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至今的天文發展歷程,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腳步

2020-08-30 神樹

我不知道你是從何時起對宇宙產生好奇,或許是在某個夏夜乘涼的夜晚,我們抬頭望天,看到滿天星雲,在心底深處自然而然的蔓延出一種探索欲,一種好奇感。有時候我會想,探索浩瀚無垠的星空是否就是人類的終極使命?仿佛被銘刻進我們每個人的基因,從古至今,一代人換一代人,多少事物在起起落落,唯獨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下人類探索星空宇宙的歷程:

大約在4000年以前,有一個高度發達的王國叫巴比倫,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巴比倫,古巴比倫位於兩河流域,就是著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當時的古巴比倫文明文化都很發達,他們也是人類最早關注星空的一個民族。

當時古巴比倫很大一部分人對頭頂上的星空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們就推選出了一個人來專門研究,被推選出來的這個人名叫納布裡曼努,是一個聰明並且認真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觀察星空並記錄下來,久而久之,負責記錄的人就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人類最早的天文學家就此誕生。

雖然說當時的古巴比倫高度發達,但是那也是相對來說的,在那個極為久遠的年代,沒有紙和筆,甚至連阿拉伯數字都沒有。納布裡曼努只能通過把觀察到的星星儘可能形象的記錄在泥板上面,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他竟然精確的記錄下了水星的運動軌道,耗時整整十年。

上面的記載時間節點太靠前,一些說法避免不了會加入點主觀臆測和合理的猜想,那我們就從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對天象的觀測中,觀測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經被證明是可靠的。

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多·哈雷成功預報了哈雷彗星於1682年回歸,故而後來用他的名字予以命名。但是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就被載入魯國的史書《春秋》中,書中如是說道:「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鬥。」

這是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最早的記錄,比哈雷的觀測早了兩千多年。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天文學專著,如齊國的天文學家甘德著的《天文星佔》,魏國人石申著的《天文》,後人將這兩部著作合為一部,稱作《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

甘德還用肉眼發現了木星的衛星,比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09年用天文望遠鏡發現該星早2000多年。

石申則發現日食、月食是天體相互掩蓋的現象,這在當時思想太超前,絕對的難能可貴,為了紀念石申,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西漢時期,一位影響了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的超級牛人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就是落下閎,四川閬中的朋友應該都認識這位偉人。

每到春節期間,有「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美稱的四川閬中,在古城街巷裡,人們常會看到身著紅色吉慶古裝、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髮白須老人,在忙著給人們送發紅包,恭賀新年快樂、平安吉祥。這就是中國「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化身。

他創製《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太初曆》頒行之後,漢武帝封落下閎為侍中,他辭而不受,回到閬中繼續研究天文,並將他的淵博知識傳給後代。在他的巨大影響下,漢唐時期的閬中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研究中心,人才薈萃,群星燦爛。

西漢末,閬中出現了著名天文學家任文孫、任文公父子。

三國時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現今周氏祖孫住宅所在街道被命名為「管星街」。

唐代天文學家、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定居閬中研究天文、數學,後終老於閬。早在唐代就有天宮院、淳風寺的紀念性建築,並有袁天罡墓、李淳風墓,現正成為閬中風水文化旅遊的朝聖和體驗地。

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紀念會,到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及各類辭書、典籍、方志的記載,各類報刊雜誌和影視作品的宣傳,人們以各種方式緬懷落下閎這位世界傑出科學家。閬中人民更是萬分珍惜他給家鄉帶來的榮譽,不僅以建觀星樓、命名七裡新區「長公大道」、復建「星座苑」、創辦「春節老人」網站、發行落下閎紀念章等形式紀念他,把他作為永遠學習的榜樣,我們用這些方式讓這位偉人永遠在我們心中閃光。

————以上摘錄自百度百科



說到唐代就不得不提起中國古代九大科學發現之一的敦煌星圖。

敦煌星圖發現於莫高窟藏經洞的經卷中,1907年被英國人斯坦因帶走,起初並未引起注意,1950年初開始受到天文界的廣泛關注,後被吉尼斯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圖: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為世界現存古星圖中星數較多而又較古老的一幅。

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在發展中國傳統文學的基礎上,充分吸取阿拉伯天文學的精華,創製了《授時曆》。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明朝是中國天文學發展的黑暗時期,朝廷禁止民間學習和傳授天文,禁止私習曆法。此舉斷絕了天文人才的廣大來源,徹底動搖了天文學發展的根基,從而導致中國天文學發展出現低谷。

清朝梅文鼎、王貞儀等先賢都為天文學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結果皆不遂人意,實在不願細說了!

