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古今中外人類對這顆紅色星球從未停止過探索

2020-08-27 幽幽龍仔

我們人類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地球這顆藍色星球上。它的質量、它的密度、它的大氣、它的表面溫度、它的運行速度等等,剛好孕育了生命,經過億萬年的演化,成就了擁有智慧的我們。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排行老三。在太陽系八兄弟中,和地球最接近的非四弟火星莫屬了。這顆星球因為在其稀薄的大氣中,懸浮著許多氧化鐵顆粒,所以看起來呈現紅色。火星離我們最近約有5500萬公裡,最遠則超過4億公裡。


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只能在偌大的天幕上,看見一個小圓點。但是,人類對未知的探索,豈會因此而止步?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輝煌的歷史,在天文曆法上也領先全世界,對火星的研究,我國古人自然當仁不讓。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古代先賢就開始留意火星。通過他們的觀察,發現火星熒熒如火,忽明忽暗,運行軌跡順行、逆行交替,錯綜複雜,讓人迷惑不解。於是便將這顆紅色星球命名為「熒惑星」。

在古代熒惑星表示不祥,每每熒惑大亮就預示著戰爭、疾病、災荒也會接踵而至。誠然,這些都是形上學,封建迷信。


真正用肉眼觀測,從科學、天文學上記錄研究火星的,還要屬16世紀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

在望遠鏡發明前夕,第谷憑藉自己的雙眼和超凡的毅力加上一絲不苟地工作態度,詳細地記錄了火星的運行軌跡。他的學生克卜勒通過鑽研那厚厚的記錄簿,寫成了《新天文學》這一部巨著。


天文學嶄新的一頁即將開啟。

天文望遠鏡的出現,使遠在天邊的繁星變得近在眼前。

伽利略不僅在製作天文望遠鏡上是傑出的先驅,在天文學理論上也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於1632年出版了《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這一巨著以詼諧的語言,闡述了哥白尼日心說之於託勒密地心說的正確性,對克卜勒的理論更是大加讚賞。由於不以地心說為基準,宇宙中心不是地球,這違背了當時羅馬教廷的宇宙觀。伽利略遂遭到宗教協會的迫害,在軟禁中度過了餘生。《對話》也成為了「異端邪說」。


真理永遠是真理,它終將戰勝愚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隨後幾十年,人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對星空進行觀測,大量確鑿無疑的證據,讓《對話》從「異端邪說」成為「科學元典」。這是真理的勝利。


人們對研究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的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精確計算出火星自轉周期為24小時40分。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了火星的白色極冠。

隨著科技的發展,天文望遠鏡越造越大,對火星的觀測也越來越詳細。


到了18、19世紀,人們觀測到了火星表面明暗相間,火星兩極有冰冠覆蓋,火星的自轉和傾角與地球相似,甚至看到了火星地表的裂隙。可是接下來的研究結論卻太過於科幻了。這其中不乏科幻小說作家的大肆渲染。但正經的天文學家也認為火星上的明亮之處是陸地,陰暗之處則為海洋,與地球相似的自轉、傾角會產生一年四季,夏季南北兩極的冰冠會融化,而那些裂隙則被當成融化的冰川匯集成的河流。自然而然火星上的智慧生命——火星人就應運而生。隨著更多火星表面的裂隙被發現,科幻色彩更濃的解釋就冒了出來,它們不僅是自然形成的河流,還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直到20世紀初,天文臺還專門有一項使命就是尋找火星運河。



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的這一、二百年,人類對火星生命充滿各種美好、奇幻的想像。但是幾年後,血腥的一戰打響。當一戰結束,這片文明的大陸才稍作喘息,更加殘酷的二戰又降臨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卻也在客觀上推進了科技發展。後來的美蘇冷戰,更是把戰場拉到了太空。火星當之無愧成為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


從1960年到1969年,十年間,蘇聯向火星發射了6個飛掠探測器,美國則發射了4個。但是飛掠火星難度極大,直到1965年7月14日,美國的「水手4號」探測器才首次成功飛掠,近距離拍攝了火星。


火星到底是一顆怎樣的星球,究竟會否有生命等待人類前來探索,在那丘陵與平原交匯之地,居然出現了「笑臉」一樣的建築,不會真有火星人在歡迎人類吧?

