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進行何種天文觀測,一定要記錄觀測的時間

2020-08-27 新新大爆料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更好地觀測哈雷彗星。哈雷彗星需要觀測的項目很多,但從天文愛好者的兼料和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有許多項目,如光譜、偏振、虹外、射地、軌道測定等項,天文愛好者是難以進行的。下面舉出的是天文愛好者有條件進行觀測並可望獲得有科學價值的觀測項目。大尺度現象與近核目視觀測:彗尾和彗發中的活動是天文愛好者的最好的觀測對象,特別是彗尾的彎曲、分叉、間斷,彗發、彗尾中的亮點與噴射流等現象。

一般天文愛好者的主要觀測方法是進行目視觀測,精細地描繪彗發與彗尾的圖形。繪圖時要力求準確,合乎比例;注重有特徵的細節。可以用濃淡來表現彗屋各部分的相對亮度。為了測量尾長以及某些特徵結構的大小,應該事先測出所用的望遠鏡系統的視場的角直徑。測定視場的方法很簡單:將望遠鏡對準一顆已知赤緯的亮星,把它調節到視場的中心,然後固定望遠鏡,記錄該星從視場中心到邊緣的時間,將這一時間化為角度(1-15,1"-15),乘以該星赤緯8的爾弦os 8,便是視場的角半徑。


當然,也可記錄一顆星沿視場直徑穿過整個視場的時間,化為角度,乘以cos 8就是視場的角直徑。觀測彗星之前在繪圖紙上畫一個圓,如果望遠鏡有十字絲,再在圓內畫兩條相垂直的直徑。這樣便可按照彗星與視場圓的比例在圓內描繪彗星,以後便可從視場的角直徑按比例來測量彗尾的長度、彗發的直徑和特殊結構的角大小。一定要記住,無論進行何種觀測,一定要記錄觀測的時間。

如彗星照相觀測:對彗星進行照相觀測,可以獲得多種有價值的資料,對於大尺度現象和近核研究都非常有用。如果望遠鏡本身就具有照相裝置又有轉移鍾,拍攝彗星照片就比較方便。如果望遠鏡本身沒有照相裝置,也可以將普通照相機(帶有變焦鏡頭或望遠鏡頭更好)固定到望遠鏡鏡筒上,也可拍攝彗星的照片。但是要注意,加上照相機後,要設法保持望遠鏡的平衡。

而且拍攝彗星時一定要手動導星,使彗星的彗核或某一清晰的細節保持在十字絲上。露光時間同望遠鏡的口徑、焦距、底片靈敏度以及彗星亮度有關。最好先作一些試驗,可用一般恆星、仙女座星茶和獵戶座大星雲來試拍。彗頭彗尾亮度相差很大,要拍到溝晰的彗尾,最好使彗頭部分露光過度,拍攝彗發則應使彗尾露光不足,如何掌握,需視觀測的需要而定。彗呈亮度觀測:採用目視觀測變星的方法可以測定彗核的亮度。

一般來說,觀測者必須有目視變星觀測的經驗。觀測前,要根據彗星星曆表中的位置及星等選取適當的比較星。如果天文愛好者同無線電愛好者相結合,在專業天文工作者的指導下,有可能製成精密的光電光度計。光電光度計是否光電倍增管、高壓電源、放大線路、記錄儀等部分組成的,光電光度觀測比目視觀測客觀和精確得多。哈雷彗星比較亮,小型空遠鏡加上光電光度計便可做出頗有科學價值的觀測。

