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科主義的復活?警惕科學淪為政治

2020-12-07 財新

  作者:木東

  偉大的科學家因其偉大的科學發現而為後人讚頌,比如孟德爾、達爾文、牛頓與愛因斯坦。有些時候,臭名昭著的科學家及其「科學發現」也會受到吹捧。這樣的吹捧,常常與科學無關,比如李森科。

  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1898-1976)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畢業於基輔農學院,後在一個育種站工作。1930年代後期,李森科以種子「春化處理」(對某些農作物,比如小麥種子進行低溫處理,可以促進花芽形成)研究步入科學界。他宣稱,「春化處理」能夠誘導植物獲得可遺傳的性狀,特別是抗低溫的能力;進一步,冬季農作物,通過遺傳能夠變成春季農作物。李森科向人們保證,僅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他就能培育出新的抗寒農作物。

  其實,小麥種子的「春化處理」,類似的方法在擬南芥中也有所應用,一天的低溫處理能夠打破擬南芥的休眠狀態。然而這些僅僅是植物發育過程響應外界環境刺激(溫度和溼度等)而發生變化,與基於拉馬克獲得性遺傳的李森科理論實在沒有一點關係。

  獲得性遺傳是新拉馬克主義(Neo-Lamarckism,拉馬克之後幾種解釋生物演化機制的學說的一般統稱,內容五花八門,但核心仍是獲得性遺傳)的基石,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十分盛行,即便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達爾文,開始也沒有將獲得性遺傳這一選擇性狀形成的生物演化機制排除。直到1930年代後期和1940年代綜合進化理論(Synthetic Theory of Evolution)確立之後,獲得性遺傳的理論才最終被拋棄。

  然而,李森科鼓吹的新拉馬克主義理論,其應用前景看似十分誘人:它似乎能夠在短期內培育出更抗寒、更高產的農作物,也使蘇聯廣袤無垠的北部嚴寒地區在理論上有可能成為「魚米之鄉」。1930年代中期,李森科得到了史達林的大力支持,1938年一躍成為列寧農業科學院院長,1940年擔任蘇聯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所長!

  在此「成就」的基礎上,李森科發起了挑戰現代遺傳學定律的階級鬥爭,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建立了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一套理論。李森科對其理論的論證,不是以實驗數據為基礎,而是為了符合他對馬列主義的理解,比如社會革命(環境)能夠有目的地塑造和改變人性(遺傳)。運用新拉馬克主義理論,李森科賦予細胞所有組成部分遺傳的特性,不接受任何實實在在的遺傳因子,比如生殖細胞或基因。根據他的推論,基因是不存在的。他輕蔑地將經典的遺傳學稱之為「孟德爾—摩爾根—魏斯曼主義」,批評其不符合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他拒絕遺傳的隨機性。在他看來,通過改變外界環境,能夠立即在生物體的任何細胞中定向誘導出可遺傳性狀。這個沒有任何依據的偽科學理論看似應用價值不可限量。另外,李森科提出性遺傳與嫁接也沒有原則上的區別;通過嫁接,遺傳信息也能夠傳播,而不需要基因傳遞。

  然而,李森科的新拉馬克主義全是他的憑空猜想,沒有實在的科學證據支持,為驗證其理論而進行的科學實驗均以失敗告終。而且,即便在1930年代早期的西方科學界,李森科提出的理論也並不新奇。例如,國際著名的達爾文主義支持者、德國動物學家Ludwig Plate(1862-1937)就致力於恢復最初的「達爾文的達爾文主義」,他的達爾文主義版本就包括新拉馬克主義和細胞質遺傳。 也就是說,李森科的理論既缺乏實驗證據,也不新鮮。

  雖然李森科的科學理論一點也不科學,但一旦涉及政治問題,科學的對錯就不重要了。針對經典遺傳學家的鬥爭正好與蘇聯的「大清洗運動」(1937-1938)同時發生,「相得益彰」。結果,包括數百名優秀科學家在內的大約150萬蘇聯人被捕,其中70萬人遭處決。單單全蘇植物育種研究所(All-Union Institute of Plant Breeding),受到迫害的生物學家就比納粹時期德國所有被迫害的生物學家總數還要多。全蘇農業科學院(All-Un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the Soviet Union)奠基人、遺傳學家尼古拉•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因為堅持科學真理,最終也被他曾經的得意門生李森科殘害,被判極刑,後改20年有期徒刑,病死獄中。由於李森科的政治影響力,1936年和1939年莫斯科舉行的科學大會上,蘇聯的遺傳學家放棄對李森科的科學理論提出批評。

