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2014年度...
,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光譜紅外遙感地面同步成像測量技術系統。,結合應用需求開展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形成靜止軌道海洋水色衛星遙感器關鍵技術驗證原理演示裝置,觀測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信噪比、波段數等指標不低於GOCI。
-
...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重點項目「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
2012年10月12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大氣溫度探測儀」重點項目驗收會。 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承擔,突破了低噪聲毫米波器部件、高精度天線及稀疏陣列設計、多通道相干接收機系統集成、大規模數字相關處理、新型成像算法等關鍵技術,利用幹涉式綜合孔徑技術解決了真實孔徑天線尺寸與空間解析度相互制約的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出國際上首臺全尺寸的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大氣溫度探測儀原理樣機,使我國在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
「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2013年度備選項目...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落實《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總體精神,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以「需求牽引、核心突破
-
高光譜成像等技術納入「地球觀測與導航」重大專項申報指南
「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圍繞新機理新體制先進遙感探測技術、空間輻射測量基準與傳遞定標技術、高性能空天一體化組網監測系統技術、地球系統科學與區域監測遙感應用技術、導航定位新機理與新方法、導航與位置服務核心技術、全球位置框架與位置服務網技術體系、城市群經濟區域與城鎮化建設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示範、重點區域與應急響應空間信息應用服務示範等9個方向,共部署45個重點任務。
-
周國清教授成為廣西首位863計劃主題專家組專家
2012年04月10日 19:36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黎霞 編輯:利雪娟 廣西新聞網南寧4月10日訊(通訊員 黎霞)近日,「十二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專家委員會和主題專家組成立大會暨專家培訓會在京召開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向海洋、走向深海,裝備技術必須先行,這至少包括用於感知海洋的裝備和用於進入海洋的裝備,使海洋對於人類而言變得更透明、更清晰。藉助海洋考察船及船載設備對海洋的探測,因為受條件的限制,獲取的數據是零零星星、不全面的,而且無法獲取一些災害性天氣或惡劣海況下的關鍵數據。這種觀測方式註定了我們對海洋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滯後的,甚至可能帶來認識上的錯覺和誤會。
-
【點讚】武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課題組研製出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
、張提升副教授課題組破壞性大地震新型觀測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課題組提出了「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概念和原型,在GNSS基帶晶片中集成慣性測量單元以改善其載波環路對高動態衛星信號的跟蹤品質,同時發展了六自由度地震數據融合理論和方法,利用GNSS位移、加速度計線運動和陀螺儀角運動觀測形成了一個高度互補的自耦合數據處理系統。
-
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國產多系列遙感衛星歷史資料再定標技術...
2018年8月23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國產多系列遙感衛星歷史資料再定標技術」項目啟動會在中國氣象局召開。該項目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牽頭,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武漢大學等18家單位共同承擔。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管理辦公室成員、中國氣象局科技司相關領導、地球觀測與導航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代表、項目諮詢專家組專家以及項目參研單位的研究骨幹等八十餘人參加了啟動會。
-
「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無人機遙感安全檢測技術與網絡示範體系...
2013年4月2日,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無人機遙感安全檢測技術與網絡示範體系研究」主題項目啟動會在京召開。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優勢單位共同承擔,在「十一五」無人機遙感綜合驗證系統項目成果的基礎上,主要面向我國主流民用遙感無人機開展安全性能檢測技術、評估系統及運行機制研究,構建功能齊備、滿足常態化運行需求的在線檢測設施和外場試驗環境,實現無人機終端的快速響應、網絡協同管理、任務計劃調度、信息現場獲取與實時處理,建立先進的無人機航空遙感可靠性、安全性和載荷特性檢測系統及網絡示範體系
-
國家863計劃主題項目「強度關聯遙感成像技術研究(一期)」順利通過...
