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科研大國,中國只有2個諾貝爾獎,這一心理原因不可忽視
關於中國人與諾貝爾獎之間的話題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自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國人又一個問題出現了:為什麼我們獲得諾貝爾獎這麼少?確實,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和科研人數總量和科研成果總量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為什麼我們的諾獎獲得者這麼少呢?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
諾貝爾獎統計,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到底有多少中國人得獎?
又到了一年一度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了,諾貝爾獎的歷史大家都清楚了,根據「炸藥天王」諾貝爾的遺囑獎金設定的獎項,但沒有數學獎,具體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百年以來,諾貝爾獎從一個只在歐洲有影響的小獎項變成如今在全球都有影響力的大獎,相信很多人都關心,這100年來,到底哪些國家獲得的獎項最多?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本是個注重科研成果的國家。一般研究者要有20年的專注研究,才會有可能獲得成果。而且在日本,學術體系固定後,很難再能去換個單位謀取更高的薪水。多安定,少折騰,心也穩了,大成果就會有希望了。
-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文/濤聲依舊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
-
全球科研經費第一的國家,拿下最多諾貝爾獎,比歐盟加起來還多
在現如今的經濟發展中,能夠徹底影響經濟格局的只有科技,科技一直以來都是第一生產力,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縱覽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哪一個不是經歷工業革命之後走上世界舞臺的,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出現,往往能帶來顛覆性的效果,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極大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騰飛式的發展
-
作為諾貝爾獎大國,日本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尖端科技?
諾貝爾獎是迄今為止全球最高的科學獎項,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和實力。從2000年至今,日本先後有17人獲得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獲獎次數僅次於美國(69人),英國(22人),位居世界第三。那麼在尖端科技領域,日本究竟哪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諾貝爾獎各國排名,中國讓人痛心,只有2人獲得:莫言、屠呦呦
下面小編為大家盤點了世界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十個國家:1.美國(352人)2.英國(116人)3.德國(83人)4.法國(69人)5.瑞典(30人)6.瑞士(30人)7.日本(27人)8.俄羅斯(20人)9.荷蘭(17人)10.加拿大(15人)其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國家
-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評不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而「院士」這個榮譽正好相反,它是根據國內教育水平和教育體制嚴格規定的,作為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的最高科學表彰榮耀,它需要保持比諾貝爾獎更多的名額、更穩定的數量、涵蓋國情的更多方面,並且嚴格規定英雄出處。層層遞進為方便理解,筆者先摘取一段中科院書面要求,再做解讀:一、院士直接推薦。
-
被問日本諾貝爾獎多的原因,張維為教授表示我們國人根本不用自卑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獎項,比如:諾貝爾獎、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菲爾茨獎等,但要放在國家層次來說,無疑諾貝爾獎是最吸引人的,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七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這樣的人數遠遠被日本甩在身後,但是無需感到不舒服,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國家看準了機會,海量資金投在教育方面,一如今天的中國。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碎,許多人大夢初醒;又過了10年,諾貝爾獎得以井噴。從60年代起算到世紀末,總共四十年時間。如果一個人20歲時在讀大學,那麼40年後是60歲。搞過科研的都知道,這個年齡是科研成果的集大成時期。
-
獲得諾貝爾獎前十名國家排名!第一名佔絕對優勢,是第二名3倍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也是許多科技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化學、物理、文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截止到2019年獲得諾貝爾獎數量前十名的國家。
-
獲得諾貝爾獎前十名國家排名!第一名佔絕對優勢,是第二名3倍!
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化學、物理、文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截止到2019年獲得諾貝爾獎數量前十名的國家。雖然是前十名,其實是有十一個國家,因為第十名有兩個國家並列,那就是荷蘭和奧地利。
-
獲得諾貝爾獎國家排名TOP10:日本成唯一進入前十的亞洲國家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的最高級別的獎項,也是很多科技工作者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諾貝爾獎是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化學、物理、文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其實,國內優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不少,成果雖不能說是世界頂尖,但也是數一數二。在《自然》雜誌給出的反映各個國家基礎科研水平的「自然指數」排行中,中國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並且增速達到兩位數,俯瞰蒼生。 我們其實只缺一個諾貝爾獎,既是榮譽的證明,又為國內學術界正名。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第一組數據,是中國和日本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人數的比較。這裡只考慮自然科學獎,是因為這些獎的含金量確實是最高的,得到全世界科學家的公認。而諾貝爾文學獎的含金量,就見仁見智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含金量呢,有時簡直會成為負的,大家肯定都能舉出來例子。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科研是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這種情況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同樣存在!「選擇在上海工作8年,也有很多原因。」維特裡希解釋。首次造訪中國後,他在科研空閒時也不時來到中國。在維特裡希看來,上海成為自己科研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水到渠成的。「在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我有幸與研究所創始人雷蒙德·史蒂芬一起開展長期科研合作,他曾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師。」他說,「另外,參與一所年輕大學的創建,這太令我激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