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微信公眾號「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中國社會科學網」(ID:cssn_cn)、國家航天局、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央電視臺cctv3綜藝頻道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國家寶藏》的一期節目中,介紹了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同國外天文學家對於天象記錄之間的差別。
我們對於天文的追尋,從未停止過。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
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天球儀上的「客星」與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在1572年11月11日發現的「第谷超新星」,《明神宗實錄》中記載,隆慶六年的十月初三丙辰夜,客星現東方,如彈丸,而隆慶六年十月初三就是1572年11月8日。所以,對於發現這顆星星,中國發現的「客星」要比「第谷超新星」早3天。
《春秋》最早記載了哈雷彗星的出現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記錄也是世界天文學史上最系統、最完整的資料。《詩經》中記載了公元前776年的日食。《漢書·五行志》所書公元前28年發現的太陽黑子,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太陽黑子的記載。《春秋》記載了公元前613年出現的彗星,是世界上最早對哈雷彗星的記錄。
秦始皇7年至清朝宣統二年的29次哈雷彗星回歸文獻記錄
哈雷在1682年發現該彗星時,我國已多次觀察到這個彗星,從秦始皇7年(公元前240年)到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2000多年時間裡祖先們總共記載了29次哈雷彗星回歸,也就是說哈雷彗星的回歸記錄,一次也沒有缺席。
像這種(記錄)的情況它是偶然還是一種常態?如果拿別的國家來說,應該說是一種偶然,但是在中國絕對是一種常態。
我們從未停止仰望和探索星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並於2009年3月1日完成任務使命,受控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衛星飛行軌道示意圖
嫦娥一號衛星在軌探測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並在完成主任務後,在距地球150萬公裡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開展科學探測。隨後於2012年12月13日,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千米遠的深空,與圖塔蒂斯小行星交會,並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該小行星近距離探測。
嫦娥二號衛星飛行軌道示意圖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發射。2013年12月15日,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順利抵達月球表面,實現月面軟著陸,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月面巡視探測的國家。
「玉兔號」月球車拍攝的「嫦娥三號」著陸器
「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的「玉兔號」月球車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號成功發射,11月1日返回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大氣,並安全著陸在預定的著陸場,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嫦娥五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
返回器著陸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隨後,月球車「玉兔2號」開始進行巡視探測。
鵲橋中繼星
「玉兔2號」開展月球背面探測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自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精準送入預定的地月轉移軌道,並將帶著2千克月球樣本返回。這是人類月球無人探測樣本容量的新紀錄,上一個記錄是蘇聯Luna 24月球探測器於1976年創下的170.1克樣本量,已經保持了足足44年。
長徵五號遙五火箭發射 |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2020年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2020年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軌道器逐漸接近上升器
軌道器與上升器完成交會對接
人類的探月希冀滾滾向前,從古至今的中國人,從未停止仰望和探索星空。我們流傳有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藝術和文學著作數不勝數。我們將我們對於星空的無限憧憬都化作「嫦娥」,奔向我們夢中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