近日,科技部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辦公室在北京組織召開國家863計劃先進遙感技術主題項目「強度關聯遙感成像技術研究(一期)」驗收會議。 在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多家優勢單位歷時2年的攻關下,「強度關聯遙感成像技術研究(一期)」突破了可預置贗熱光源、基於壓縮感知的圖像復原算法和遙感圖像定標算法等核心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國際首臺雷射三維強度關聯成像原理樣機,建成了三套被動式強度關聯壓縮感知多光譜成像的野外原理驗證裝置,建立了基於時空兩維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關聯成像理論體系和圖像質量要素評價體系
-
英國對地觀測儀器中心發布《地球觀測技術戰略》進展報告
2017-2040年,英國關於地球觀測的技術和數據方面的主要願景:(1)利用歐洲太空局從對歐投資及對歐洲的定位中獲得利潤,確保英國在未來機遇中的地位;(2)充分利用UKSA在歐盟哥白尼計劃中的機遇;(3)將地球觀測作為支撐產業戰略、政策和社會需求的基礎設施;(4)促進技術研發、應用等創新和增長。
-
氣象小衛星:拓展天基氣象觀測的新領域
徐小峰近日,我國在黃海海域將首顆基於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信號技術的捕風一號A/B試驗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支國產小衛星「編隊」將為颱風海洋監測預報業務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近年來,各國均在大力發展低軌微小衛星星座,小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為氣象業務的天基觀測拓展了新的領域。小衛星星座與大衛星系統結合,可以構成能力更強大的多要素、高時空解析度、滿足多樣需求的氣象衛星觀測體系。從2017年開始,全球小衛星(一般指重量在1000 千克以下的衛星)的發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
-
地震科學數據資源概況是什麼?
根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上述地震觀測、探測、調查、實驗和專題等五大類數據總量達數千G,並且每年新增數據超過300G。二、地震科學數據應用領域(1)在地球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作用地球科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離不開大量地球觀測數據信息。如,地球深部構造、地球動力學、地殼現今運動等研究需要大量的地震地磁、重力和地殼形變數據。
-
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柱之電磁觀測儀器
除地磁儀器外,其他儀器都是在1966年邢臺地震之後開始應用在地震監測和地震預測研究的。1966年以後,在國家實行「預防為主」和「多路探索、專群結合」的地震工作方針指引下,電磁觀測儀器經歷了一個「移植和改造」、「消化和吸收」、「繼承和創新」的長期發展歷程。
-
用航拍和地面觀測數據,谷歌DeepMind AI可在陌生區域導航
這就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DeepMind的科學家們在預印本伺服器Arxiv.org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街道導航的跨視圖策略學習》中所做的研究。在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一個過程:藉助自上向下的視覺信息,將一個經過地面視圖語料庫訓練的人工智慧策略轉移到城市的目標區域。他們表示,這種方法可以產生更好的泛化效果。
-
發展地球觀測技術 要避免鎖定效應
當前,數字經濟給地球觀測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該如何加大地球觀測應用合作,協同應對區域共性問題?10月28日,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的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說:「地球觀測應當服務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環境脆弱國家參與地球觀測組織(GEO)、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亞大地區,不同國家和地區地球觀測能力差異巨大,地球觀測應用的需求各異且十分迫切。
-
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戰略研究啟動 北鬥概念望爆發
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十三五」戰略工作啟動,這將為我國衛星導航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技術基礎。記者昨日從科技部獲悉,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戰略研究和技術預測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為該領域「十三五」的工作做準備,明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
走訪中科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資訊—科學網
服務國家需求 「實驗室圍繞『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等科學前沿問題,以地球系統動力過程為主線,利用現代大地測量技術和數值模擬方法,開展地球動力學過程的數值模擬研究,揭示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倪四道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地面地球物理勘探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正式啟動
2018年9月11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地面地球物理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2018YFC0603200)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標誌著新一輪深地勘探技術與裝備研發正式啟動。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的科研人員從「九五」開始,在科技部863計劃、財政部和中科院重大儀器研發計劃的持續支持下,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國產技術,歷經20多年的努力,終於攻克了全海深海底地震儀的技術難關,使我國成為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具有自主研發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能力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