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能改變中日關係現狀嗎?

2020-12-03 人民網

  日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最大在野黨自民黨總裁選舉決勝輪中實現逆轉,當選自民黨新總裁,也因此成為自民黨1995年建黨以來首名「梅開二度」的前黨首。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先前風頭正勁的石原伸晃爆冷出局。其父東京都知事、極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此前最先挑起「購島」事件,聲稱東京都政府決定從「民間所有者」的手中「購買」釣魚島群島中的部分島嶼。石原此舉意在「搏出位」,正是要為石原伸晃拉攏更多的選民,積累政治資本。另一熱門候選人前防衛大臣石破茂也選擇不遺餘力地鼓吹自己對華的強硬態度,威脅誰敢對中國有一點點讓步就是國賊,稱「寧可斷絕經濟關係也不能讓步」,藉機上位。兩者舉動很符合保守派自民黨的口味,但薑還是老的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其汲汲營營,卻終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安倍在自民黨總裁選戰中並不佔據絕對優勢,最後實現逆轉並勝出,主要得益於他曾擔任首相的經驗、他在外交與安全保障方面的強硬立場,以及黨內主要派系頭目和元老的支持。

  雖然自民黨目前還只是在野黨,但是支持率已經超過了執政黨民主黨。這就意味著新任自民黨總裁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任日本首相。強勁對手逼近,民主黨新任黨首、現任首相野田佳彥處境堪憂。

  內憂外患 四面楚歌

  野田佳彥雖然成功連任民主黨黨首,但如今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他的處境。

  首先,由野田堅持推進的「消費稅增稅法案」頻遭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前總務相原口一博為代表的黨內「反對派」反對,目前黨內正面臨再分裂危機。如何安撫「反對派」,使民主黨再次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是擺在野田面前的一大難題。另外,此前他曾向在野黨承諾 「在不遠的將來解散眾議院、提前選舉」。而民意調查顯示,內閣和民主黨支持率持續低迷,如此不利形勢下舉行大選,民主黨很可能落敗,自民黨有望贏得眾議院最多席位。

  其次,野田政權明顯缺乏執政經驗,外交政策上不夠成熟,不尊重鄰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愚蠢地颳起島嶼之爭的風波,引發東北亞地區地緣衝突。與俄羅斯就北方四島糾紛不斷,卻又一邊得罪韓國,再一邊挑釁中國,到處點火,深陷外交困境,致使其四面楚歌。大選來臨,又企圖通過炒熱釣魚島問題,搭上極右翼勢力煽動國內民族主義以恢復人氣,從而撈取一棵救命稻草。這種急功近利地拿外交和軍事說事,來達成政黨鬥爭目標的賭徒行為,無疑是飲鴆止渴,無濟於事。

  對華立場 朝野有別?

  安倍是東京當權派中為數不多公開支持民族主義論調的政治家之一,在安全議題和對華關係上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鷹派」。安倍擔任首相期間,日本防衛廳正式升格為防衛省,並尋求修改時任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1993年就日本強徵隨軍「慰安婦」道歉的「河野談話」,同樣尋求修改時任首相村山富市1995年就日本侵略和殖民歷史表示歉意和反省的「村山談話」。在此日前的競選中他高呼國難當頭,後悔自己當年沒有參拜靖國神社,並重申自民黨「將強力守護日本領土」。因此,有媒體猜測稱日本對華態度或將更為右傾,釣魚島爭端可能會變得更加糟糕,安倍與野田佳彥或為一丘之貉。

  也有專家稱,儘管安倍持鷹派信條,一旦出任首相,或許會採取溫和、務實的政策,即所謂的朝野有別。安倍6年前競選黨首時承諾參拜靖國神社,但出任首相後並沒有這麼做,首次出訪即選擇中國。有美媒也稱安倍對華態度實則已開始軟化,日本右翼勢力可能會備感失望。

  從目前兩黨的形勢和民意傾向來看,安倍出任下任首相的機率明顯要大一些。大選之後,東北亞地區政治矛盾和軍事緊張關係能否得到緩解,釣魚島爭端將如何解決,中日關係究竟能不能獲得轉機,仍未明了。

