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研大國,中國只有2個諾貝爾獎,這一心理原因不可忽視

2020-10-03 心理小小師

關於中國人與諾貝爾獎之間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自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國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和科研人數總量和科研成果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為什麼我們的諾獎獲得者這麼少呢?

有網友對諾獎表現得不屑一顧,認為其是政治的產物;也有人歸結為我們的制度與科研環境的結果,覺得我們就不可能獲得諾獎。其實,對於諾獎獲得較少的原因,我們既不能妄自尊大,更沒有必要妄自菲薄。一般來說,各個學科領域的諾獎基本代表了該學科最高的研究水平和榮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必須要結合歷史環境與發展來看待這個問題。

諾貝爾獎的評選與頒發,不是針對當時的科研成果的,而是經過時間檢驗的過去的成果。一般都是針對幾十年前成果。了解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想想幾十年前,我們處於什麼的生活狀態,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什麼?不是為搶佔高科技領域陣地去奮鬥,而是為能吃飽飯而努力。在一個人人為吃飽飯而努力的時代,卻奢望我們去獲得代表領域最高水平的諾獎,真的是太難了。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指出,人的最低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通俗點說,就是吃、喝、住、性等維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接著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再往上是尊重的需要,最後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那麼,當我們還處於為吃飽、穿暖的最低需要階段的時候,又如何強求我們去追求尊重和獲得實現呢?

