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俯衝地殼的地板可能會在核心附近產生異常的特徵?

2021-01-17 騰訊網

地球科學:俯衝地殼的地板可能會在核心附近產生異常的特徵?

在地球表面以下近1800英裡的地方,地幔底部隱藏著巨大的奇怪結構,位於核心上方。地幔是一層厚厚的熱的,主要是塑料巖石圍繞核心; 地幔頂部是地殼的薄殼。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幔的行為類似於粘性液體,固體元素在其深處下沉並上升。

金剛石砧的樣品置於極端壓力下研究的金剛石砧。圖片來源:Jennifer Jackson / Caltech。

上述奇怪結構,稱為超低速區(ULVZ),最初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的Don Helmberger在1995年發現的。可以通過測量它們如何改變穿過它們的地震波來研究ULVZ。但觀察不一定是理解。實際上,沒有人真正確定這些結構是什麼。

ULVZ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們顯著降低了地震波的速度; 例如,它們使剪切波(能夠穿過固體的振蕩地震波)減慢多達30%。ULVZ幾英裡厚,可以數百英裡。有幾個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大致地下的地球核心附近。其他人聚集在北美,歐洲和非洲之下。

「ULVZ存在於地球內部如此深處,以至於它們無法直接研究,這在確定它們究竟是什麼時構成了重大挑戰,」名譽地球物理學家Smits Family教授Helmberger說。

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科學家現在表示,他們不僅知道ULVZ是由什麼製造的,而且也知道它們來自何處。在礦物物理學教授Jennifer Jackson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利用高壓下的實驗方法發現,ULVZs由大塊的鎂/氧化鐵礦物組成,稱為magnesiowüstite,可能是從巖漿海洋中沉澱出來的,據認為它已經存在在數百萬年前的地幔底部。

ULVZ形成的另一個主要理論認為它們由熔化的材料組成,其中一些可能從核心洩漏。

傑克遜和她的同事在最近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報導了他們的工作,他們通過研究礦物的彈性(或地震)各向異性,發現了支持鎂合金理論的證據; 彈性各向異性是地震波根據其行進方向通過礦物的速度的變化。

橫截面圖顯示了地殼的板塊在地幔中下降並在超低速區域中對齊了鎂質巖石。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

ULVZ存在的區域的一個特別不尋常的特徵 - 核 - 幔邊界(CMB) - 它是高度異質的(特徵不均勻)以及各向異性的。結果,地震波穿過CMB的速度不僅基于波通過的區域而且基於這些波移動的方向而變化。事實上,傳播方向可以將波速改變三倍。

「以前,科學家解釋了各向異性是地震波穿過緻密矽酸鹽材料的結果。我們所建議的是,在某些地區,主要是由於ULVZ內的鎂合金的排列,」傑克遜說。

在地球表面經受的壓力和溫度下,鎂合金表現出很小的各向異性。然而,傑克遜和她的團隊發現,當受到與下地幔相似的壓力時,礦物變得強烈各向異性。

傑克遜和她的同事通過在鑽石砧座中放置一塊鎂質晶體來發現這一點,鑽石砧座基本上是一個位於兩顆鑽石之間的小室。當剛性金剛石彼此壓縮時,腔室內的壓力升高。傑克遜和她的同事隨後用X射線轟擊了樣品。X射線與樣本的相互作用充當地震波如何穿過材料的代理。在40千兆帕斯卡的壓力下 - 相當於下地幔的壓力 - 鎂合金巖石比ULVZ的地震觀測顯著更加各向異性。

為了創建像ULVZ一樣大且強烈各向異性的物體,只需要在一個特定方向上排列少量的鎂合金晶體,這可能是由於施加來自強大外力的壓力。傑克遜說,這可以解釋為地殼的俯衝板推向中巴。(俯衝發生在地球構造板塊之間的某些邊界處,其中一塊板塊在另一塊板塊之下潛水,引發火山活動和地震。)

「科學家們仍然在發現時,它的俯衝到會發生什麼地殼的過程衣缽,」傑克遜說。「我們的研究現在似乎支持的一種可能性是,這些板塊一直向下推到核心 - 地幔邊界,有助於塑造ULVZ。」