  1948年,李森科主導的全蘇農業科學院會議,標誌著又一波政治迫害的開始。經史達林批准,蘇聯正統的遺傳學被取締,數以千計的生物學家丟掉了工作,還有一些被處決。曾經因為擁有眾多優秀的科學家而享有國際聲譽的蘇聯遺傳學遭受重創。更可悲的是,李森科的科學理論還被寫進教科書,繼續毒害年輕一代。然而,李森科的科學理論以及對其反對者的的政治高壓,並沒有提高蘇聯農作物的產量,也沒能改變數百萬蘇聯人被餓死的命運,特別是在1946到1947年的乾旱饑荒時期。

  史達林死後,李森科的影響力削弱,但隨著赫魯雪夫的上臺又死灰復燃。1955年,300多名蘇聯著名科學家聯名致信蘇共最高當局,表達了對李森科主義的擔憂。1964年赫魯雪夫下臺,李森科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一年後丟掉了蘇聯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所長的職務。之後,李森科主義者在蘇聯及其周邊國家失去了影響力,遺傳學得以重整旗鼓。

  蘇聯解體後,由李森科及其追隨者和蘇聯當局主導的對遺傳學和農業科學進行政治控制的李森科主義被視為史達林主義的表現之一。李森科一生浮沉是科學淪為政治,政治幹涉科學、裁決科學論爭的必然。李森科主義盛行之時,蘇聯有良知的科學家幾次試圖反對都遭到無情的打擊,使蘇聯的生物遺傳學落後世界至少兩代人。

  然而,俄羅斯科學界最近又出現了一個讓人擔心的趨勢:對李森科主義歷史地位的「再思考」(re-thinking)。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重新審視李森科主義,甚至為李森科的錯誤科學觀點正名。起初是一些與生物學或者科學史無關的人撰寫支持李森科主義的文章,後來一些具有生物學、農學或醫學學位的科學家也加入進來。李森科的前博士生Petr Kononkov在《兩個世界,兩種意識形態》(Two Worlds,Two Ideologies)一書及其文章中,把李森科置於西方與蘇聯/俄羅斯的意識形態之爭的背景下,將李森科想像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和超越時代的偉大科學家,其科學理論與農業實踐需要最為契合。他認為,在國家一窮二白的困難時期,李森科的科學創新是為了解決饑荒糧食短缺問題,而瓦維洛夫則是在無目的地浪費國家資源,並將李森科的反對者稱為「國家的叛徒」。按Kononkov的說法,李森科主義符合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相似地,莫斯科大學教授Anatoly Shatalkin則把李森科的遺傳學理論當成政治和意識形態話題來討論。

  這些論述主要基於政治,而非科學;科學再一次淪為了政治。這些作者指控遺傳學的科學理論為美國資本主義服務,損害俄羅斯的利益;毫不意外,他們誘導讀者把轉基因產品想像成潛在的危險的「基因炸彈」,意在摧毀俄羅斯的農業,腐蝕俄羅斯人民的優秀基因。讓人警惕的是,俄羅斯一些嚴肅的主流報紙最近也刊登了類似鼓吹李森科主義的文章。這些為李森科主義招魂的企圖,自然遭到了一些俄羅斯遺傳學家和科學史家的批評。

  李森科主義在俄羅斯的復活令人不安。打倒瓦維洛夫、復活李森科的運動會造成俄羅斯科學院的重新洗牌;李森科昔日的弟子和親戚們自然呼喚他們的回歸,而俄羅斯反科學情緒的崛起也在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這些都伴隨著對獨裁者史達林同情心的日益泛濫,由此看來,科學要想在俄羅斯完全走出政治的陰影,仍然任重道遠。

  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與社會》一書中寫道:「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只有在人們具有信仰自由的時候才能繁榮起來。基於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從的信仰並不是什麼信仰,基於這種假信仰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必然會由於癱瘓而導致滅亡,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裡,科學沒有健康生長的基礎。」說者有心,聞者足戒。

  當科學淪為政治、政治幹涉科學的時候,誰是最大的受害者?

