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安全三大困境:警惕國內政治過度影響外交

2020-12-04 大公網

  發言人: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文正仁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使得我們現在面臨東北亞安全問題。

  第一是舊的戰略地緣政治的想法;第二是民族主義上升,並且在外交上使用民族主義的一些因素;第三是國內真實的不穩定因素,外交政策經常因為國內政治的原因變得更加政治化,因此這個地區兩難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使得我們國家之間的信任受到了影響。

  因此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沒有辦法重啟六方會談,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納粹德國,在當時就是根據這樣一個邏輯入侵了斯洛伐克,它就是根據這種舊的侵略歐洲內地就能夠徵服世界這樣一種想法,因此訴諸這種擴張性的做法。

  中國正在崛起,逐漸的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在本地區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海上國家,也被看做是一個大陸國家,中國現在就東海、南海發出聲音的時候,西方尤其是美國、日本甚至是韓國把中國當做是一個擴張性的海上國家。當中國宣布它要在中亞建立新的絲綢之路的時候,一些歐洲國家也說中國正在尋求一種通過中亞地區進行一種擴張,那麼美國正如張教授提出的正在重返亞洲或者戰略再平衡,這其實是對中國崛起的一種反映、一種地緣政治的反映。正是這種地緣政治的概念,造成了惡性循環,就是行動和反行動使得我們東北亞地區的局勢更加惡化,我們很難擺脫這種趨勢局勢。

  我們必須要擺脫不合時宜的戰略地緣政治的想法,一些美國作家,他們都談到了中國在海上和陸地的交通和運輸自由方面,以及資源的運用方面,提出了一些點,我們要超越這種地緣政治的理念,來增加國家之間的信任,這樣才能夠促進這種共同的安全。

  第二是民族主義。在冷戰的時候,民族主義受到了壓制,當時是由冷戰的衝突壓制了這樣一種民族主義,包括在日本、在韓國的發展、包括在中國,只有朝鮮在談民族主義。但是當冷戰結束之後,民族主義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樣,是從日本先開始的。日本說在戰後,他的歷史是由麥克·阿瑟建立的,對日本來說是一種恥辱,還有一些傳統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在提出這樣一種觀點,就是我們解讀過去歷史的做法是不對的。

  他們提出現在日本正在接近自衛,安倍首相和他的手下們,也希望看到改變日本的和平憲法,還有一些他和鄰國的領土爭端、慰安婦的問題,很多的歷史問題,這些問題都出現的了,也造成了韓國、中國對於民族主義的擔憂。韓國的民族主義是被用來促進我們經濟現代化和國家的統一,但突然之間很多韓國人突然開始感到非常警惕,來回顧歷史,是因為受到了日本的刺激。在中國也在發生同樣的事情,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模式。日本現在要重新解釋和平主義又造成了他的鄰國在日本、韓國的擔憂,反過來他們的這種民族主義也進一步上升,在日本就造成了懷疑、不信任甚至是仇視的惡性循環,使得在這三個國家之間沒有辦法形成信任。如果我們要找到這種方式來克服或者說是停止這種對抗性的惡性循環,抑制這三個國家民族主義的上升。
 

  第三個問題我想強調的是這三個國家國內政治的影響。日本、韓國、中國的領導人都應該跟更多國家領導人多交談,來使得地區的合作更加的一體化,但事實上並沒有這樣。一些國家是什麼領導體制?比方說基辛格,他談到了國內政治的架構,但是對於他的外部政策應有影響。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什麼樣?比如說在一個民主國家他可能會有合作的態度,在東北亞不是這樣,不是什麼政治體制,東北亞國家的領導人都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失誤。

  利用或者濫用外交來為國內政治服務,那麼日本需要重新從他20年的衰退中走出來,它需要走出來。日本需要鼓勵這種經濟的發展,但是不能用外交政策來服務於國內政治。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事實上我們應該同安倍首相進行峰會,但如果我們和安倍進行對話的話,他的國內支持率就會下降,沒辦法這樣做。人民的意願和感情。

  因此,他首先受到了國內民意的限制,我認為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和平、發展,本地區的繁榮怎麼樣才能實現呢?如果我們的領導人互相都受到了國內政治的限制,我們沒有辦法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信任。這是很重要的。領導人必須要有遠見,實現共同的安全,合作安全、綜合安全、可持續的安全。這也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新亞洲安全。剛才也提到了一系列的事件。因此,我們需要有新的地緣政治的想法來抑制民族主義,並且避免外交政策被國內政治所左右,所以我們要注意到這三個因素,才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走出當前的政治安全兩難的境地。

  最後,我想提到六方會談,我支持中國在這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為如果沒有信任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實現,我們已經達成了一致,籤訂了很多協議,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回到對話和談判的軌道。如果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不應該設置前提,應該設置開放的日程,然後六方會談的各方代表應該坐在一起重新會談,把所有的問題放到桌面上來談。

  設置前提,會損害信任。因此,我非常支持立刻重啟六方會談,不要設置前提。我們的執政黨主席,昨天和習主席進行了會面,習主席也提到了希望重啟六方會談,而我們的黨,也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他承諾:他回到首爾匯報,倡導重啟六方會談,我希望他的這種努力能夠促進六方會談的重啟。

歡迎關注、掃描大公網國際頻道微信「世說時局」(公號:shishuoshiju)
傳遞涉華信息,共享全球思想!

