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5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形成規律。如果我們把所有元素的熔點標註在《元素周期表》上,還可以發現各周期元素類似的熔點變化曲線:從低到高,再到更低的熔點變化,0族元素全部是氣體元素。這種熔點變化可能是星球層次形成的物理原因。
除此之外,不同周期元素的形成可能與重力條件和光子密度有關:第一周期元素是太空元素,宇宙射線的主要物質成分;第二周期元素是大氣層元素,主要在地球大氣層形成;第三周期元素是地殼和軟流層元素,也是地殼和軟流層的主要物質成分;第四周期元素是上地幔元素,第五周期元素是下地幔元素(個人看法)。通過核外電子構型分析,第一至第五周期元素可以通過連續核聚變形成,第六周期開始中間層次出現32個質子、中子對結構,化學元素的形成從「鈀核」元素再次轉變為「鎳核」元素。以後周期全部出現類似改變,不能從前一周期元素直接聚變為新周期元素。因此,我認為第一至第五周期元素可能構成所有星球的第一對偶層次,以後每周期元素構成相對獨立層次。
星球形成以後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會通過吸收相同星際物質,包括宇宙射線和隕石,相同偏電荷,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繼續成長。
分析太陽系:初始太陽系可能只有四顆行星,也就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顆行星都沒有衛星。初始太陽可能擁有五個對偶層次,九周期元素,初始層次擁有五周期元素,對偶銀核主星某對偶層次的一部分形成。伴隨時間的推移,星球的成長,現在太陽擁有八顆行星,兩個小行星帶;四顆巨行星也各自擁有四顆主衛星,兩個小行星帶。現在的太陽可能擁有十一對偶層次,十五周期元素。
再看地球:初始地球只有大氣層到下地幔的一個對偶層次,對偶太陽的倒數第三對偶層次形成。伴隨地核的形成,地球有了月球,也就是第二磁場。目前第七周期元素很少,依附第六周期元素形成,相對完整時,就會出現第二月球,第三磁場。
星際關係不是星球關係,而是對偶層次關係,目前還是我的個人看法,源於對天體物理的發展學說和同電相聚、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客觀規律的認識。
分析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沒有正反質子形成的原子和分子結構,也就沒有正反物質統一形成的星球。原子的離子形態和分子形態使正物質星球偏帶正電荷,聚集正電荷;反物質星球偏帶負電荷,聚集負電荷;兩種物質星球對偶聚集組成星系。原始星球只有「氫」、「氦」兩種太空元素,通過元素重組,也就是「大爆炸」和超新星爆發,完成元素重組和星系的形成。
恆星表面雖然炙熱,核聚變主要是光子聚變為化學元素的過程,連續核聚變可能形成非常低的局部溫度。例如地球大氣邊緣的熱層,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與宇宙射線的衝擊形成了數千k的高溫,到了地球大氣中間層就只有攝氏零下45-85度的低溫了。不要忘記,所有化學元素都是光子聚變形成的。沒有光子聚變為化學元素的吸熱反應,就沒有化學元素裂變為光子的放熱反應。光子聚變為化學元素的吸熱反應,形成了星球層次。
目前,我們還不能深入星球內部考察星球層次,深源地震說明星球的深層次同樣存在相對的剛性結構,對地面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淺層地震。
我們都知道蛇蛻和蟬蛻,星球的成長只能通過地震和火山實現。
地球依附太陽存在,太陽依附銀核存在。地球軌道是橢圓形的,太陽軌道卻可能是懸臂形態,接受銀核宇宙射線的影響變化極大!間接影響地球的成長發育。
還有,太空物質和能量的分布未必均衡,也會影響地球的成長發育,帶來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不均衡。
星球內部的核聚變也有經常性核聚變與偶發性核聚變。經常性核聚變產生季風和洋流,推動星球的板塊運動。偶發性核聚變帶來突發性氣候變化和地質災害。
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緣和地質斷裂帶附近,因為那些地方是星球層次的薄弱環節。壓電反應可能是特有反應之一,帶來局部磁場的增強和一系列物候,與地震強度有正比例關係。
