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南北二島正在不斷靠近,由地震和地殼斷層運動導致

2020-12-07 百家號

說起紐西蘭,大家一定會想到《指環王》中美麗奇幻的中土世界,美豔絕倫的精靈女王,英俊帥氣的精靈王子還有如同魔幻世界的懷託摩螢火蟲洞(Waitomo Cave),當然,我們也知道紐西蘭領土由南島、北島兩大島嶼組成,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不過,或許在很長時間過後,南北二島將會最終合體到一起,因為最近紐西蘭地質學與核科學研究所表示,在2016年發生的一系列地震後,紐西蘭南北二島附近的海床明顯抬升,目前這兩個島嶼正在緩慢地向對方靠近。

紐西蘭南北二島地圖

2016年,在紐西蘭南島的凱庫拉(Kaikōura)小城附近所發生的7.8級的地震及其餘震將海床抬升了六英尺半,部分海藻覆蓋的巖石和海洋生物因此浮出水面。地震過後,位於南島東北端的坎貝爾角(Cape Campbell)與北島南部海岸主要城市惠靈頓(Wellington)的距離縮短了差不多14英寸,凱庫拉小城向東移動了大約6英寸,沿海城鎮布倫海姆(Blenheim)向東北移動了相同的距離,惠靈頓(Wellington)則向東北方向移動了兩英寸。

紐西蘭地質學與核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Hreinsdóttir表示,目前很難確定哪個地殼斷層應該對這種情況負有主要責任。自2016年地震以來,該研究所一直在監測紐西蘭多個地區的地質運動,這次地震大大改變了南島部分地區的景觀並產生了25次斷層破裂,堪稱「全球有史以來最複雜的地震之一」。在懷帕帕灣(Waipapa Bay)發生的一次地殼斷層以每秒約2英裡的速度破裂,造成了大約3英尺的垂直位移。位於凱凱倫烏(Kekerengu)的斷層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滑動時,度滑動了大約30英尺,2016年的地震還導致兩人死亡。

相關焦點

  • 紐西蘭總理家鄉發現斷層線!足以引發6.7級大地震……
    所謂斷層線就是斷層面與地面的交線,而斷層就是地球板塊運動造成地殼活動的結果。以前,科學家們以為是地震過後形成了斷層,但後來證實,斷層線在地震之前就存在,是斷層沿線的壓力慢慢累積,最終斷裂,於是就會發生地震。
  • 褶皺、斷層?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洛杉磯斷層洩露氦 或暗示未來大地震
    北京時間7月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發現靠近美國洛杉磯的地殼裡的巨大斷層正在洩露氦。他們表示這項意外發現將提供洛杉磯盆地紐波特-英格伍德斷裂帶的新見解。這揭示了這個斷層比預想的更加深,因此產生的地震將更加具有摧毀性。這源於美國地質局的一項報告,後者警告稱「更大」地震襲擊加州的風險已經極大的增加。
  •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澎湃新聞 我們已經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是由地殼斷層引起的,但這些斷層在什麼時候會突然發作,我們卻難以準確把握斷層的「脾氣」。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有什麼區別
    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造成的蹤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和海溝等;同時,地殼仍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等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關,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高精度GPS技術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用來監測火山地震、構造地震、全球板塊運動,尤其是板塊邊界地區的重要手段。全球有200個GPS基準站,計劃在板塊邊界和全球已知構造活動區約25個區域加密GPS監測網,實現全球地殼運動的自動監測。
  • 地震科普|活斷層探測
    斷層示意圖考慮到中國大陸地殼的構造變動強烈,第四紀斷層眾多,同時又能滿足各級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震危險性評估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我國將「活動斷層」定義為距今10萬年(晚第四紀)以來活動過,現今正在活動,並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有可能活動的斷層。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
  • 日學者發現火星地表有斷層 可能由地殼運動造成
    東方網3月13日消息: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丸山茂德13日說,他和同事分析美國「機遇」號火星車發回的火星表面照片後發現,火星地表存在斷層。丸山茂德說,根據斷層的規模推測,火星地表歷史上可能有類似地球的板塊結構,板塊移動導致頻繁的地殼變動,也就是說火星過去可能和地球更加相似。這一研究成果,15日將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召開的月球與行星科學會議上發表。
  • 專家稱地殼板塊運動積能量 印度洋還會有大海嘯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援引路透社消息,去年12月26日,印尼對開海底發生芮氏9.15級世紀地震,觸發海嘯席捲印度洋多國,科學家認為另一次特大海嘯終有一天會再襲印度洋周邊國家,問題只是何時。有科學家相信,印度洋或會在20年後發生另一次大規模海嘯。  該區是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佔全球地震數目大約三分之一。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與地殼運動   地殼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1)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地核內部壓力非常大,溫度達6000攝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   (2)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的活動與下列現象關係密切:地震和火山、礦藏的形成、大陸板塊運動。
  • 地殼運動變化規律總結(全)
    (2)沉積巖:巖石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積成巖作用下形成或由化學沉澱物或生物遺體堆積而成如:石灰巖,具有層理構造和化石。形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冰川沉積:先融化先沉積,雜亂物章。河流沉積:上遊 下遊:顆粒由大到小;下遊某處垂直方向上 下:礫巖、砂巖、粘土。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大家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為內核和外核。大家熟知的地球內部結構的分法主要由它們內部物質的化學成分來分的,如果我們按照另外一種分法,按照地球內部物質力學性質不同,地球科學家把地球內部結構分為巖石層、軟流層、中間層。巖石層相當於地殼和上地幔的最上部。巖石層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人民網4月2日訊 據專家分析,智利位於南美地質斷層上,被一座山脈擋在南美以西,其實這是明顯的地質斷層的特徵,地質的斷層也有大有小。  世界現在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深約200~400千米的軟流層上,始終處於相互擠壓、拉張等運動之中,各種巖石在這些力的作用下,也相應地產生擠壓、拉張或扭曲。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 地震群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控制了這條邊界,它的運動及其與大地震的關。 其中最主要的未知數是流體和壓力如何沿著斷層遷移,以及如何導致斷層滑動。鄧納姆和同事開發的一個新的基於物理學的斷層模型提供了一些答案。該模型顯示了流體如何通過配合抬升,逐漸削弱斷層。
  • 板塊運動
    此時大洋的中間因為巖漿噴出冷卻形成一系列海底山地,稱為海嶺,若能高出海面稱為火山島,並且由於地殼的張列,海底巖石年齡從生長邊界向兩側逐漸變老。大西洋、冰島消亡階段階段4大洋開始由盛轉衰,周邊開始出現消亡邊界,大洋面積不斷縮小。太平洋階段5 大洋衰退到晚年,面積已經很小。地中海、黑海階段6大洋消失,地球上只流傳著海的傳說。
  • 詳解為什麼會有地震:地球深處熱流推動板塊運動
    《聖經·舊約·詩篇》第60章寫道:「你使地震動,而且崩裂。」人們對地震進行科學研究只有250多年。英國科學家約翰·米歇爾是地震研究的先驅者。1760年,米歇爾將地震與大規模的巖石運動聯繫在一起,使地震研究走上了正確的道路。99年之後,也就是1859年,愛爾蘭科學家羅伯特·馬利特得出結論,認為地殼的壓力是導致地震的原因。
  • 什麼是活動斷層
    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是由地球深處地殼運動能量的突然釋放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