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2021-01-19 雲南網

原標題:識人先讀詩,沈從文為何對卞之琳高度評價?

從現代文學史的記述看,詩人卞之琳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是1933年5月印製的《三秋草》。其實,他此前還有一部詩歌《群鴉集》,已經由他人編輯完成,可惜因出版受阻未能面世。不然的話,他的處女詩集發表時間可以前推兩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前後兩部詩集的編輯或問世,均與已廣有聲譽的小說家沈從文有直接關係。

識人先讀詩

卞之琳在《〈雕蟲紀曆〉自序》中,這樣敘述他開始寫詩的動因:「我從鄉下轉學到上海,經過一年的呼吸荒涼空氣、一年的埋頭讀書,我終於又安定不下了。說得好聽,這也還是不滿現實的表現吧。我彷徨,我苦悶。有一陣我就悄悄發而為詩。」

卞之琳

當時的卞之琳,是頗為不自信的。這段時間寫的作品,「自行銷毀的較多」。1931年,詩人徐志摩在北京大學兼職,為卞之琳他們上「英詩」課。儘管卞之琳寫詩「總想不為人知」,可大詩人在前,實在是哪個寫詩人也不願放棄的求教機會。課餘,卞之琳終於把自己的詩作抄錄了一些,交給徐志摩。卞之琳詩作雖主要用白話,可由於外國詩歌原作的影響,此時的他已開始試著用格律體來約束,同時凝鍊自己的作品了。在當時的青年詩人中,這個起步是頗高的。

徐志摩一讀之下,很是喜歡。他將這批作品帶到上海,和沈從文一塊兒讀了,沈從文對這批作品也很欣賞。接下來,他們便商議將作品匯聚出版。為此,還不認識卞之琳的沈從文,給卞寫了很長一封信,說他和徐志摩都認為,這批作品可以印成一本小冊子。不僅說說,沈從文還立即著手編輯。形成之後,他以其中一首作品的題目來為詩集命名:《群鴉集》。憑著閱讀感受,沈從文還為這部詩集寫出了一篇頗有見地的「附記」。

沈從文的「附記」,從一些自以為是的詩人說起,表示自己「卻不喜歡這種詩人,也正如我不喜歡這類文人一樣」。既然表達看法,沈從文當然有喜歡的東西:「詩人同他的詩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便是平淡樸實。他的詩,不是為了安置辭藻而有的。他寫詩,他的詩即或表現到一種最高的德性,作品有不可磨滅的光輝,他也並不以為自己不是一個人……他若是一個年輕人,他的憂鬱,假若說,他是不缺少年青人的憂鬱的,他一定得喊出難受的苦處,吐出那悶在心上的一團……他用的手段,沒有比用誠實為再好的手段了。」

沈從文

這段議論甚至牽涉到作文和為人的聯繫。當然,由此引出自己欣賞的詩人,就應該具備他讚賞的品質才是:「但棄絕一切新舊詞藻摒除一切新舊形式,把詩仍然安置到最先一時期文學革命的主張上,自由的而且用口語寫時,寫得居然極好,如今卻有卞之琳這本新詩。」「然而當我把詩的趣味,放在新詩最初提出的那一個方向上去時,我以為之琳有幾首詩,達到了一個另外的高點,使我覺得更喜歡了。」

卞之琳的詩有哪些使人「喜歡」的地方呢?「運用平常的文字,寫出平常人的情感,因為手段的高,寫出難言的美。詩的藝術第一條件若說是文字的選擇,之琳在這方面十分的細心,他知道選擇『適當』的文字,卻刷去了那些『空虛』的文字。」

沈從文雖然看出卞之琳的優長,但「這個集子在他還是試作,據說送給人看時還很羞怯,這羞怯處也就正是他有無限希望可以向完全那個地方走去的好處。他能保留那個態度,並且獨自從那個方向做去,他的成就,決不至於到印一本書以後便完事的。」對於卞之琳的未來,沈從文給予很大期望:「樸素的詩將來的最好成就或者應當歸給之琳的。」沈從文不僅眼光獨到,表達也委婉曲折,用的也是能傳達出豐富生活體驗的畫面感文字。