我不是職業科學家,也不是地震學家,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 地震是災難性物理現象,主要源於星球的成長,複雜的星際關係可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 星球形成以後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通過星際物質能量的交流成長,同時不斷吸納空間物質壯大自己。星際物質能量的交流也需要不斷吸納空間物質。
· 同電相聚是星球成長的原動力。正物質星球聚集正電荷和偏正電荷物質,反物質星球聚集負電荷和偏負電荷物質,只有單一電子是不能形成光子,產生化學元素的。所以,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是星球成長的必要條件。所幸,任何星系都是正反物質星球對偶聚集形成的,遵循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客觀規律。有正負電荷的對偶聚集,就會有正負電荷的對偶交流,產生星際磁場,組成系統,產生星系。星系不是萬有引傑作,而是正負電荷對偶聚集客觀規律的產物。前者只能形成天下歸一,後者才有繁星密布。
· 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可能是等量交流,伴隨太空正負電荷的分布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星球的成長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成長旺盛,必然地震頻發。成長緩慢,地震和火山活動也相對平和。超新星爆發會集中釋放大量光子,迅速改變局部太空環境,可能帶來影響範圍內翻天覆地的星球變化。所以,監測地震要從宏觀環境的監測開始。
· 宏觀環境還有複雜的星際關係:遠日點地球會受到銀核與太陽的雙重引力;近日點地球會面對太陽排斥力和銀核吸引力的雙重作用。月球的影響要小得多,但也不是沒有:近地點地月之間相互排斥,主要是地核與月球相互排斥;遠地點地月之間相互吸引,也是地核與月球之間相互吸引。太陽系七大行星對地球的影響相對有限,主要是軌道排斥力,而不是吸引力。
· 星際正負電荷的交流可能是等量交流,伴隨太空正負電荷的分布不可能是均衡的,所以星球的成長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成長旺盛,必然地震頻發。成長緩慢,地震和火山活動也相對平和。超新星爆發會集中釋放大量光子,迅速改變局部太空環境,可能帶來影響範圍內翻天覆地的星球變化。所以,監測地震要從宏觀環境的監測開始。
· 宏觀環境還有複雜的星際關係:遠日點地球會受到銀核與太陽的雙重引力;近日點地球會面對太陽排斥力和銀核吸引力的雙重作用。月球的影響要小得多,但也不是沒有:近地點地月之間相互排斥,主要是地核與月球相互排斥;遠地點地月之間相互吸引,也是地核與月球之間相互吸引。太陽系七大行星對地球的影響相對有限,主要是軌道排斥力,而不是吸引力。
· 地下物質運動會影響地殼的物質運動,產生擠壓現象,導致地電異常。某些物質的壓電現象是有科學依據的,電場異常可能也是臨震標誌。類似標誌還有地熱異常、氡元素異常、小震頻率異常、生物反應異常等等,都是需要對比才能發現。所以,資料的積累和分析非常重要。
· 宏觀分析,加上微觀分析,地震預測還是可能的,只是精準存在難度,因為臨界點很難把握,基礎工作還不完善。
· 酷暑,說明環境中的光子密度較高,地球內部和外太空的光子密度也會相對較高,新陳代謝就會加快,星球成長也會加快。
· 地殼在形成的時候會發生收縮,留下許多斷裂帶,有的成為峽谷,有的成為火山通道,地熱異常往往與地質斷裂帶和火山活動相關。板塊運動也會產生許多地質斷裂帶。
· 地球不會蛻皮,只能通過開裂成長,地震與火山就是成長的標誌。
· 地球不止一層殼體,每一周期元素都可能形成相對獨立的層次,所以還有深源地震和深層火山通道。深層地震和火山噴發雖然不會對地面建築造成嚴重影響,卻會改變地心壓力,間接影響地殼運動。因此,與下地幔化學反應對偶形成的地震雲也會間接反映地表物質運動。
· 有朋友認為「地震雲」來自「氡」衰變,我有不同看法:「氡」是阿爾法衰變,也就是「氦」粒子衰變,不會釋放電子,也不會因此形成地震雲。
· 水蒸氣是帶電粒子,會與地心偏電荷物質對偶聚集、對偶運動是完全可能的。不僅如此,空氣也會出現類似現象。所以,熱帶風暴和龍捲風可能顯示下地幔正在醞釀和發生局部核聚變!
