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首站選在被韓國人稱之為「香格裡拉」的濟州島。這裡風光迤邐,人們過著田園般的生活。但是,我們的話題並不輕鬆。無論是和平研究院李教授的演講,還是此後的自由討論,「天安號」的陰影無處不在。
「天安號」本是疑案,幕後「黑手」究竟是誰,難以查得個水落石出,只能留待歷史評說。但在論壇中,韓方代表咬定就是朝鮮所為,認為質疑韓國的調查結果沒有理由。韓方「仇北」傾向顯而易見,贊同美國升級危機以對朝鮮施壓。對於此境,我頓生困惑。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韓國政治家和國民「脫美近北」傾向為何那麼強烈?李明博當政後,韓國國內對朝政策風向為何急轉直下、「親美反北」思潮為何如此盛行?
韓方代表不願反思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卻偏執地從自己所獲得的「足夠證據」對朝鮮採取「法律式」的判決;不願分析任由危機升級可能造成地區災難性後果,卻片面埋怨安理會聲明沒有完全符合其本意;不願提及中國維護地區安全的良苦用心,卻痴迷於美國武力對朝鮮的威懾作用。不僅如此,韓國代表還大提中國「潛在威脅」,認為中國在對朝問題上與韓分歧愈大,韓國越會靠近美國以應對中國崛起,仿佛要以韓美軍事同盟,要挾中國對朝政策。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韓國「仇北」保守派拉高聲勢,打擊「陽光路線派」,激化南北矛盾,為選舉積聚政治資源。韓國政府對「天安號」事件的處理方式,反應了其對半島安全問題的短視,對美國升級危機謀求戰略利益的輕視,和對中國維持地區安全努力的漠視。
二、衝繩普天間軍事基地觀感論壇期間,大家參觀了日本衝繩普天間軍事基地。看到一字排開的美軍戰鬥機和魚尾狀的預警機,日韓團員嘆道,美軍事基地擾民的確令當地民眾不滿,這不僅是日韓兩國對美話題,也是兩國內政的重要議題。對於我而言,卻有另外一番觀感。
普天間軍事基地搬遷問題是日本欲擺脫美國、尋求獨立性的重要表現之一。自民黨執政時期,基地擾民問題不在日本政治主要議程之列,自民黨努力說服當地民眾--國家安全利益高於地方利益,並從國家預算中對當地進行補償。民主黨譴責自民黨在普天間軍事基地搬遷問題上做得不夠,許諾當政後將考慮當地人民的感受,將美軍基地挪到其他地方去。表面上看是挪動一個位置,實際上是民主黨對美國戰後東亞安全秩序和軍事前沿部署的一次叫板,是日本脫美傾向一個重要表現,基地搬遷只不過是雙方戰略對弈的一個棋子。但是,美軍對基地搬遷開出高價,民主黨政府無法與其達成協議,鳩山政府不得不因食言而辭職。這樣,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對美國新生代政治家的第一較量,暫以日方的失敗而告終。
菅直人上臺後,「天安號」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日本國內對朝鮮「黑手」擔憂再次升溫,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退居次要地位,民眾對政府的輿論壓力減輕。美國藉機渲染朝鮮對日安全威脅,強化與日軍事合作。日本再次被美國升級地區安全危機所套,脫美入亞的政治動力有所減弱。
三、東北亞安全困境非短期能以解決每次論壇都難以避免安全話題,而每次分歧最大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問題上。此次論壇選擇濟州島為韓方會議地,不僅是因為「蒙古人」控制該島上百年,而且還是因為日本以此為跳板,對朝鮮半島進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而選擇衝繩為日方會議地,不僅是因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美唯一一次大規模的陸地正面交鋒之地,還是因為琉球王國曾經是中日兩國逐鹿之地。而中國會議舉辦地寧波,遭受過日軍鐵蹄,離慘遭大屠殺的南京也只有一步之遙。的確,中日韓之間充滿太多的歷史糾葛。歷史的創傷,需要三國攜手共同撫平,需要三國戰略家像20世紀50、60年代的歐洲政治家那樣,拿出大智慧,鑄劍為犁;需要三國民間加強往來、竭誠努力,尋求共同安全的建構之策。
對以史為鑑,我充滿信心,日韓代表也表示樂觀。但是,當今東北亞地區仍未改變冷戰安全結構的現實,卻是三國共同的困境。三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是,既要尋求合作安全和共同繁榮,又要妥當處理同當今霸權國家美國的關係。三國合作的速度和深度不可避免受制於美。三國在努力塑造安全認同的同時,另一隻「黑手」正在尋找發力的點。美國力圖通過操控危機、利用危機,以達到「以亞制亞」、維持美國治下的東亞安全秩序。
走出歷史恩怨,需要積累真誠,而掙脫現實枷鎖,需要百倍的努力。對於三國能否在短期內要擺脫冷戰遺風的桎梏,我並不樂觀。首先,冷戰遺產是美國維持霸權的基礎,美韓、美日同盟是其掌控東亞的戰略基石,只要美國有能力製造安全困局,韓日就得跟著美國轉。其次,日韓要告別冷戰軍事同盟,需要穩定的地區安全秩序作為理由,而只要朝鮮不願棄核,又不願意放棄孤立主義路線、走合作安全之路,地區安全僵局就難以打破。最後,日韓與美國同盟幾十年,翻版美國政治制度,文化上的親美根深蒂固,負責外事的國會議員、政府官員、甚至學者,都有勢力強大的美國幫,他們在國內政治中已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
儘管東北亞安全難擺脫美國陰影,但是東北亞畢竟是亞洲的東北亞,我想,就是三國普通的民眾,對美國從三國矛盾中漁利的企圖都會有起碼的認識。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責任編輯: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