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闆、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資、獎金等各種各樣的外部獎勵?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學習動機也是如此,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內部學習動機是指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它取決於個體內在的需要。外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由於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產生的。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學習,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學習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激發孩子的內部學習動機,就要重視知識本身的興趣,使整個學習過程都充滿激勵性,使孩子發自內心地熱愛知識,而不是單純地把學習知識當成獲得某種報酬的手段。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的內部動機,學習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學習行為成了自覺、自願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習效果定能顯著提高。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部學習動機?首先,要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提出一些能夠吸引孩子的問題,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例如,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打雷就要下雨?為什麼冬天那麼冷衣服也能很快就幹?」孩子對這些現象很好奇,就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引起他們探索學習的興趣。
其次,要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一個人除物質需求外,還有被人尊重、被人愛、被社會認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很多時候,精神鼓勵比物質獎勵更有效,因為精神鼓勵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例如:父母在家人或親友面前表揚孩子,使他產生榮譽感;如果孩子連續一段時間表現得好,可以帶他們去看電影、旅遊或吃一頓他喜歡的飯等等。父母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賞識的眼神就有可能讓孩子銘記一輩子。
最後,要注意孩子學習動機的遷移,在孩子還沒有對某種學習產生內部學習動機之前,父母不應消極地等待,而是應積極利用原有的學習動機,因勢利導地使之遷移到新的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利用遊戲與學習的聯繫,把孩子對遊戲的動機轉移到學習上來。
總之,要培養孩子的內部動機,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學習知識。就好比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強迫它喝水;你也可以讓學生坐在教室裡,卻不能強迫他們學習。如何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公講師解析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