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地貌旅遊景觀
一、概述
地貌是自然旅遊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各類自然風景資源形成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山地給人雄偉之勢,丘陵給人陂陀之感,高原給人曠美之情,而平原則給人平遠的意境。地貌對人文景觀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因為一切人文景觀都植根於一定的地貌基礎之上,並與之相協調。如我國南方多丘陵、平壩、河湖等纖巧秀麗的地貌,北方多山脈、高原、平原與盆地等雄渾博大的地貌。
二、觀光遊覽型山地地貌景觀
(一)花崗巖地貌景觀
花崗巖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屬酸性侵入的巖漿巖。一般為肉紅色和灰白色,質地堅硬、節理髮育、層狀剝離明顯。花崗巖礦物成分複雜,巖塊稜角處接觸大氣面積大,最易風化成球狀,稱球狀風化,其地形稱石蛋地形。地殼強烈上升地帶可形
成高大挺拔的花崗巖山地,而緩慢隆起區長期剝蝕則易形成花崗巖低山丘陵。
著名的花崗巖山地有黃山、華山、衡山、九華山、天台山、三清山等。花崗巖斷塊山地具有雄險渾厚、粗獷質樸、線條簡潔、形體大方的特點,像一幅濃墨的山水畫。著名的花崗巖低山丘陵有浙江普陀山、廈門鼓浪嶼、泉州清源山、天津薊縣盤山等。花崗巖經長期風化,山地高度較小、地形起伏和緩,多渾圓小丘和擬人化石蛋地形。花崗巖球狀風化景觀主要指造型奇特的怪石形體,著名的景觀地有鼓浪嶼的日光巖、泉州靈山的風動石、黃山的仙桃石等。
(二)巖溶地貌景觀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巖溶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在碳酸鹽類巖石(包括石灰巖、白雲巖等)地區,主要由於地表、地下水的溶融以及外力的崩坍、搬移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巖溶地貌。由於巖溶作用沿石灰巖節理面和斷層面向下溶蝕發育,因此巖石具有線條曲折柔和、造型真實感強,其地面景觀具有玲瓏精細、清秀俊逸、深邃奇特的特點。
我國巖溶地貌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全,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是世界巖溶地貌分布最典型的集中區,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巖溶風光區。
1.地表巖溶景觀
主要包括溶溝、石芽、石林、巖溶漏鬥、落水洞、天坑、巖溶窪地、巖溶盆地、幹谷、盲谷、峰叢、峰林、孤峰等,最有觀賞價值的景觀主要是石林、峰叢、峰林、孤峰和天坑。
石林:地表水沿可溶性巖坡面流動,溶蝕侵蝕的凹槽為溶溝,溶溝之間殘存的石脊突起稱石芽,大型的石芽稱石林。石林高度較大,呈柱狀、錐狀、塔狀、筍狀、劍狀、菌狀等。昆明市石林縣的石林是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相對高度一般為20米、最高達50米,景觀十分秀美,是世界上最具多樣性的石林喀斯特形態。
峰林、峰叢、孤峰:巖溶區形成的山峰,按形態特徵分峰林、峰叢和孤峰。峰林是指山峰的基部分離或微微相連的石灰巖山峰。峰叢是山峰基部相連的峰林,相對高差一般為200--300米。孤峰是孤立的碳酸鹽巖石山峰,相對高數十米至百餘米。桂林山水是指桂林到陽朔沿灕江一線的風光,兩岸以峰叢和峰林為主,其間有孤峰點綴。
天坑:天坑是一種特殊的巖溶地貌,是地下暗河長期溶蝕和衝蝕碳酸鹽巖層,而引起巖層及地下大廳垮塌的地質奇觀。我國是世界上天坑規模最大和數量最多的國家,重慶奉節小寨天坑是世界迄今發現的最大天坑,被譽為「天下第一坑」。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最大深度662米,坑底有一條巨大暗河,暗河的水來自一條稱之為「地縫」的神秘峽谷,最窄處僅2米,是世界最典型的「一線天」峽谷景觀。
2.地下巖溶地貌景觀
主要包括地下河、地下溶洞和洞穴化學堆積物。地下河指地下水沿可溶性巖層面、節理和斷層等裂隙溶蝕侵蝕,擴大而形成的地下水排洩通道。溶洞是指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侵蝕,擴大而成的地下空間。地下巖溶最有觀賞價值的是洞穴化學堆積物,主要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
