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受不了地震了,發誓要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宣稱要打穿地球!

2020-12-06 科學認識論

人類的科學技術已是今非昔比,上至太空,下至海洋。即便人類已經登上月球,但對地球的研究遠非不夠,這其中就包括對地幔和地核的研究,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幾乎可以用無知來表示!不過未來幾年,人類或許在地球內部的研究上更進一步!

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

近期,日本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勘探隊,打算用海洋鑽井船打穿地球,直到地幔深處。日本地處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常年的地震對日本經濟的打擊尤為明顯。日本每年為地震的研究和救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類此前對地震的預報大多是利用地震縱波和橫波的時間差來實現的。這就意味著頂多提前幾十秒來做預防。而這些時間遠遠不夠,日本人希望此次對地幔的研究得出地震產生的更多原因,以提高對地震預報的能力!

日本深海鑽井船

人類目前最多鑽到了地下12公裡,或許人類感覺12公裡已經很深了。而相對於6371公裡的地球半徑而言,這些深度在地球上就相當人體皮膚上的毛孔!地面到地心依次是地殼,地幔,地核。陸地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裡,地殼下面是地幔,厚度約2865公裡!目前人類還沒有把地殼打破,可見,日本科學家的任務之艱難!

日本科學家這次選擇從海底向下開鑽,一是因為海底距離地幔更近,二是由於海底下的地殼更疏鬆。

海洋鑽井

此次任務使用的是科學領域最大的鑽井船,是以往鑽井能力的三倍多。日本政府表示將全力配合此次科學探測。科學界希望此次探測之旅可以幫助人類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內部,以獲得對地震原因的深入了解,此次任務包括對地球內部生命形式的研究,包括微生物最大分布深度!

