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中國、日本 韓國抓狂:努力衝擊諾貝爾獎

2020-11-26 驅動之家

韓國總統樸槿惠近日強調,韓國要努力培養能夠挑戰諾貝爾獎的世界頂尖研究學者,並以強勢領域為中心,確保韓國在世界的優勢地位。同時政府應加強對科研領域的戰略性支持,促進官民合作。

樸槿惠昨天參加了「材料技術發展方案報告會」,會上她指出,韓國目前的基礎科學水平與諾貝爾科學獎項的要求仍舊存在差距,如果持續對基礎性研究進行投資並致力於創造性研究,相信不久韓國就可以成為「科學研究大國」。

樸槿惠提出建議:「應該把科學基礎性研究作為核心的源泉,使之成為體系,並應用於產業當中。此外,作為韓國優勢領域的加工、組裝技術,由於不會一直有效保持世界前列的位置,所以確保創造出可持續性、有競爭力的核心材料和技術就顯得迫在眉睫。」

樸槿惠特別提出,要預測出未來產業用到的新興材料,進行提前開發並搶先佔領市場。

樸槿惠最後承諾政府會對專門的材料企業進行支持,並創造良好的科學研究環境,讓各行各業的科研人員都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潛心研究、取得建樹。

相關焦點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咱們中國的老鄰居日本,最近幾十年可謂在諾貝爾獎方面大出風頭。以一年一個的速度瘋狂的獲獎。十九年獲得了十九個諾貝爾獎。這個數量不但在亞洲國家遙遙領先,就算在歐洲國家,也排名靠前。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咱們中國的另外一個鄰居,同樣是發達國家的韓國的獲獎情況。
  • 日本諾獎拿到手軟,同為發達國家,韓國為什麼沒人獲得諾貝爾獎
    全世界的智力排行榜上,東亞幾個國家,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屬於世界第一梯隊。 在這幾個國家中,日本獲得諾貝爾獎是最多的,但是中國有一個問題:很多基礎研究可能處於保密狀態,所以沒有公布,這也造成了中國國內只有莫言和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據新華社、《人民日報》報導,該計劃將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10月31日京華時報)  看了這個報導,筆者認為,「遴選百人衝擊諾獎」的計劃是國人諾貝爾獎情結的急功近利式爆發,因為諾貝爾獎不是衝擊出來的!  翻看新華詞典上「衝擊」的解釋:快速向前闖。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在這9人當中,在中國國內完成獲獎研究的只有屠呦呦一人,其他8人都是在其他國家做出獲獎成果的。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結論?非常明顯的就有兩點。一,中國人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做出最傑出的科學研究。二,在很長時間內,中國的科研條件太有限,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科學家的努力。下面我們來看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情況。
  • 中日皆獲諾貝爾獎 韓國陷入反思
    2015年諾貝爾科學領域3大獎陸續揭曉後,韓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媒體表示,看到鄰國中國和日本接連獲獎的消息,韓國科學界再次陷入「集體反思」中。韓國首爾大學物理天文系教授金秀峰表示,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一樣。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在這9人當中,在中國國內完成獲獎研究的只有屠呦呦一人,其他8人都是在其他國家做出獲獎成果的。從中可以得到什麼結論?非常明顯的就有兩點。一,中國人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做出最傑出的科學研究。二,在很長時間內,中國的科研條件太有限,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科學家的努力。下面我們來看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情況。
  • 韓國泡菜重大發現,聲稱「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結果,日本網友評論...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的所提及的韓國給人的感覺簡直就是無所不能,創造一切的能力是逆天的存在,而韓國人的行為和言論有時候也真是讓人無法琢磨和理解。雖然,不知是真是假,但是,那些什麼,歷史近萬年、版圖超級大、炎帝是高麗的等等讓人費解的言論充斥於網絡,也因此常常遭到中國網友甚至是日本網友的吐槽。
  • 騙子黃禹錫:是怎麼成為韓國民族英雄並為韓國衝擊首個諾獎的?
    沒有諾貝爾獎的韓國作為我們的近鄰,韓國經濟發達,在娛樂、造船、半導體和手機等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同樣的,韓國的科學和教育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近幾十年來,韓國對本土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投入了大量資金。效果顯而易見。
  • 專利數據顯示,中國的科研遠未到衝擊諾貝爾獎的層次
