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瓊林
古之孩童啟蒙讀《幼學瓊林》,今之職場青蔥成長找瓊林。
職場不易,且行且珍惜。我願陪你走一程,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精彩職場。
有人曾問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阿瑟·倫納德·肖洛( Arthur Leonard Schawlow):高創造力的科學家和低創造力的科學家之間有什麼區別?他的回答是:「努力於愛好是最重要的。」
許多成功的科學家並沒有最好的天賦,但他們卻是那些始終被好奇心驅使的人,他們總是設法想知道答案是什麼。
肖洛對科學創造力的觀點,強調了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對於創造性工作,真正激勵工作的,是因為工作本身很有趣,包括令人興奮、令人滿意和充滿挑戰性。
大量證據表明,當人們受到內在激勵,而不是外在激勵(如期望的評估、監督、與同事競爭、受上級命令或承諾的獎賞)時,他們最富有創造力。
01內在動機的核心要素
當前,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企業績效管理從外在動機轉向內在動機?因為內在動機才是激勵的本質。
例如,我們常說的好奇心就是激發我們做事的一種內在動機。下面,我們通過古希臘有一個關於潘多拉的神話,看看好奇心的魔力:
相傳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並盜取了火種之後,作為懲罰,宙斯用黏土做成了地球上第一個女人,就是潘多拉,用以作為懲罰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潘多拉於是和埃庇米修斯生活在一起。
不久後,普羅米修斯帶給埃庇米修斯一個大盒子並反覆叮囑他一定不能打開,但潘多拉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女人,普羅米修斯的反覆叮囑反而使她更加想打開盒子,她想:「普通的一個盒子何必藏得這麼隱蔽?而且又蓋得這麼緊,到底為什麼呢?」
趁埃庇米修斯外出時,潘多拉悄悄打開了盒子,結果裡面並沒有潘多拉所期待的東西,而是無數的災禍蟲害。在潘多拉打開盒子以前,人類沒有任何災禍,生活寧靜,那是因為所有的病毒惡疾都被關在盒中,人類才能免受折磨。由於潘多拉的好奇,災難與瘟疫逃出來,從那時起,災難們日日夜夜、處處危害人類,使人類受苦。
在慌亂與害怕中,潘多拉趕緊關上了盒子,結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東西——希望。自此,雖然人類不斷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總是留有可貴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勵。在死亡以前,希望永遠存在,人生也絕對充滿了美好的希望。
潘多拉為什麼不顧反覆叮囑,非要打開魔盒一看究竟?這就是好奇心的魔力所在,人類天性好奇,凡事總想探索一番。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L Deci)等,將這種不由外部力量驅使,根植於人內心的三大基本需求,稱為內在動機。德西指出,人的這三大基本需求包括:
自主:希望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選擇自由,而非被迫。勝任:希望自己能掌控環境,勝任工作。關係:希望歸屬於某一群體,這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體現。這三大基本需求構成了內在動機的核心要素,驅動著人不停地探索未知世界,展現出無窮的創造性。
02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創造性工作
為了更好地理解內在動機,我們先來看看外在動機的作用。外在動機是指以獲取諸如金錢、獎品、食物等物質類激勵作為行動目標的動機。比如,每天搬1000塊磚,如果是為了獲得100元酬勞,那麼這100元錢就是外在動機。
當目標非常明確時,外在動機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它能非常精準地激發員工為之而努力。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外在動機在針對創造性工作時,就顯得特別無能為力。
科學研究表明:
(1)內在動機有利於激發個體的創造性。內在動機驅動的人,其創造性強於外在動機驅動的人。事實上,外在激勵會削弱人們的內在動機。
(2)內在動機能很好地激發個體更深層地理解事物的本質。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學習多篇文章,然後讓他們進行複述,同時告訴其中一組學生,他們每複述一篇文章會得到1美元。實驗結果表明,有金錢激勵組學生記憶的內容要多於沒有金錢激勵組,但他們對文章理解的深度遠不如沒有金錢激勵組學生。這充分說明:外在激勵可以增強機械記憶,卻減弱了他們對事物本質的追求。得到了數量,卻犧牲了質量。
(3)內在動機能讓人更有恆心和毅力。基於內在動機工作的員工,在項工作上堅持的時間會更長;與之相反,基於外在激勵工作的員工,當外在激勵存在時,他們工作很努力,但一旦外在激勵撤銷,員工的工作興趣會立馬減退。
(4)內在動機能激發個體的挑戰意識。研究表明,當工作是員工自主選擇時,員工的承諾意識更強,也更願意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去挑戰自我。心理學家為此也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去選擇不同難度的任務去完成,並給其中一組學生一定額度的金錢激勵。實驗結果表明,金錢激勵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容易的任務去完成,而沒有金錢激勵組學生則更傾向於選擇超出他們當前能力的任務去挑戰自我。
(5)內在動機能增強個體幸福感。理察·舒爾茨(Richard Schulz)通過一個研究發現,處於內在動機狀態下的人,患疾病的概率更低,死亡率也更低。
綜合起來,內在動機讓人們跟隨興趣、自主選擇、體驗到挑戰的樂趣,因而從長遠來看,他們更富有創造性,更有毅力,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身心也更健康。
03內在動機對於企業績效管理的啟示
當工作很枯燥、簡單、偏執行時,外在動機尚有其用武之地,但當工作十分有趣、複雜、偏創新時,唯有內在動機能發揮出驚人的激發效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發現諾貝爾獎是無法用金錢激勵出來的原因所在。
要有大創新,必須內心要覺得這項工作很有趣,是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這件事,工作本身就是對工作最好的激勵和回報,外在的追求只會拉低創新的水準。
在人工智慧時代,當一切低端、可重複的工作日益被智能化後,這個世界實質上是科學家的世界,只有那些能充分發揮科學家潛能的企業,才能在這個高度白熱化的市場掌握主動權,無往而不勝。
因此,對科學家群體或者知識工作者,採用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的做法,只會制約他們的創造性。
持續不斷的學習是這個時代最有競爭力的武器。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啟發,請分享給你關心的人。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