相關焦點

  • 從未停止過仰望星空,人類探索起源之旅的腳步從未停息
    有人說人類的文明起源於第一個仰望星空的 人,從那一刻開始人類震撼於星空的浩瀚無垠,從前只知進食捕獵與繁衍的大腦開始思考一些從未思考過的事情。於是人類開始直立行走,拿起了工具,點燃了火把,最終點亮了整個地球。從封建社會時人類就沒有放棄尋找「第一個仰望星空的人」,對於人類從何而來這一個終極的哲學問題,無數先賢一直沒有停止探尋的腳步。
  •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談到地球的話,小編一直都是抱著非常感激的心態的,畢竟它是我們人類以及各種生物生存了這麼多年的大環境。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的話現在已經不至於是在開發和研究地球了,而是延伸到了整個宇宙的,而且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古人包括發展至今對於整個大的宇宙的探索一直都是沒有停止下來,古人想要飛天,現在的人想要探索宇宙,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想要飛上天去,離開地球呢?
  • 從古至今人類對於神秘的宇宙探索從未間斷過
    在古代李淳風、袁天罡夜觀天象來預測未來命運,傳說諸葛亮擺下七星陣向天借命,張衡也為此發明了地動儀,可以說在古代人們對於宇宙未知的東西都存在著敬畏感,但是人們對於擁有神秘面紗的宇宙的探知卻從未停止過。從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拿起望遠鏡觀察星空開始,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有近了一步,人們能夠從視野中觀察宇宙當中的星體,同時也對宇宙的奧秘更加的好奇。是不是在宇宙當中存在著另一個地球呢?是不是有的星球上住著外星人呢?從此人類展開了無盡的探索。
  • 暗能量光譜儀(DESI)即將「睜眼」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
    銀河宇宙,浩瀚星空。人類對頭頂的這片星空和孕育了無數星球的宇宙,一直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FAST),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中國天眼」,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13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93顆已被確認為新發現的脈衝星。
  • LAVIDA COFFEE X 中國國家天文
    LAVIDA COFFEE很榮幸的加入中國國家天文的理事會。從咖啡旅行者上線小米平臺、而後上線一條生活館,到2019網易年度行業黑科技獎,不誇張地說,唯地與國家天文一樣,有著十分相似的理念。「去探索、去發現、去感知生活」,我們正不斷地「開創」新的可能。
  • 人類不應該停止探索外太空文明
    外星人的文明是否高於人類?我們人類不斷地在問這些問題,我們也不斷地去思考探索外太空文明的意義。當飛碟、外星人的消息不斷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要去判斷其存在的真偽,雖然很多消息並不屬實,但這仍然無法阻止人類想要探索外太空文明的腳步。所以我方的觀點是人類不應停止探索外太空文明。
  • 智源杯天文數據算法挑戰賽開賽,前沿AI技術助力天文科學研究
    本次比賽旨在鼓勵大眾參與到天文學的探索當中,利用最新的人工智慧算法分析望遠鏡收集到的真實科學數據。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腳步。而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天文學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天文數據正在以PB甚至EB量級的速度不斷增長。海量的數據為天文學研究帶來了機遇,也迎來了挑戰。
  • 洞見丨浩瀚星空裡的中國腳步
    幾十年來,它一直是人類深空探測最熱門的焦點,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2020年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著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衝進太空。歷史性的一刻瞬間燃爆網絡,短短一個小時,「天問一號」在網際網路上的相關搜索熱度飆升1560%;與此同時,上百萬網友熱情地參與到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在百度App平臺啟動的全球徵名活動中。
  • 科學家的浪漫從未停止——天問
    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思考和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此句出自屈原的長詩《天問》,意思是天的體制傳為九重,有誰曾去環繞量度?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命名了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系列,任務標識名為「攬星九天」,繼「嫦娥」「玉兔」後,科學家的浪漫再次得以體現。
  •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原標題:納斯卡線條究竟有什麼秘密,為何人類始終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 嫦娥五號:從金嵌珍珠天球儀到現在,我們從未停止探索星空