  參考資料:

  1、Russia's new Lysenkoism. Kolchinsky EI, Kutschera U, Hossfeld U, Levit GS. Curr Biol. 2017 Oct 9;27(19):R1042-R1047. doi: 10.1016/j.cub.2017.07.045.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ofim_Lysenko

  (責編:陳曉雪)

  《知識分子》是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移動新媒體平臺,致力於關注科學、人文、思想

  

相關焦點

  • 被史達林推崇的「李森科主義」到底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李森科主義」,甚至有人為了這個所謂的科學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麼到底什麼是李森科主義?為什麼史達林極大的推崇這個虛假的學說呢?李森科主義就是蘇聯人李森科創造的一門所謂的社會主義科學。但是李森科卻將這種理論是絕對科學的,排斥科學的實驗方法,反對已經被證明為真理的遺傳學。在推廣自己的研究中李森科將科學問題上升到了政治問題,甚至聲稱:反對「春化處理」的人就是蘇聯人民的敵人。一定要徹底打倒!此等荒唐的言論竟然得到了史達林的賞識,在史達林的授意之下,蘇聯掀起了反對遺傳學的運動。蘇聯全境的遺傳學家都遭到了迫害,所有研究遺傳學的學校和機構都被取締!
  • 境外間諜組織策反博士淪為境外敵對勢力的爪牙,人人需警惕!
    手段也是五花八門,投其所好,通常是金錢和美女攻勢,一些人經不起誘惑就掉入了陷阱,淪為境外敵對勢力的爪牙,在犯罪道路上漸行漸遠的他們最終難逃法律的制裁。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矚目的地方,隨之而來的也是境外勢力的刺探,這種刺探不僅是軍事和政治方面,還涉及金融、科技、電力、能源、通訊等各個領域,可謂是無孔不入,而且間諜或許就潛伏在你我的身邊,讓你根本意想不到,因此提高警惕,反奸防諜人人有責!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事實上,我們經常會發現政治科學研究中科學性不足的問題,比如在傳統的制度主義框架內,對於特定製度衰亡的解釋往往是不充分的,但我們又應該看到,政治科學研究局限的暴露,並不必然創造出政治哲學發揮填充作用的空間。這是因為,上述問題的出現,既可能是政治科學範式內部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平衡失調、工具與經驗的脫節所致,也可能是源於科學問題對價值問題的不當遮蔽。
  • 淪為西方政治工具的諾貝爾和平獎
    [摘要]本文對諾貝爾和平獎歷年獲獎者有關情況進行了系統總結和歸納,並結合歷史背景和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深入分析,論證出諾貝爾和平獎在設立初期固然對於國際關係和國家間和平解決爭端做出過歷史貢獻,但在冷戰開始後諾貝爾和平獎逐漸被英美大國操縱,淪為推廣西方意識形態的政治工具。
  • 「人權」已淪為美式霸凌的政治工具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國際觀察)「人權」已淪為美式霸凌的政治工具  新華社記者  美方日前將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籤署成法,打著「人權」、「民主」旗號,嚴重幹涉中國內政。多國專家認為,「人權」已淪為美式霸凌的政治棍棒,美國以人權為幌子幹涉他國內政,這種行徑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構成威脅。  霸凌前科累累  專家指出,美國以所謂「人權問題」為由對他國進行抹黑,並通過制裁、軍事威脅等手段幹涉、打壓、遏制他國的例子數不勝數。
  • 《政治的歷史與邊界》|為什麼要警惕道德泛政治化、政治泛生活化?
    」作者肯尼思·米諾格認為在思考關於良政善治的時候,歷史的方法也許比科學的方法有用得多。因此本書試圖在極小的篇幅裡置政治於學科與歷史的雙重語境中,通過歷史的巡禮,給人們指示一條理解政治的路徑:希臘民主如何訴諸公民參與、羅馬共和怎樣培養公民美德、基督教在何種意義上構成了文明發展的重要一環、國家的政治整合與個人的自主獨立為什麼成為政治現代性的雙重面相,以及現代政治文明如何從傳統中提取價值資源,又怎樣超越古典主義,在更高的水平上構建了崇尚自由的憲政民主體制。
  • 政治幹預科學的奇葩
    李森科在會上的講話中,極力迎合政治領袖的思想,把「春化」問題與當時的階級鬥爭形勢聯繫起來,把那些反對春化處理的敵人們等同於富農等資產階級,渲染出反對春化處理就是反對人民的恐怖氣氛。從此李森科的「科學」理論引入了政治屆,逐漸得到了蘇聯高層領導人的垂青,開始被神化為正統理論。發出關於春化處理指示的同時,向下發出的還有幾種報表,這些報表上要求必須填寫播種春化處理種子的面積和增產的幅度。
  • 于光遠:百家爭鳴——發展科學的必由之路
    顧名思義,這是一本關於植物分類學的書,只是因為其中有一段批評了李森科主義和其歪曲植物分類學的內容,而遭到厄運。  主持人: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到1956年蘇聯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赫魯雪夫取代了史達林的地位,以及李森科被迫辭職,蘇聯的政治形勢變化對我國有哪些影響?
