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5日 15:15 來源:新華網 很多人認為獲得諾貝爾獎是增加民族自豪感的一種方法。邀請海外專家談經驗、提高科學家研究經費、瘋狂搜集諾貝爾獎有關資料,韓國上下似乎已形成一股追逐諾貝爾獎的熱潮。雖然金大中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但韓國人還是希望越多越好。 韓國人痴迷諾貝爾獎 2005年7月,韓國邀請多位被認為有實力奪得諾貝爾獎的海外韓裔科學家訪韓,就韓國的基礎科學發展獻計獻策。
-
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中央高層智囊深刻反思中日差距!
吉野教授於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1972年獲工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彰進入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現為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
環球時報:中日一旦開戰 日本社會必陷入恐慌
日本野心大膽子小,行動軟嘴很硬 中日會在釣魚島「擦槍走火」,並進而爆發一場局部戰爭嗎?迄今為止大多數的分析認為不會,基本理由是:日本不敢打,中國不想打。 中國不想打的原因我們都有切身體會。
-
從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諾貝爾獎,來看中日教育的差距!
2018年10月1日下午5點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榮獲本年度的該項諾貝爾獎。從2001年以來,日本已經有18人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是日本人聰明,還是諾獎愛青睞日本人,我認為都不是,那麼真正的原因就是來自於日本的教育。1945年日本剛剛宣布投降的第二周,學生們立刻在學校的廢墟上開課,由此可見日本政府對於教育的重視。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韓國沒有自然科學諾貝爾獎要是不搜索,大家猜一下韓國獲得了多少個諾貝爾獎?估計大家可能會對韓國的獲獎情況很意外。到我發文為止,韓國只有一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並且不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
-
日本諾獎拿到手軟,同為發達國家,韓國為什麼沒人獲得諾貝爾獎
全世界的智力排行榜上,東亞幾個國家,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屬於世界第一梯隊。 在這幾個國家中,日本獲得諾貝爾獎是最多的,但是中國有一個問題:很多基礎研究可能處於保密狀態,所以沒有公布,這也造成了中國國內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
-
中日相互認識的未來走向
目前,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以較為平和的心態試圖平等地看待對方。 從輿論調查看中日相互認識的變化作為「北京—東京」論壇的一環,自2005年起,中國日報、日本言論NPO每年一次在中日兩國同步進行「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目前已進行到第6次。
-
韓國泡菜重大發現,聲稱「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結果,日本網友評論...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的所提及的韓國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無所不能,創造一切的能力是逆天的存在,而韓國人的行為和言論有時候也真是讓人無法琢磨和理解。雖然,不知是真是假,但是,那些什麼,歷史近萬年、版圖超級大、炎帝是高麗的等等讓人費解的言論充斥於網絡,也因此常常遭到中國網友甚至是日本網友的吐槽。
-
韓國陷入70年來最大政治混亂
法治周末特約撰稿 李天驕 12月16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紐約總部主辦的懇談會上,對韓國政府現狀進行了評論,稱目前的「幹政門」危機是韓戰之後韓國國內最大的政治混亂。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最近,新華社記者華義發表了一篇很好的分析文章《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第四到第十位分別是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瑞士、韓國、西班牙,它們之間的變化就比較平緩了。然後是澳大利亞127人,加拿大102人,法國89人,瑞士87人,日本75人,西班牙58人,義大利46人,韓國33人等等。單獨拿出中日來對比的話,中國大約是日本的3.3倍。高引用研究者這項指標最有趣的地方是,中國排在第三位,而不是像自然指數和研究前沿那樣排在第二位。這說明高引用研究者度量的是頂級成果,另外兩個指標度量的是一流成果,頂級比一流更加狹窄。
-
馮昭奎:中國對日方針與中日關係演變
今後中日關係發展可能出現兩種前景:一是中日關係「退大於進」,兩國關係持續緊張;二是中日關係「進大於退」,中日關係保持緩和趨勢。從中長期看,中日關係「進大於退」的可能性將與日俱增。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就是在民間外交的鋪墊上實現的,是中國堅持「區分開來」原則的重大外交成果。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基於「區分開來」原則的重大外交成果 進入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是蘇聯威脅的增強使毛澤東認為蘇聯是主要敵人,而長期陷入越南戰爭泥沼的美國政府的戰略收縮使中國有可能在美蘇兩霸中爭取美國反對蘇聯。
