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面臨共同困境走出恩怨尚不樂觀

2020-12-03 搜狐網
  一、韓國的安全話題

  論壇首站選在被韓國人稱之為「香格裡拉」的濟州島。這裡風光迤邐,人們過著田園般的生活。但是,我們的話題並不輕鬆。無論是和平研究院李教授的演講,還是此後的自由討論,「天安號」的陰影無處不在。

  「天安號」本是疑案,幕後「黑手」究竟是誰,難以查得個水落石出,只能留待歷史評說。但在論壇中,韓方代表咬定就是朝鮮所為,認為質疑韓國的調查結果沒有理由。韓方「仇北」傾向顯而易見,贊同美國升級危機以對朝鮮施壓。對於此境,我頓生困惑。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韓國政治家和國民「脫美近北」傾向為何那麼強烈?李明博當政後,韓國國內對朝政策風向為何急轉直下、「親美反北」思潮為何如此盛行?

  韓方代表不願反思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卻偏執地從自己所獲得的「足夠證據」對朝鮮採取「法律式」的判決;不願分析任由危機升級可能造成地區災難性後果,卻片面埋怨安理會聲明沒有完全符合其本意;不願提及中國維護地區安全的良苦用心,卻痴迷於美國武力對朝鮮的威懾作用。不僅如此,韓國代表還大提中國「潛在威脅」,認為中國在對朝問題上與韓分歧愈大,韓國越會靠近美國以應對中國崛起,仿佛要以韓美軍事同盟,要挾中國對朝政策。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韓國「仇北」保守派拉高聲勢,打擊「陽光路線派」,激化南北矛盾,為選舉積聚政治資源。韓國政府對「天安號」事件的處理方式,反應了其對半島安全問題的短視,對美國升級危機謀求戰略利益的輕視,和對中國維持地區安全努力的漠視。  

二、衝繩普天間軍事基地觀感

  論壇期間,大家參觀了日本衝繩普天間軍事基地。看到一字排開的美軍戰鬥機和魚尾狀的預警機,日韓團員嘆道,美軍事基地擾民的確令當地民眾不滿,這不僅是日韓兩國對美話題,也是兩國內政的重要議題。對於我而言,卻有另外一番觀感。

  普天間軍事基地搬遷問題是日本欲擺脫美國、尋求獨立性的重要表現之一。自民黨執政時期,基地擾民問題不在日本政治主要議程之列,自民黨努力說服當地民眾--國家安全利益高於地方利益,並從國家預算中對當地進行補償。民主黨譴責自民黨在普天間軍事基地搬遷問題上做得不夠,許諾當政後將考慮當地人民的感受,將美軍基地挪到其他地方去。表面上看是挪動一個位置,實際上是民主黨對美國戰後東亞安全秩序和軍事前沿部署的一次叫板,是日本脫美傾向一個重要表現,基地搬遷只不過是雙方戰略對弈的一個棋子。但是,美軍對基地搬遷開出高價,民主黨政府無法與其達成協議,鳩山政府不得不因食言而辭職。這樣,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對美國新生代政治家的第一較量,暫以日方的失敗而告終。

  菅直人上臺後,「天安號」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日本國內對朝鮮「黑手」擔憂再次升溫,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退居次要地位,民眾對政府的輿論壓力減輕。美國藉機渲染朝鮮對日安全威脅,強化與日軍事合作。日本再次被美國升級地區安全危機所套,脫美入亞的政治動力有所減弱。    

三、東北亞安全困境非短期能以解決

  每次論壇都難以避免安全話題,而每次分歧最大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問題上。此次論壇選擇濟州島為韓方會議地,不僅是因為「蒙古人」控制該島上百年,而且還是因為日本以此為跳板,對朝鮮半島進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而選擇衝繩為日方會議地,不僅是因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美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陸地正面交鋒之地,還是因為琉球王國曾經是中日兩國逐鹿之地。而中國會議舉辦地寧波,遭受過日軍鐵蹄,離慘遭大屠殺的南京也只有一步之遙。的確,中日韓之間充滿太多的歷史糾葛。歷史的創傷,需要三國攜手共同撫平,需要三國戰略家像20世紀50、60年代的歐洲政治家那樣,拿出大智慧,鑄劍為犁;需要三國民間加強往來、竭誠努力,尋求共同安全的建構之策。