    前不久,央視的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重磅回歸。從2017年的第一季開始,這檔節目就備受觀眾的追捧和好評,前兩季的豆瓣評分都超過9分,是名副其實的神仙國綜。所以這個天球儀可不僅僅是一個名貴的裝飾品,它還反映出中國古代高超的天文科技水平。我們發現,天球表面排列著大小不一的珍珠,每顆都代表天上的恆星。恆星的亮度以珍珠的大小來表示,基本分六等。也就是說在天球儀上的珍珠越大,它所表示的星就越亮。
  • 【2021冬令營⑥┃天文科學啟蒙冬令營】「仰望星空」走進天文臺:天文觀測、科學實驗,自然探索,中國航天、探秘神奇的宇宙
    營期遵循項目制學習原則,營期內容以「策劃一場天文科技展」為任務主線,通過帶領孩子們進行天文觀測和實驗,引導孩子們去探索和思考人類與宇宙的關係以及時空的奧秘,最後利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梳理、總結和輸出。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完成最初的天文學啟蒙。
  • 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開幕 海內外天文學家對話星空
    光明網訊(記者宋雅娟 肖春芳)「人類從宇宙中心的寶座走下來,卻得到了認識宇宙和自身的能力」「科學素養在科學探索中被培育,成為科學和社會發展的財富」……9月15日,一場以「科學素養與星空的對話」為主題的天文論壇在秀麗的天泉湖畔展開,來自海內外的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
  • 探索星空奧秘,帶孩子們走進奇美的天文學殿堂
    無數天文現象深深吸引著人類去觀測,去探索,去求證。觀星觀什麼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講星座,分為春、夏、秋、冬四冊,能夠小朋友們充分互動,帶上這本星空觀測書,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進入星空世界。書中的12星座,可不是尋常的黃道12星座,而是每個月最容易觀測到的星座。
  • 楊錦潤:我從未停止堅守初心的腳步
    一種不祥的預感突襲而來——果然,事情的發展沒有那麼順利,歌曲未完話筒就出了問題,我頓時就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頃刻間,話筒滑落在地,觀眾都哈哈大笑起來,我急得快哭了,便急匆匆跑掉了。我搞砸了這次的比賽,這次的失敗也撲滅了我心中的一簇希望的火花……回到家,我氣急敗壞,直衝房門,我把話筒重重的摔在箱子裡,並鎖了起來「我發誓,我再也不唱歌了!」我一腳就把它踢到了床底。
  • 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與星空對話—新聞—科學網
    •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開幕。本次論壇以「科學素養與星空的對話」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探討天文與人類未來的發展,共話天文科學傳播的偉大力量。 本次論壇以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階段進行。主論壇環節由四位海內外知名院士進行主旨演講及圓桌討論。中科院院士汪景琇以距離人類最近的恆星——太陽為開篇,從古論今,講述了人類認識太陽的歷史與新徵程。
  •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
    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停,空間站領域的先驅,禮炮一號的歷程探索宇宙空間是人類一直以來不斷進行的一項偉大事業,這決定了未來地球資源耗盡時候人類可以有更多的出路可以選擇,飛出地球選擇一個其他星球生活,而為了實現這一關鍵性的步驟,飛出地球進入地外空間,人類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技大發展後,進行了不斷的科學嘗試,而製造在地球外層空間繞地球飛行的軌道空間站,讓人類先進入空間站長時間的生活和進行相關的科學實驗,就是人類努力研究飛出地球的一個主要方向,七十年代開始,前蘇聯在這方面的科研進展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 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但是,人類對未知的探索,豈會因此而止步?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輝煌的歷史,在天文曆法上也領先全世界,對火星的研究,我國古人自然當仁不讓。隨後幾十年,人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對星空進行觀測,大量確鑿無疑的證據,讓《對話》從「異端邪說」成為「科學元典」。這是真理的勝利。
  • 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這一次讓我們飛向太陽,一探究竟
    當然,可能在幾十億年後人類早已掌握了星系旅行的科技,不再約束於地球之上。由此開始踏上了探索太陽的偉大徵程。令人引以為傲的是,帕克探測器的軌道設計者是華裔女科學家郭豔萍。因此,不管是探測器還是人類,都無法登陸太陽表面。當帕克號的燃料耗盡後,它會同探索土星的卡西尼號一樣,以渺小的身軀衝向太陽,與它融為一體。
  • 科學素養與星空的對話 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開幕
    今天(9月15日),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開幕。本次論壇以「科學素養與星空的對話」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探討天文與人類未來的發展,共話天文科學傳播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