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打造面向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打造面向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2019-05-10 20:59: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玉素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10日在北京發布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總體情況和建設進展稱,作為重要科學目標之一,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打造面向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破解大陸強震孕育環境,推進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透明地殼」科學計劃實施。

  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介紹說,中國2017年全國地震科技創新大會提出到2030年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之列的目標,並發布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四項科學計劃。作為地震科技創新研究的重要平臺,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科學目標,就是要通過這四項科學計劃,著力破解大陸強震孕育環境、地震發生過程、地震致災機理等主要科學問題。

  「透明地殼」方面,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作為面向地球內部的「望遠鏡」,將研究建立統一的斷層模型、結構模型、變形模型和地熱模型,科技產品服務地震科學和地球科學其他領域,進而推動國家科技創新,滿足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等社會需求。

  「解剖地震」方面,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研究將深化對地震孕育和破裂過程物理機制的認識,通過形變場、地震活動、強地面運動的預測和相互比較,建立物理基礎更加堅實的地震孕育發生概率和數值預測模型,並應用於地震災害風險預測領域。

  「韌性城鄉」方面,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研究覆蓋地震震源破裂、地震波傳播和地震災害情景模擬,通過建構築物工程結構響應和社會響應研究,為公眾提供減少地震災害風險的應用示範,並推廣應用。

  「智慧服務」方面,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研究建立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應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以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地震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觀測技術研發,並形成服務社會和公眾的科學產品。

  中國地震局表示,作為一項國家科學工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加強地震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地測量學和地球化學等基礎觀測能力建設,總體目標是以深化地震孕育發生規律和成災機理的科學認識、提升地震風險的抗禦能力為目的,建設集野外觀測、數值模擬、科學驗證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一體,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地震科學實驗場,成為世界主要地震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完)

相關焦點

  • 「捕捉」地震的野外實驗室什麼樣——專家詳解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佔地78萬平方公裡、橫跨川滇甘貴等省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如此巨大的尺度和規模,讓人們很難想像,這將是一個科學家「捕捉」並深入研究地震的天然科學「實驗室」。為何要在如此大的區域建設地震科學實驗場?實驗場裡將開展哪些具體實驗?對當地普通人的生活會有影響嗎?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大理中心正式揭牌
    9月11日上午,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大理中心舉行揭牌儀式,雲南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彬出席。
  • 四川省地震局召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工程項目行業用戶需求...
    12月25日,四川省地震局召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工程項目行業用戶需求調研四川分會場會議。此次會議由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聯合辦公室主辦,分設四川等三個視頻分會場,中國地震局副局長王昆出席主會場會議並講話。
  •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項目階段性研討會召開
    2020年1月9日,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川滇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召開了項目階段性進展與問題研討會。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這次地震科考,開創中國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觀測研究地震的先河,促成地震工作在中國作為一門科學正式發展起來。  在海原地震災害的觸動下,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等人1930年在北京西郊建成鷲峰地震臺,這不僅是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地震臺,也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地震臺之一,開創了中國地震科學研究的新紀元。
  • 【中國科學報】「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姚華建本報通訊員 桂運安作為一名固體地球物理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姚華建一直有一個夢,那就是揭開地球內部的神秘面紗。「上天容易入地難,我們要利用最先進的地球物理學成像技術,『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讓人類更好地了解、守護、利用地球。」不久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姚華建榜上有名。「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著名教授劉文典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曾在校園的月光下講解《月賦》,讓聽者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CT」如何做,原理如何?
  • 地震孕育的奧秘或從這裡開啟
    時隔一年後,5月10日,中國地震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總體情況和一年來的進展。究竟什麼是地震科學實驗場?它將給我國防震減災事業帶來哪些助力?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說。  現代地震學創始人之一的伽裡津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可以把每個地震比做一盞明燈,它點燃的時間雖短,但卻能照亮地球內部。」  地震科學由此應運而生,它以觀測為基礎,且地震孕育、發生和致災的過程十分複雜,既需要室內的研究,更需要野外的觀測和驗證。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CT」如何做,原理如何?
  • 合成孔徑雷達遙感綜合實驗場在張家口揭牌啟用
    ,標誌著目前亞洲首座大型遠場微波遙感基礎實驗科學裝置正式啟動運行。他希望大家以SAR遙感綜合實驗場落成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做好科研、園區、運營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微波遙感在科技冬奧、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等方面的運用,將實驗場打造成人才集聚新高地和創新發展新高地。  郭華東表示,SAR遙感綜合實驗場項目是「十三五」國家財政部中央級修購專項,其建成在國內乃至全球遙感領域都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青年科技獎系列報導】姚華建:「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姚華建榜上有名。作為一名固體地球物理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姚華建一直有一個夢,那就是揭開地球內部的神秘面紗。「上天容易入地難,我們要利用最先進的地球物理學成像技術,『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讓人類更好地了解、守護、利用地球。」姚華建說。
  • 2018年度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在京召開
    2017年12月5日-6日,2018年度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在京召開。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黨組成員、副局長牛之俊,中國地震預報評審委員會院士、專家,機關有關司室負責同志和局屬各單位代表參加會議。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中國將完成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
    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做工作報告。   他強調,中國地震局將嚴密監視全國震情動態變化,做好重大活動、重點時段地震安保工作,完善滾動會商機制,提高年、季、月尺度趨勢會商的質量。同時,完善基於預測指標體系的地震風險概率預報技術,開展地震分析會商技術系統業務試用。
  •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2017-07-06 08:29但在這些「破壞力」之外,它也會帶來一個小小的「福利」——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國際著名的俄國地震學家伽利津就曾將地震波比喻為短時間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燈,認為這盞燈不僅可以照亮地球內部,還有可能幫助人類明了自然界的複雜現象。  近日,中國地震局發布消息稱我國地震學家正在實施「地下明燈」計劃。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CT」如何做,原理如何?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1930年,在海原地震災害的觸動下,李善邦等人在北京西郊建成了鷲峰地震臺。該臺不僅是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地震臺,也是當時世界上一流的地震臺之一,開創了中國地震科學研究的新紀元。新中國首次派遣專家考察,促成了首次國家地震預報行動在海原地震區進行,中國宏觀地震預報開始起步。
  • 日本人受不了地震了,發誓要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宣稱要打穿地球!
    即便人類已經登上月球,但對地球的研究遠非不夠,這其中就包括對地幔和地核的研究,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幾乎可以用無知來表示!不過未來幾年,人類或許在地球內部的研究上更進一步!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近期,日本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勘探隊,打算用海洋鑽井船打穿地球,直到地幔深處。日本地處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常年的地震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為明顯。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中國天眼將成為「世界巨眼」
    法新社12月15日報導稱,本月初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望遠鏡發生坍塌後,中國天眼成為世界射電天文學領域內「唯一重要的儀器」。明年起,FAST將面向國際天文學家開放使用,彰顯中國成為全球科研中心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