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跨越12000年的氣候記錄,向我們釋放的巨大信號

2020-07-02 陳根

文/陳根

幾個月前,一個由93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表了一份時間跨度為過去12000年的古氣候數據記錄,它包括1319條數據記錄,這些數據來自湖泊沉積物、海洋沉積物、泥炭、洞穴沉積物、珊瑚和冰川冰芯等樣本,從全球679個地點收集。

由此,研究人員能夠繪製出過去1.2萬年來地表空氣溫度的變化圖,然後將其與1800年至1900年之間的世紀平均氣溫進行比較,以追蹤工業革命可能帶來的變化。

陳根:跨越12000年的氣候記錄,向我們釋放的巨大信號

正如預期的那樣,在該時期開始時,氣溫比19世紀的基線要低得多。但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裡,氣溫穩步上升,最終超過了基線。氣溫在6500年前達到頂峰,從那時起,地球一直在緩慢但肯定地降溫。峰值溫暖之後的冷卻速度是微妙的,每1000年只有大約0.1℃,然而自19世紀中葉以來,人類活動使平均氣溫上升了1℃之多。這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是一個巨大的峰值,比6500年前的那個峰值上升得更高

時下,在世界聚焦於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健康和經濟危機之際,西伯利亞的很大一部分地區在經歷反常高溫。據外媒報導,5月,這個廣闊的俄羅斯地區有些地方的地表溫度比平均溫度高出10攝氏度。即刻的後果顯而易見:冰雪加速融化,大面積野火較早發生,以及永凍層融化。西伯利亞的這波熱浪還有另一個令人震驚的影響:永凍層的融化將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釋放到大氣中,很可能加速全球變暖。

陳根:跨越12000年的氣候記錄,向我們釋放的巨大信號

事實上,近年來的許多研究和新聞報導都向社會發出了環境保護的警示信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新冠也正是由於人類疏於對自然的敬畏,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以及2012年的MERS冠狀病毒同屬於冠狀病毒科β屬,是一種人畜共染病毒。至今也未能確定這種病毒的來源、出現原因及中間宿主,儘管有研究指向病毒的第一攜帶者是來自蝙蝠,但要證實從蝙蝠如何傳播到人類身上的這個傳播鏈條,這條科研路也可能是曲折迂迴的。

一部叫做《天外來菌》的電影,講的是一個人類的衛星墜落在猶他州的小鎮上,打開衛星的人們釋放出了致命病毒,病毒幾乎殺死了小鎮上所有人,只留下四個倖存者,造成了整個世界的恐慌。在人類一籌莫展時,未來人類傳遞的一個加密的代碼,指出這種病毒唯一的剋星正是政府想要開採的礦藏表面的細菌。

於是研究小組大量培養該細菌,最終消滅了病毒,拯救了人類。

這部影片的隱喻就是,人類已經進化到了如此現代文明的程度,最後反而是最低級的生物拯救了我們的文明,這更像是一個警告:若我們人類對自然沒有敬畏之心,病毒就是修正人類不當行為的一種自然工具,而後疫情時代,或許我們也應該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真正關係。