我們下次再聊。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紅色星球》帶你走進火星的前世今生
    這顆紅色的星球到底適不適合人類居住呢?我們還是先跟隨《紅色星球》來認識一下這顆神秘而又令人充滿期待的星球吧!《紅色星球》用五章高清圖文為我們展現出一個被西方稱之為「戰神」的紅色行星它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讓我們看到獨特而壯觀的火星地形圖;火星漫遊車們的奇幻之旅;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生命的新證據;未來可能的火星地形改造和移民計劃。
  • 關於火星的26個不可思議的冷知識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顆紅色星球
    人類從未去過火星。但是,最近幾十年來,我們已經向地球發送了數十次探查。我們將繼續研究「這個紅色的星球」,並探索它是否可以維持生命。關於火星的事實僅限於過去太空探索的發現。儘管行星位於地球附近,但由於物理原因,很難在其上收集信息。幸運的是,科學機構和國際組織繼續進行探索,以進一步研究我們鄰近的星球。過去的研究發掘了一些發現,為這個神秘的星球提供了啟示。
  • 關於火星的26個不可思議的冷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這顆紅色星球
    人類從未去過火星。但是,最近幾十年來,我們已經向地球發送了數十次探查。我們將繼續研究「這個紅色的星球」,並探索它是否可以維持生命。這增加了人們對這個星球的吸引力,激發了人們對該星球的科學探索。3.火星的質量為6.39 x 1023千克,大約是0.11個地球。體積只有地球的15%,質量只有地球的11%。
  • 人類發射了46顆火星探測器,科學家為什麼痴迷這顆「紅色星球」?
    在廣闊的外層宇宙空間中隱藏著許多未解之謎,解決這些謎題的過程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地球之外科學家最喜歡研究的星球是火星。作為太陽系中從內到外的第四顆行星,火星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53%,是地球尺寸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火星的自轉周期和自轉軸與地球的傾斜度幾乎相同,但是目前的火星是一個充滿沙丘和礫石的沙漠星球。火星既不溫暖也不潮溼,並且沙塵暴終年發生。與地球的地質活動相比,火星看起來非常平坦。火星上的火山口和峽谷是在遠古時代形成的,但它卻是一顆紅色的星球,科學家們為什麼喜歡與之「接近」?
  • 揭開紅色星球的神秘面紗,探索宇宙之奧秘
    早在文字之前人類就已經對天上的星星產生了興趣,並開始觀察它們,當時是人類最開始還只能通過肉眼來看星星,但經過長期的觀看,天空中絕大多數星星都固定在同一個地方,但是有5顆「流浪者」的亮度和位置都會有變化,後來,人們給它們取名叫行星。而流浪者中,還有一顆星星除了顏色讓人驚奇之外,它的運行軌道也是不可預測的。
  • 火星曾經是藍色的嗎?火星隕石的發現揭示了這顆紅色星球的歷史
    科學家們在一顆火星隕石中發現了40億年歷史的含氮有機分子,為這顆紅色星球的早期歷史提供了新的線索。科學家稱,這塊名為ALH 84001的隕石是1500萬年前從這顆紅色星球的表面噴射而出的。它於1984年在南極洲被發現。
  • 《紅色星球》:趁「天問一號」還沒到站,我們先了解一下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進入了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的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其實,古人早就對這顆紅色星球感興趣了。古代把火星叫作「熒惑」,是兇兆,因為它「熒熒火光,離離亂惑。」
  •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談到地球的話,小編一直都是抱著非常感激的心態的,畢竟它是我們人類以及各種生物生存了這麼多年的大環境。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的話現在已經不至於是在開發和研究地球了,而是延伸到了整個宇宙的,而且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古人包括發展至今對於整個大的宇宙的探索一直都是沒有停止下來,古人想要飛天,現在的人想要探索宇宙,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想要飛上天去,離開地球呢?
  • 暗能量光譜儀(DESI)即將「睜眼」丨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
    人類對頭頂的這片星空和孕育了無數星球的宇宙,一直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一項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外科學家團隊歷經17年科研攻關,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了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繪製出尺度約為10萬光年見方的銀河繫結構圖,清晰展示了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這顆紅色星球上慶祝8年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周三在這顆紅色星球上慶祝了八年。火星車於2012年8月5日降落在火星的蓋爾隕石坑。去年,火星車探測到火星上甲烷含量「異常高」,2018年美國航天局(NASA)透露,它發現了有機分子。
  • 向著這顆紅色的星球,乘風破浪