相關焦點

  • 淺談中日關係的現狀和趨勢 中日關係真的解凍了嗎?
    至誠網(www.zhicheng.com)2月19日訊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2月16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關係中的不信任和信任始終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雖然私人資本通過貿易和投資主導著中日之間的信任,但由於內部和外部政治結構關係,不信任情緒依然盛行。
  • 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順利舉行
    本期復旦-衛材高端學術講座特別邀請原外交部副部長、前駐日大使徐敦信先生蒞臨,以「中日關係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為題,和與會嘉賓和學者共同回顧了中日在政治、經濟、外交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國際關係發展狀況以及現階段諸多敏感問題的歷史淵源。 徐敦信表示,中日關係應該要看到兩點,既有蜜月期,也有風風雨雨的時候。
  • 五位專家談中日關係現狀及發展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並非一帆風順。近日,《光明日報》編輯部邀請五位學者就中日關係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推動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等問題進行座談,以下為他們各自的看法:  記者:朱鎔基總理將於10月12日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請談一談此次訪問的現實意義與深遠影響。
  •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中日雙方各自所進行的輿論調查很多,但同步進行的有關「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僅此一家。因此,調查結果有關中日兩國相互之間「整體印象」以及對中日關係「現狀」與「未來」看法的數據受到關注。首先看兩國之間「整體印象」的數據變化。眾所周知,由於原日本領導人連續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在2005年出現危機。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該報告書是繼《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多層面和中長期戰略的視角》(2014年)、《中日關係:2015》、《中日關係:2016——低位徘徊與嬗變》、《中日關係2017:戰略對峙中的轉機》等四本年度報告書之後所推出的第五本。
  • 日本將發外交白皮書:中日關係出現「改善趨勢」
    據參考消息網4月6日轉引日媒報導,日本發布了2016年版外交白皮書概要,概要中指出,2015年中日關係出現了關係改善的趨勢,但也表示,中國在「尖閣群島」(即我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頻繁動作是「在東海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將「堅決保衛領土、領海和領空」。
  • 治良匡成:日政要訪華能讓中日關係回暖嗎
    那麼,中日關係是否會因此而轉暖?筆者認為,有回暖趨勢,但不會樂觀!中日關係更不會一帆風順!日本公明黨是當下安倍政權的聯合執政黨,其政治決策將直接影響自民黨的判斷。在公明黨歷史上,其創始人池田大作是中日建交的推動者,一生致力於中日友好。自安倍政權重新上臺後,公明黨也再一次成為了執政黨。而從今年初開始,山口那津男就在各種場合高調表態要改善中日關係,系列發言引起日本國內關注。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這個文件肯定了上述對日工作總方針,提出對日政策五點基本原則:(1)反對美國在日建立軍事基地,反對重新武裝日本和復活軍國主義;(2)根據平等互利原則,爭取改善中日關係,逐步達到外交關係正常化;(3)爭取日本人民,發展中日人民友誼;(4)孤立美國,迫使日本政府改變對中國的關係;(5)間接影響和支持日本人民反美和要求獨立、和平、民主的運動。
  • 中日智庫學者:需從全球變局背景下理解研判中日關係轉圜
    中新網北京5月13日電 (記者 肖欣)中日兩國智庫專家學者12日在北京以「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為主題,就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政治安全關係、社會文化民間交流、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等議題,深入探討中日實現全方位務實合作的路徑方式,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作出展望與預判。  兩國學者共同指出,目前應從全球變局的時代背景下理解中日關係。
  • Interstellar FX星際:中日關係正在發生改變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之間越來越遠的關係,包括貿易戰、科技戰,然而最危險且最可能將中美引向衝突與戰爭的,卻是雙方的軍事安全摩擦,特別是在南海、臺海的軍事安全摩擦...  此外,還可以開出長長的可能帶來中美嚴重軍事安全摩擦的風險清單,如:  1、美朝核對話破裂、半島形勢重趨緊張;  2、美國強化在東亞的反導部署;  3、美國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及低當量戰術核武器(上述兩點將可能迫使中國擴大核武庫);  4、中美間發生外空與網絡安全突發事件;  5、中美兩國發展非核戰略武器