  對以史為鑑,我充滿信心,日韓代表也表示樂觀。但是,當今東北亞地區仍未改變冷戰安全結構的現實,卻是三國共同的困境。三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是,既要尋求合作安全和共同繁榮,又要妥當處理同當今霸權國家美國的關係。三國合作的速度和深度不可避免受制於美。三國在努力塑造安全認同的同時,另一隻「黑手」正在尋找發力的點。美國力圖通過操控危機、利用危機,以達到「以亞制亞」、維持美國治下的東亞安全秩序。

  走出歷史恩怨,需要積累真誠,而掙脫現實枷鎖,需要百倍的努力。對於三國能否在短期內要擺脫冷戰遺風的桎梏,我並不樂觀。首先,冷戰遺產是美國維持霸權的基礎,美韓、美日同盟是其掌控東亞的戰略基石,只要美國有能力製造安全困局,韓日就得跟著美國轉。其次,日韓要告別冷戰軍事同盟,需要穩定的地區安全秩序作為理由,而只要朝鮮不願棄核,又不願意放棄孤立主義路線、走合作安全之路,地區安全僵局就難以打破。最後,日韓與美國同盟幾十年,翻版美國政治制度,文化上的親美根深蒂固,負責外事的國會議員、政府官員、甚至學者,都有勢力強大的美國幫,他們在國內政治中已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

  儘管東北亞安全難擺脫美國陰影,但是東北亞畢竟是亞洲的東北亞,我想,就是三國普通的民眾,對美國從三國矛盾中漁利的企圖都會有起碼的認識。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責任編輯:李孟漪)