    2300多年前,屈原仰天嘆息,以《天問》提出177個問題,闡發對自然、宇宙和人類的哲思。星空,人類的永恆謎題與深邃嚮往,是農業指導、航海燈塔,也是神話傳說、吉兇禍福的寄託。火星,自古是重要的觀測對象,其記錄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商朝末期(公元前1045年),這顆星球熒熒如火、飄忽不定,故曰「熒惑」。
  • 《紅色星球》:讓你對「熒惑」不再疑惑
    其實,古人早就對這顆紅色星球感興趣了。他們用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馬爾斯來命名火星,認為火星是戰爭、流血或厄運的象徵。在很多科幻小說中,火星人都憑著他們的高科技來侵略地球。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再一次掀起了國人對火星的興趣。在全網熱議的同時,大家也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這顆紅色的星球。
  • 探索宇宙無限極的生命密碼,NASA稱火星現高濃度甲烷
    揭秘無限極的生命密碼,有關外星人這一話題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然而近日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放出消息,稱「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在火星大氣中發現了濃度約為十億分之二十一的甲烷氣體。這樣的現象似乎證明了,火星有可能存在生命。但科學家尚無任何確定性的結論,需要進行後續的探測。
  • 火星:我們對紅色星球的了解
    火星是太陽的第四顆行星。適合紅色星球的血腥色彩,羅馬人將它命名為戰爭之神。事實上,羅馬人抄襲了古希臘人,他們也將這個星球命名為戰爭之神阿瑞斯,其他文明通常也會根據其顏色給出行星的名稱,例如,埃及人將其命名為「她的Desher」,意思是「紅色的」,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其稱為「火星」。
  • 這顆星球是人類移居首選!氣溫25度,大氣壓力1!距離地球很近
    文/玉濁清這顆星球是人類移居首選!氣溫25度,大氣壓力1!距離地球很近目前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大約為75億,並且根據專家預測,再過幾十年世界人口可能增至100多億,但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口不停的增長,加上無節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那麼地球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到那個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因此很多科學家就將目光轉向了外太空,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逃離地球,移居外太空是未來將要面臨的問題。
  • 為了完成人類殖民火星計劃,可以提前用微生物「感染」火星嗎?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尋找另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而火星處於宜居帶,氣候相對而言比較溫和,成為我們下一個居住目的地如果人類希望能在火星上定居,那麼火星上的微生物至關重要。而且,引入有益的微生物可以啟動火星地球化的進程,並在這個嚴酷的紅色星球上維持生命。這不是偶然的,應該是必然的,因為在沒有接待或運送任何微生物的情況下,探索新的行星幾乎是不可能的。
  • 從實驗室到火星,「好奇號」帶你見證奇妙的宇宙探索之旅
    自古以來,人類對頭頂這片天空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隨著時代的進步,探索宇宙的歷程也從最初的肉眼看天空、望遠鏡觀察天體,轉變為探月、登陸火星、建立空間站等實際行動。當人類探索宇宙的的每一個壯舉被載入史冊,就意味著我們對宇宙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想,人類之所以執著地探索不止,大概是因為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想知道:在地球以外,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生命存在吧。
  • 火星上存在更多的水?專家在這顆紅色星球的極地冰蓋下發現了鹽湖
    近日,義大利研究人員宣布,在火星南極冰蓋下發現了許多液態水,這意味著這顆紅色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這位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打了一劑強心針。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傳回的數據已經證明,在火星南極的Ultimi Scopuli地區的底部存在液態水。
  • 人類的飛船在12.8億公裡外的這顆星球上, 到底發現了什麼
    科學家雖然一直尋找宇宙中有可能存在的生命的星球,但是每一次都被現實所打敗,哪怕在遙遠的光年之外確實發現到了宜居的星球,可是因為距離的原因,現在也不得不放棄,只能繼續遠遠的觀測著,所以為了切合實際,科學家們決定還是把目光重新放回到太陽系中來,畢竟這個距離之下,一旦人類發現到了什麼異常,還是有機會去探索的!
  • 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這一次讓我們飛向太陽,一探究竟
    太陽,這顆誕生在約46億年前的黃矮星,是太陽系中絕對的霸主。它的質量佔整個太陽系的99.86%。憑藉著它超大的質量和引力,控制著整個太陽系的平衡,並且給八大行星源源不斷的輸送著能量。拿我們地球來說,太陽的光和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基礎。陽光使得植物產生光合作用,產生出新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