這篇高度評價卞之琳詩作的「附記」,卞之琳很快讀到了:「不久在創作月刊上意外地發見了從文的一篇群鴉集附記,看了才知道自己的小冊子名字也有了。」對於一個想從事寫作的學生,這種鼓勵的程度可想而知。當年11月,徐志摩也致信卞之琳。表示書(《群鴉集》)「遲至十一月總可出版」。可不久發生了「一·二八」事變。日本人對中國,尤其上海的文化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卞之琳的這部詩集印製正在上海,所以「從此雖然還不時得到出版的消息,卻始終只見到一次預告」。這部《群鴉集》遺憾胎死腹中。

波折《三秋草》

《群鴉集》最終雖未印出,可徐志摩和沈從文的欣賞,尤其是還不認識的沈從文寫出文字指示優長,大大鼓舞了初學寫詩的卞之琳。徐志摩逝世了,沈從文在他的心中,就「儼然」成了朋友。1933年春假,卞之琳先前翻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十首作品,被《新月》雜誌收下,稿酬是幾塊銀元。拿著它,卞之琳「小遊」青島,去看望在那裡任教的沈從文及也寫詩並翻譯的孫大雨。到青島後,他就住在沈從文宿舍。談詩論文間,他們一定感嘆到《群鴉集》的不濟命運。這一頁揭過,卞之琳又談到自己在1932年秋天時,新寫了十多首與先前作品「風格稍異」的詩歌,想叫作《三秋草》。沈從文一聽,二話沒說,提筆就題寫了「三秋草」幾個字,並馬上從抽屜裡取出三十元錢來,交給卞之琳,讓他快快將《三秋草》印出來。

開抽屜時,卞之琳看到裡面有幾張當票,知道沈從文自己還在典當東西過活,便堅持不接錢,可沈從文堅持讓他拿上。卞之琳後來說:「我終於未能違命。」拿了錢,回北平出版了自己的處女詩集。

這本收有十八首詩作的《三秋草》,印製過程還略有周折。北平印刷廠的人看到這本書太薄,沒多少利潤,也就不大在乎。提起來,總說:「那本小書,那本小書……」作者卞之琳卻偏偏要認真費事。他要用穿釘方式裝訂起來,要不裁邊,即「毛邊」,還要整齊……為買紙,他和友人羅大岡一起跑了很多家店鋪,又要經濟,還求實惠,可大都不理想。最後羅大岡想到了一種韌性較好的薄吸墨紙,一試之下,大為滿意:「這種紙真妙,鉛字印上去墨色像從裡邊長出來似的,特別平整……」「果然很合適,結果花錢不多,印出來的三百本小書卻不十分寒傖。朋友們見到了都說印得很好……」這樣,卞之琳就在自己大學畢業前夕,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為他以後的文學道路,奠下了一個極為有益的基礎。

文人敬文人

因為是沈從文出資印出,《三秋草》的版權頁上,卞之琳印上了「發行人:沈從文」的字樣;書店,還是用了先前要出版《群鴉集》的新月書店,時間是1933年5月。那時印一本書的時間,還是蠻快的。此時雖然新月書店幾乎支撐不下去了,可這批三百本書,還是交給了他們代售。由於印製早而少,如今要找到這冊小書,已經很不容易了。

1934年,已經很少作詩的沈從文,專意寫出一首新詩《卞之琳浮雕》,對卞的作為和愛好作了別異的描摹:

兩隻手撐定了尖下巴兒,

心裡頭畫著圈子:

(不是兒戲,不是兒戲,)

「我再活個十來年,

或者這時我就應當死?」

說老實話生活有點兒倦,

唉,鍾,唉,風,唉,一切聲音!

(且關上這扇門,得一分靜。)

「天氣多好,我不要這好天氣。

我討厭一切,真的,只除了阿左林。」

這也許是沈從文感受到的卞之琳吧?或者卞本人不這樣認為,可是閱讀卞之琳的詩歌及其他作品,這樣的狀態倒是挺傳神的。

據資料記載,卞之琳後來還受到沈從文的照拂。1936年,卞之琳的工作並不順當。沈從文知道了,便給胡適寫信,希望能通過文化基金會,給卞之琳一點可以發揮其特長的翻譯工作:「卞之琳多數人都承認他譯書極認真,中文也相當好,外國文基礎也很好。人家都說是這幾年北大出的好學生!現在作的事似乎不是他宜作的事,對自己無益,對學生也無益。教書不譯書對各方面都是損失。文化基金會每月出百廿塊錢並不是件困難事情,我希望您還能給他這個譯書機會,要他不必再教書。」(見《沈從文全集》18卷223頁)

