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麒院士:地球處於構造活動高峰期

2020-11-23 人民網

  進入4月份,全球頻發的地震現象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在國內,雲南大理、四川雅安和內蒙古通遼先後發生5至7級地震。在國外,由於阿拉伯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不斷碰撞,4月16日,伊朗東南部發生芮氏7.8級地震;同一天,巴基斯坦交界地區發生7.8級地震;17日,日本本州東海岸地區又發生5.7級地震……

  地球到底怎麼了?面對頻繁發生的地震災害,我們還有安全感可言嗎?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請他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認識地震災害。

  記者:您認為,近期各地頻發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劉嘉麒: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這種運動有時表現得比較消沉,有時表現得比較活躍。最近全球範圍內地震頻發就是地球構造運動活躍的表現。實際上,近20年來,地球一直處於構造活動的高峰期,而且這個地質構造活動期並沒有結束。所以,近年來全球地震、火山噴發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明顯增加,造成的災害也明顯增加。

  記者:作為一種自然災害,地震對於民眾來講是神秘而又可怕的。我們應該如何科學地看待地震現象?

  劉嘉麒:就像我們人類一樣,地球也是個有生命的物體,它擁有巨大能量,不斷地運動——地震好比它的脈搏,巖漿好比它的血液,火山噴發好像它在通過鼻孔呼吸……所有這些現象,都是地球有生命力的一種表現。

  對於近期頻繁發生的地震現象,民眾不必恐慌。儘管地震等自然災害似乎發生得多了一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仍屬於地球構造運動的正常範疇,並非「世界末日」又來了。去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論」曾一時甚囂塵上,最終謠言不攻自破。

  記者:最近20年,包括美國和日本在內的權威學者都認為,地震是無法預測的,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毫無希望。對此,您怎麼看?

  劉嘉麒:要想準確預報地震,至少需要解決三個參數:時間、地點和強度,以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能準確地求解這些未知數。

  但是,我不認為地震是永遠不可知、不可預報的。任何自然現象最終都可以被認知,只是時日的問題——越複雜的東西,認識它需要的時間就越長。過去我們對於天氣的預報也常常不準,現在預報的準確率卻大大提高,這說明人類對天氣這種自然現象的認識在不斷深化,掌握了它變化的機理和規律,能夠進行預報;同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對地震觀測研究的深入,人類早晚能夠掌握地震發生的機理和規律——總有一天,地震是可以預測的。

  記者:在地震無法準確預測的現實下,您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

  劉嘉麒:既然目前不可能準確地預測地震,那麼當務之急,就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防範地震帶來的災害上。例如,在地震風險大的地區,要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嚴格執行有關規範;也可以把一些老百姓從災害風險大的地區早點轉移出去。此外,還應加強地震科普教育,提高民眾的防震自救能力……總之,要多做些「防患於未然」的工作。

  記者:面對地震災難,我們是否就無能為力了?

  劉嘉麒:雖然我們無法準確地預知地震何時、何地發生,強度有多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束手無策。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地震災害的應急和救援方面具有較強的體制優勢和動員、協調能力;而且,經過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近期的蘆山地震,我們在地震救援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些都將在今後的防禦體系建設中發揮很好的作用,並且使今後的災後救援工作更加科學化、專業化。