最後,有兩個流星群可能同哈雷彗星有關係,它們可能是哈雷彗墨散布在它軌道上的一些碎塊,當地球經過哈雷彗星軌道附近時,這些碎塊落入地球大氣,便成為流星雨。這兩個流星雨的輻射點分別在獵戶座和寶瓶座 星附近,所以稱為獵戶座流星雨和寶瓶座7流星雨。這兩個流星雨在每年10月下旬和5月上旬出現。在哈雷彗星經過它的軌道與地球軌道交點前後觀測這兩個流星雨的數目,有助於判明關於這兩流星雨起源於哈雷彗星的看法的真實性和哈雷彗星本身的性質。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天文觀測大家第谷
    16歲進入大學學習法律,但業餘更加愛好天文觀測。丹麥國王非常崇拜和信任第谷,1576年授予他一座島嶼興建天文臺。第谷做了大量的觀測記錄,並且記錄非常的詳細精確。第谷還曾發現並記錄了仙后座的一顆超新星的爆發,這個發現動搖了亞里斯多德的天體不變理論,開闢了天文學發展的新領域。
  • 想不想使用國家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現在就有機會!
    最近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發布了兩次光學天文望遠鏡觀測時間申請的通知:中科院兩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時間的申請,興隆站小望遠鏡觀測時間的申請。上敘的小望遠鏡是指興隆站的85釐米口徑望遠鏡和其它幾臺小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雖然這些望遠鏡口徑都只在一米左右,但這是目前我國光學天文觀測的重要望遠鏡。因為它們都具備多波段測光觀測能力,通常為時域天文研究提供觀測。重點,畫起來要考的:普通是可以進行申請的普通人和科學工作者申請,都必須走同樣的申請和評審過程。
  • 今晚雙子座流星雨觀測時間地點及拍攝攻略
    天文專家表示,今年預報的該流星雨極大出現在北京時間15日2時,感興趣的公眾可在14日和15日晚對其進行觀測,幾乎不會受到月光幹擾。  今年天象「壓軸大戲」雙子座流星雨將爆發,極大期預計出現在北京時間15日凌晨2時,每小時天頂流星數(ZHR)為120。東亞是最佳觀測地區。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天文觀測與宇宙學說五帝時代,中國社會從部落聯盟向國家演進。當此之時,天文觀測就由部落聯盟或國家掌控。《世本》說黃帝命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史記·曆書》記載顓頊任命重為「南正」以司天。考古發現證明這些傳說不虛。
  • 天文觀測中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
    1966年3月邢臺發生大地震後,周恩來總理在視察慰問災區指導救災時對地震科學研究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對地震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震預報系統。在周總理重要指示的鼓舞下, 不僅我國地震學者加強了地震活動規律及預測的研究,也吸引了一批相關學科的學者參與這些研究工作。唐山大地震的發生更使人們迫切感到需進一步推動地震研究。
  • 國科大學生赴興隆觀測站實地天文觀測
    而這裡還只是北京周邊的興隆,如果要在西藏、南極這樣條件更為艱苦的地方建設,那麼建設的費用必然更大,生活條件必然更加艱苦。  觀日·第一次天文觀測實操  徵途·從地球到宇宙的漫漫長路  太陽觀測結束後不久,鄭捷博士的講座在中心樓開講。他系統的對之前客商學過的知識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並補充了大量新的內容。許多同學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視野都得到了極大的啟發。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譚天問解讀古人設立觀測天文機構。設立觀測天象的機構與主管官職天象作為統治者行軍打仗、慶典儀式、破土動工等一些列重大事情的主要依據,是古代帝王之學的一部分,有著神秘的地位。自秦漢以來,中央就已專門設立機構,負責天象事務。秦漢設太史令,唐設太史局、渾天監、司天台,宋、遼、金、元設司天監,明清兩代設欽天監。《唐六典》記載:「太史令觀察天文,稽定歷數。
  • 7月2日 日全食天文奇觀觀測指南:怎樣觀測?在什麼地方可觀測?
    第一個接觸的的是奧埃諾島,它會在當地時間早上10:24(格林威治時間1824)經歷長達2分53秒的日全食。日全食會錯過復活節島,那裡的天文愛好者只能看到80%覆蓋率的日偏食。日食最大點會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伊莎貝拉島西南方向大約1600英裡(2600千米)的地方出現。在那裡,日全食會持續整整4分32.8秒。
  • 我國科學家找到世界最佳天文觀測地,觀測條件如太空,或建天文站
    ,因為農村的光汙染和空氣汙染都要輕一些,在沒有月亮的晴朗的夜空中,還是可以看到滿天繁星的,但是對天文研究者來說,觀星條件就要苛刻多了。,不但要選擇光汙染和空氣汙染最少的地方,空氣透明度、大氣湍流、空氣密度穩定性、夜晚時間長短、每年中晴朗天氣的天數、人類與動物活動情況、無線電信號和人為射線輻射情況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所以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天文觀測臺都選擇了一些人跡罕至的高山、沙漠和島嶼上建造。
