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臭是否是超級大地震的前兆?
日本一定不是一個「談震色變」的國家,所以,你甚至可以在日本新聞周刊《AERA》中看到:海溝地震研究人員表示某某地方可能發生9級大地震,正如日本地質學家宍倉正展曾表示千島海溝區域有可能會發生大地震,而地震規模很可能於當年的3·11日本地震不相上下。
既然是科學家,當然不是憑感覺瞎說了,主要是因為他觀測到日本北海道根室市的年平均潮位正在下沉,其下沉速度遠比日本的其他區域更快,而這樣相似的情況在3·11日本地震的時候也出現過。再加上從歷史記錄來看,該區域平均間隔四五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大地震,而最近一次大地震距離如今已經超過400年,所以,這位專門研究地震的專家才如此擔心某個時間可能會爆發大地震。
但是,你看專家有提到某地異臭和動物異常這些信息嗎?還真沒有!因為,不管是我國的地震學家,還是國外的地震學家和地質學家,大家推測一個區域是否可能發生地震,都是從地質構造和過往地震記錄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不會因為哪裡散發出什麼臭味,或者哪裡又有動物出現什麼反應來下定論。而且,科學家也不能確定地震的準確發生時間,更無法確定地震震級大小,主要是從概率這個層面來分析。
7級以上大地震可能只是更大地震的前震
要論破壞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造成19533人死亡的3·11日本地震遠不是地震災害之最,比如,發生在我國境內的8.25級華縣地震(1556年)、8.5級海源地震(1920年)和7.8級唐山地震(1976年),其中任何一次地震都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三次地震災害加起來的死亡人數超過了一百萬。但是,3·11日本地震不僅涉及到人員死傷問題,還涉及到嚴重的核洩漏。
詳細一點來說,3·11日本地震發生在2011年3月11號下午,9.0級強烈地震的震中在東北部太平洋海域,要知道一旦海底地震的震級達到6.5級以上便很可能引發海嘯,而本次大地震就引發了巨大的海嘯災害,海嘯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23米,這不僅讓日本東北部的宮城縣、巖手縣和福島縣遭受重大破壞,更導致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洩露。
而且,就在這次大地震發生之前,相同的區域前幾天才發生過7.2級地震,後來這次地震還被定性為3·11日本地震的前震,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二次觀測到:同一區域在發生7級以上地震後,竟然再次發生了更大震級的地震。而人類第一次觀測到這種地震規律是在智利,也就是發生在1960年的9.5級大地震,因為就在這次地震的前一天才發生了8.1級大地震。
是不是只有地球才地震?為什麼有的地震會死傷無數?
全球每年發生的地震加起來幾乎都超過了500萬次,由於絕大多數地震都不會對大家的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所以,地震被定義為比較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地震的本質是能量釋放,它的破壞力大小不僅取決于震級大小(積蓄能量的多少),同時還與震源深度和地面建築物的分布等因素有關,這也是為什麼震級最大的地震不見的就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性地震。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過往的較大地震看出,同樣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但也存在災情嚴重程度差異較大的情況。這其實房屋的新舊和抗震能力有關,像黃土高坡這樣的地形就更容易發生垮塌,而剛剛新建不久的一些磚房則具備更好的抗震能力。而且,地震的發生年代不同,那麼應急救災的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能不能及時有效的實施救助也是傷情嚴重情況的重要決定因素。
實際上,並不是只有地球才會發生地震,包括我們的天然衛星月球,它也時常會因為能量釋放而導致地面發生震動。而且,月球會地震並不是科學家們的理論推測結果,而是載人登月成功時實地放置的測量地震的儀器傳回的數據,而月球也具有分層結構便是通過地震儀實際測量數據得出的結論,這與我們知道地球具有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個部分的原理一致。
另外,儘管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地質特徵,以及過往的地質災害記錄來分析哪些地方更容易發生地震,尤其是破壞性較大的地震。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人可以預測地震的具體發生時間和震級大小,這是因為地殼一直在運動,沒有人知道能量會在積蓄到什麼程度的時候爆發。而大家目前從手機或電視上收到的地震預警信息,其實就是利用地震發生後不同地震波傳遞時存在時差,主要意義就是讓距離震中一定位置的人,可以根據地震的大小採取相應措施,然後將一次地震造成的傷害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