相關焦點

  • 陳根:人與自然——遙遠的危險,亟待的關注
    幾個月前,一個由93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表了一份時間跨度為過去12000年的古氣候數據記錄,它包括1319條數據記錄。當然,一個曾具致死性的病毒在經歷冷凍後釋放是否還具有活性,亦或其殺傷力有無被削弱還需要學界的研究和更充分的證實。但氣候變暖的異象下,可以確定的是,環境的改變已經把我們推到了一個面臨更大風險的局面。不確定性的增加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而我們卻依然沒有足夠的警惕性。
  • 跨越6000年的冰川記錄顯示 南極冰架加速變薄 或將坍塌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4日發表的一項氣候學研究,一份跨越6千年的冰川記錄顯示:幾百年來,南極半島東部的冰架一直在變薄,這或將導致冰架坍塌。  地球上冰架的體積一直在減小,它們融化、斷裂,甚至整個消失不見。
  • 北極釋放甲烷對我們普通人有影響嗎?
    2020年2月有資料顯示,美國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員在北極地區發現了冰川大約出現了200萬個冒泡點,而裡面釋放出的氣體正是甲烷。因此這次甲烷釋放也是給全人類一個信號——節能減排必須貫徹到底。全球變暖最開始是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大量礦物燃料(煤,石油等)的使用,大量溫室氣體被排出。導致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 陳根:太空神秘信號重複出現,如何面對科學的解釋
    文/陳根外星文明是否真實存在,這個話題一直是一些科學家在探索的課題,包括已經過世的霍金也曾有過這方面的思考。對於地球而言,一些研究人員在研究的過程中也確實接收到一些信號。而另外一種信號,也就是 FRB 180916 ,這種信號的特徵與FRB 121102很類似。不過核心區別在於FRB 180916的信號周期更短,大約是每 16 天為一個周期向地球發射 FRB 信號。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還未找到這些奇怪信號的源頭。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歷史記錄將當前的變化置於背景之中
    科學家彙編了一份連續的、高保真的記錄,記錄了過去6600萬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該記錄揭示了四個獨特的氣候狀態,這些主要的氣候狀態持續了數百萬年,有時甚至數千萬年,並且在每一種氣候中,氣候都呈現出與地球繞太陽軌道變化相對應的節律變化,但是每個氣候狀態對軌道變化都有獨特的反應,與不同氣候狀態之間的急劇變化相比,這種變化導致全球溫度變化相對較小。
  • 樹木年輪記錄了東亞氣候前所未有的不可逆突然轉變
    :一項新的研究披露,東亞內陸地區向炎熱乾燥氣候的突然轉變是前所未有的;它可能預示著該地區會向新的氣候狀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這些發現揭示了一個由土壤溼度下降所推助的正反饋迴路,後者可能已經令該地區的氣候逾越了一個重要的臨界點。極端的熱浪和乾旱是人類社會最緊迫的兩個問題,因為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持續氣候變化沒有減弱。
  • 二氧化碳為何對氣候的影響如此巨大?
    研究顯示,二氧化碳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在於,它能夠吸收地球表面散發的熱量,並阻止其逃逸到太空中。隨後,這些氣體可以釋放或者重新輻射熱量,其中一些熱量會地球表面,使地表變得更溫暖。科學家通過觀察太陽系中所有行星的紅外信號,來了解它們的氣候和大氣組成。例如,金星的溫度為470℃,因為它厚厚的大氣層中含有96.5%的二氧化碳。此外,通過量化大氣中保留並返回地球表面的紅外輻射,科學家還能為天氣預報和氣候模型提供了信息。
  • 奇聞:神秘氣候之謎被解開,21世紀的地球溫度近十萬年最高!
    這個謎題被稱為「全新世溫度之謎」,它描述了一場關於全新世期間溫度如何變化的爭論,這個時期描述了地球過去11700年的歷史。雖然一些以前代理重建表明全新世平均溫度在6000年達到頂峰,10000年前,地球冷卻之後,氣候模型表明,全球氣溫已經上升在過去的12000年裡,藉助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等因素。
  • 陳根:大腦研究,讓我們更懂音樂,更懂我們
    文/陳根音樂對人類情感的力量是耐人尋味的,顯然,音樂既能引起個體情緒狀態的顯著變化,涉及邊緣系統區域的強烈音樂情感可以激發一種愉悅的回報體驗,達到音樂刺激的程度;也能在社會環境中引起集體情感傳染。研究人員認為,這種θ頻率活動模式說明大腦在處理音樂的過程中,隨後觸發多巴胺的釋放,多巴胺是一種典型的與積極情緒和感覺良好相關的神經遞質。這項研究證實了先前更為複雜的神經影像學研究,將這些腦區與音樂寒顫現象聯繫起來。
  • 2020年到底怎麼了?全球高溫氣候多變,霍金預言或要提前?
    2020年是勢必會登上歷史教科書的年份,開年大戲僅僅不到五個多月,我們就經歷了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挫折,可以說是開年不利。從2019年開始燃燒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一直燒到了2020年。同樣是從2019年開始的蝗災從東非跨越兩次海峽,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幾十年難得一遇的,同時這場蝗災直到今天也沒有徹底結束。而就在現在西伯利亞大火正在肆虐威脅著遠東地區,森林火災每年都會發生,但嚴重程度如果排除人為因素,一般都取決於當年的溫度。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2020年到底怎麼了?