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鐘乳是指懸掛於洞頂的倒錐狀碳酸鈣沉積;石筍是指由洞底向上增高的錐狀、塔狀、盤狀等碳酸鈣沉積,形如竹筍;石柱是指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二者相接形成的柱狀碳酸鈣沉積;石幔是指薄層水從洞頂或洞壁裂隙中漫流流出,產生的片狀、波狀、褶狀沉積,形如帷幔。
我國著名的溶洞景觀有貴州織金洞、桂林蘆笛巖、江蘇宜興善卷洞、浙江桐廬瑤琳仙境、北京石花洞、遼寧本溪水洞等。
(三)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是指由巨厚的紅色砂巖,在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特殊地貌,以廣東韶關仁化丹霞山最為典型。丹霞山因「色渥如丹、燦若明霞」而得名,又稱中國紅石公園。我國地質學家將這一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並被國際學術界採用。丹霞的成因是侏羅紀和第三紀時氣候乾熱,乾濕季明顯,沉積物富含氧化鐵和氧化鋁,由於富集程度差異,巖層出現紫紅、絳紅、淺紅等色彩;此外紅層固結程度較差,易風化崩塌形成崩崖峭壁,加之巖石鈣質膠結物易溶於水,造成巖石分離。在上述綜合因素下,形成頂平身陡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丹崖赤壁地形。丹霞地貌具有奇險、奔放、絢麗、熱烈的景觀特點。著名的丹霞景觀有福建武夷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廣東金雞嶺、承德棒錘峰等。
(四)熔巖地貌景觀
熔巖地貌,是指地下巖漿噴發或溢流於地表冷凝後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流紋巖景觀:流紋巖是典型的酸性噴出巖,多灰白、粉紅、淺紫、淺綠等色,常具流紋構造,垂直節理髮育,線條輪廓曲折多變,造型景觀富於變幻。景觀特點是山峰形體多變、河流切割幽深、崖壁色彩斑斕。著名景觀地有浙江雁蕩山、天目山、西湖寶石山等。其中雁蕩山有「造型地貌博物館」之稱,雁蕩山三絕是靈峰、靈巖、大龍湫。在雁蕩山觀賞同一景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其景觀各不相同,如雁蕩山靈峰,又稱合掌峰、夫妻峰、展旗峰、雙乳峰、觀音峰等。
玄武巖景觀:玄武巖是基性噴出巖,一般呈黑色和灰黑色,風化後多呈黃褐色和灰綠色。因流動性大,常具氣孔。由於噴發後迅速冷凝,冷凝收縮時產生大量原生節理,呈六方柱狀,形成擬人擬物景觀。著名景觀地有五大連池、峨眉山頂、長白山、湛江硇洲島等。五大連池有「火山地質博物館」之稱,條條石龍是玄武巖順坡流動的熔巖流,因流動時表面冷凝,但內部仍繼續湧流,故形成麻花狀、繩狀、蛇狀、木排狀、熔洞等景觀。峨眉山山頂覆蓋大面積玄武巖,山頂的捨身崖絕壁是世界最著名的金頂佛光觀景地。
(五)石英砂巖地貌景觀
石英砂巖呈白色,砂質純淨,質堅而脆,垂直節理髮育,風化後可呈灰白、褐黃、黃白色,巖層厚度大、產狀平緩,節理裂隙擴展,可形成百米以上的柱峰,其峰林景觀不同於丹霞景觀。具有線條粗獷、層理清晰、稜角明顯、節奏感強的特點。張家界砂巖厚度大、巖層平緩,新構造上升強烈,水系沿節理及斷層強烈下切,因此形成為方山(黃石寨、腰子寨等)和棋盤式溝谷(溪流幾乎均呈直角轉向)相互組合的高大砂巖峰林。另外砂巖中頁巖夾層抗風化弱,在差異風化作用下,使峰柱表面節節凹進,呈現出金鞭巖、定海神針、南天一柱等奇特景觀。張家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景區內有形態各異的數千座巖峰。該地降水豐沛、風小霧多,峰林在山間雲霧配合下,虛無縹緲,宛如仙境。
(六)變質巖地貌景觀
變質巖質地堅硬、稜角分明,具有山體渾厚雄健、崢嶸蒼勁的特點。著名的變質巖景觀地主要有山東泰山、雲南蒼山、山西五臺山等。泰山古稱岱山,在古生代前是長期沉降海槽,沉積物厚達萬米,經太古代至元古代三次構造運動,伴有巖漿侵入,形成深變質泰山雜巖。後長期剝蝕夷平,古生代在泰山群基底上堆積上千米沉積巖,中生代燕山運動塑造了泰山輪廓,喜馬拉雅運動泰山沿斷層上升形成雄偉的斷塊山。泰山在上升過程中,風化剝蝕了古生代地層,露出了泰山深變質雜巖基底,因此我們可見各種片麻巖、混合巖、混合花崗巖組成的泰山群變質巖名山。蒼山又稱點蒼山,位於雲南大理洱海西岸。蒼山巖石由前古生代沉積巖變質而成,由片巖、片麻巖、大理巖組成。喜馬拉雅運動蒼山地區大幅度掀升斷裂,形成蒼山和洱海,溪水切割蒼山在山前形成洪衝積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