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 南風窗網

2020-12-03 南風窗

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朝鮮半島南北向長約1100公裡,計劃於明年底部署在韓國的薩德系統,選擇的是探測距離600公裡的終端模式。但薩德入韓,不可避免會損害中韓戰略互信。

作者:文∣本刊記者 雷墨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6-08-08

  韓國與日本最近的兩大事態,給東北亞一隅重新罩上冷戰式的陰影。7月8日,美韓兩國共同宣布,美國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以應對朝鮮的核武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彈道飛彈的威脅。7月10日,日本自民黨與公明黨執政聯盟,在參院選舉中獲勝,使國會中「修憲勢力」邁過提議修改憲法所需的2/3以上議席門檻。
  薩德入韓,不僅會加劇半島緊張局勢、衝擊中韓關係,客觀上還為中美戰略競爭開闢了反導這條新的戰線。日本首相安倍拿到修憲「門票」,雖不能確保修憲成功,但攜勝選之勢促使日本在安全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已確定無疑。一個與美國保持同盟關係,且軍事力量更強大的日本,正是美國在與中國戰略競爭過程中所樂見的。
  「亞洲悖論」,是韓國總統樸槿惠就任後首次訪美期間,在美國國會演講時提出的說法。她想表達的擔憂是,亞洲國家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的同時,政治、安全上的合作卻相對滯後。樸槿惠總統的擔憂,事實上指的是亞洲依然沒有擺脫安全困境—一方追求安全的做法,會加劇另一方的不安全感。韓國與日本最近的事態,觸動的正是東北亞安全困境的敏感神經。

  薩德入韓的衝擊
  當地時間7月19日凌晨5時45分至6時40分許,朝鮮在黃海北道黃州地區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了3枚彈道飛彈。據韓國媒體報導,朝鮮發射的飛彈屬於「飛毛腿」和「勞動」系列,飛行距離約為500至600公裡,打擊範圍可覆蓋韓國全境。韓媒分析稱,朝鮮試射飛彈是對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回應,訓練的假想打擊對象為韓國港口和機場,以便在有事時能先發攻擊。
  南北向長約1100公裡、東西向最寬不到400公裡的朝鮮半島,成為飛彈與反導的較量場,這是薩德入韓的第一個衝擊。世界上可能再也找不到這麼一塊區域—面積小得雙方都沒有多大騰挪空間,卻上演著激烈的長距離、大威力武器攻防對抗。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李相根認為,對韓美聯軍來說,薩德部署在韓國,只會促發軍備競賽,而不是通過削弱朝鮮的飛彈攻擊能力來強化半島的安全,「部署薩德更可能成為朝鮮強化而非放棄其核打擊能力的藉口」。
  損害中國的戰略利益,這是薩德入韓的第二個衝擊。根據韓方的解釋,薩德系統探測雷達有前沿部署模式(探測距離2000公裡)和終端模式(探測距離600公裡)兩種,部署在韓國的薩德系統選擇的是後一種模式,而且方向會「固定」為面向朝鮮。言下之意是,薩德不影響中國的戰略利益。但在李相根看來,能夠降低雷達輸出功率或固定雷達探測方向,意味著必要時也能增加功率、改變朝向針對中國。也就是說,薩德是否切換模式轉為針對中國,中國只能依靠韓美的口頭承諾。問題是,如果承諾不可靠呢?
  薩德入韓,不可避免會損害中韓戰略互信。韓國國內已經出現了中國是否會就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對韓國實施經濟報復的擔憂。截至目前,中國的反應僅限於外交抗議層面。韓國世宗大學教授尹碩俊近日撰文稱:「中韓在薩德問題上的根本分歧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使兩國間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能長期得到維繫。」尹碩俊的判斷或許言過其實,中韓戰略合作不會中止,但戰略互信必將受損。
  計劃於明年底部署的薩德系統,韓方負責提供場地,設備和人員以及操作都由美方負責。對於中國、俄羅斯的反對立場,韓國國防部長韓民求的回應是,這事關韓國的軍事主權。對此,韓國慶南大學遠東研究所學者金東燁,在接受韓媒採訪時問道,這是由美國(在韓國)操作的戰略性武器,提「主權」這個詞站得住腳麼?他認為遠東的地緣政治風險正在增加,部署薩德的背後,隱現的是軍備競賽的可能性。