相關焦點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朝鮮飛彈攪局中日韓三國外長會 東北亞安全困境難掩
    中國外交部24日再次強調中國外長赴日,而不是訪日的事實,凸顯三國政治關係的微妙,人們對會議的評論也只剩下「相見總比不見好」的感嘆。最近一系列事件讓東亞深陷安全外交困境,而負面的衝擊仍接踵而至。朝鮮24日發射潛射飛彈,引發韓日強烈反彈,直接衝擊了輿論對中日韓外長會的關注。美韓軍演被認為是朝鮮發射飛彈的誘因之一,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則讓中韓關係急轉直下。
  • 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2)
    ⑤中俄雙方在政治多層面、經貿多領域的合作極大地挖掘出彼此的發展潛能,並在涉及政治制度、主權與領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增強了國家實力,擴展了上升空間,日益成為東北亞國際關係中的新興勢力。冷戰時期,東北亞就曾受美蘇兩極國際格局的巨大影響,區域內有關國家分別向兩大「陣營」靠攏,加之特殊的美中蘇三角關係形成,地區安全秩序處於兩極安全困境中。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呈現出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並有朝多極化推進的趨勢,東北亞地區則表現為美國主導、大國林立的力量對比態勢。
  • 中美關係和亞洲安全困境
    缺少機制使得「安全困境」惡化亞洲的這種局面已經惡化了國際關係文獻中人們通常所說的「安全困境」,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自私安全行為,導致了另一個國家的更大的不安全。具體地說,這個安全困境表現在兩個互相關聯但又可相對區分開來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就是中美兩國關係,即兩國之間存在著的安全利益的衝突。第二個層面是小國和中、美兩大國之間的關係。
  • 朝鮮第五次核爆加深東北亞地區核安全困境
    除此之外,東北亞地區還存在著多元複合安全困境,既有地區結構化安全困境,也有國家間安全困境,特別是還存在由朝核問題引發的核安全困境。朝鮮五次核試爆之前,東北亞地區存在著中、俄兩個主要核大國,美國通過「延伸威懾」增加了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存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均勢就由中、俄、美三國構成,東北亞地區的戰略穩定性在「三邊核均勢」的支撐下維持基本平衡。
  • 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 南風窗網
    樸槿惠總統的擔憂,事實上指的是亞洲依然沒有擺脫安全困境—一方追求安全的做法,會加劇另一方的不安全感。韓國與日本最近的事態,觸動的正是東北亞安全困境的敏感神經。   薩德入韓的衝擊   當地時間7月19日凌晨5時45分至6時40分許,朝鮮在黃海北道黃州地區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了3枚彈道飛彈。
  • 韓日推《軍事情報協定》將加劇東北亞安全困境
    對於韓日間籤訂軍事情報協定,韓國國內一直持有爭議和疑慮。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尚未對過去的侵略史實進行過深刻反省和道歉、且志於建立「可進行戰爭的國家」之際,推進這項協定遭到眾多的政治人物和韓國國民的反對。特別是在韓國因「閨蜜門」而國政混亂、輿論焦點都集中在「崔順實事件」之際,樸槿惠政府再次推進這一協議,這種「速戰速決」的處理方式,讓人不免感覺另有企圖。
  • 東北亞面臨共同困境走出恩怨尚不樂觀
    看到一字排開的美軍戰鬥機和魚尾狀的預警機,日韓團員嘆道,美軍事基地擾民的確令當地民眾不滿,這不僅是日韓兩國對美話題,也是兩國內政的重要議題。對於我而言,卻有另外一番觀感。  普天間軍事基地搬遷問題是日本欲擺脫美國、尋求獨立性的重要表現之一。自民黨執政時期,基地擾民問題不在日本政治主要議程之列,自民黨努力說服當地民眾--國家安全利益高於地方利益,並從國家預算中對當地進行補償。
  • 朝鮮半島山重水複風雲際會,東北亞安全格局半年實現大轉圜
    以朝鮮和美國實現歷史性峰會為契機,整個東北亞多邊關係和安全格局出現裡程碑式的轉圜,不僅半島無核化進程得到各方確認,韓戰由停戰向永久和平機制轉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徹底消除冷戰遺蹟,實現東北亞和平與長治久安的前景十分令人樂觀。
  • 「薩德」不能保證韓國安全,只會加劇其安全困境
    劉振民會見李仁榮率領的韓國國會議員代表團一行(來源:外交部網站)據中國外交部網站12月5日消息,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會見了韓國國會外交統一委員會委員李仁榮率領的韓國國會議員代表團一行近期受「薩德」問題影響,中韓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少有的嚴峻挑戰。雖然當前韓國政府深陷危機之中,針對總統樸槿惠及其內閣的抗議聲潮一浪高過一浪,「薩德」如何部署似乎也成了死結,但是,美軍駐韓司令11月10日表示「10個月內鐵定在韓國部署『薩德』」,韓國國防部也在11月16日宣布,已經與擁有「薩德」最終落戶地星州高爾夫球場產權的樂天集團達成「土地換土地」協議。