    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相繼揭曉,獲獎者都是來自西方和日本的科學家。媒體每到這個時候都會反思中國為什麼不能產生更多的諾貝爾獎,相對於日本幾乎每年都拿諾貝爾獎,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還是屠呦呦在上世紀70年代做出的。其實,一個國家偶爾獲得一兩次諾貝爾獎並不代表什麼,印度、巴基斯坦科學家分別在1930年和1979年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 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並且,在諾貝爾獎的有力候選人名單中,日本研究者的數量仍有不少,接下來的幾年內,日本還是有可能獲獎。 但是,日本今天收穫的科技成果,大多數是多年前努力付出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並不能完全展現日本今天的科技發展狀況和未來的前景。日本人自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 王貽芳:「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這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最近和幾位科學家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物,一些媒體將其稱為「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衝擊諾獎是標題黨做的事,」在近期一次集體採訪中,王貽芳對媒體說,「大家期待中國科學界出一兩個諾貝爾獎,我理解;但這應該是對科研管理部門的要求,而不是對科學家個人的要求。」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是唯一的發達國家,不過在諾貝爾獎獲獎次數上,日本的地位卻無人能及。在過去的20年,也就是從2000年至2019年,日本總共19次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拿一個,創造了一個東方奇蹟。相比之下,韓國至今只獲得一次諾貝爾和平獎,中國也僅有兩人獲得諾貝爾獎。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很多人認為獲得諾貝爾獎是增加民族自豪感的一種方法。邀請海外專家談經驗、提高科學家研究經費、瘋狂搜集諾貝爾獎有關資料,韓國上下似乎已形成一股追逐諾貝爾獎的熱潮。雖然金大中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但韓國人還是希望越多越好。  韓國人痴迷諾貝爾獎  2005年7月,韓國邀請多位被認為有實力奪得諾貝爾獎的海外韓裔科學家訪韓,就韓國的基礎科學發展獻計獻策。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及對中國的警示
    新世紀以來,已有19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令日本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日本科研成果主要由大學主導,其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受到全球矚目。與此成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近年來在幾家著名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日本高校地位持續下降,入選世界前100位高校的只剩下2至6所。
  • 日本對韓國半導體出口管制造成雙輸局面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楊伯江,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員 田正  日韓都以貿易立國,「半導體摩擦」不會無限擴大,不排除日本在參議院選舉後適度緩和對韓姿態,但摩擦不會簡單平息,兩國關係短期難有重大改善。
  • 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韓國及其近乎全面撤守的LED
    韓國對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與需要了解的國家,雖然對韓國沒有像日本了解得深刻,但通過對在日本留學時對韓國同學的觀察與互動,加上前前後後去韓國七次累積的點點滴滴了解,以及被逼迫與我的老婆女兒們看他們的韓國偶像與韓劇,我決定在介紹日本之後,寫一篇關於韓國的文章。
  • 中國誇日本「宇宙大國」,日本人吐槽:還是中國爸爸好,不像韓國
    「隼鳥2號」完成的任務難度很大,讓很多人感到驚訝,向世界展示了日本宇宙開發能力的高度。中國媒體15日報導稱,日本「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毫無疑問是宇宙開發大國!」,稱讚日本完成了連美國也做不到的大事,給NASA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 日本又一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中國為何只有屠呦呦?
    日本方面自己的擔憂   日本《產經新聞》9月22日文章引述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鶴保庸介的話說 「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趕超。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