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第五次核爆加深東北亞地區核安全困境

2020-12-03 華龍網

朝鮮的再一次核爆已經不再給世界帶來多麼震撼的效果,人們似乎習慣了朝鮮這種非理性行為。無論如何譴責朝鮮的離經叛道,其已經毫無疑問的擁有了真正的核武器。從之前朝鮮一系列的彈道飛彈成功發射,到這次朝鮮核試驗以來最大當量的核爆,我們可以判斷朝鮮已經完成了擁有核武器的全過程。縱使朝鮮的「核武器國」身份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但其實際上已經突破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如印、巴一樣成為事實上的「擁核國家」。

朝鮮核問題是美國冷戰思維和錯誤地緣政治戰略的後果

從1993年的第一次朝核危機到朝鮮的第五次核試爆,經過了23年的時間,在這23年的時間裡,國際社會有多次機會可以中斷朝鮮製造核武器過程。但在美國冷戰思維的影響下,美國對朝政策起起伏伏,不斷地刺激朝鮮政權,最終使得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制裁和反對決意製造核武器。在第一次朝核危機期間,美朝籤署了《關於朝核問題的框架協議》,這是第一次可以中斷朝鮮「求核」的機會。但這個時候,前蘇聯已經解體,中國致力於本國的改革進程,美國誤判朝鮮政權也將會很快崩潰,因此,美國無意執行《框架協議》。在美方執行協議不力的情況下,朝鮮也沒有全面停止對飛彈和核領域的研發。在「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又把朝鮮看作是「邪惡軸心」和「支恐國家」,並把朝鮮歸入「先發制人」打擊名單。朝鮮對此反應強烈,公開宣布第二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重啟核設施。這就形成了第二次朝核危機。中國在第二次朝核危機期間,倡議了「六方會談」,積極斡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危機。在中國的斡旋下,六方達成了共識,聯合發表了《共同聲明》,這又是一次可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重大契機。但美朝雙方互不信任,美國一再強化對朝鮮的制裁和軍事威脅,朝鮮則「針鋒相對」,最終於2006年10月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標誌著朝鮮已經跨過「核門檻」,向「擁核國家」走出了關鍵一步。此後,朝鮮每隔三、四年就會進行一次核試驗,直到今年連續進行了兩次核試驗。據國際軍控專家李彬教授分析,通過五次核試驗朝鮮「將核裝置小型化到能夠用飛彈運載」。這標誌著朝鮮核武器真正具備了威懾力。

朝鮮第五次核爆將加深東北亞核安全困境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全球處於美國的霸權統治之下。在東北亞地區,冷戰的結束並沒有改變朝鮮半島戰爭對峙的局面,但戰略態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原來蘇、中、朝事實上的戰略同盟隨著蘇聯的解體而不復存在,而美、韓、日三國同盟卻沒有變化。兩極對峙演變成為朝與美、日、韓的對抗。這是最大的變化。除此之外,東北亞地區還存在著多元複合安全困境,既有地區結構化安全困境,也有國家間安全困境,特別是還存在由朝核問題引發的核安全困境。朝鮮五次核試爆之前,東北亞地區存在著中、俄兩個主要核大國,美國通過「延伸威懾」增加了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存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均勢就由中、俄、美三國構成,東北亞地區的戰略穩定性在「三邊核均勢」的支撐下維持基本平衡。朝鮮五次核爆之後,東北亞地區的「三邊核均勢」發生了改變,其核態勢就有中、俄、美、朝四方構成。朝鮮事實上擁有核武器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是美國會強化對韓國的延伸核威懾,不排除美國除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外,重新考慮在朝鮮半島部署核武器;二是會刺激日本突破憲法限制考慮研製核武器;三是隨著薩德系統的部署和美國重新在朝鮮半島部署核武器,中、俄勢必會考慮增加在該地區的彈道飛彈和核彈頭數量。這樣東北亞地區會陷入新一輪危險的核軍備競賽中,不僅會加深東北亞地區的核安全困境,而且增加了「核戰爭」的危險。

理性看待朝鮮核武器問題

朝鮮擁有核武器將會給東北亞地區帶來怎樣的深入影響,目前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東北亞地區每個國家不適當的應對政策都會加深地區安全的負面影響。為了維護東北亞地區的穩定,每個國家都要理性的對待朝鮮核問題。我們要看到,朝鮮核問題存在著深刻的根源,域外大國秉持的冷戰思維和錯誤的「霸權護持」政策是導致東北亞地區安全走向惡化的基本因素。

朝鮮核問題也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朝鮮擁有核武器惡化了東北亞地區安全環境;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重新建構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近年來,美國為遏制中國的和平發展,不斷地採取多種手段惡化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直至決意在韓國部署破壞地區安全穩定的「薩德系統」。「薩德系統」的部署不僅離間了中、韓關係,而且打破了業已脆弱的地區戰略平衡,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極大地影響。朝鮮擁有核武器增大了美國顛覆朝鮮政權的成本,減少了美、韓武力進攻朝鮮的可能性,有助於平衡美、日、韓與中、俄戰略關係。