所以,過去幾十年,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很少,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生活水平太低,在於我們還處於最底層的需要階段。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將會越來越多地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才有可能為了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而努力追求創造、追求科技的進步。事實上,這些年來,對於諾貝爾獎,我們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我相信,在我們經濟科技不斷進步的基礎上,我們將會獲得越來越多的諾貝爾獎。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作為科研第一大國,中國只獲得2個諾貝爾獎,根本原因到底在哪?
    關於中國人為與諾貝爾獎之間關係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然而,自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國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獲得諾貝爾獎者這麼少?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和科研人數總量和科研成果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為什麼我們的諾獎獲得者這麼少呢?
  • 作為諾貝爾獎大國,日本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尖端科技?
    諾貝爾獎是迄今為止全球最高的科學獎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和實力。從2000年至今,日本先後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69人),英國(22人),位居世界第三。那麼在尖端科技領域,日本究竟哪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強國,世界科技中心,在發達的經濟基礎,優質的教育資源,開放的人文環境,加上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等多維因素疊加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的高水平人才,諾貝爾獎的領先地位無可厚非。而排名在第10-20位的歐洲各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有歷史智慧積累的原因:歐洲在二戰之前便已經是世界科技的中心;另一方面與這些國家的研發投入強度及寬鬆的科研氛圍存在極大的關係(基本維持在2%以上的水平)。充裕的基礎研究經費以及科研工作者無憂的寬鬆環境是這些國家獲獎的堅實後盾。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應該獲獎,卻被忽視
    五年前,屠呦呦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當她被諾貝爾獎宣布的那一刻,舉國沸騰,轟動國際,因為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原先只有五項類別: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了解完背景,正式進入主題:早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在50年時間裡,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很可笑,因為過去百年的時間裡,日本人總共就拿了九項諾貝爾獎。五十年三十項?痴人說夢。
  • 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1.美國(352人)2.英國(116人)3.德國(83人)4.法國(69人)5.瑞典(30人)6.瑞士(30人)7.日本(27人)8.俄羅斯(20人)9.荷蘭(17人)10.加拿大(15人)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日本是個注重科研成果的國家。一般研究者要有20年的專注研究,才會有可能獲得成果。而且在日本,學術體系固定後,很難再能去換個單位謀取更高的薪水。多安定,少折騰,心也穩了,大成果就會有希望了。1.人們必須了解的是,中國還在發展-在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裡經歷了150年的工業和技術革命。與歐洲大學相比,中國的大學還很年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它只是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技術水平。此外,中國的大學制度發生了一些根本性變化,這是歐美大學所沒有的。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專家:這是中國的實力和中醫藥的勝利
    經濟之聲:20世紀中期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有8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崔琦、高錕,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和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呦呦。這8人中,只有屠呦呦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內地本土科學家。聽到這個消息,您的第一感受是什麼?
  • 中國人的諾貝爾獎情結
    獲得諾貝爾獎,一直以來,是國人的一個心結,覺得只有得了諾貝爾獎,中國的科技、文化、醫療等相關領域才算是世界第一流。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受到的追捧,取得的榮譽,都是巨大,連莫言的故鄉高密也都成為了一個景區。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模型用到的解釋變量就只有:人口、GDP、還有是否為東道主。哪怕從主觀常識來說,人均GDP越高,國家經濟越好,用來砸錢訓練搞體育的錢越多。現在大多數競賽項目都是要靠砸錢出成果的,這點和搞科研有點像;另一方面,人口越多,出現一兩個體育天才的可能性就越高。哪怕大家都認為,東亞人在田徑項目上有先天劣勢,我們還是有劉翔這樣的跨欄天才,這點和搞科研好像也一樣。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科研是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選擇在上海工作8年,也有很多原因。」維特裡希解釋。首次造訪中國後,他在科研空閒時也不時來到中國。在維特裡希看來,上海成為自己科研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水到渠成的。「在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我有幸與研究所創始人雷蒙德·史蒂芬一起開展長期科研合作,他曾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師。」他說,「另外,參與一所年輕大學的創建,這太令我激動了!」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一、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諾貝爾獎作為授予世界各國在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及和平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的至高獎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與經濟水平,那麼盤點一下各國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而排名在第10-20位的歐洲各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有歷史智慧積累的原因:歐洲在二戰之前便已經是世界科技的中心;另一方面與這些國家的研發投入強度及寬鬆的科研氛圍存在極大的關係(基本維持在2%以上的水平)。充裕的基礎研究經費以及科研工作者無憂的寬鬆環境是這些國家獲獎的堅實後盾。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彎道超車眾多國家,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驕人的成績,除了黨英明果斷的領導和中華兒女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外,著重大力發展工業和科技也是至關重要的原因。重科技、重教育,重人才培養,這一系列重視都是休戚相關、相輔相成的,如此穩定合乎邏輯和客觀規律的可持續循環,正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提供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一步一個腳印,用科技創新逐步提升國力和國際地位。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選擇在上海工作8年,也有很多原因。」維特裡希解釋。首次造訪中國後,他在科研空閒時也不時來到中國。在維特裡希看來,上海成為自己科研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水到渠成的。「在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我有幸與研究所創始人雷蒙德·史蒂芬一起開展長期科研合作,他曾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師。」他說,「另外,參與一所年輕大學的創建,這太令我激動了!」
  • 諾貝爾獎故意不給中國?這4位中國人本能獲獎,卻因國籍慘被無視
    然而,通過觀察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我們不免就能夠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在諾貝爾獎得主當中我們很難能夠發現有中國人的身影。然而對於中國人很少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在清朝末年以後,我國的科技的確遠遠落後於下方國家。而另外一個原因就要從外國人對我們歧視的原因造成的,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是有人故意不給中國人頒發諾貝爾獎的。
  • 美專家大膽預估,亞洲將誕生2個超級大國,為何中國不在其中?
    「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已經維持了很長時間,美國的優勢已經不像從前那樣明顯,隨著各大強國的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世界格局不會靜止在這一階段,多年以後或許真的會出現其他可以與美國相媲美的超級大國,曾經就有美國專家對這一猜想表示肯定,並預測了未來可能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股」都有哪些國家,
  • 日本又一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中國為何只有屠呦呦?
    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趕超。  21世紀後日本獲得的諾貝爾獎基本都是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科技結晶,是日本經歷過高速經濟增長,對科研進行穩定資金投入的結果。而近年來,日本財政吃緊,科研投資減少,日本科研能力、論文數質量上都開始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很多學者對於日本科研的未來表示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