接下來,傑克遜計劃探索俯衝板塊,ULVZ及其地震特徵的相互作用。她說,解釋這些特徵將有助於限制地球歷史早期發生的過程。

這項研究的標題是「地球下地幔中的強烈各向異性的鎂合金」。

相關焦點

  • 地殼俯衝板塊可能在地核附近產生不尋常的特徵
    博科園-科學科普-地球科學類博科園-科學科普:ULVZs之所以被稱為ULVZs,是因為它們顯著降低了地震波的速度;例如它們可以使橫波(能夠在固體中移動的振蕩地震波)慢30%之多。ULVZs有幾英裡厚,可能有數百英裡寬。有一些分布在環太平洋的地核附近。其他的分布在北美、歐洲和非洲下面。
  • 華北南緣信陽古元古代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地殼...
    ,且A/CNK介於1.12~1.28,屬過鋁質巖石.同時它們富集LILEs(如Rb、Th和K),貧HFSEs(如Nb、Ta和Ti)、虧損Sr、P等元素,並具有中等-弱的負Eu異常.此外,潘莊巖體和陳莊巖體整體具有相似的鋯石εHf(t)值(-0.6~+2.6),兩階段Hf模式年齡(Tcrust)範圍為2.40~2.64 Ga.表明信陽地區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地殼在古元古代中-晚期經歷了強烈的改造.結合華北克拉通南緣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事件記錄
  • 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獲揭示
    前人研究主要通過超高壓—高壓變質巖石俯衝和折返過程中記錄的溫壓條件來重建印度大陸早期俯衝的幾何學特徵,並認為在印度—歐亞碰撞帶東部,早期的印度大陸為平坦俯衝模式。鑑於俯衝的特提斯洋殼(87Sr/86Sr < 0.704,εNd(t) ≈ + 8)和印度陸殼(87Sr/86Sr > 0.730,εNd(t) < -10)在地球化學組成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俯衝交代會形成不同地球化學特徵的富集源區。
  • 中國科大在地球深內部物質和結構異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孫道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合作,發現俯衝至下地幔的洋殼物質具有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異常依賴於深度,能夠很好地解釋地震學觀測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體和大尺度高速異常體,表明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研究相關的文章題目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通訊作者為姚華建教授。
  • 鑽石新研究表明: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
    地球的碳循環深達地殼加拿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來自地下深處的鑽石揭示了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碳如何在地球內部和表面之間循環的秘密地球上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碳以一種稱為碳循環的模式在地球的大氣層、海洋和地殼中移動。這種循環在氣候中起著關鍵作用,比如,二氧化碳從太陽中捕獲熱量,使全球變暖。
  • 地殼有多厚?地球若是個雞蛋,地殼還沒蛋殼厚...
    形容地球陸地的厚度,就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球的地殼還沒有雞蛋殼厚。目前已知地球的平均直徑約為12,756公裡左右,這是整個地球的厚度,我們腳下的地殼的厚度有多厚呢?它就是我國的青藏高原了,特別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地殼厚達70多公裡,但是由於印度板塊從亞歐板塊下面俯衝撐起了青藏高原,導致青藏高原的地殼最厚,而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和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附近等,都是地球上最薄的地方,厚度不到兩公裡,這些地方都是兩大板塊交界處,而且都位於大洋底部,所以這裡也是海底火山容易產生的地方。
  • 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設計了一系列高溫高壓實驗,揭示了俯衝下洋殼在地幔淺部的熔融行為。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俯衝作用為地球帶來的最深遠效應之一是將地殼物質引入深部地幔。
  • 伊犁地塊及鄰區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查明
    ◎鄭 迪/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王濤研究員研究組對中亞造山帶西段的伊犁地塊開展研究,系統整理了出露於伊犁地塊及鄰區的花崗巖和長英質火山巖的空間分布、年代學、主量與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徵,並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一是通過同位素填圖,查明了伊犁地塊及鄰區的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與地震層析成像研究表明,騰衝火山區具有印度大陸巖石圈俯衝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使其成為研究大陸俯衝帶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的理想地區。  (2)He-C同位素混合模型證實了來自印度大陸巖石圈的俯衝物質參與了地幔楔的富集過程,並且富集地幔楔熔體(以殘留巖漿的形式存在於騰衝火山區的地殼深部)脫氣產生的揮發主要受到陸殼碳酸鹽巖混染的影響(圖2)。
