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武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課題組研製出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

2021-01-19 GIS圈
原標題:耿江輝、張提升課題組研製出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為地震預警提供更可靠可信觀測手段近期,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耿江輝教授、張提升副教授課題組破壞性大地震新型觀測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他們針對現有強地震觀測手段無法完整、準確地捕捉劇烈地表形變的痼疾,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深度融合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原理、方法和儀器原型,攻克了強烈地震時嚴重損害位移觀測精度的幅度和相位畸變難題,為破壞性大地震抵近觀測並最終服務於地震預警提供了更為可靠可信的觀測手段。成果分別於2019、2020年初連續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權威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快報》)(見首圖)。國際旋轉地震學會主席、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Heiner Igel和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級科學家Jean-mathieu Nocquet分别致函邀請耿江輝在2019年國際旋轉地震學論壇(IWGoRS)和2020年歐洲地球科學年會(EGU)上特別報告此項成果。據悉,破壞性大地震是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威脅,深入了解地震成災機理、及時預警地震觸發甚至預報地震危險性是攸關國計民生的急迫性課題,而抵近震中區域進行毫米級地表強震動觀測是突破這一難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傳統的強震觀測手段只能測量地表加速度形變,積分後會形成巨大漂移,而新興的北鬥/GNSS位移觀測噪聲又高於傳統地震儀數十倍,其強震動衝擊場景下測得的位移幅度和相位都會產生近100%的畸變,甚至信號中斷。課題組提出了「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概念和原型,在GNSS基帶晶片中集成慣性測量單元以改善其載波環路對高動態衛星信號的跟蹤品質,同時發展了六自由度地震數據融合理論和方法,利用GNSS位移、加速度計線運動和陀螺儀角運動觀測形成了一個高度互補的自耦合數據處理系統。震動臺實驗證實,「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將0.1Hz以下的位移信號觀測噪聲最大降低了68%,整體精度從2cm提升至2mm,並將強震動衝擊造成的位移幅度和相位畸變降低了80%,完全避免了由衛星信號失鎖所造成的地震波信號缺失的觀測弊端「六自由度GNSS地震儀」深度融合了傳統與新興地震觀測儀器,將強地震位移觀測精度和穩定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極大地發揮了1+1>2的觀測效果,是推進近場強震監測和研究的一種理想技術途徑,將助力提升我國先進地震儀器的自主研發能力,開拓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震科技優勢領域,最終服務於全球防震減災事業。兩篇論文分別為「Six-degree-of-freedom broadband seismogeodesy by combining collocated high-rate GNSS, accelerometers and gyroscopes」(《融合高採樣率GNSS、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六自由度寬頻帶地震大地測量》)和「Strong-motion seismogeodesy by deeply coupling GNSS receivers with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s」(《深度組合GNSS接收機和慣性測量單元的強震動地震大地測量》)。通訊作者分別是耿江輝和張提升,2019級博士研究生溫強也是論文主要完成人。該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ZL201810580041.0,ZL201410027100.3)。


耿江輝,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5年入選中組部青年千人,並主持武漢大學「海外人才引進項目」。2010年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客座科學家,2011年英國工程科學委員會EPSRC和諾丁漢大學創新研究員,2012年美國Cecil H. & Ida M. Green地球科學基金會Green學者,2012年4月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訪問學者。


近五年來受到著名的國際GNSS服務組織IGS、美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科學聯盟UNAVCO和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的邀請做大會口頭報告,並受邀加入IGS精密單點定位模糊度固定工作組,擔任16種國際SCI期刊的審稿人。2008年榮獲英國皇家導航協會的『New Navigator』獎勵稱號,2009年榮獲美國導航協會優秀論文獎,2009年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優秀留學生稱號,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和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六)。目前發表SCI論文17 篇,Google引用量500多次。

張提升,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多源深組合接收機、機器人智能導航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面向炮彈、自動駕駛等複雜環境定位需求,開展多源深組合接收機技術研究,提高高動態、遮擋、衰弱、幹擾情況下GNSS接收機及組合導航性能。面向機器人導航需求,開展多傳感器智能融合導航技術,提供連續、精確、可靠的導航服務。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863計劃子課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等項目10餘項,並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國家、企業項目多項。成功研製了多源深組合接收機系統、高精度低成本組合導航系統等。已發表SCI/EI論文2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餘項,國家級獎勵5項。

(延伸閱讀來源: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官網)