後來卞之琳確實獲得了為胡適主持的文化基金會翻譯文稿的工作,他本人的說法是由自己的老師餘上沅推薦的,也許是。由此可見,沈從文給胡適寫信為他尋找這份工作的事,他並沒有告訴卞之琳。這樣的不張揚作為,真正為君子之風。

沈從文初闖文壇時,艱難異常,後幸得徐志摩、鬱達夫、胡適等人扶持,才漸獲聲譽,並終於成為一代文學大家。由於這段經歷,沈從文對初闖文壇的後學,多大力幫助,毫不吝惜精力或金錢。

沈從文的弟子汪曾祺說曾見到他為學生的作文寫的批語,有時超過原文;幫助文學愛好者把稿子往外寄,光郵費就是很大一筆。這裡,通過卞之琳兩部詩集的評介或出版,我們又一次看到沈從文這樣的無私推舉。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兩句話很古老,可是,在中國現代文壇上,我們卻看到了多位文壇先輩提攜,援手,助益新秀的作為。現代觀念的引入,帶來了新的思維和識見,這真是難得難能的精神境界。這或者是我們讀到這樣的事跡願意記述下來的緣由。我們期望這種精神能夠為後來者繼承發揚,並在此向先賢表達由衷敬意。(楊建民)

 

相關焦點

  • 「卞之琳」他寫過一首詩、只有四行,但常有人發表成千上萬字評論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祖籍南京市溧水區,1910年12月8日生於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湯家鎮。上海浦東中學畢業後,卞之琳於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曾師從徐志摩,並深受賞識。徐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為之寫題記。
  • 一代翻譯大師|紀念卞之琳先生逝世20周年
    作為譯界的後學,我對卞之琳先生一直懷有崇敬的心情。我拜讀過安徽教育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的三卷本《卞之琳譯文集》,我驚嘆於卞之琳先生視野之開闊、目光之獨特、譯筆之傳神。據他在「譯者總序」中的回憶,早在他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他有幸選修了一門莎士比亞戲劇課,讀到了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原文。課外,他「自讀了英國浪漫派詩人柯爾律治(S.T.Coleridge)的敘事名詩《古舟之詠》,為滿足自己文學創作的替代樂趣,就悄悄地把全詩譯出,全長1060行,行對行,韻對韻,自我約束極嚴」 。這次翻譯,對於卞之琳的翻譯人生而言,猶如埋下一顆種子。
  • 「感悟生活」生命的抒情詩——品讀《沈從文談藝術》
    讀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概是源起於高中時語文課本中的《邊城》(節選)一文,記得學校當時還放了《邊城》的電影,相比於每天準時播送的《新聞聯播》,僅有的幾次電影播放還是能夠激起我們的觀看熱情的。不過,總覺得電影不如文字美,還是感覺文字美得過癮。這大概也是我對先生的文字最初的印象了。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沈從文的初戀以騙局告終,悲劇的開端並不意味著人生的結束
    上篇講述了沈從文青年時期在北京的奮鬥之路:《沈從文3年走過3個重要階段:從發現自我問題走向確定自我位置 》。雖然那段路很艱難,卻是他人生之中最彌足珍貴的時光。每個人都有著一段步入成功的艱難歷程,沈從文在青年時期就已經建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道路。
  • 畫音樂沈從文
    「雨後放晴的天氣,日頭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點兒力量。溪邊蘆葦水楊柳,菜園中菜蔬,莫不繁榮滋茂,帶著一分有野性的生氣。草叢裡綠色蚱蜢各處飛著,翅膀搏動空氣時窸窸作聲。枝頭新蟬聲音已漸漸洪大。兩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黃鳥與竹雀杜鵑鳴叫。」這是色彩與聲音的世界。這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邊城》中的一段描寫。
  • 人生有三種不幸,被沈從文的語錄道出,很多人三種全佔,警醒世人
    如果不讓大家往下讀,也不讓大家去讀沈從文的語錄,大家會怎麼回答呢?相信每個人所認為的不幸,可能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所遇到的不幸事兒也不一樣,所以回答估計也都不太一樣!不太一樣,也沒有關係,我們不妨試著一起來回答一下。相信有的人認為人生的不幸莫過於愛上了一位不該愛的人,為什麼不該愛呢?因為她不愛我們啊,我們卻為她沉淪了,愛得不可自拔,很痴狂,甚至得了相思病,每天鬱鬱寡歡!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從題目可以得知,本次展覽有意涵蓋蘇軾的詩畫、書法、交友、生活等各方面,讓觀眾相對全面地了解蘇軾。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蘇軾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全是千古名句,值得一讀再讀
