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發出後,除了天文學家們積極踴躍地申請使用望遠鏡,普通公眾也都在詢問,想了解能不能也去申請參觀和使用呢?今天就來和大家講講這個事情。
// 通知裡提到的望遠鏡究竟是哪些?
這裡提到的兩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是指國家天文臺的2.16米望遠鏡(興隆站)和雲南天文臺的2.4米望遠鏡(麗江觀測基地)。這兩臺光學天文望遠鏡是國內最大口徑的通用型光學天文望遠鏡。下圖就是它們的倩影。
左:2.16米望遠鏡,右:2.4米望遠鏡。圖源:興隆觀測站、麗江觀測站網站
順便說明一下,國內最大口徑的光學天文望遠鏡是4米級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但是它是專用的光譜巡天望遠鏡,而不是通用型的。
2.16米和2.4米望遠鏡是國內目前光學天文觀測能力最強的兩臺通用望遠鏡,它們都具有高解析度光譜、中低解析度光譜和測光觀測能力。
第二個通知提到的小望遠鏡,則是指坐落於興隆站的85釐米望遠鏡等幾臺小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這些望遠鏡雖然口徑都只在一米左右,但也是目前我國光學天文觀測的重要望遠鏡。它們都具備多波段測光觀測能力,通常為時域天文研究提供觀測。
85釐米天文望遠鏡,攝影:袁鳳芳
從原理來說,專業望遠鏡與愛好者的科普望遠鏡並沒有本質區別,但是它們性能好、精度高,這其實也是大部分專業設備和民用設備的區別。例如測光精度方面,我們的小望遠鏡能夠提供毫星等量級的測光精度。
// 為什麼要申請時間?
這些望遠鏡,都是在國家科研經費的支持下,為天文科研服務的。但是,觀測時間有限,給誰使用必須有公平的規則。具體流程是,先讓大家提出申請,說明自己研究的設想、優勢和可行性,然後由興隆站組織業內專家委員會對這些申請書進行評審,擇優分配時間。
專業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時間申請,聽起來可能比較高大上和遙遠,但是換個日常的例子就容易理解了:假如你打算做一筆生意,需要找人投資,那麼你就需要向投資人去展示自己的計劃,讓對方覺得你的方案可行。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說,科研的事情,怎麼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呢,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那叫什麼探索呢?確實,研究就是對未知的領域的開拓,沒有人能保證一定成功,但是研究基礎如何,研究方案是否可行,研究內容是否靠譜,這都是可以事先計劃的。每位科研人員的科研課題,都可能面臨失敗,這也很正常。但是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去偽存真,不能盲目試探,所以得有完善的計劃。
// 普通人是否能申請呢?
理論上來說,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但是,也必須走同樣的申請和評審過程。實際上,即便專業天文工作者,也時常有申請了,但是未能獲得觀測時間的情況。是否獲得觀測時間,和申請觀測的科研課題和望遠鏡的使用時間安排有關。但是如果是單純為了科普工作而申請的,通常是不會批准的。
// 是否可以參觀科研望遠鏡?
興隆站對科普工作非常重視,專門設立了科普部門和公共天文臺,承接對外的科普參觀活動。
興隆觀測基地全景,圖源:興隆觀測基地網站,攝影:陳穎為
儘管興隆站的科研工作十分繁重,但是我們也在白天開放2.16米望遠鏡給申請參觀的公眾進行參觀。但是需要提前一周以上,通過興隆站的科普郵箱進行參觀申請。
到訪興隆站的公眾,除了參觀專業的天文望遠鏡,聽科普教師講解望遠鏡知識,還可以參與天文學家主講的科普講座以及一些互動式科普小課程等。
興隆站的公共天文臺,配備了太陽日珥望遠鏡、普通天文望遠鏡等科普觀測設施。興隆站良好的夜間觀測環境,也可以讓大家在這裡,有更多的機會飽覽壯麗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