  安倍修憲看點在哪
  7月10日的參院選舉結果,讓安倍成了全日本最具幸福感的人。這是他「梅開二度」—再次出任日本首相以來,領導的第四場選戰,而且是四連勝。更為關鍵的是,這次勝選,讓安倍修改日本憲法的夙願有了實現的可能性。「自民黨從建黨之初開始,就把修改憲法並在新憲法下施政,作為其目標。」安倍7月10日晚在自民黨總部發表勝選感言時這樣說。從安倍個人來說,這可能是他第一次,也是最佳的實現其外祖父岸信介前首相遺願的機會。
  贏得參院選舉後,安倍內閣已經把修改憲法列入國會討論議程,敦促各黨派就修憲達成共識。雖然目前主張修憲的政黨擁有了日本國會兩院各2/3以上議席,但在修改什麼、如何修改上並沒有達成共識。而且,成功修憲的最後一關—全民公投,「修憲勢力」還沒有十足的把握邁過。選舉當天,日本廣播協會所做的出口民調顯示,贊成和反對修憲的比例分別為33%和32%,高達36%的受訪者立場是不確定。以這個民調結果來預判日本修憲公投,懸念或許不比英國脫歐公投開票前低。
  但安倍在修憲上有較為明顯的優勢。首先,安倍有比較充足的時間來為修憲造勢。目前自民黨內已沒有能挑戰安倍的政治人物,他在首相大位上幹到2018年9月幾無懸念。而且,從理論上說,若自民黨在2018年9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安倍還可以繼續出任首相。其次,與主要反對黨民主黨相比,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在運作「投票政治」上技高一籌。這次參院選舉,自民黨抓住經濟改革這個選民的核心關切,隻字不提修憲。而民主黨卻把阻礙安倍拿到2/3議席作為主攻點,與選民的互動似乎不在一個時空維度。
  在勝選當晚,笑逐顏開的安倍表示,自民黨關於修憲的草案,可以作為各黨派討論的基礎。他說的是自民黨2012年對外公布的憲法修改草案。這份草案對憲法第九條的修改,提出了把自衛隊改為國防軍,並賦予首相三軍統帥的權力,同時也保留了「放棄國家交戰權」條款(但刪除了目前憲法中「永遠」的表述),以及「不以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解決國際爭端」條款。不過,去年安倍內閣對憲法第九條的「解釋」,明確了所有這些原則都不能阻礙日本「行使聯合國賦予所有主權國家的自衛權」—事實上架空了憲法第九條非戰條款。
  以安倍的政治智慧,提交給日本選民公投的憲法,不會徹底褪掉和平的外衣。他甚至會把它包裝成建設「美麗日本」所必需的「美麗憲法」。荷蘭的日本問題分析師索菲亞·奈特近日撰文稱,儘管目前修憲民意存在不確定性,但成功修憲的可能性並不低。她認為,如果安倍把修憲提交公投,那麼安倍執政期間反安倍選民的糟糕投票率,選民缺乏公投經驗,加上日益沉默的日本媒體,這一切都可能意味著公投成功,比目前民調所顯示的結果要更加容易。
  「如果我們贏得參院選舉,將出現一個真實的安倍。」日本右翼民間團體,也是「修憲勢力」最大的後援團隊「日本會議」的會長田久保忠衛,去年11月在一次集會中這樣說道。他所說的「真實安倍」已經出現,那就是要通過修憲給日本軍事力量鬆綁的安倍。索菲亞·奈特在上述文章中稱,沒有了憲法的限制,日本可能會成為美國事實上的軍事助手。「但這種變化,會給區域穩定,尤其是日本與中國和韓國的關係,帶來潛在的深遠影響。」

  難逃「亞洲悖論」
  無論是薩德入韓還是日本修憲,都在印證樸槿惠總統所說的「亞洲悖論」。經濟上的水乳交融,並沒能稀釋東北亞國家間的安全困境。安全困境與美國同盟體系,兩者互為因果,或者相反。而且,美國正在推行的亞太戰略,正在強化上述邏輯。這也再次證明,在所謂權力轉移的大背景下,後冷戰時代東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沒有發生質變,美國仍然依託軍事同盟體系,主導著這個地區的安全議題。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繼續修憲,韓國繼續與朝鮮纏鬥—都是以安全之名。
  韓國與日本下一步的動向,很可能是「韓日親善」。在歐巴馬政府的撮合下,去年12月韓日已就慰安婦問題達成了協議,兩國關係明顯回暖。樸槿惠不可能做任期內唯一一個不訪問日本的韓國總統,即將於2017年卸任的她,緩和韓日關係為東京之行造勢,必將列入其政策議程。安倍已經將日本定位為在亞洲與中國競爭的角色,他不會放棄任何防止東北亞力量平衡向中國傾斜的機會。如果樸槿惠拋出橄欖枝,安倍絕不會拒絕。
  再接下來,或許就是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升溫。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東亞問題學者麥克丹尼爾·維克認為,更牢固的三邊同盟,將大幅緩解美國防務能力的緊張,目前的地緣政治現實,使構建這樣的三邊同盟的可能性,比此前任何時候都要大。「解決了慰安婦問題,樸槿惠與安倍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東北亞安全格局重塑正面臨一個獨特的機遇。」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

