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想獲得成就的同時擁有身心健康嗎?快尋找神奇的內在動機

2020-12-05 職場青蔥之瓊林

文:瓊林

古之孩童啟蒙讀《幼學瓊林》,今之職場青蔥成長找瓊林。

職場不易,且行且珍惜。我願陪你走一程,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精彩職場。

有人曾問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倫納德·肖洛( Arthur Leonard Schawlow):高創造力的科學家和低創造力的科學家之間有什麼區別?他的回答是:「努力於愛好是最重要的。

許多成功的科學家並沒有最好的天賦,但他們卻是那些始終被好奇心驅使的人,他們總是設法想知道答案是什麼。

肖洛對科學創造力的觀點,強調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對於創造性工作,真正激勵工作的,是因為工作本身很有趣,包括令人興奮、令人滿意和充滿挑戰性。

大量證據表明,當人們受到內在激勵,而不是外在激勵(如期望的評估、監督、與同事競爭、受上級命令或承諾的獎賞)時,他們最富有創造力。

01內在動機的核心要素

當前,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績效管理從外在動機轉向內在動機?因為內在動機才是激勵的本質。

例如,我們常說的好奇心就是激發我們做事的一種內在動機。下面,我們通過古希臘有一個關於潘多拉的神話,看看好奇心的魔力:

相傳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並盜取了火種之後,作為懲罰,宙斯用黏土做成了地球上第一個女人,就是潘多拉,用以作為懲罰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潘多拉於是和埃庇米修斯生活在一起。

不久後,普羅米修斯帶給埃庇米修斯一個大盒子並反覆叮囑他一定不能打開,但潘多拉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女人,普羅米修斯的反覆叮囑反而使她更加想打開盒子,她想:「普通的一個盒子何必藏得這麼隱蔽?而且又蓋得這麼緊,到底為什麼呢?」

趁埃庇米修斯外出時,潘多拉悄悄打開了盒子,結果裡面並沒有潘多拉所期待的東西,而是無數的災禍蟲害。在潘多拉打開盒子以前,人類沒有任何災禍,生活寧靜,那是因為所有的病毒惡疾都被關在盒中,人類才能免受折磨。由於潘多拉的好奇,災難與瘟疫逃出來,從那時起,災難們日日夜夜、處處危害人類,使人類受苦。

在慌亂與害怕中,潘多拉趕緊關上了盒子,結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東西——希望。自此,雖然人類不斷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總是留有可貴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勵。在死亡以前,希望永遠存在,人生也絕對充滿了美好的希望。

潘多拉為什麼不顧反覆叮囑,非要打開魔盒一看究竟?這就是好奇心的魔力所在,人類天性好奇,凡事總想探索一番。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等,將這種不由外部力量驅使,根植於人內心的三大基本需求,稱為內在動機。德西指出,人的這三大基本需求包括:

自主:希望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選擇自由,而非被迫。勝任:希望自己能掌控環境,勝任工作。關係:希望歸屬於某一群體,這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體現。這三大基本需求構成了內在動機的核心要素,驅動著人不停地探索未知世界,展現出無窮的創造性。

02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創造性工作

為了更好地理解內在動機,我們先來看看外在動機的作用。外在動機是指以獲取諸如金錢、獎品、食物等物質類激勵作為行動目標的動機。比如,每天搬1000塊磚,如果是為了獲得100元酬勞,那麼這100元錢就是外在動機。

當目標非常明確時,外在動機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它能非常精準地激發員工為之而努力。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外在動機在針對創造性工作時,就顯得特別無能為力。

科學研究表明:

(1)內在動機有利於激發個體的創造性。內在動機驅動的人,其創造性強於外在動機驅動的人。事實上,外在激勵會削弱人們的內在動機。

(2)內在動機能很好地激發個體更深層地理解事物的本質。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學習多篇文章,然後讓他們進行複述,同時告訴其中一組學生,他們每複述一篇文章會得到1美元。實驗結果表明,有金錢激勵組學生記憶的內容要多於沒有金錢激勵組,但他們對文章理解的深度遠不如沒有金錢激勵組學生。這充分說明:外在激勵可以增強機械記憶,卻減弱了他們對事物本質的追求。得到了數量,卻犧牲了質量。

