平給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如果美伊兩國開戰,將帶來哪些危害?張召忠一個詞精闢概括
進入2020年以後,全球發生了很多大事,其中很多刻不容緩,比如澳洲洪災、東非蝗災、菲律賓火山噴發甚至全球多處地震,這一系列事情讓人們措不及防,等這些事情慢慢平息過後人們才想起關注中東地區。美國和伊朗之間就像是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只要美軍沒有完全退出中東戰場,這顆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美國和伊朗關係本就緊張,進入2020年之後,在一系列事情的激化下,雙方更是矛盾重重,當下看來短期內沒有辦法解決。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關於中日關係 在對2018年的中日關係及日本政治、經濟、外交、社會進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報告書認為:2018年中日關係「重回常軌」,迎來冷戰後第二個重大調整期。在國際局勢日趨複雜多變、人類面臨更大挑戰的背景下,中日關係的積極變化意義重大。中日關係重回常軌值得珍視,經貿之外,兩國間的人文與青少年交流,是中日關係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
...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聚焦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作用
本屆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百餘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和公共衛生領域的嘉賓,就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安全保障、媒體責任、數字經濟與疫情防控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視頻致辭中指出,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編者按】中日關係複雜性加深了通常意義上的「安全困境」,因此中日兩國構築建設性的安全互動都是必要和緊迫的課題。從近期中日關係深層變化以及關係改善背後的安全博弈視角看,兩國之間,以及日本內部不同政治力量、利益集團、社會群體在對華安全關係上存在「雙層結構博弈」。
-
年終盤點:2017年中國十件經濟大事 哪些改變了你我生活?
新年伊始,一句「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拉開了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序幕。歲末將至,再度翻開2017年的日曆,哪些中國經濟的大事件值得深深回味,哪些事件又將在被歷史銘記?值此年末,FX168特別盤點2017年中國十大經濟事件,回望今朝,期許未來。
-
Interstellar FX星際:中日關係正在發生改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之間越來越遠的關係,包括貿易戰、科技戰,然而最危險且最可能將中美引向衝突與戰爭的,卻是雙方的軍事安全摩擦,特別是在南海、臺海的軍事安全摩擦... 此外,還可以開出長長的可能帶來中美嚴重軍事安全摩擦的風險清單,如: 1、美朝核對話破裂、半島形勢重趨緊張; 2、美國強化在東亞的反導部署; 3、美國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及低當量戰術核武器(上述兩點將可能迫使中國擴大核武庫); 4、中美間發生外空與網絡安全突發事件; 5、中美兩國發展非核戰略武器
-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目前,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以較為平和的心態試圖平等地看待對方。 從輿論調查看中日相互認識的變化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一環,自2005年起,中國日報、日本言論NPO每年一次在中日兩國同步進行「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目前已進行到第6次。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並非一帆風順。近日,《光明日報》編輯部邀請五位學者就中日關係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推動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等問題進行座談,以下為他們各自的看法: 記者:朱鎔基總理將於10月12日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請談一談此次訪問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
-
融化「寒冰」需要兩國長期努力
「一衣帶水」———人們經常用這一形象語言,形容中日兩國在地緣乃至國家關係上的接近。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自2000年10月至今,在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訪日後,中國政府領導人已有7年沒有訪日,「衣帶之水」,為寒冰阻斷。 中日之間,冰塊何在?
-
全球熱點 | 齟齬不斷的兩國之間,這個舉動很暖人
地震發生後,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都表示,如果對方國家需要,願意提供幫助。有輿論認為,「地震外交」有望成為改善土希兩國緊張局勢的契機。「有時我們需要站在一起」10月30日地震發生時,土耳其伊斯坦堡和希臘首都雅典均有震感。其後發生幾百次餘震。地震還引發了小規模海嘯。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中日之間將再增加三條新航線
據了解30號恢復運行的成田-青島航線和成田-広州航線將暫時每周三運行一班,全日空的工作人員表示隨著中日之間入境限制的放緩 相信隨著中日之間入境限制的進一步放緩,兩國之間的航線也會陸續恢復,讓我們一起期待機票價格早日恢復正常!
-
中日學者歷時三年研究成功《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出版
2006年10月8日,中日兩國領導人就年內啟動中日學者之間的共同歷史研究達成了共識。同年11月26日,中日兩國外長在舉行會談之時就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的實施框架達成協議,確定基於中日聯合聲明等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及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開展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這一共識與實施框架的基礎上,中日雙方各10名學者組成共同歷史研究委員會,分為古代與中世紀史、近現代史兩個組,開展了共同研究。
-
2019年將發生的環保大事有哪些?
2019年將至,那麼全國即將發生哪些環保大事呢?
-
2020年會發生哪些大事?
時間過得貌似越來越快了,回首2010年,當時還在初中的我,寫過一篇日記,主題就是對十年後也就是2020年的幻想。當時都對我如此陌生的2020年,一眨眼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來,哪怕此時此刻,我還是覺得2020年是那麼的陌生。2008奧運會2010世博會2012謠傳的世界末日等等,這些事情仿佛剛發生於昨天,實際上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2020年的鐘聲即將敲響。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另一方面,「中國對外政策、特別是對美政策卻正是在這種革命高調中,在不被人注意的潛流下,逐漸發生著重大變化。表面強硬、實質『務實』構成了當時中國外交,特別是對美外交的顯著特徵」。 與中美調整關係同步,1972年中日實現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又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使中日關係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