· 「氡」是地球已知最重的氣體元素,形成於內外地核之間,外地核的底層,質量比黃金還要高七個級別,來到地面也是沉在下面,二次、三次衰變才會釋放電子,有一個相對長的周期。所以,「氡」異常可能預示地震,不會產生地震雲。
·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暖流現象,也與地心物質運動密切相關。所以,酷暑也會帶來厄爾尼諾現象的活躍。
· 電子、光子、原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地球才沒有成為煉獄,地震與火山活動就是轉化的代價。所以,高溫與地震是孿生兄弟。
· 星際關係不是萬有引力關係,而是正反物質星球對偶存在的關係。舉例來說:銀核是正物質星球,太陽等二級恆星必定是反物質星球;它們的行星是正物質星球,行星的衛星還是反物質星球。並且,星際關係不是星球關係,而是對偶層次關係,類似不同層次核外電子與不同層次質子之間的關係。
· 人類一直在尋找反物質,其實反物質離我們很近,月球就是反物質星球,太陽也是反物質星球,太空中我們看到的星星幾乎都是反物質星球。因為只有反物質星球輻射正物質宇宙射線,可以被我們看到,正物質星球輻射反物質宇宙射線,被正物質地球和地球人排斥,所以表現為黑洞。
· 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只有四顆行星,也就是四顆太陽系巨行星,四顆類地行星都是原始太陽形成以後陸續形成的,同時形成的還有太陽系巨行星的四顆主要衛星,遵循的是正負電荷對偶聚集的客觀規律。
· 所以,星際關係不是星球關係,而是對偶層次關係。
· 舉例來說:地球不是與整個太陽對偶,僅僅是地球的初始層次,也就是第一對偶層次(包括大氣層、地殼、軟流層和上下地幔)與太陽的倒數第三對偶層次對偶形成,組成共同磁場,交流正負電荷。內外地核與月球對偶形成,組成共同磁場,交流正負電荷。所以,地球擁有兩個磁場,兩個主要星際關係。
·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和兩個小行星帶,分別與太陽的不同對偶層次對偶形成,組成共同磁場。由於同極相向,相互排斥,所以存在軌道傾角。
· 太陽擁有十一個磁軸和十一對磁極,地球只有兩個磁軸和兩對磁極,地表是地日磁極,還有一對地月磁極我們沒有確定。影響地球表面物質運動的只有地日磁場,地月磁場主要影響地核物質運動,間接影響地球表面物質運動。
· 影響星際關係的主要是核力,這是一種遠吸、近斥作用力,不是萬有引力。形成核力的是正負電荷對偶聚集作用力,所以正原子擁有核外負電子,反原子擁有核外正電子。自由電子再多,核外電子不會增加一個,萬有引力就是多多益善了。
· 影響星際關係的還有同電相聚作用力,主要形成原子和星球,間接影響星際關係,星球的橢圓形軌道主要受同電相聚作用力影響。在銀河系,銀核是主要正電荷引力源,所有正物質星球的遠端軌道都受銀核影響形成。銀核所以不能將它們吞噬,因為它們還有反物質主星吸引,吸引它們的不是萬有引力,而是核力。
· 所以,地球面對的星際關係主要是地日關係、地月關係、地球與銀核之間的關係,其次才是與八大行星之間的關係。地球與八大行星之間主要是排斥關係。
· 了解了星際關係,天體與地震之間的關係也就一目了然了,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源於星球的成長,而星球的成長源於星際物質交流和積累,這是每時每刻都不會停止的過程。所以,地震的風險時刻存在。
· 地震的危害主要集中於強震,一般小震不被人們重視。可小震頻發就是危險信號了,可能是強震的前兆。強震的前兆還會有其他方面,如地磁、地電、地熱、地下放射性氣體和地下水位的變化等等,甚至包括生物的異常反應和強烈的氣象變化,都可能預示強震的發生。所以,平時資料的積累非常重要,通過多種症候的對比,才能做出相對準確的強震預測。
· 地球不止一個殼體,一個對偶層次,第三周期及以後周期的化學元素都可能形成相對獨立的地質層次,所以地震有淺層、深層之分。震源也會不同,可能是內部膨脹,也可能是應力釋放,還有可能是地質塌陷、斷裂,甚至是巖漿入侵引發的「水爆」現象。
光子、原子之間是會相互轉化的,強烈的核聚變會產生強烈的巖漿運動,對偶產生板塊位移和強烈的大氣運動。所以,氣象變化與地質變化密切相關