-
復旦大學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發布
該報告書是繼《中日關係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多層面和中長期戰略的視角》(2014年)、《中日關係:2015》、《中日關係:2016——低位徘徊與嬗變》、《中日關係2017:戰略對峙中的轉機》等四本年度報告書之後所推出的第五本。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最近,新華社記者華義發表了一篇很好的分析文章《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第四到第十位分別是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瑞士、韓國、西班牙,它們之間的變化就比較平緩了。然後是澳大利亞127人,加拿大102人,法國89人,瑞士87人,日本75人,西班牙58人,義大利46人,韓國33人等等。單獨拿出中日來對比的話,中國大約是日本的3.3倍。高引用研究者這項指標最有趣的地方是,中國排在第三位,而不是像自然指數和研究前沿那樣排在第二位。這說明高引用研究者度量的是頂級成果,另外兩個指標度量的是一流成果,頂級比一流更加狹窄。
-
嫉妒中國、日本 韓國抓狂:努力衝擊諾貝爾獎
韓國總統樸槿惠近日強調,韓國要努力培養能夠挑戰諾貝爾獎的世界頂尖研究學者,並以強勢領域為中心,確保韓國在世界的優勢地位。同時政府應加強對科研領域的戰略性支持,促進官民合作。樸槿惠昨天參加了「材料技術發展方案報告會」,會上她指出,韓國目前的基礎科學水平與諾貝爾科學獎項的要求仍舊存在差距,如果持續對基礎性研究進行投資並致力於創造性研究,相信不久韓國就可以成為「科學研究大國」。樸槿惠提出建議:「應該把科學基礎性研究作為核心的源泉,使之成為體系,並應用於產業當中。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在連續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此前輿論曾熱切期待連續3年獲獎,但這一願望極可能落空——被寄以厚望的日本候選者在前幾個獎項中均無斬獲,尚未公布的經濟學獎上獲獎可能性更低。 因為自1949年以來,包括3位加入其它國籍的研究者在內,已有27個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除了經濟學獎以外,日本人獲得的獎項遍布其它4個獎項,尤其是在含金量最大的3個自然科學獎項中,得獎人數更是多達23人。不僅在亞洲獨領風騷,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也是位居前列的。 進入本世紀10年代以來,日本更是進入了諾貝爾獎「豐收期」。
-
有馬朗人逝世:推動中日科技交流 一生訪華150餘次
有馬朗人長期致力於推動中日科技交流與合作,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政府友誼獎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等榮譽,還擔任中國多所大學名譽教授,一生訪華150餘次。有馬朗人1930年生於大阪。195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1975年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教授,從事核物理研究,並多有建樹,先後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
太平洋上出現大片「陸地」正向我國移動,看到實景大家陷入反思
太平洋上出現大片「陸地」正向我國移動,看到實景大家陷入反思都知道現在世界上主要的是由幾塊大陸組成,而且這些大陸是會移動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是隨著時間他們的移動還是很明顯的。這對於我們研究古文明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看到實景大家卻陷入了反思。原來這片「陸地」根本就不是大家想像的青山綠水的那個樣子,反而是一大片垃圾場,密密麻麻的垃圾聚集在一起,遠遠的望去就像是一片陸地一樣。
-
諾貝爾獎得主引關注,中國科研工作者應反思,這兩點需要引起重視
2019諾貝爾獎牽動人心,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經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自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就有人提出了「貝爾彌補效應」,值得大家的思考。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脈衝星的發現者 Antony Hewish,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遺漏了女性研究者貝爾,評審委員會也因此受到了「性別歧視」的質疑。這一次的風波讓評審委員會開始重視學生在科研工作者的貢獻。
-
屠呦呦拒絕宣傳「青蒿素精神」 引人反思
據媒體報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找上門來的各種人也多了起來。有人前來說要給屠呦呦寫一本書,宣傳她具有的「青蒿素精神」,但這一提法被她堅決拒絕了。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顯然並沒有如外界一樣表現得過於狂熱,相反,這位老人非常安靜從容。
-
繼中日後,韓國也官宣了!文在寅: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繼中日之後,韓國也邁出了在氣候變化行動方面的重要一步。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文在寅表示:「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