(3)內在動機能讓人更有恆心和毅力。基於內在動機工作的員工,在項工作上堅持的時間會更長;與之相反,基於外在激勵工作的員工,當外在激勵存在時,他們工作很努力,但一旦外在激勵撤銷,員工的工作興趣會立馬減退。

(4)內在動機能激發個體的挑戰意識。研究表明,當工作是員工自主選擇時,員工的承諾意識更強,也更願意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去挑戰自我。心理學家為此也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去選擇不同難度的任務去完成,並給其中一組學生一定額度的金錢激勵。實驗結果表明,金錢激勵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容易的任務去完成,而沒有金錢激勵組學生則更傾向於選擇超出他們當前能力的任務去挑戰自我。

(5)內在動機能增強個體幸福感。理察·舒爾茨(Richard Schulz)通過一個研究發現,處於內在動機狀態下的人,患疾病的概率更低,死亡率也更低。

綜合起來,內在動機讓人們跟隨興趣、自主選擇、體驗到挑戰的樂趣,因而從長遠來看,他們更富有創造性,更有毅力,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身心也更健康。

03內在動機對於企業績效管理的啟示

當工作很枯燥、簡單、偏執行時,外在動機尚有其用武之地,但當工作十分有趣、複雜、偏創新時,唯有內在動機能發揮出驚人的激發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發現諾貝爾獎是無法用金錢激勵出來的原因所在。

要有大創新,必須內心要覺得這項工作很有趣,是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這件事,工作本身就是對工作最好的激勵和回報,外在的追求只會拉低創新的水準。

在人工智慧時代,當一切低端、可重複的工作日益被智能化後,這個世界實質上是科學家的世界,只有那些能充分發揮科學家潛能的企業,才能在這個高度白熱化的市場掌握主動權,無往而不勝。

因此,對科學家群體或者知識工作者,採用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的做法,只會制約他們的創造性。

持續不斷的學習是這個時代最有競爭力的武器。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啟發,請分享給你關心的人。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