相關焦點

  • 2020年,將打穿地殼,直通地幔,探索地球內部
    在地球上,有一個比百慕達、金字塔更加神秘的地方——它集中了地球的大部分質量,是我們所居住地表質量的155倍,它還是眾多地震的「發源地」,這就是地幔。在其內部,擁有高達3000攝氏度的高溫,相當於地表100多萬倍的壓力。一個多世紀以來,獲取地幔樣品始終是地學界的重要目標。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在後續計劃中,科學家還將乘坐鑽探能力比「決心」號更強的日本「地球」號,把這一鑽孔加深至3000米,最終打穿殼幔邊界。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儲日升認為,由此可以看出,通過在海洋地殼上鑽孔的方法獲取從地表到地幔的原位觀測數據,對於了解地殼的結構和演化以及地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 你想挖一個打穿地球的洞嗎?想法很美,卻沒有人能實現
    那時候的考生為了進京趕考,有的人需要提前1~2年,可以想像,那一兩年的路程,是多麼的難熬啊!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的交通工具有了質的飛躍。從自行車,摩託車,汽車,火車到飛機,與以前相比,那肯定是不能夠同日而語。但是無論你有多快的交通工具,從要想從地球的一邊到另外一邊,總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有些人就會腦洞大開,那我們為什麼不挖一個打穿地球的洞呢?
  • 你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如何揭秘的嗎?
    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類對地球內部一直充滿好奇。如果能鑽入地下,來一趟穿越地心之旅,會看到哪些奇景呢?然而,當今的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讓我們直接深入地下觀察研究。那麼,地球內部構造的神秘面紗又是靠什麼揭開的呢?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而神秘的地球內部究竟是怎樣的?人類依然在探尋。  2008年,根據法國科幻巨匠凡爾納的小說《地心遊記》改編的電影上映,主人公來到了地球深處,在從未想像到的夢幻般的世界中穿行,遇到了很多奇異的生物。他們越來越接近地心,也面臨越來越多驚心動魄的危險,地心深處的火山即將爆發,炙熱的巖漿飛濺,勇敢的探險家們也必須迅速找到逃離的路。
  • 「氣象炸彈」打開地球內部一扇窗
    所幸,在這場災難發生的第二天,日本科學家宣布首次監測到一種微弱的深層地震波,而追溯其源頭後發現,竟是來自於遙遠大西洋的「氣象炸彈」(WeatherBomb),一場強烈的海洋風暴。這是人類首次利用強烈風暴監測到這種罕見的地震波,有助於未來進一步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甚至提升對地震和海洋風暴的監測能力。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幾個麵團就可以讓孩子認識地球構造?你沒有看錯,就是幾塊彩色麵團,憨弟帶著七七玩了一下,玩法簡單,也能很直觀的認識地球構造!爸爸媽媽們趕快準備起來吧!準備材料麵粉、食用色素、水、刀熟悉地球的構造在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下兩個重要的分界面。他們分別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 六七月份全球都在地震,這是怎麼回事?地球要進入地震活躍期了?
    如果要探討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必須從地震的種類,原因以及全球地震帶分布等多個方面來綜合了解下,再來簡單分析為什麼最近世界各地都在地震的原因!在這些地震中人工誘發的我們不予討論,塌陷型是喀斯特地形或者採空區塌陷偶發,誘發大都是人類活動比如採礦或者蓄水引發!影響範圍廣,危害極大的地震大都是構造地震與火山地震,而構造地震則在所有地震中佔了90%以上!因此本文以構造地震討論為主!
  • 劉嘉麒院士:地球處於構造活動高峰期
    進入4月份,全球頻發的地震現象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在國內,雲南大理、四川雅安和內蒙古通遼先後發生5至7級地震。在國外,由於阿拉伯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不斷碰撞,4月16日,伊朗東南部發生芮氏7.8級地震;同一天,巴基斯坦交界地區發生7.8級地震;17日,日本本州東海岸地區又發生5.7級地震……  地球到底怎麼了?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摘要:據報導,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30名科學家正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試圖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的嘗試。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別約17千米、2865千米和3400千米,顯然,人類對自己腳下地球的認識現在只限於地表和有限的地表下地殼的10多千米深處。
  • 地球內部真的存在地內世界?地球內部精準圖曝光
    地球空心論早先是英國天文學家埃得蒙·哈雷(哈雷彗星也是他發現的)在1692年提出的大膽設想。他認為地球並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實心。「地球內部」經過大量測算,地球的現有重量應該是60萬億億噸,假如地球內部大部分不是空的,那它的重量應該重得多。
  • 大師談 | 深入巖石圈研究 探索地球內部運動
    峰巒雄偉的高山、江河縱橫的平原、富藏資源的盆地以及氣勢磅礴的冰川,它們的形成都與地球巖石圈有著密切的聯繫;礦產資源的探查,油氣能源的開發,地震、
  • 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探索地球地心世界!
    然而,地球的地核則深達超過3 000 km以下。現今世界各地超過 萬米的深井寥寥無幾,它們也不過僅觸及地殼的皮毛而已,至於地核內部是什麼東西(儘管 科學家根據地震波推測是鐵質),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現代地球科學探測結果把地 球分層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關於地球內部的地核究竟是什麼物質?地球科學界主要有「空心說」和「實心說」兩大說法。此外,還有「多孔世界」、「鏡宇宙」等理論。
  • 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但最新的假說認為:在慢速或超慢速擴張洋脊下方,地震波很難準確反映出下洋殼內部的巖性變化。因為,海水滲入到地幔後,與橄欖巖發生反應,橄欖巖在反應過程中降低了地震波速,變得和下洋殼輝長巖的地震波速相近。因此,莫霍面也可能是蝕變的橄欖巖和未蝕變的橄欖巖之間的界面,而不是殼幔邊界。
  • 為什麼要「震動」地球?地震的原因是啥?為何某些地方經常發生?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然而,人們認為,這種現象並不是經常發生的,而是受到某種地質變化的影響。是的,日本確實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這種自然現象不會發生。
  • 打穿地殼看地幔 地球心臟到底啥樣
    莫霍面地殼和地幔層間的一個界面平均深度17 陸地區為33 海洋區平均6199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通過觀測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率先提出地球的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不連續的分界面。人們稱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增加明顯,說明其下物質的彈性和密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因此得知地幔的物質密度、硬度大於地殼。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繪製地球內部地圖 精確度空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對地震進行監測,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繪製迄今為止精確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揭示地殼與外核之間的層地幔。
  • 解析板塊構造與地震關係,陳運泰院士揭秘地球蓬勃發展活力
    8月17日上午,第十八期院士講堂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做了題為《從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活動 感受地球蓬勃發展的活力——板塊構造與地震》的科普分享演講。
  • 科普|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搞清地球內部結構...
    另外,就是各國國防與國家權益也需要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的支持。20世紀,建國70年來地球物理最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研究取得了突破。2、板塊構造與動力力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3、地球物理應用技術推進了資源與能源的勘探與為空間特殊環境的利用。
  • 多國科學家將首次打穿地球殼幔邊界 探尋莫霍面
    但最新的假說認為:在慢速或超慢速擴張洋脊下方,地震波很難準確反映出下洋殼內部的巖性變化。因為,海水滲入到地幔後,與橄欖巖發生反應,橄欖巖在反應過程中降低了地震波速,變得和下洋殼輝長巖的地震波速相近。因此,莫霍面也可能是蝕變的橄欖巖和未蝕變的橄欖巖之間的界面,而不是殼幔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