  • 為什麼要警惕「科學共同體」
    而由財大氣粗的轉基因利益集團及其相關人員進行轉基因是安全的「宣傳科普」,也一併如火如荼的開展了這麼多年,他們經常提起一個詞彙就是「科學共同體」主流科學界認為轉基因怎麼怎麼樣云云,那麼「科學共同體」到底是個什麼鬼?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什麼作用?為什麼要警惕「科學」(共同體)?
  • 基層幹部「壓力山大」 警惕壓力傳導淪為「層層加碼」
    原標題:「壓力山大」:警惕壓力傳導淪為「層層加碼」  「壓力傳導、壓實責任沒有錯,能夠讓幹部有緊迫感,但要科學合理劃分任務指標,不能一味到基層『念緊箍咒』。」許多幹部表示,單純通過壓力層層加碼的方式推進工作,會導致工作的完成質量大打折扣,甚至不得不敷衍完成各項指標。  「層層加碼」的行政思維也帶來了執紀監督過程中更為苛刻的考核指標,讓基層幹部在應付檢查和督導中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影響幹部工作的積極性。
  • 川普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當諾獎淪為政治操控品,還有何意義?
    諾貝爾和平獎堪稱諾獎120年歷史中爭議最大也是含金量最低的獎項,越來越成為政治的犧牲品。縱觀諾貝爾和平獎歷史,真正毫無爭議的獲獎者真的沒有幾個,其他的要麼就是爭議巨大,要麼就是被政治因素左右。甚至連納粹德國元首二戰最大戰爭犯希特勒都曾經於1939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不得不感嘆,如此諾貝爾和平獎,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是表彰和平,還是表彰肆意妄為?
  • 世界頂級科學雜誌在大選前公開站隊,政治扭曲了科學的中立?
    在他們看來,這批科學期刊的表態,只不過是「科學黨派化」的偽裝中立。那麼,科學應該拒絕政治嗎?它又應該如何介入社會?科學應該如何介入社會?科學是否會受到社會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已經談論了數百年。傳統西方科學家傾向於認為,科學只需探究絕對真理,科學界應該遠離政治。
  • 《Dr.stone石紀元》復活,從零創造科學火藥文明
    男主千空 圖片來源:騰訊視頻千空是天才科學家,他要解開石化解復活的秘密。但是千空已用硝酸嘗試了實驗鳥類半年還沒有鳥類有石化解除復活。千空和大樹製造出高濃度的酒後,千空也研究出了硝酸和酒精製造的奇蹟之水復活液,用來復活了一隻石化的鳥。在一群獅子的圍困下,大樹不得已用奇蹟之水復活旁邊的[靈長類最強高中生]——獅子王司,而獅子王司打敗了獅子,二人得救。
  • 外交部: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 借溯源問題政治操弄、炒作不會被國際...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在今天(7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6日,針對世衛專家團隊延期抵華一事,英國外交大臣拉布、澳大利亞外長佩恩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等表態稱,希望中方儘快同意世衛組織專家組赴華就新冠病毒溯源開展科學調查。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 東北亞安全三大困境:警惕國內政治過度影響外交
    第一是舊的戰略地緣政治的想法;第二是民族主義上升,並且在外交上使用民族主義的一些因素;第三是國內真實的不穩定因素,外交政策經常因為國內政治的原因變得更加政治化,因此這個地區兩難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使得我們國家之間的信任受到了影響。
  • 《三體》中的「冷凍復活」照進現實,我們離永生還有多遠?
    前段時間,《三體》編審之一的女作家將自己的大腦冷凍起來,期待50年後的科學進步可以把自己復活的新聞,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那麼,我們離復活,到底還有多遠?此次事件中的女作家杜虹是剛拿下雨果獎的大熱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也是《三體》的讀者。
  • 科學分析:被冷凍的人還能再復活嗎?
    那麼被冷凍的人是否還能復活呢?當然不能了,至少截至到目前的科學水平,是無法把一個人長期冷凍的人成功復活。還有實驗將猴子冷凍數小時後復活;有實驗成功用低溫使犬、豬和老鼠冷卻後(冷卻後只有極微弱心跳)數小時後復活……
  • 【筆記分享】政治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因此,發展中國家陷入兩難境界,即接受美國概念但是冒著丟失自主文明的風險與拒絕美國概念但是沒有自主創新的兩難境界】 二、政治學的科學化和制度化【三個階段】·18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率先成立政治科學研究院·1903年,美國建立了「美國政治學會」·1906年設立了專業性學術刊物《美國政治學評論》1、20世紀早期的政治哲學與制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