相關焦點

  • 《密室大逃脫2》心理專業周峻緯談內在動機:成就的永動機
    第二季的9-10期中,講述了,嘉賓們作為高科技公司EAST WORLD的研究員,去往研究所尋找已失蹤的陶博士留下的工作。陶博士是本季中出現的NPC,為了給自己體弱多病的兒子研究強身健體的藥物,綁走T星人進行實驗,卻沒想到兒子因此變異成為喪屍,對街道上的人進行無差別攻擊。陶博士在此過程中也受了傷,因此「失蹤」。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 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強調認知學習活動中的協調作用的同時,也很重視強化對學習行為的調控作用。他將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二是替代性強化;三是自我強化。這三種強化的結合運用,能激發、形成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我是你親娘,我能害你嗎?到底是你學習還是我學習?你說你玩手機能玩出名堂來嗎?我跟你說我天天給你熬得,我白頭髮都快愁出來了。你倒好,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傻吃憨睡的。你要把我弄出神經病來了啊,要把我氣短命了,你知道嗎?」面對母親近乎「崩潰」的情緒,蘇天培表現出的卻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最後直接扔下書包,飛奔而去。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他僅僅就是享受曬太陽釣魚這件事情本身,他根本就不屑富翁的提議,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們人到底有多少種動機呢?第二類:外在動機意思就是說你做這件事與這件事情本身是沒有關係的,而是與這件事給你帶來的好處有關係!例如:你讀書就是為了獲得爸爸媽媽的愛,獲得老師的表揚和認可;你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升職加薪,雖然你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你也堅持為了報酬去做。
  • 激發一個人內在動機的正確姿勢?
    這位老人通過獎勵的方式,反而減弱了孩子們玩鬧的動機。今天我們講的書《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將會告訴我們,如何激發一個人的內在動機,掌控自己的人生。作者是愛德華·L.外部獎勵在損害內在動機。作者在書中說: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持久的幸福。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為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RL 算法解決了行為智能體如何在與環境直接交互的同時學習最佳行為策略(通常稱為策略 Policy)的問題。強化學習之父 Barto 在文獻 [2] 中闡述了在 RL 框架中引入內在動機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由於環境學習的局限性,RL 存在智能體無法學習可靠策略的問題,通過引入內在動機可以幫助智能體解決環境局限性所帶來的問題:內在動機可使智能體能夠學習有用的環境模型,從而幫助其更有效地學習其最終任務。
  • 論科學創新必須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內在動機
    胡錦濤總書記對我國科技創新現狀的評價是:「我國科技的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可謂一語中的。眾所周知,中國人迄今為止還從未獲得過諾貝爾科學獎項。在世界科學的這一最高賽事上,新中國建立57年來至今還沒能實現零的突破。有雄厚的智力資源卻少有成就,這種情況並不正常。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需求,成就動機所需要的也正是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需求,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成就動機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去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活動以及思維方式。反觀孩子不會去主動學習,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成就動機」。
  •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而且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更多的錢實際上會對你的內在動機產生不利影響。 當然,無論是哪種驅動因素,當你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能量可以繼續前進時,給予自己激勵還是很重要的。任何激勵,都可以使你行動起來,改善自我,表現出色並樂意付出額外的努力。 但是,找到你的內在動機,有時候比外在動機,更能讓你持續奮進,獲得想要的那個結果。
  • 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之前,孩子說想學遊泳,她就去給他報了遊泳班。孩子嗆了兩次水,就死活都不去了。後來,又說想學畫畫,她也是立刻去給孩子報了,結果孩子去了一次,回來說了句"媽媽,老師教得和我想的不一樣,畫畫太難了……"就又放棄了。"如今這次輪滑,又是這樣。不管做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什麼都幹不長久,真不知道這孩子以後能幹什麼。"
  • 用戶驅動:用戶體驗中的「動機理論」
    在當前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時代,在保證產品功能性的同時能夠在包裝上給用戶足夠的吸引力,這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渠道來誘導用戶使用你的產品。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我們將外部因素激發用戶特定行為的傾向稱之為外在動機。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可以將外在動機視為尋求獎勵,獎勵可以是有形的(金錢、獎品、文憑、證書、獎盃、獎章等),也可以是無形的(表揚、支持、認可等)。
  • 內在動機學習筆記:你需要獎勵和懲罰麼?
    最近在學《內在動機》「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直到某天,才發覺「自由」是我一直以來的核心主題,幼時的職業想做xx家,認為是一種很牛的職業,初中時想從政,大概以為可以幫別人謀取「自由」,後來回歸於自身,想做一番事業~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發掘出了自己的愛好,跟著愛好繼續挖掘,找到了自己的一個點:探求真相和真理~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2)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並能超過他人的動機。(3)權力動機是指人具有某種支配和影響他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內在驅動。(4)交往動機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更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的成功,他們追求的是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鬥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後的個人的成就感,他們並不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個體的成就需要與他們所處的經濟、文化、社會、政府的發展程度有關Z社會風氣也制約著人們的成就需要。
  • 職場中晉升快的人,通常具備這3點特徵,擁有一種就很牛了
    職場中晉升快的人,通常具備這3點特徵,擁有一種就很牛了混跡職場,升職加薪,能夠有一番作為,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這樣的機會。有的人兩三年就能獲得晉升,而有的人,可能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幹了很多年都難得晉升一次。雖然有時候升職加薪有一部分運氣使然的因素,但這並不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 心理學:物質獎勵也可以激發內在動機,養出有主動性的孩子
    在一次次掙錢和消費過程中,孩子的行為更好了,數學算術也練得特別溜,這位媽媽覺得,這個方法簡直不要太好。不過有的家長可能憂慮了,這樣教育孩子會不會讓他變得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這個方法科學嗎?怎樣把握這裡面的度?
  • 動機決定結果:實現職業目標的8種動機
    動機可以是內在的(來自內心),也可以是外在的(來自外部)。有幾個因素會影響你的動機水平,它們會影響你的生產力、奉獻精神以及對工作和成功的承諾。理解不同的動機可以幫助你將寶貴的經驗運用到你的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的動機,並舉例說明如何在你的職業生涯中使用它們。
  • 職場社交英語【11--你要知道動機何在嗎?】
    職場社交英語【11--你要知道動機何在嗎?】    SCENE⑤ B 戴夫由上方探頭,進吉娜的隔間  Zina: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really 1) motivates Vince to be nice to me?
  • 九型人格:在職場中,你屬於哪種人?
    你聽說過九型人格嗎?在9個型號裡,你屬於哪個? 常見的性格分類學能很好地判別和解釋人的行為和性格特徵,九型人格則從更深的層次來描述自我,它解釋了我們以某些方式行事的原因,揭示了我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