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一講泰山岱道庵的斷層崖。
在泰山的南麓,岱道庵的北面.有一個小巖丘.於巖丘的南側,可以見到一個約5米高的小陡崖.這就是岱道庵的斷層崖。其北出露的巖石為太古代的片麻狀花崗巖,其南為第四系所極蓋。
巖石受到構造應力的作用.如果超過了巖石的強度.其連續完整性就受到破壞而發生斷裂.被破壞的巖石如果僅是破裂而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謂之節理或裂隙,如果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就叫做斷層。任何一條斷層都由一個斷層面和兩個斷盤所組成,斷層面只有少數是水平和直立的,而大多數是傾斜的,斷層面以上的斷盤是上盤,以下的斷盤是下盤。如果上盤下降.下盤上升.叫正斷層,反之。上盤上升,下盤下降.叫逆斷層。如果兩盤沒有升和降只發生水平錯動,則為平移斷層。
規模比較大的斷層,往往由多條斷層及其夾持的斷片組成.表現為斷層帶的形式,稱之為斷層帶。斷層面出露在地表與地表的交線,為之斷層線.斷層面有的保存比較好.有的常被破壞和改造。正斷層的斷層面,出露在地表又被保存下來.常可形一個陡崖.就稱之為斷層崖。斷層發生時,不僅巖層被錯斷.還伴有巖石的破碎,這些巖石碎塊被膠結壓緊後.就形成了斷層角礫巖。
在斷層兩盤的錯動過程中,由於相互摩擦和研解,產生相當高的溫度.結果把斷層面磨成一個猶如鏡面那樣平滑的面.並保留下I擦的痕跡,這就是所謂摩擦鏡面和斷層擦痕,這種現象在逆斷層和平移斷層中最為常見.構造地質學中把上述的斷層崖、斷層角礫巖、摩擦鏡面和斷層擦痕列為斷層的標誌。地質工作者在野外憑藉這些標誌去識別斷層。判斷斷層的存在。
岱道庵北面小丘邊的5米高小陡崖,就是一個斷層崖.它是有名的泰前斷裂的一個主斷面,是泰前斷裂存在的一個重要依據及其露頭點。目前,在泰安附近保存下來的泰前斷裂露頭點已為數不多.不少已被現代建築所破壞,岱道庵這個露頭點靠市區最近,是 十分難得和珍貴的,它為來泰山進行地質考察或地質旅遊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研究泰前斷裂的地質點。
泰前斷裂是一條規模比較大的斷裂.它西起城附近,沿泰山南麓向東經萊蕪北到達博山以東.長達上百公裡。是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天然分界線,地貌特徵十分明顯,它對泰山的形成及其地貌景觀起著主導的控制作用.該斷裂的總體走向為北東東800左右,斷面傾向南東,傾角比較陡。一般在500-800之間。斷裂的北盤為太古代的片麻狀二長花崗巖或片麻巖,南盤多被第四系搜蓋,在岱道庵以東的吳家莊能見到南盤的寒武系零星露頭.推測斷裂的落差在200。米以上.斷裂的結構比較複雜,表現為斷層帶的形式,寬度可達上百米。斷裂有多期活動性,自晚侏羅世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斷裂的力學性質和構造面貌都十分複雜。
在這個5米高的斷層崖上.保存著很有研究價值的斷層角礫巖,角礫的成分都是片麻狀二長花崗巖和片麻巖的碎塊,角礫的稜角明顯,大小混雜.並有壓扁和略呈定向排列的現象,因受長期的風化破壞.已變得相當鬆軟,容易被敲打卜來.在斷層崖的東側,還能見到一個相當光滑的小斷層面.L面分布有摩擦鏡面和斷層擦痕。這種斷層角礫巖的角礫大小混雜,梭角明顯,具張性正斷的性質,後期經過擠壓改造。使角礫壓扁.產生定向排列,又具有壓扭性的特點.這兩種不同力學性質的迭加,說明寨前斷裂至少曾有過兩次不同性質的活動,首先發生張性正斷,然後又發生過一次壓扭性的活動,明顯地反映了泰前斷裂具有先張後壓扭的多次活動特點。
人們來到這個小丘上,不僅可以一睹泰前斷裂的風貌.可以見識斷層崖、斷層面、斷層角礫巖、摩擦鏡面和斷層擦痕等多種斷層的現象和標誌.而且可以通過這些斷層現象的研究,去分析斷裂的力學性質、活動方式和活動次數,探討和重塑泰前斷裂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從而去聯想泰前斷裂當年驚天動地的活動景象,體會地殼變動的壯舉。仰觀雄偉的泰山,俯察腳下的斷層崖,不能不為泰前斷裂在泰山形成方面所建樹的豐功偉績.產生珍惜和讚嘆之情。
好啦,今天就大家說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