  • 天文愛好者觀測拍攝日偏食
    廉江學子到廉江櫻花公園觀測和拍攝日偏食。 (學校供圖)6月21日下午,天文奇觀——「超級日環食」在環食帶上精彩上演。雖然湛江此次不在環食帶上,只能看到日偏食,但仍然有眾多天文愛好者提前準備好瞭望遠鏡、專業相機等設備,興致勃勃地觀測和拍攝日偏食。當天下午,廉江市第三中學校團委組織該校科技小組和攝影社20名學生,到廉江櫻花公園觀測和拍攝日偏食。
  • 知識分享: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居然是這樣!
    001■表與渾儀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很不發達,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天文觀測,都是一些極為簡單的工具和儀器。當時觀測天象所用的儀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渾儀",是專門用以觀測天體在天體球面上坐標的天文儀器,也是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主要儀器。它是我國古代關於宇宙模式的渾天說理論建立後的產物。古人通過它不僅可以達到觀測天象的目的,還可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有時也能測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
  • 為什麼天文學家想到月球上建天文觀測站?
    人類進行天文觀測需要用到望遠鏡,望遠鏡是依靠電磁波來獲取信息的,不同的望遠鏡需要藉助不同頻率的電磁波,甚至工作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月球的背面是人類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的理想場所。小學時候學的課文告訴你,星星會「眨眼」,一閃一閃的。
  • 【人民日報海外版】天文觀測強國夢想照進現實
    它要把微弱的宇宙無線電信號收集起來,然後通過一根特製的管子(波導)把收集到的信號傳送到接收機中。接收系統的工作原理和普通收音機差不多,但它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穩定性。接收系統將信號放大,從噪音中分離出有用的信號,並傳給後端的計算機記錄下來。記錄的結果為許多彎曲的曲線,天文學家分析這些曲線,得到天體送來的各種宇宙信息。
  • 想預約一次天文觀測?請填一下這份申請
    第二個通知提到的小望遠鏡,則是指坐落於興隆站的85釐米望遠鏡等幾臺小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這些望遠鏡雖然口徑都只在一米左右,但也是目前我國光學天文觀測的重要望遠鏡。它們都具備多波段測光觀測能力,通常為時域天文研究提供觀測。
  • 12月26日上演金環日食(時間+觀測方法+直播入口)
    天文專家表示,本次日環食發生期間,我國全境都可以觀測到日偏食,且越往南食分(月亮遮住太陽直徑的比例)越大。  廣州最佳觀測時間:13時51分前後可見日偏食。   觀測方法:  望遠鏡觀測日食,通常採用三種方法。一種是投影法,把太陽投射在一塊白板上,可供多人觀看。第二種是目視法,在望遠鏡(在望遠鏡前面安裝有濾光片)中看太陽。第三種是攝影法,用望遠鏡拍攝日食,可供日後研究。
  • 山海經中發現了有關天文觀測站的離奇記載
    天文觀測站是專門進行天象觀測和天文學研究的地方,世界各國天文臺大多設在山上。
  • 為一場天文盛宴 天荒坪觀測點各路人馬安營紮寨
    作為明天的日全食全球最佳觀測點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天文愛好者、媒體等各路人馬搶抓時間在天荒坪上安營紮寨,以期佔據最佳的天時地利一睹天文盛宴。  在天荒坪江南天池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多名教授和工作人員,正在對觀測設備進行最後的調試。「因為觀測過程只有短短的幾分鐘,稍縱即逝,所以我們一定要細緻再細緻,確保觀測過程毫無失誤。」一位工作人員介紹。
  • 秦漢史:經過張衡的改進,渾儀成為古代一種重要的天文觀測手段
    百家原創作者:王大爺觀歷史中國具有悠久的天象觀測和記錄的優良傳統。在甲骨卜辭裡就有了天象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的天象記錄則更多。到秦漢時期,天象觀測和記錄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記錄趨於齊備;二是記錄更加詳盡精細;三是觀測手段更加先進、完備。
  • 全球地面天文觀測哪裡最清晰?
    IT之家7月30日消息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7月30日對外表示,依託安裝於中國南極崑崙站的自主研製設備,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團隊首次測量並獲得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於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