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歷史上有2位大科學家名標青史、千載流芳,一位是唐代大科學家僧一行,一位是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堪稱邢台歷史星空中璀璨的雙子星,是邢臺人的百世楷模、學習榜樣,甚至郭守敬的四海測驗便是受到自己的老鄉僧一行的全國天文大測量的影響,並以此為榜樣而進行的。史書記載:公(郭守敬)因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宮說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遠方測驗……」上(忽必烈)可其奏。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齊履謙:《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
僧一行(673――727年),本名張遂,巨鹿人(今邢臺巨鹿)。諡號「大慧禪師」,唐朝時期中國偉大的天文學家、機械專家、佛學家、密宗二祖,也是公元7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
主要成就:
精通陰陽五行之學,寫成闡釋揚雄《太玄》的專著,名聲不小,一行的佛教著作,以《大日經疏》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一行的天文成就包括製造出「渾天銅儀」和」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上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做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每辰(合現在兩小時)自動撞鐘。可以說它是現代鐘錶的祖先,比公元1370年西方出現的威克鍾要早六個世紀,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 重新測定了150多顆恆星的位置,多次測定了二十八宿距天體北極的度數。發現恆星運動現象,比西方早一千多年。設計製造了「復矩圖」的天文學儀器,用於測量全國各地北極的高度,修訂的《大衍曆》,糾正了過去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節氣的錯誤,是我國曆法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太陽在黃道上運動的速度與變化規律,《大衍曆》應用內插法中三次差來計算月行去支黃道的度數,還提出了月行黃道一周並不返回原處,要比原處退回一度多的科學結論,一行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天文大地測量。並從測量數據中,得出了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裡80步(合現代131.3公裡)的結論。這個數據就是地球子午線一度的弧長。唐朝測出子午線的長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張遂的天文學觀點,有的比世界著名天文學家早一千多年。
一行還編寫了《開元大衍曆》、《七政長曆》、《易論》、《心機算術》、《宿曜儀軌》、《七曜星辰別行法》、《北鬥七星護摩法》等。一行於開元十五年(727)十月去世,玄宗親自撰塔銘,諡一行「大慧禪師」號。
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一行的功績,國家於1956年1月1日發行僧一行郵票一枚。
小行星1972,即一行小行星(1972 Yi Xing),是太陽系的小行星之一,位於小行星帶。 小行星1972於1964年11月9日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發現,後用中國唐代天文學家、高僧一行的名字為其命名,以紀念一行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僧一行紀念館:有待邢臺地方考慮建設
籍貫記載:
僧一行,本名張遂,巨鹿人,中國史書史料中最早記載的僧一行籍貫的為巨鹿,且是唐朝當朝史料,最具參考價值。僧一行為剡國公張公謹的支系曾孫,因並非嫡孫,所以其與張公謹的宗族關係相當疏遠,加上僧一行這一支張氏後裔居於邢臺巨鹿,其本人又不屑攀附高門,因此幾乎與張公瑾的嫡系子孫沒有任何來往。
(唐)鄭處誨 《明皇雜錄》:僧一行,姓張氏,鉅鹿人,本名遂。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釋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本名遂則。唐初佐命剡國公公謹之支孫也。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僧一行姓張氏,鉅鹿人,本名遂。
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巨鹿縣,唐代開元年間,邢州更名巨鹿郡,巨鹿縣隸屬之。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元代邢臺人(今邢臺市邢臺縣),官至都水監、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元代時期中國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也是公元十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
主要成就:
設計製造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十幾種天文觀測儀器,發明了滾珠軸承,把簡儀、赤道經緯和日晷三種儀器合併歸一,用來觀察天空中的日、月、星宿的運動,改進後不受儀器上圓環陰影的影響。高表與景符是一組測量日影的儀器,在全國27個地方進行了天文觀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海測驗,編製成了<授時曆》。《授時曆》推算出的一個回歸年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一樣,創造了計算球面三角形的算法和平立定三差法,是一種高等級算法,在世界數學史上還是開創了先例的。邢州治水、西夏治水、大都治水、設計了通惠河等。
後世紀念:
李約瑟和中國人民都稱讚他是最偉大的天文學家。
1962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了繪有郭守敬半身像與簡儀兩枚紀念郵票。
1977年,經國際小行星研究會批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把他在1964年發現的編號為201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郭守敬星」。
1981年國際天文學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隆重紀念郭守敬誕辰七百五十周年,國際天文學會,將美國在月球上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山」。
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 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一架視場為5度橫臥於南北方向的中星儀式反射施密特望遠鏡。是成為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它使我國天文學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大視場天文學研究上,居於國際領先的地位。
郭守敬紀念館:邢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