中國的政策

中國應戰略地看待當前的東北亞地區安全結構的變化,既要從當前的安全態勢出發,更要著眼於長遠和國家的整體利益。

從對朝政策來講,我們應該摒棄情緒化的對朝政策,把朝鮮看成維護地區安全的一個「支點」,通過朝鮮來調節美國破壞東北亞地區安全的錯誤戰略。發展與朝鮮正常的國家關係。

從對韓關係來講,我們需要把經濟關係與政治軍事關係分開對待,以軍事對軍事,防止因為域外大國的錯誤戰略,把有利於東北亞地區繁榮的地區合作態勢切斷。一方面,我們要以「軍事對軍事」,針對「薩德系統」的部署地加強監控,增加部署針對該地區的彈道飛彈數量,宣布該地區進入我們「先發制人」打擊範圍;另一方面,我們要繼續發展與韓國正常的經濟、人文合作,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延伸,把中、日、韓都納入大中華合作圈。

從對美關係來講,在東北亞地區,中美關係也仍然是重要的雙邊關係,美國也依然是地區安全的主要主導力量。但發展中美關係,不意味著一概的開展中美合作,對於美國破壞東北亞地區安全的任何政策和行為,我們都要堅決地反對和批判。

我們的對朝政策要著眼於東北亞地區安全的大局,做維護地區安全的維護者和建設者。朝鮮核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去核化」問題,也不是朝鮮問題,我們既需要站在公允的立場去正確對待,也需要一個更長的時期建構各方的信任。但朝鮮核問題的最終解決依賴於東北亞地區能否實現歷史和解,能否消除冷戰思維,能否建構起穩定的、有效的地區安全機制。(杜彬偉中共武漢市委黨校理論中心)