    並且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閱歷極為豐富的蘇軾,還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毫無掩飾地融入到了詩的創作中。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很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不過相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再次品讀《題西林壁》的時候,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和見解。
  • 讀詩有法,先讀厚,再讀薄,最後要……
    經常有人問我,讀詩詞到底有沒有具體的方法。我只能說:讀詩有法,但無定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說說自己是怎麼讀詩詞的吧。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詞人叫納蘭性德,他寫過一首詞,叫《長相思》:
  • 余光中:沈從文《邊城》整體上大致可讀,但主題和前言寫得很雜亂
    這樣,他評價沈從文《邊城》也就可想而知了。《邊城》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產生,不過似乎並沒有什麼大的反響。重新認識《邊城》的過程,也就是重新認識沈從文的過程。作為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沈從文新時代文學地位的直線上升,與之直接相關。20世紀小說百強,第二個就是《邊城》。幾萬字的《邊城》,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都很簡單,主要就是兩個富家兄弟同時愛上一個窮女孩的故事。
  • 為你讀詩|譯者朗讀瑪麗·奧利弗《為何我早早醒來》
    為你讀詩|譯者朗讀瑪麗·奧利弗《為何我早早醒來》 倪志娟 2018-06-23 19:29 來源:澎湃新聞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李敖留下的不少破綻沒有立即被人識破,表明李敖本人和許多讀者都不了解諾獎提名的時間、評選機構及其評選機制。沈從文差一點就得了獎。諾獎有一個50年保密的政策,但很幸運的是,總是會有一些秘密被洩露出去。幾年前馬悅然告訴上海的一家媒體沈從文差一點就得了獎。我想如果他沒有在1988年去世,他會獲獎。在5人名單上他是評委最喜歡的一個。
  • 讀睡每日好詩《手拿雨傘的人》
    手拿雨傘的人文|沈章寶(安徽).透過小車的車窗玻璃忽然發現單元門口站著一個手拿雨傘的人讀睡詩社桂冠詩人沈章寶,筆名:五月水鳥。1963年5月生於安徽省蕪湖市裕溪口。作品《太陽雨》,獲「全國散文詩」大賽優秀獎。作品《老了真好》入選感動中國「首屆全國著名朗誦詩詞」,作品《春水碧綠的江南》榮獲第五屆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一等獎,並獲第九屆「羲之杯」全國詩書畫邀請賽一等獎。現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蕪湖市作家協會會員,天下詩人協會會員,已出版詩集《在路上》。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
  • 總結沈從文5年北漂生活,送你4個成長秘籍
    我最初寫沈從文的故事,最想落筆在沈從文的精神世界,所以有了這篇開頭的文章:沈從文精神出軌後,為何能向妻子主動坦白:《美與愛》給出了答案。我在沈從文寫的散文《美與愛》裡發現,他在散文中藏著糾纏他一生的執念:「美與愛」的思考。如何看待他經歷的這一切與擺脫這種執念的束縛,我想只有在沈從文生命經驗中尋找答案。於是我一直以真情實感去深入他的經歷,閱讀他的文章,撰寫我所感悟的道理。
  • 沈從文教你一招「海馬體」法
    那麼,沈從文,這位僅有小學學歷、自學成材的作家,又是怎麼成功登頂的呢?我十分推薦大家讀一讀沈從文《湘行散記》的首篇散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篇散文裡,藏著一個人物塑造的「沈式秘笈「。《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寫的是「老朋友」曾芹軒。從題目開始,這篇文章便牢牢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水獺皮帽子有什麼來歷?這位朋友有什麼人生經歷?
  •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她的英語老師美國人TOM,還嘗試用英文把妞妞寫的詩翻譯出來。近日,妞妞的家人將其作品放到了西祠胡同上,引來眾多網友的圍觀和討論。 揚子晚報記者 朱威  11歲女孩寫出300多首現代詩  小姑娘名叫妞妞,小小的眼睛,紅撲撲的臉蛋……與同齡的女孩子相比,她沒有什麼不同。在父母為她創辦的博客中,記者看到,小傢伙寫的詩可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