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海岸是海岸家族裡的「硬漢」。剛礪、硬朗、偉岸,就是他的氣場;逼近海岸的崔嵬高山,平直而陡峰的海岸線,狹窄一握的大陸架,就是他的模樣。來自地底深處的自然偉力,使海岸帶的地表巖層發生巨大的斷裂。
當斷層線走向與海岸線的方向基本一致,沿大斷裂面上升的地塊,常常表現為連綿不絕的長牆似的懸崖峭壁——這峭壁可要遠比基巖海岸的海蝕崖高聳豪邁;而滑落下去的地塊,則成為海底的深淵峽谷。剎那間的山崩地裂,就此定格為氣勢最逼人的海岸類型。
遺憾的是,我翻閱了許多資料,也沒有找到它的整體分布情況。但無一例外,所有的書中都提到,我國最為典型的就是臺灣的東海岸。從三貂角至鵝鑾鼻長約360公裡的距離內,除了極少數地區,整個岸線都由堅硬的危巖構成。在這裡,沿著中央山脈的東部發生巨大的斷裂,危崖逼海,一處處陡直如牆的峭壁直插海底,將太平洋上奔湧而來的滔天白浪撞得粉碎。
最高的崖壁超過1200米,在全球也位居第一。緊貼崖底,是一道花邊似的窄窄的白沙灘;再往下,便是陡然跌落的水下岸坡—離岸30海裡,便已驟降至深達4500米的洋盆。好一個「天上地底」!由於挺立在面向太平洋的最前哨,冬季受強烈東北季風的吹蝕,夏季又常為颱風襲擊;超強的海蝕作用,不僅把山崖琢磨得極陡峭、極光滑,還塑造出許多典型的海蝕地貌。
花蓮溪入海口以北到蘇澳南邊的一段,是東岸最為險峻的章節;而此章中的高潮,便是清水斷崖群長而雪白的雲靜靜懸浮、滯留在半空,遮住山巒的面貌,在有知的世界中,最高的海崖就在我們眼前揭開面紗,它是壯麗的!」1882年,英國生物學家古裡馬搭船靠近臺灣東海岸,目睹800多米330高的清水斷崖如削壁立,接天連地,大感震撼。
名列臺灣八大名勝之一的清水斷崖,是蘇花公路中段的驚嘆號。全長118公裡的蘇花公路,以沿斷層海岸修築而聞名。沿岸巖層皆為大理巖和片麻巖,巖質堅不可摧,海浪和潮汐幹萬年的淘洗衝刷也奈何不了它,於是千萬年來,就以巨牆的姿勢巍然佇立,擊碎無數太平洋上的驚濤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