· 地下不同層次的物質運動可能引發大氣不同層次的物質運動,因為它們都可能產生偏電荷現象,發生對偶聚集和運動。所以,我主張通過氣象變化研究地下物質運動。可是雲層只形成於靠近地表的位置,高層氣象變化和空氣的運動難以觀測,地球大氣的對流層可能僅僅反映下地幔的物質運動,對地表物質運動的影響是間接的。地球大氣不同層次與地球內部不同層次物質運動的對偶關係是否成立,如何對偶,也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知道。我是支持氣象變化與地震預測研究的,但是前者反映地下物質運動敏感,後者相對遲鈍,甚至沒有反應也是可能的。
· 天道酬勤,在地質斷裂帶和地震多發區建立地震監測網,積累相關資料,可能做出相對準確的強震預報。
· 就像原子存在層次現象一樣,系統內星球一般都存在層次現象,因為系統內星球全部是龐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存在物質能量的交流和逐步的成長過程。
· 小行星帶是系統內星球的孕育過程,可能全部由第一周期元素組成,沒有層次現象。一旦融合為一體,就會發生化學元素的重組過程,產生層次現象。一般表現為超新星的爆發,也就是第一周期元素裂變為光子,然後發生化學元素的重組,產生相對高端的化學元素,同時在收縮過程中產生層次現象。
· 分析《元素周期表》不同元素的熔點,我們可以發現所有元素的熔點都不相同,並且存在相對一致的變化過程:從低熔點向高熔點元素過渡,再向低熔點元素回歸。原子量越大、核外電子構型越是完美的元素熔點越低,0族元素全部是氣體元素。
· 核聚變是降溫過程,也是光子轉化為原子的過程。不同重力條件和光子密度產生不同元素,所以任何系統內星球內部溫度都是不同的,存在相對的高溫層次和低溫層次的演變過程。就像地球表面存在地殼一樣,上下地幔之間可能還有相對低溫的中間層。
· 星系由正反物質星球對偶聚集形成,才能交流正負電荷和宇宙射線,形成共同磁場,關係類似原子與核外電子。
· 分子現象和離子現象必然產生偏電荷現象,所以正物質星球偏帶正電荷、聚集正電荷,反物質星球偏帶負電荷、聚集負電荷,產生磁場和星際關係,而不是萬有引力使然。星際關係也不是星球對偶,而是不同物質星球的對偶層次對偶。例如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和兩個小行星帶分別對偶太陽的不同對偶層次形成,只與對偶層次交流正負電荷,組成共同磁場,而不是與整個太陽組成共同磁場、交流正負電荷。所以,萬有引力是錯誤的。
· 星球形成以後會繼續成長,可不同對偶層次之間存在相對的殼體結構,也就是相對的低溫區間,殼內壓力超過殼體的承受能力就會發生火山和地震現象,它們是星球成長的標誌。
· 由於星系形成過程中太空物質基本瓜分完畢,所以星球的成長非常緩慢。空間物質和能量的分布也不是均衡的,在不同空間位置星球的成長速度也不相同。所以,星球的成長也不是均衡過程,增加了地震和火山噴發預測的難度。
· 由於同一系統星球的成長發育存在相對的一致性,還要面對超新星現象的周期性問題:所有銀河系二級恆星的新行星可能同期形成,它們的新衛星也可能同期形成,同期發生的超新星爆發可能帶來系統內星球一定時期的瘋長,甚至毀滅整個星系!我們看到地球表面的破爛不堪,可能不止一次面對超新星的爆發。
· 局部核聚變和局部地殼應力的失衡也會引發地震,所以地震是不可避免的。
· 我們很難預知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地震預測很難。但是應力變化可能引發正負電荷分布的變化,可能發現一些地震的前兆。問題是誤判可能帶來恐慌和生產生活秩序的破壞,所以很難下決心進行預防。
· 小震密集可能發生大震,地殼縫隙加大可能滲透深層氣體元素,還有許多物候可能預示地震,提前預測不是不可能的,只是準確性難以把握。
· 影響地面最大的是淺層地震,氣象反映主要發生在地球大氣的中間層,距離我們太遠,難以觀察。深源地震可能反映在對流層的氣象變化,對我們影響有限,地核地震可以忽略不計。如果通過衛星監測地球大氣中間層的異常現象,可能有利於地震預報。
· 人類活動只能誘發小型地震,一般可以忽略不計。與天然地震重合了,也是無可奈何,我還是認為不必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