-

*本文轉載自武大新聞網,版權歸原媒體所有,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原網頁。

相關焦點

  • 「北鬥」衛星導航背後的 GNSS 技術,到底是什麼
    2020 年 6 月 23 日 9 點 43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也是北鬥三號的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新聞出來之後,國人為之振奮,紛紛點讚轉發。社會各界對衛星定位產業的關注度,也衝上了新高。
  • 關於召開首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的通知
    中定協〔2012〕20號各專業委員會、各會員單位及相關單位:「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經民政部批准更名為「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簡稱「中定協」)。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管,相關部委和單位指導,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及「首屆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展」,定於2012年9月23-2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 「科普」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又稱天基PNT(Position、Navigation、Timing,定位、導航、授時)系統,是指利用在太空中的導航衛星對地面、海洋和空間用戶進行導航定位的一種空間導航定位技術。
  • --析「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圖)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前蘇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後,在世界上第三個建立了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該系統的建立對我國國民國防和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我國早在60年代末就開展了衛星導航系統的研製工作,但由於多種原因而天折。在自行研製「子午儀」定位設備方面起步較晚,以致後來使用的大量設備中,基本上依賴進口。
  • 北鬥GNSS衛星導航定位晶片架構和設計發展趨勢
    只有掌握核心晶片的關鍵技術,特別是高端晶片的領先技術,才能使我國的信息產業佔據全世界範圍內的產業鏈制高點,更進一步支撐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和信息化基礎設施,是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國土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大技術支撐系統和基礎資源。衛星導航定位核心晶片作為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的核心部件、產業鏈發展的源頭和動力,在衛星導航產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陝西北鬥一項研究成果獲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一等獎
    日前,在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上,陝西北鬥一項研究成果「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信息化管理服務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項目獲2020年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據悉,該項目為陝西省北鬥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系統建設子課題,由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牽頭完成。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基礎測繪、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科技創新項目等支撐,並得到了東南大學等合作單位的協助支持,在高精度增強定位和管理服務方面取得多項重要突破。
  • 衛星導航除了提供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還能做點啥?
    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是在一定地理範圍內提供高精度差分定位服務的重要技術手段。它基於連續運行參考站(CORS)技術,通過在一定區域內布設一定數量的地面參考站對衛星導航信號進行長期連續觀測,並採用觀測數據對衛星導航信號進行誤差建模和修正,生成高精度差分改正數並播發給區域內的相關用戶,從而輔助用戶實現高精度差分定位。
  • 聚焦衛星定位系統及技術、應用領域
    魯網8月3日訊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這離不開有志之士的精誠團結、合作奉獻,「山大人」的身影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 聚焦衛星定位系統及技術、應用領域
    2020-08-03 06:28 來源:魯網魯網8月3日訊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這離不開有志之士的精誠團結、合作奉獻,「山大人」的身影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 我國建北極科考站 武大版地圖為科考導航
    荊楚網消息 (楚天金報)記者趙飛通訊員張文燕報導:記者昨從武漢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已於近日啟程前往北極建立我國首個科學考察站,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共有兩位專家參與,而由武大製作的兩種北極地圖,將為整個科考行動導航。據介紹,我國首個北極考察站將建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上的西斯匹卑爾根島新奧爾松地區。
  •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高德地圖成立「數字地圖聯合實驗室」
    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辦的中國測繪學會年會「智慧位置服務論壇」上,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宣布與高德地圖共同成立「數字地圖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將依託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高德地圖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充分整合雙方核心資源,搭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在共性技術和前瞻技術方面展開合作。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研發與創新平臺及人才培養基地,是國際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組織(IGS)三大數據與分析中心之一,也是國家科技部指定的導航與位置服務全國科技服務業行業試點單位。
  • ​點讚!北鬥衛星導航系統28nm工藝晶片已量產,定位精度優於10米
    北鬥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北鬥系統全球範圍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服務可用性優於99%。據全球連續監測評估系統最近一周測算結果,北鬥系統全球實測定位精度均值為2.34米,比此前公布的精度更好。
  •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 打破美全球導航壟斷產業
    初識衛星導航  1991年海灣戰爭後,衛星導航技術開始引起人們關注,美國在海灣戰爭中的「殺手鐧」之一就是GPS。戰爭中的飛機、飛彈、水面艦艇等依靠GPS,在非接觸的情況下,一次次精準命中目標,向世界詮釋了現代戰爭的遊戲規則。  隨著GPS向民用開放,它所蘊藏的巨大商機被發掘。
  • 華測導航王超:基於RTK的GNSS與多源融合定位技術和挑戰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定位與導航技術,全天時、全天候為全球用戶提供高效可靠的定位導航服務。隨著當前對高精度定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定位環境更加樣化且複雜,多源融合定位技術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有效補充,已成為公認的高精度定位方案發展趨勢。
  • 走近科學家|武大團隊給北鬥導航裝上「透視眼」
    楚天都市報記者 柯稱 通訊員 吳江龍 高柯夫 實習生 劉芝妞 夏瑞婷 人物簡介:牛小驥,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教授長期從事慣性導航和組合導航技術研究與應用探索。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以及橫向應用課題多項,累積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 馬斯克點讚「嫦娥五號」,我國北鬥導航打破壟斷,美國GPS慌了
    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除此以外,全球還有美國 GPS 系統、俄羅斯 GLONASS 系統和歐盟 Galileo 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擁有 55 顆北鬥衛星,我國花了 20 年研發的導航系統終於組網完成。
  • 2010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公示
    為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依據《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獎勵辦法》和《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獎實施細則
  • 中科院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時空基準相關技術提供基礎性支撐
    時空基準技術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現精準穩定定位的基礎 時空基準的獲得源於天文學知識的積累,也是定位導航和定時技術(PNT)領域發展的基礎問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的定位離不開時空基準做參考,而根植於天文觀測技術的時空基準技術是所有導航定位定時技術的核心基礎。
  • 移遠百科 | GNSS定位技術知多少
    美國GPS系統是全球第一個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現階段應用最為廣泛、技術最為成熟的衛星定位技術。最初的定位模組只支持GPS系統,屬於單系統單頻模組。由於單一GPS系統在局部地區、部分時段或信號有遮擋、幹擾時會出現可見衛星數過少(《4顆)的情況,導致無法正常定位。隨著各國與地區對衛星導航系統的肯定,相繼投資建設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多系統模組隨之產生,也被稱為多模模組或GNSS模組。
  •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2019年7月14日,伽利略系統技術故障導致部分導航服務中斷,2019年8月18日恢復正常,著實讓歐洲人捏了把汗。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意義在於,歐盟將從此擁有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助於打破美國GPS導航定位系統的壟斷地位,從而在全球高科技競爭浪潮中獲取有利位置,並為將來建設歐洲獨立防務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