  • 「後日美同盟時代」的中日關係展望
    鳩山政權對美外交的關鍵詞就是「對等」二字,其用意與其說是要加強兩國的同盟關係,倒不如說是要告誡美國:「從此以後請尊重日本獨立自主的關切!」日美關係直接影響到中日關係的發展走向,日美兩國不僅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實力大國,又是結盟關係,這對鄰國的威脅確實很大。不過。美國總統歐巴馬上臺後,努力調整美國的亞太戰略。在最近訪問日本期間他表示要做「太平洋大總統」,訪問中國期間他重申「不遏制中國」。
  • 洪秀柱談「維持現狀」:維持大陸給好處但我們不談統一,可能嗎?
    還是只是「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又是維持什麼樣的現狀?是維持大陸給臺灣好處,但是我們不談統一,可能嗎? 據香港中評社3日報導,洪秀柱接受中評社專訪,談及她此前到大陸訪問時的感受。在談到大陸對臺的政策有無改變時,她說,大陸對臺政策有其一長期方針;此行感覺是和平統一、和平發展的概念沒有什麼變化。
  • 中國和日本學術界對造假者的不同態度,與中日科技差距有關係嗎?
    由於中國和日本特殊的歷史關係,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侵略中國,犯下了許多反人類的罪行,很多人在談到日本的時候總喜歡加上一個「小」字,以表示對日本的不屑。造成這樣的現狀有諸多的原因,如諾貝獎並非完全公平、中日科研體制的不同等等,我這裡僅從中日科學界對涉嫌造假者不同的處理方式,來分析一下中日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如此懸殊的原因。為了增強對比性,我選擇同一個領域——生物——來進行說明。
  • 美日安保扯上臺灣日立場突變 中日關係遇雷區
    美日安保扯上臺灣日立場突變 中日關係遇雷區    雖然日本聲稱願意改善與中國政府的關係,但明裡暗裡與臺灣打得火熱,臺獨分子對日本的喜歡更是溢於言表。今年1月,臺灣為日本建造的總投資為30億美元的子彈列車舉行了落成儀式;去年12月,日本允許李登輝入境,中日關係進一步變冷。美日現在作出這樣的宣布肯定會激怒中國政府,卻正中臺灣當局下懷。
  • 日媒:安倍政府曾打算讓艦船駛過中國領海,因擔憂可能致中日關係...
    該計劃被認為是美國「航行自由」行動的日本版,但由於當時安倍晉三政府擔心此舉可能導致中日關係極度惡化,因而最終沒有實施。報導稱,2016年6月9日,中國海軍艦船首次駛入「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海域)赤尾嶼東北的毗鄰海域。同月15日,另一艘中國海軍艦船駛入鹿兒島縣口永良部島的日本「領海」。日本政府認為,中方的行動「上升了一級」。
  • 現在很迷茫,對未來沒有方向怎麼辦?這個方法可以改變你的現狀
    很多人說:自己現在很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也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我能體會你的感受,因為我曾經也有過迷茫的時候,那個時候人生沒有方向,內心很痛苦,每天很低落。今天給大家分享如何可以改變現在的困境方法,並且還能幫助你實現你想要實現的目標。
  • 岸田文雄參選:中日是領國,美日關係不該因費用而失去信任
    根據路透社報導,於前段時間決定並且宣布參與自民黨總裁選舉的岸田文雄於當地時間9月2日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並在採訪中對記者提問的中日關係以及日美關係進行了回答。中日問題岸田文雄不愧做過外交大臣,打太極的能力絲毫沒有落下。針對中日問題岸田文熊只提了一句:「中國是日本的鄰國,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還要記住中日之間密切的經濟聯繫。」
  • 世局2021丨疫情後,中日關係要行穩致遠得抓住三個機會
    2020年,本應是為建構契合新時代的中日關係注入巨大動力的關鍵年:因為預定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時隔12年再次正式訪問日本;此外,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為峰值,預期將有1000萬以上中國人去日本觀光旅遊。以此為槓桿,將會大大拉動中日經貿關係。然而,2020年的三大變故,給日本和中日關係帶來重大變數。
  • 中日應避免一怒之下為敵 尤其要防止飛機相撞
    因此中日領導人是否在會議期間「會談」或者「見面」,恐怕要到最後時刻才見分曉。但中日領導人見不見,並非兩國關係最關鍵的開關。安倍把輿論的注意力引向這個懸念,是要讓人們忘記他對中日關系所做的一系列破壞,把接受他參拜靖國神社、構建反華陣線等劣行作為中日關係的新起點。
  • 新聞分析:日本首相時隔7年再訪華 中日關係步入「協調合作」時期
    在中日關係重回正軌後,雙方這一重要政治互動備受外界矚目。  這次訪問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促成的?兩國乃至世界對此有何預期?中日能否確保雙邊關係繼續沿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高層引領,民眾期待  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分析人士指出,安倍此時應邀訪華,是高層引領下中日關係走出低谷、步入正軌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此前中日間出現過一些複雜的矛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