  • 文揚:東北亞多邊格局中的納什均衡
    恰當地應用是深刻,過度的應用是胡扯。 第二、4個行為者都有很大的政治和外交自主性,都有與其他行為者開展合作或進行對抗的多種軟硬策略和手段;例如,中俄相互邀請對方參加各自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閱兵活動,美日在安全防衛上相互提供支持等。 第三、4個行為者都擁有充分的信息和健全的判斷力了解和預測其他行為者可能採取的策略,例如,烏克蘭危機造成美俄關係高度緊張,中俄的再次走近即成為各方都可以準確預測的變化。
  • 世界和平論壇|中美韓專家激辯薩德背後的東北亞「安全困境」
    「中美韓意志的較量」自去年7月美韓共同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東北亞本就脆弱的安全結構更深陷「安全困境」的怪圈。在此次論壇上,中美韓專家也就「薩德」問題展開激辯。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項目主任柯慶生(Thomas J.
  • 中韓專家熱議東北亞安全合作:中韓關係是穩定軸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環球時報》和韓國《朝鮮日報》近日在首爾共同舉辦圓桌論壇,來自中韓的專家針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及中韓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東北亞一直以來被看作是全球安全形勢中最複雜也是最脆弱的一個區域,朝鮮半島的分裂以及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是該地區安全困境的原因。作為東北亞的利益攸關者,中國和韓國應當如何合作?
  • 老工業基地吉林的東北亞謀略
    2005年9月,倡議的成果——第一屆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成功舉辦。2012年,博覽會升格為國家級展會並改為現名。  10年來,東北亞博覽會規模不斷擴大,功能不斷擴充,影響越來越大。當前,在東北經濟暫時出現困難的情況下,東北亞博覽會的經貿合作功能將更加凸顯,也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本屆東北亞博覽會將註定很不平凡。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在美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爆發這一大選年黑天鵝事件的短期巨大衝擊下,疫情危機、經濟就業和族群矛盾成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三大熱點議題,關鍵搖擺州的民意走向對選舉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在疫情造成的短期衝擊之外,影響美國政治中長期演化的深層變量為政治極化背景下的新一輪政黨重組趨勢:東北部「鐵鏽地帶」白人藍領選民對民主黨的疏離,南方部分「陽光地帶」年輕選民群體對共和黨忠誠度的下降。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中國外交所展現的深層理念的道義優先特質,讓其難以展現長袖善舞的一面。這是德性因素剛性主導中國外交的結果。中國外交試圖與國家疾速發展局面匹配,必須作別政治化僵局:不以國內政治,尤其是意識形態取向的內政決斷,直接延伸到外交領域,才足以理性確立外交思維,並真正開拓左右逢源的外交新局面。
  • 中國安全困境劇變 若與美競賽或陷冷戰
    在這個過程中,戰略(無論是地緣政治意義上的還是軍事意義上的)處於次要低位。在改革早期,中國強調軍事現代化要為經濟發展服務,外交也要為經濟服務。這些年來,儘管隨著經濟崛起,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也在加快,但經濟現代化仍然是主題。從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再次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原則來看,這個主題還會繼續。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編者按】中日關係複雜性加深了通常意義上的「安全困境」,因此中日兩國構築建設性的安全互動都是必要和緊迫的課題。從近期中日關係深層變化以及關係改善背後的安全博弈視角看,兩國之間,以及日本內部不同政治力量、利益集團、社會群體在對華安全關係上存在「雙層結構博弈」。
  • 王毅特殊時刻訪日韓,周邊外交明晰「近目標」與「遠規劃」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王毅特殊時刻訪日韓,周邊外交明晰「近目標」與「遠規劃」作者 黃鈺欽儘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打亂了中日韓今年既定的高層交往安排,但隨著「雲外交」逐步轉向「面對面」,中國面向東北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