  相關專題:四川蘆山7.0級地震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院士訪談錄|以天地為家的地球探秘者——劉嘉麒
    他率先查明了我國火山的時空分布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徵,將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的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長期的野外考察和紮實的理論體系,也讓他成為我國火山和瑪珥湖古氣候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01|看地球,從科考中了解地球魅力劉嘉麒說,火山太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火山作用,地球就形成不了。
  • 院士訪談錄| 以天地為家的地球探秘者——劉嘉麒
    本期做客嘉賓--劉嘉麒。    劉嘉麒,1941年出生於遼寧丹東,是我國著名的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率先查明了我國火山的時空分布和巖石地球化學特徵,將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的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
  • 院士說|劉嘉麒院士:在科考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從可可西裡到巴丹吉林沙漠,從東非大裂谷到南極北極,劉嘉麒這位
  • 劉嘉麒院士做客國科圖「科學人講壇」講述極地的神奇與奧秘
    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應國科圖「科學人講壇」的邀請走進北京市中關村中學,給同學們帶去了一場名為「極地的神奇與奧秘」的精彩科普報告,報告會由國科圖館長助理龔惠玲主持,400餘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 針對這波火山傳言,院士有話說
    近年來火山噴發報導頻見,這是否意味著地質活動比以前更加頻繁了?火山噴發是否只帶來溫室效應?火山與地震是不是一對「孿生」兄弟?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  現在地質活動更加頻繁?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從可可西裡到巴丹吉林沙漠,從東非大裂谷到南極北極,劉嘉麒這位「70後」,用腳步丈量世界的經歷,向青年人詮釋了一位科學家的堅持與擔當。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
  • 解析板塊構造與地震關係,陳運泰院士揭秘地球蓬勃發展活力
    8月17日上午,第十八期院士講堂活動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開啟,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運泰做了題為《從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活動 感受地球蓬勃發展的活力——板塊構造與地震》的科普分享演講。
  • 劉嘉麒:騰訊「慧眼行動」將有效擊碎謠言、淨化網絡環境
    劉嘉麒在企鵝新媒體學院2017年終盛典現場,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從科學普及的角度,探討謠言的產生與粉碎過程,並對中國科協與騰訊公司共同發起「慧眼行動」表達了期待。劉嘉麒表示,新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大眾的信息獲取方便快捷,但同時也給謠言和偽科學內容帶來滋生空間。自己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深知科學家在提出一個觀點之前,是有多麼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任何想當然的錯誤,都像千裡之堤上的蟻穴一樣,可以使多年心血毀於一旦。這是職業習慣,也是多年的學術教育的一個真理。然而,謠言的產生和傳播並非如此。
  • 太陽活動的極小期和高峰期
    太陽的表面看起來完全是一片空白的,並沒有太陽黑子這就是說太陽的活動周期已經達到了最小的階段,而根據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空局,最近捕捉到太陽靜止的一個表面,而這張照片顯示出來的一個橙色的實心球體所呈現的圖像也是由於天恆星市場當中缺乏太陽孩子活動的結果這段時間太陽原本狂暴的表面也呈現出了平靜的外觀
  • 專家:中國大陸地震活動處於正常活動水平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新疆精河6.6級地震的發生,是對前一段時間低地震活動水平的補充。」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劉傑研究員11日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說:「目前中國大陸仍處於正常地震活動狀態內。」2017年8月8日至9日,中國西部相繼發生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和新疆精河6.6級地震。
  • 兩院院士為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人民網成都9月17日電 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馮小明是廣安武勝人,有機化學家,四川大學教授,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20年"全國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場活動",院士報告會淺析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
    為增強創新活力,傳播科學思想,在全社會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9月19日上午,2020年&34;之一——院士專家報告會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嘉麒為大家帶來自然災害與人類生存的主題報告。
  • 38億年前地球構造致火山活動 海洋地殼沉入地幔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儘管研究人員對早期歷史中和地球形成相關的火山作用一直處於不斷研究中,但仍有許多此類知識等待探尋。由弗朗西絲-詹納(Frances Jenner)帶頭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發現的新證據,表明引起火山活動的一些構造運動,比如現在還在發生的一些構造運動,可能早在38億年前就已處於進行之中了。目前,該研究結果已被刊登在期刊《Geology》上。
  • 我國著名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馬瑾院士逝世 享年83歲
    據微信公號「中國地震臺網」8月12日報導,我國著名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馬瑾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8月12日7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馬瑾院士是我國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一生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在構造變形過程和機制、構造物理理論方法和實驗、地震機理和預測等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
  • 說生物醫藥話玄武巖纖維,兩院院士為四川廣安發展「把脈問診」
    黃輝 封面新聞記者 汪仁洪9月17日,藉助「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的東風,廣安舉行兩院院士廣安行座談會,並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和馮小明,為廣安玄武巖纖維產業和嶽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助力廣安高質量發展
  • 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昨日在長春開幕
    為進一步交流構造地質學及相關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總結我國構造地質學的發展經驗,探索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促進我國構造地質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4月13日上午在長春開幕。
  • 從「三個頂級」看院士助力高質量發展
    9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指導,省委、省政府主辦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落下帷幕。4天裡,5場專題對接會和20多場市州行、單位行子活動結下豐碩成果:25個成長型新興產業項目與兩院院士籤約合作,合作總金額達97.361億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四川研究院和四川省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揭牌,四川與中國工程院合作邁入新階段……頂級盛會,頂尖智慧,頂端合作……這場目前為止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助力四川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
  • 地球的構造活動可能對生命至關重要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很少見
    他們的結果仍然不確定,因為科學家們並不完全了解板塊構造在地球上是如何開始的(更不用說它們如何在其他行星上發生),但他們的確表明,即使這個過程確實開始,也可能不會持久。這意味著地球不僅是已知在太陽系中存放移動板塊的唯一行星(儘管最近的一些證據暗示水星可能也是如此),它也可能是銀河系中少數這樣的行星之一。
  • 人在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期為什麼容易患病?
    據記載,在1173~ 1976年的803年間,流行性大感冒發生過56次,且都出現在太陽黑子活動極大的年份。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時,心肌梗死的病人數量也激烈增加。找為什麼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時,患病的人數會增加呢?原來黑子活動高峰時,太陽會發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流與X射線,並引起地磁暴現象。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我們一定要抓住中國在全球構造研究中的區位優勢,以地球系統多層圈構造觀為指導,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多學科結合的方法,立足實際、抓住特色,構建中國大地構造的新理論、新模型,為發展完善現代大地構造學理論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