相關焦點

  • 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2)
    冷戰時期,東北亞就曾受美蘇兩極國際格局的巨大影響,區域內有關國家分別向兩大「陣營」靠攏,加之特殊的美中蘇三角關係形成,地區安全秩序處於兩極安全困境中。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呈現出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並有朝多極化推進的趨勢,東北亞地區則表現為美國主導、大國林立的力量對比態勢。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朝鮮飛彈攪局中日韓三國外長會 東北亞安全困境難掩
    最近一系列事件讓東亞深陷安全外交困境,而負面的衝擊仍接踵而至。朝鮮24日發射潛射飛彈,引發韓日強烈反彈,直接衝擊了輿論對中日韓外長會的關注。美韓軍演被認為是朝鮮發射飛彈的誘因之一,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則讓中韓關係急轉直下。西班牙「歐亞評論」網稱,外交相當困難,是對中日韓的一個巨大挑戰,但三國是維持該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利益攸關方,需要提高外交技巧來尋找解決之道,阻止事態滑向更大的災難。
  • 東北亞面臨共同困境走出恩怨尚不樂觀
    韓方代表不願反思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卻偏執地從自己所獲得的「足夠證據」對朝鮮採取「法律式」的判決;不願分析任由危機升級可能造成地區災難性後果,卻片面埋怨安理會聲明沒有完全符合其本意;不願提及中國維護地區安全的良苦用心,卻痴迷於美國武力對朝鮮的威懾作用。
  • 朝鮮半島山重水複風雲際會,東北亞安全格局半年實現大轉圜
    以朝鮮和美國實現歷史性峰會為契機,整個東北亞多邊關係和安全格局出現裡程碑式的轉圜,不僅半島無核化進程得到各方確認,韓戰由停戰向永久和平機制轉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徹底消除冷戰遺蹟,實現東北亞和平與長治久安的前景十分令人樂觀。
  • 朝鮮稱已新生產用於核武器的原料鈽和高濃縮鈾 或進行第五次核試驗
    (新華社)■朝鮮稱寧邊核設施已新生產用於核武器原料鈽(環球網綜合報導) 「朝鮮欲強行推進第五次核試驗。」多家韓日媒體昨天放出這一火爆消息。它們的判斷依據是,朝鮮原子能研究院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已重啟乏燃料再處理作業,寧邊核設施新生產了用於核武器的原料鈽。
  • 朝鮮第五次核爆「震」動世界 半島局勢再次蒙上陰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9月9日中午,當朝鮮中央電視臺正常節目暫停、著名播音員李春姬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時,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出大事了。果然,李春姬用她那「能讓敵人們肝膽俱裂」的聲音播報了朝鮮進行第五次核試驗的消息,並稱試驗「顯示了朝鮮黨和人民的超強硬意志,朝鮮已做好迎頭抗擊來犯之敵的準備」。
  • 李凱:全面釋放東北地區向東北亞的開放潛能
    雙循環經濟體系中的東北亞合作以及東北角色定位是什麼?在東北亞東北究竟有沒有優勢?有沒有能力來做?要抓住哪些機遇等,這樣一些問題需要考慮。  一、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的開放現狀  從東北地區開放現狀來看,還是偏向東北亞,偏向日本、韓國、俄羅斯。
  • 世界和平論壇|中美韓專家激辯薩德背後的東北亞「安全困境」
    「中美韓意志的較量」自去年7月美韓共同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東北亞本就脆弱的安全結構更深陷「安全困境」的怪圈。在此次論壇上,中美韓專家也就「薩德」問題展開激辯。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項目主任柯慶生(Thomas J.
  • 中韓專家熱議東北亞安全合作:中韓關係是穩定軸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環球時報》和韓國《朝鮮日報》近日在首爾共同舉辦圓桌論壇,來自中韓的專家針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及中韓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東北亞一直以來被看作是全球安全形勢中最複雜也是最脆弱的一個區域,朝鮮半島的分裂以及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是該地區安全困境的原因。作為東北亞的利益攸關者,中國和韓國應當如何合作?
  • 朝鮮展示大規模鈾濃縮設施 離心機令美震驚(圖)-搜狐新聞
    美國《紐約時報》於11月20日援引該國科學家西格弗裡德·赫克的報告稱,赫克於本月12日前往朝鮮訪問後得知,該國已秘密製造了一座新的、技術成熟的鈾濃縮設施。  離心機令赫克「震驚」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核安全合作中心所長西格弗裡德·赫克出具的報告顯示,朝鮮方面親自向赫克展示了位於寧邊的一座工業規模輕水反應堆。
  • 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 南風窗網
    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朝鮮半島南北向長約1100公裡,計劃於明年底部署在韓國的薩德系統,選擇的是探測距離600公裡的終端模式。但薩德入韓,不可避免會損害中韓戰略互信。
  • 韓日推《軍事情報協定》將加劇東北亞安全困境
    而協定籤訂前,韓日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軍事情報交流,僅是通過美國這個中間渠道,美日韓三國共享與朝鮮核相關的軍事情報。 對於韓日間籤訂軍事情報協定,韓國國內一直持有爭議和疑慮。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尚未對過去的侵略史實進行過深刻反省和道歉、且志於建立「可進行戰爭的國家」之際,推進這項協定遭到眾多的政治人物和韓國國民的反對。
  • 東北亞安全三大困境:警惕國內政治過度影響外交
    第一是舊的戰略地緣政治的想法;第二是民族主義上升,並且在外交上使用民族主義的一些因素;第三是國內真實的不穩定因素,外交政策經常因為國內政治的原因變得更加政治化,因此這個地區兩難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使得我們國家之間的信任受到了影響。
  • 每經9點丨朝鮮勞動黨第七屆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預備會議舉行...
    每經編輯:彭水萍1丨朝鮮勞動黨第七屆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預備會議舉行,金正恩主持據央視新聞援引朝中社24日報導,朝鮮勞動黨第七屆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預備會議6月23日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朝鮮勞動黨委員長、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主持會議。
  • 朝鮮稱已新生產用於核武器的原料鈽和高濃縮鈾 或進行第五次核試驗...
    資料圖:1月6日,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1月06日09時30分在朝鮮(疑爆)(北緯41.30度,東經129.10度)發生朝鮮方面6日稱進行了「成功的」氫彈實驗。此前據日韓歐美多家媒體以及地質勘探部門報導,北京時間6日上午9時30分,朝鮮發生震級為芮氏5級左右的地震,震源深度0公裡。《首爾新聞》稱,朝鮮之所以執著於武器級鈽,就是希望實現核彈頭小型化,鈽比濃縮鈾在技術層面更容易實現。韓國軍方人士稱,製造一枚小型鈽彈僅需要幾公斤武器級鈽,而濃縮鈾則需要翻倍。
  • 「薩德」不能保證韓國安全,只會加劇其安全困境
    美韓以安全為由強力推動「薩德」入韓部署,實際上卻會為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帶來新的安全困境。韓國政府應當明白,部署「薩德」只可能讓南北方關係緩和與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願景化為烏有,打開的或將是「永久分裂之門」和「麻煩之門」。在可預見的未來,能保護韓國的並不是「薩德」和美軍,而是東北亞地區的睦鄰友好和與鄰為善的外交政策。
  • 專家:朝鮮強行重啟鈽生產或源於「薩德」部署
    【環球網綜合報導】「從朝鮮的國家結構看,原子能研究院進行這樣的表態應該代表朝鮮高層的意志。」遼寧社科院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呂超1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樣的表態無疑對外表明,朝鮮不會在發展核武的道路上回頭,只會越走越遠。
  • 老工業基地吉林的東北亞謀略
    在9月1日第十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開幕式上,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以一句「開放的吉林渴望與東北亞各國進一步加深合作」,道出了「十年如一日、辦好東北亞博覽會」的深層次戰略意圖。  之所以對拓展與東北亞各國合作長期持有一種衝動與焦灼,緣於「臨海無港」的吉林那種難以言說的痛。吉林省是內陸省份,但圖們江口岸城市琿春離海岸線僅十幾公裡。
  • 朝鮮火箭已在發射臺就位 美日韓啟動緊急措施應對
    大浦洞2號遠程飛彈  朝鮮早前宣布將在4月4日到8日之間利用火箭發射「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由於這種火箭既可以發射衛星又可以發射遠程飛彈,美國、日本和韓國擔心朝鮮此舉是假借發衛星試射其可以打到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大浦洞2號」遠程飛彈,並多次警告朝鮮要求其取消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