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馬朗人
中文導報訊 日本著名核物理學家有馬朗人於2020年12月7日在東京家中逝世,享年90歲。
有馬朗人1930年生於日本大阪府,是物理學家,也是詩人、教育家和政治家。有馬朗人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科技交流與合作,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等榮譽,還擔任中國多所大學名譽教授,一生訪華150餘次。
有馬朗人1930年生於大阪。195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1975年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教授,從事核物理研究,並多有建樹,先後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1985年出任東京大學理學部長,1989年擔任東京大學校長。1993年擔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事長。
1998年有馬朗人參政競選成為參議院議員,之後歷任日本文部省文部大臣、科學技術廳長官、日本科學技術振興財團會長等職務。
有馬朗人先生始終致力於推動中日科學與教育合作交流,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訪問中國 150 多次,為中日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
有馬朗人受聘於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名譽教授,並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建國70周年紀念獎章等多項榮譽。
1998年5月,有馬朗人先生被授予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1983年,有馬朗人先生與北京大學楊立銘院士聯合在蘇州舉辦國際核物理會議,這是最早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核物理會議之一。他推動了在北京舉辦1986年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與高自旋國際研討會、1995年的國際核物理大會、1999年開始的系列北京亞原子物理國際暑期學校、2010年的原子核磁矩國際研討會等。在他擔任東京大學校長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期間,分別籤署了與北京大學的合作協議,實質性地推動了與北京大學在物理學和核科學等領域的合作,加強了雙方的人員互訪和交流,促進了北京大學青年教師的成長和學生的培養。
2009年8月26日馬朗人先生在北京大學做講座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有馬朗人先生就與北京大學楊立銘院士等合作,開展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微觀基礎和原子核集體運動等研究。2000年以後,他與北京大學孟傑教授等合作,在相對論框架下,開展原子核贗自旋對稱性的微觀起源、原子核磁矩的π介子交換流效應等研究。
2013年4月起有馬朗人出任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中國研究與櫻花科技中心主任,為日中科技交流、日本・亞洲青少年科學交流項目「櫻花科技計劃」、中國科學技術調查研究等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8年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為當年日本「中日青年科技人員交流訪華團」舉行歡送會時,特意為有馬朗人準備了慶祝88歲「米壽」的生日蛋糕。
有馬朗人當時致辭說,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尤其中國科技將取得驚人成就。歷史上中國就是日本的老師,日本從中國學到很多東西,他希望日本年輕科研人員多去中國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