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散文也好,寫小說也好,人物是繞不過的一座山。說「人物」是一座山,是因為人物塑造見功力。
那麼,沈從文,這位僅有小學學歷、自學成材的作家,又是怎麼成功登頂的呢?
我十分推薦大家讀一讀沈從文《湘行散記》的首篇散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篇散文裡,藏著一個人物塑造的「沈式秘笈「。
《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寫的是「老朋友」曾芹軒。從題目開始,這篇文章便牢牢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水獺皮帽子有什麼來歷?這位朋友有什麼人生經歷?全文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讀起來令人慾罷不能。
這篇文章之所以把「老朋友」寫得如此有趣,我認為,沈從文的精彩筆法可以稱之為「海馬體法」。簡言之,就是把能夠在他人記憶中固化下來的鮮明的人物個性,用文學筆法表現出來,讓讀者能夠長久地記住。
01化虛為實,找幫助記憶定向的「紀念物」
人類大腦中,有一部位,因為形似海馬,被稱為「海馬體」,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簡單地說,就是把短時記憶中的一部分,轉化成長時記憶,以便日後回憶。
能被人記住的事物,都是有特殊性的。同樣地,通過文字,在讀者腦海中,被存儲為長時記憶的,也必然具有特殊性。那麼,什麼樣的事物,最容易被長久地記住呢?當然是可以幫助記憶定向的紀念物。
在《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中,這個紀念物,就是「水獺皮帽子」。沈從文通過這頂「水獺皮帽子」,讓這位「老朋友」,無須向讀者交代姓名,也能夠留下深刻印象。
他也可以說是一個「漁人」,他的頭上,戴著一頂價值四十八元的水獺皮帽子,這頂帽子經過沿路地方時,卻很能引起一些年輕娘兒們的注意的。……在他二十五歲左右時,大約就有過一百個女人淨白的胸膛被他親近過。
漁人、水獺皮帽子、武陵、桃源,這一系列的名字放在一起,是否覺得很眼熟呢?是的!晉代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的開篇便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這樣一位戴「水獺皮帽子」的「老朋友」,的確是沈從文坐車去桃源的最佳「地陪」。
「紀念物」對於寫人散文的重要性,從沈從文對這篇文章的改動中也可見一斑。1934年4月18日,這篇文章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原題為《一個同我到過桃源的朋友》。後來結集出版的時候,才改為《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也足以體現,沈從文人物塑造的「別有用心」。
02化靜為動,讓文字中的人物「發聲」。
只有一件靜態的紀念物,最多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但是要讓大腦轉化成長時記憶,還需要更加個性的表徵。
人物的「個性語言」最能讓讀者印象深刻。
你看,沈從文介紹完這頂「水獺皮帽子」之後,便馬上著手寫這位「老朋友」的語言:
這野雜種的景致,簡直是畫!沈石田這狗肏的,強盜一樣好膽大的手筆!這點山頭,這點樹,那一片樹梢,那一抹輕霧,真只有他王麓臺那野狗幹的畫得出!什麼廟人寺人,誰來割我的XX?我還預備割掉許多男人的XX,省得他們裝模作樣,在婦人面前露臉!我討厭他們那種樣子!
倘若這樣一位人物,活生生地站在讀者面前,用如此粗俗的語言,交流中國繪畫,誰會記不住呢?
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口頭禪。斯文也好、粗俗也罷,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語言可以體現人物的性格。這也是為什麼小說中的人物塑造,離不開對白的緣故。
03以點帶面,選好人物個性的橫切面。
前文提到,沈從文的這位「老朋友」是特意陪他從武陵縣到桃源縣。
為了彰顯人物個性,沈從文特寫了「水獺皮帽子」,巧妙地運用了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典故。那麼,這位「老朋友」個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這朋友年青時,是個綠營中正標守兵名分的巡防軍,派過中營衙門辦事,在花園中栽花養金魚。後來改作了軍營裡的庶務,又作過兩次軍需,又作過一次參謀。時間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塵成土,把一些傻瓜壞蛋變得又富又闊;同樣的,到這樣一個地方,我這個朋友,在一堆倏然而來悠然而逝的日子中,也就做了武陵縣一家最清潔安靜的旅館主人,且同時成為愛好古玩字畫的「風雅」人了。
沈從文把這位「老朋友」的過往略寫,只將他的「旅館」和「字畫」作為橫切面詳寫,以凸顯人物個性。
#沈從文#圍繞「旅館」和「字畫」,沈從文寫「老朋友」如何在公共汽車上點評畫家,如何買文徵明的山水畫、倪元璐臨寫的《出師表》等等,把這位行伍出身的「粗人」寫得很細膩、很溫柔。
當文章結尾寫道:
我說:「牯子大哥,你怎麼的,天氣冷得很,大清早還趕來送我!」他鑽進艙裡笑著輕輕的向我說:「牯子老弟,我們看好了的那幅畫,我不想買了。我昨晚上還看過更好的一本冊頁!」「什麼人畫的?」「當然仇十洲。我怕仇十洲那雜種也畫不出。牯子老弟,好得很……」話不說完他就大笑起來。我明白他話中所指了。「你又迷路了嗎?你不是說自己年已老了嗎?」「到了桃源還不迷路嗎?自己雖老別人可年青?牯子老弟,你好好的上船吧,不要胡思亂想我的事情,回來時仍住到我的旅館裡,讓我再照料你上車吧。」
讀者便也和沈從文一樣,明白他話中所指——酒麴鋪子那個十五年前老伴的女兒,便是這幅讓他迷路的好畫。會心一笑中,文章戛然而止。
這樣一位真性情的「老朋友」,哪位讀者讀了記不住呢?
04小結
寫人物,忌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會讓讀者「迷失」,無法在腦海中形成長久記憶。
如同人類大腦中「海馬體」對記憶的處理機制一樣,寫人散文也應當巧妙地處理人物的個性,選好「紀念物」、用好人物「口頭禪」、選好個性「橫切面」,以便讓讀者產生「長久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