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應國科圖「科學人講壇」的邀請走進北京市中關村中學,給同學們帶去了一場名為「極地的神奇與奧秘」的精彩科普報告,報告會由國科圖館長助理龔惠玲主持,400餘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劉嘉麒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暨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劉嘉麒院士在火山地質學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統性原創性工作,他是我國火山和瑪珥湖古氣候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曾多次參加南北極科學考察。此外劉嘉麒院士積極投身科普工作,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劉嘉麒院士首先結合自己南北極科考的親身經歷,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南北兩極奇妙的自然風光、惡劣的氣候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其擁有的重大戰略意義。讓同學們從神奇的極光現象中領略自然的神奇,從冰天雪地的嚴酷環境中感受冒險之旅的艱辛,從憨態可掬的極地動物身上體驗科學研究的快樂。
劉嘉麒院士接著為同學們詳細地講解了赴北極和南極進行科考的原因。南北極是地球自然資源的最後儲備地,是科學的殿堂,創新的源泉,可以拓展人類生存的空間,南北極的科學考察是強人的事業,強國的象徵,是經濟、政治、軍事的需要。劉嘉麒說:「自然科學提倡創新,一個很重要的創新源泉就是探險或是考察、發現,而作為地球上最後一塊淨土,南北極是氣候環境的航向標,全球變化的很多問題都要從南北極找答案。」他還指出,通過對冰芯和海洋沉積物進行研究,可以幫助科學家找出氣候變化的規律。「我們掌握這些變化規律後就可以預測未來,比如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氣候將怎樣變化,人類就有思想準備。」
劉嘉麒院士強調,古往今來,無數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探索它、朝拜它,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人類向極地進軍的步伐從未停止。如今已有20餘個國家在南極、10多個國家在北極共建成數十個科學考察站。中國極地事業開展得比較晚,發展速度卻很快,繼1985年第一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立之後,中山站(1989年)、崑崙站(2009年)和北極的黃河站(2004年)已經相繼建立,中國已成為能夠在南極大陸腹地建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劉嘉麒院士動情地鼓勵同學們培養興趣,努力學習,今後投身極地科考事業,為祖國效力。
參加本次科學人講壇的是中關村中學高一年級的同學,劉嘉麒院士生動有趣的報告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好奇與興趣,在提問環節,同學們踴躍向問劉嘉麒院士詢問南北極冰山的異同、在南北極使用指南針的方法、以及作為一個中學生可以去南北極考察的途徑,劉嘉麒院士都一一為大家耐心解答。更有想進一步與院士交流的同學,還要來了劉嘉麒院士的郵箱地址。講座結束後,中關村中學祁建欣副校長,代表學校致辭,感謝劉嘉麒院士為同學們帶來的精彩報告,並激勵同學們,接受科學精神的感召,在未來的學習中尋找到自己的興趣,用科學精神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
科學人講壇2012年的活動圓滿收官,面對即將到來的2013年,我們將繼續結合社會熱點,每月如約而至,推出群眾關心的公益科普講座,並積極推動科學人講壇進校園、進社區的活動,讓中國科學院的一線專家與社會公眾互動交流,傳播科學知識、科學人文精神以及最新的科研信息,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讓公眾更多關注和參與科學文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