  • 陳根:T細胞機械力,如何發力癌症免疫治療
    文/陳根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人們在抗癌方面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基於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驗證了這一點。儘管免疫治療比化療和放療更有效,但遺憾的是,它只能治癒約20%的患者;其餘80%的患者則對這種治療無效。
  • 陳根:T細胞機械力,如何發力癌症免疫治療
    文/陳根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人們在抗癌方面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基於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在臨床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驗證了這一點。該團隊設計了含有藥物的微粒子,只有當T細胞物理擠壓它們時,在與癌細胞接觸時才會釋放。事實上,通過控制遞送T細胞支持因子或用於聯合治療的藥物來特異性和安全地增強抗癌活性的策略一直被研究人員們高度關注。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就設計了一種T細胞力響應系統,用於使用用DNA力傳感器封端的介孔二氧化矽微粒選擇性遞送抗癌藥物。
  • 「冰河世紀」的氣候記錄顯示地球海洋之間的 超強聯繫
    有時,地球的氣候系統看起來總是曲折地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海洋可以與大氣相互作用,大氣可以與陸地上的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大氣,最終再次與海洋發生相互作用。在上一個「冰河世紀」的氣候記錄顯示了我們這些瘋狂的聯繫。
  • 揭秘地球氣候歷史的高保真記錄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6000年冰川記錄顯示:南極冰架加速變薄 或將坍塌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24日發表的一項氣候學研究,一份跨越6千年的冰川記錄顯示:幾百年來,南極半島東部的冰架一直在變薄,這或將導致冰架坍塌。地球上冰架的體積一直在減小,它們融化、斷裂,甚至整個消失不見。
  • [視頻]Chacón的跨國遊記:3年自拍 行程12000英裡
    通過將一臺GoPro攝像頭綁在一根「長棍」上,極限冒險家Alex Chacón記錄了自己在36個國家的「超360°自拍歷程」。
  • 研究稱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扭轉了6500年的全球降溫趨勢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如果沒有人類的幹預,地球的氣候會是怎樣?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目前已經分析了超過12000年的氣候數據,發現人類活動引起的變暖中斷並逆轉了長期的全球自然冷卻期。地球以驚人的速度升溫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最近幾個月、幾年和幾十年都在打破溫度記錄。但這一數據只能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當時的觀測數據開始被例行記錄。那麼,從長期來看,目前的趨勢如何呢?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一直在整理各種來源的數據,這些數據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
  • 連續第31年首訪,王毅的到來,釋放出強烈信號
    如今已進入2021年,在全球新冠疫情還未徹底結束的情況下,中國選擇在新年首訪非洲。據悉,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1月4日至9日前往波札那、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剛果(金)、塞席爾開啟訪問。據悉,這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新年伊始最先訪問的國家,也是中國連續第31年,在首訪國家中選擇非洲。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然而,通過對格陵蘭戴伊-3 冰芯中 δ18O 高解析度記錄的分析發現,末次冰期時氣候存在多次突變事件,即氣候在幾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迅速變暖 5℃—10℃ 並進入間冰階,而在隨後的幾百年至幾千年的時間裡氣候逐漸變冷並進入冰階。這一發現引起了古氣候學界的巨大震動。
  • 末次冰期時全球氣候突變事件是同步發生
    :一項新的研究披露,在末次冰期時發生在格陵蘭的氣候突然變暖事件與在低緯度地區的古氣候記錄中所見的其它氣候速變事件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揭示了近乎同步的跨越地球南北半球氣候事件的遠程關聯。該新的高解析度古氣候年代記錄源自世界各地的薄層洞穴沉積巖,它為改進氣候變化模型及約束冰芯的年代記錄提供了框架。這對考慮未來全球範圍內的氣候猝變頗為重要。跨越末次冰川周期(11萬5000至1萬1700年前)的格陵蘭冰芯氣候記錄揭示了在溫暖與寒冷狀況間的一系列急劇的氣候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