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是由地球深處地殼運動能量的突然釋放造成的。科學家通過各種探測、觀測及其分析,認為地球內部運動的結果使地球分成若干板塊,板塊之間相互擠壓使板塊間斷層或板內斷層積累應變和彈性能,最終發生錯動,或形成新的分支斷層。
板塊運動的結果產生巨大應力積累集聚,當這種集聚的巨大應力達到一定程度並超過巖石承受力界限時,巖石就會發生破裂,尤其是在巖石最薄弱的區段發生破裂而發生地震。巖石破裂時釋放能量,產生一系列衝擊波,導致大地起伏和來回搖擺,在表面產生裂縫,由此造成地面建築、設施的破壞。
因此,可以說板內斷層或板間匯合處是最危險的地區。這裡所指的活動斷層是10萬年(晚第四紀)以來發生過地震的斷層,日本地震學者更直接地認為,活動斷層就是地震,在現今地殼運動和應力-應變環境條件下,活動斷層這樣特殊的地震地質構造部位應力最易聚集、釋放,成為地震孕育、發生的有利場地,是最有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
活動斷層是發生地震的元兇,是地震發生的老巢。由此產生了著名的斷層地震學說,這一觀點被廣大地震學者所接受。
據統計,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是由於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地震斷裂帶或地震帶是科學家根據數據分析研究得出的地震發生較多且比較強烈的地帶。全球有環太平洋、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和洋中脊等三大地震帶,地震帶上往往還有許多斷裂帶或分支斷層。全球95%的地震皆集中於這三大地震帶上。
大地震後,地表破裂現象很多,或者它們是地震造成的斷層,或者由原來斷層粘滑錯動引發地震繼而產生的地震地表破裂。許多震例顯示,斷層是經常發生地震、地震釋放能量的地方。活動斷層就好像是地球上的傷口,一旦地球要釋放能量時,最容易先從傷口處開始。
所以,存在活動斷層的地方容易發生地震。活動斷層規模越大,活動性越強,地震震級也越大,頻度越高。因此是地質學和地震學研究的重點,也是震害防禦、抗震設防的重點研究內容。
編輯:範志偉
監製:王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