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從何時起對宇宙產生好奇,或許是在某個夏夜乘涼的夜晚,我們抬頭望天,看到滿天星雲,在心底深處自然而然的蔓延出一種探索欲,一種好奇感。有時候我會想,探索浩瀚無垠的星空是否就是人類的終極使命?仿佛被銘刻進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從古至今,一代人換一代人,多少事物在起起落落,唯獨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人類探索星空宇宙的歷程:
大約在4000年以前,有一個高度發達的王國叫巴比倫,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古巴比倫位於兩河流域,就是著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當時的古巴比倫文明文化都很發達,他們也是人類最早關注星空的一個民族。
當時古巴比倫很大一部分人對頭頂上的星空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們就推選出了一個人來專門研究,被推選出來的這個人名叫納布裡曼努,是一個聰明並且認真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觀察星空並記錄下來,久而久之,負責記錄的人就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人類最早的天文學家就此誕生。
雖然說當時的古巴比倫高度發達,但是那也是相對來說的,在那個極為久遠的年代,沒有紙和筆,甚至連阿拉伯數字都沒有。納布裡曼努只能通過把觀察到的星星儘可能形象的記錄在泥板上面,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他竟然精確的記錄下了水星的運動軌道,耗時整整十年。
上面的記載時間節點太靠前,一些說法避免不了會加入點主觀臆測和合理的猜想,那我們就從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對天象的觀測中,觀測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經被證明是可靠的。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多·哈雷成功預報了哈雷彗星於1682年回歸,故而後來用他的名字予以命名。但是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就被載入魯國的史書《春秋》中,書中如是說道:「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
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最早的記錄,比哈雷的觀測早了兩千多年。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天文學專著,如齊國的天文學家甘德著的《天文星佔》,魏國人石申著的《天文》,後人將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稱作《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
甘德還用肉眼發現了木星的衛星,比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遠鏡發現該星早2000多年。
石申則發現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蓋的現象,這在當時思想太超前,絕對的難能可貴,為了紀念石申,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西漢時期,一位影響了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的超級牛人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就是落下閎,四川閬中的朋友應該都認識這位偉人。
每到春節期間,有「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美稱的四川閬中,在古城街巷裡,人們常會看到身著紅色吉慶古裝、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髮白須老人,在忙著給人們送發紅包,恭賀新年快樂、平安吉祥。這就是中國「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化身。
他創製《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太初曆》頒行之後,漢武帝封落下閎為侍中,他辭而不受,回到閬中繼續研究天文,並將他的淵博知識傳給後代。在他的巨大影響下,漢唐時期的閬中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薈萃,群星燦爛。
西漢末,閬中出現了著名天文學家任文孫、任文公父子。
三國時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現今周氏祖孫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為「管星街」。
唐代天文學家、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定居閬中研究天文、數學,後終老於閬。早在唐代就有天宮院、淳風寺的紀念性建築,並有袁天罡墓、李淳風墓,現正成為閬中風水文化旅遊的朝聖和體驗地。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紀念會,到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類辭書、典籍、方志的記載,各類報刊雜誌和影視作品的宣傳,人們以各種方式緬懷落下閎這位世界傑出科學家。閬中人民更是萬分珍惜他給家鄉帶來的榮譽,不僅以建觀星樓、命名七裡新區「長公大道」、復建「星座苑」、創辦「春節老人」網站、發行落下閎紀念章等形式紀念他,把他作為永遠學習的榜樣,我們用這些方式讓這位偉人永遠在我們心中閃光。
————以上摘錄自百度百科
說到唐代就不得不提起中國古代九大科學發現之一的敦煌星圖。
敦煌星圖發現於莫高窟藏經洞的經卷中,1907年被英國人斯坦因帶走,起初並未引起注意,1950年初開始受到天文界的廣泛關注,後被吉尼斯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為世界現存古星圖中星數較多而又較古老的一幅。
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在發展中國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充分吸取阿拉伯天文學的精華,創製了《授時曆》。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明朝是中國天文學發展的黑暗時期,朝廷禁止民間學習和傳授天文,禁止私習曆法。此舉斷絕了天文人才的廣大來源,徹底動搖了天文學發展的根基,從而導致中國天文學發展出現低谷。
清朝梅文鼎、王貞儀等先賢都為天文學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結果皆不遂人意,實在不願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