相關焦點

  • 朝鮮第五次核爆加深東北亞地區核安全困境
    朝鮮對此反應強烈,公開宣布第二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重啟核設施。這就形成了第二次朝核危機。中國在第二次朝核危機期間,倡議了「六方會談」,積極斡旋,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危機。在中國的斡旋下,六方達成了共識,聯合發表了《共同聲明》,這又是一次可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重大契機。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世界和平論壇|中美韓專家激辯薩德背後的東北亞「安全困境」
    「中美韓意志的較量」自去年7月美韓共同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東北亞本就脆弱的安全結構更深陷「安全困境」的怪圈。在此次論壇上,中美韓專家也就「薩德」問題展開激辯。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項目主任柯慶生(Thomas J.
  • 東北亞安全三大困境:警惕國內政治過度影響外交
    發言人: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文正仁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使得我們現在面臨東北亞安全問題
  • 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2)
    不僅如此,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聲明中強調「雙方支持對方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權利,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
  • 朝鮮半島山重水複風雲際會,東北亞安全格局半年實現大轉圜
    以朝鮮和美國實現歷史性峰會為契機,整個東北亞多邊關係和安全格局出現裡程碑式的轉圜,不僅半島無核化進程得到各方確認,韓戰由停戰向永久和平機制轉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徹底消除冷戰遺蹟,實現東北亞和平與長治久安的前景十分令人樂觀。
  • 中日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由於「雙方合作」的結果優於「雙方背叛」,從邏輯上講在雙方知道對方的策略行為的情況下,雙方是有可能走出「囚徒困境」的。中日本輪改善的外部動力來自川普政府在國際事務中的強勢和霸道,內生動力來自兩國自身發展的客觀需求。如此境界,日本若戴著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是無論如何也打不開的。
  • 韓日推《軍事情報協定》將加劇東北亞安全困境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通過敏感的韓日協定會起到衝淡國內焦點的作用,但鑑於「崔順實事件」還在不斷發酵發展,在韓國造成的重大影響一時間將難以淡化,樸槿惠政府的真正目的應該不在於淡化輿論焦點,而是在於將協定矇混過關,早點啃掉這個國民敏感的「硬骨頭」。
  • 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 南風窗網
    7月8日,美韓兩國共同宣布,美國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以應對朝鮮的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彈道飛彈的威脅。7月10日,日本自民黨與公明黨執政聯盟,在參院選舉中獲勝,使國會中「修憲勢力」邁過提議修改憲法所需的2/3以上議席門檻。   薩德入韓,不僅會加劇半島緊張局勢、衝擊中韓關係,客觀上還為中美戰略競爭開闢了反導這條新的戰線。
  • 朝鮮飛彈攪局中日韓三國外長會 東北亞安全困境難掩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差點開不成的中日韓外長會歷經波折,24日終於在東京舉行。這是自2011年3月以來,三國外長時隔5年多首次在日本舉行這一每年例行的外長會談,也是2012年以來中國外長首次前往日本。中國外交部24日再次強調中國外長赴日,而不是訪日的事實,凸顯三國政治關係的微妙,人們對會議的評論也只剩下「相見總比不見好」的感嘆。
  • 中韓專家熱議東北亞安全合作:中韓關係是穩定軸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環球時報》和韓國《朝鮮日報》近日在首爾共同舉辦圓桌論壇,來自中韓的專家針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及中韓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東北亞一直以來被看作是全球安全形勢中最複雜也是最脆弱的一個區域,朝鮮半島的分裂以及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是該地區安全困境的原因。作為東北亞的利益攸關者,中國和韓國應當如何合作?
  • 文揚:東北亞多邊格局中的納什均衡
    東北亞多邊博弈模型 若建構一個以中、美、俄、日四個大國為行為者的n人博弈對局,以下理論假設基本上可以成立: 第一、4個行為者都追求本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都有「個體理性」,但同時也意識到「共同安全」的重要性,關注「集體理性」;例如,中國提出過「亞洲命運共同體」、關注「周邊穩定」,美國也一直在強調「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等。
  • 老工業基地吉林的東北亞謀略
    9月上旬,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和省長蔣超良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會見俄羅斯邊境地區貿易代表團、會見韓國希傑集團社長金喆河、會見蒙古國政府代表、會見出席中日韓人文交流論壇主要嘉賓、視察東北亞博覽會展館、出席東北亞博覽會籤約儀式,活動雖多而不雜,貫穿其中的主題顯而易見——推動東北亞合作。  與之相呼應的,是正在此間舉行得如火如荼的第十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
  • 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成立專家學者齊聚海大共同研討北極可持續...
    10月29日,由大連市人民政府、中國航海學會、大連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年北極可持續發展與航行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大連海事大學凌水國際會議廳召開。會議期間,「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揭牌成立。
  •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
    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進入深度調整期——  我國農機行業如何走出困境2014年以來,我國農機行業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進入深度調整期,既有部分企業在殘酷的產業競爭中被淘汰,也有不少企業通過堅持不懈的創新從困境中突圍。眾多業內專家均表示,目前我國農機行業已進入融合協同創新的新階段,要通過協同創新推動創新資源向農機產業集聚,共同探索農機行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新模式,開創農機行業創新新格局,推動我國從農機生產大國向農機強國轉型。
  • 城市發展能否走出「電車困境」
    亞馬遜現在的總部位於西雅圖,二者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25年,是大企業促進城市發展的最好註腳。在最近8年時間裡,亞馬遜員工人數從5000人飆升到超過4萬人,一度讓西雅圖成為美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大城市。2017年,西雅圖的經濟增長速度僅次於矽谷和奧斯汀。亞馬遜所在的南湖聯合區,也一躍成為頗具活力的創新街區以及城市更新的典型樣板。那麼,紐約為什麼會出現反對亞馬遜入駐的聲音?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事故發人深思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2015年07月20日 07: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清俐 字號 內容摘要:
  •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中國人有關中國宗教的實證研究,無論是本土學者還是國外學者,一直受困於薩義德所說的雙重東方學困境:發生在東西宗教觀碰撞,中國作為「他者」或對象時產生的外部東方學困境;以及發生在漢族—非漢族宗教之間,非漢族作為「他者」或對象時的內部東方學困境。外部東方學困境,意指一種「中國宗教特異性」已成為中國宗教實證研究的主宰框架。
  •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內容簡介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但基於個體理性的決策常常與集體理性相衝突,導致所謂「囚徒困境」的出現,不利於所有人的幸福。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贏?本書用博弈論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 李凱:全面釋放東北地區向東北亞的開放潛能
    東北亞經濟合作和東北振興是什麼關係?大家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東北究竟有沒有能力來承擔面向東北亞開放合作的任務?如何實施這個戰略任務,東北有沒有能力來做?怎麼去做才能把東北亞的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結合在一起?  雙循環和國際合作是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