  • 馬裡亞納海溝如何形成,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將這裡的地殼擠壓進無盡...
    傾聽大洋最深處的心跳,揭秘馬裡亞納海溝如何被發現,如何形成  19世紀後半期,英國一首科考船在菲律賓的東北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部,發現了一條非常深的大海溝,船上的科學家把它命名為「挑戰者深淵」,科學家還為其測量了深度大約為10863米。
  • 【科普】地殼有多厚?地球若是個雞蛋,地殼還沒蛋殼厚...
    目前已知地球的平均直徑約為12,756公裡左右,這是整個地球的厚度,我們腳下的地殼的厚度有多厚呢?地球的地殼大致可以分成三層,表面是地殼,中間是地幔,最裡面是地核。不過每一層的厚度並不是相等的,而且這三層裡面以地殼的厚度最薄。
  •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南極巖石圈、地殼厚度圖
    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現今的東南極曾分屬於東、西岡瓦納和印度—南極大陸三個不同的大陸。在大約5億年前,這三個大陸聚合拼貼形成了岡瓦納大陸。  「巖石圈厚度和地殼厚度是判斷東南極山系是大陸碰撞形成的重要依據。我們研究發現,整個東南極山系的地殼和巖石圈都很厚,其中崑崙站所在區域是南極地殼最厚的地方。
  • 研究:海洋地殼板塊碰撞致超預期海水湧入地球內部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9日報導,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伴隨著海底地殼運動,數量驚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內部。科學家通過布置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震儀發現,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間俯衝帶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預計的3倍。
  • 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夏少紅研究員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由博士研究生周鵬翔等人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地殼內部的低速薄弱層既是地球板塊構造作用的產物,也是控制後期構造模式和孕育地震地質災害的重要構造因素。地殼內部低速層的形成通常與巖漿或部分熔融活動、拆離斷層、古縫合帶、韌性剪切帶以及流體活動等存在緊密聯繫。對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現今地殼的形變機制以及回溯地質構造演化過程。
  • 消失的地殼去哪兒了?古老海洋地殼究竟發生了什麼?
    山川江河,飛鳥走獸,一切的繁榮都離不開這顆星球最上層的堅硬外殼——承載萬物的地殼。然而,對於這層硬殼之下發生的事,我們仍然知之甚少。例如,回到地球內部消亡了的那部分地殼經歷了什麼?如今,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國家高磁場實驗室(MagLab)的地球化學團隊帶來一些十分重要的線索,或許能令我們一窺那些巖石被「藏進」地下的過程。
  • 地球的地幔和地殼,正處於一場激烈的超級大陸「死亡之戰」中!
    科學家們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的這個「虛擬地球」是第一個將地殼和地幔「視為」一個相互連接的動態系統計算機模型。在此之前,研究人員會在地幔中製作熱驅動對流的模型,這些模型與真實地幔觀測結果相當吻合,但並不模擬地殼。而地殼中板塊構造的模型,可以預測這些板塊如何運動的真實世界觀測,但不能很好地與地幔的觀測相吻合。
  • 「華北克拉通破壞」提升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地位—新聞—科學網
    該重大研究計劃以「克拉通」為核心科學問題,以觀測和實驗獲取原始資料為先導,以地質構造、地球物理、巖石地化、實驗模擬、資源環境災害、學科集成和戰略研究為布局,對華北克拉通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多學科綜合研究。
  • 地殼有多厚?地球若是個雞蛋,地殼還沒蛋殼厚,但最厚處在我國
    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形容地球陸地的厚度,就是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那麼地球的地殼還沒有雞蛋殼厚。目前已知地球的平均直徑約為12,756公裡左右,這是整個地球的厚度,我們腳下的地殼的厚度有多厚呢?地球的地殼大致可以分成三層,表面是地殼,中間是地幔,最裡面是地核,不過每一層的厚度並不是相等的,而且這三層裡面以地殼的厚度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