相關焦點

  • 朝鮮飛彈攪局中日韓三國外長會 東北亞安全困境難掩
    最近一系列事件讓東亞深陷安全外交困境,而負面的衝擊仍接踵而至。朝鮮24日發射潛射飛彈,引發韓日強烈反彈,直接衝擊了輿論對中日韓外長會的關注。美韓軍演被認為是朝鮮發射飛彈的誘因之一,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則讓中韓關係急轉直下。西班牙「歐亞評論」網稱,外交相當困難,是對中日韓的一個巨大挑戰,但三國是維持該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利益攸關方,需要提高外交技巧來尋找解決之道,阻止事態滑向更大的災難。
  • 韓日推《軍事情報協定》將加劇東北亞安全困境
    一旦協定籤訂,韓日兩國間便可順理成章地直接共享軍事情報,協定便成為韓日直接、迅速地交流軍事情報的法律基礎,更成為日後韓日間進行軍事合作的重要基礎。而協定籤訂前,韓日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軍事情報交流,僅是通過美國這個中間渠道,美日韓三國共享與朝鮮核相關的軍事情報。 對於韓日間籤訂軍事情報協定,韓國國內一直持有爭議和疑慮。
  • 中韓專家熱議東北亞安全合作:中韓關係是穩定軸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環球時報》和韓國《朝鮮日報》近日在首爾共同舉辦圓桌論壇,來自中韓的專家針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及中韓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東北亞一直以來被看作是全球安全形勢中最複雜也是最脆弱的一個區域,朝鮮半島的分裂以及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是該地區安全困境的原因。作為東北亞的利益攸關者,中國和韓國應當如何合作?
  • 朝鮮半島山重水複風雲際會,東北亞安全格局半年實現大轉圜
    以朝鮮和美國實現歷史性峰會為契機,整個東北亞多邊關係和安全格局出現裡程碑式的轉圜,不僅半島無核化進程得到各方確認,韓戰由停戰向永久和平機制轉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徹底消除冷戰遺蹟,實現東北亞和平與長治久安的前景十分令人樂觀。
  • 東北亞安全三大困境:警惕國內政治過度影響外交
    發言人: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文正仁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使得我們現在面臨東北亞安全問題
  • 「韓春雨事件」後續進展調查 - 南風窗網
    在接受《南風窗》記者採訪時,王皓毅說,一開始並不會去懷疑,因為陰性結果是很難確定的,做出來一個東西很容易確定,但做不出來就很難確定,很難說是哪裡錯了。可是如果普遍反映做不出來,那就可以討論了,大家也會有一個判斷。    「實驗科學的基石就是可重複性。
  • 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2)
    冷戰時期,東北亞就曾受美蘇兩極國際格局的巨大影響,區域內有關國家分別向兩大「陣營」靠攏,加之特殊的美中蘇三角關係形成,地區安全秩序處於兩極安全困境中。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呈現出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並有朝多極化推進的趨勢,東北亞地區則表現為美國主導、大國林立的力量對比態勢。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東北亞面臨共同困境走出恩怨尚不樂觀
    美國藉機渲染朝鮮對日安全威脅,強化與日軍事合作。日本再次被美國升級地區安全危機所套,脫美入亞的政治動力有所減弱。    三、東北亞安全困境非短期能以解決  每次論壇都難以避免安全話題,而每次分歧最大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問題上。此次論壇選擇濟州島為韓方會議地,不僅是因為「蒙古人」控制該島上百年,而且還是因為日本以此為跳板,對朝鮮半島進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 南風窗網
    而記者也猶豫,似乎步行更安全。片刻,一位小夥子騎著摩託轟鳴著爬上來了,到了山下才知道他還是一個讀初中的少年。臨走時,一位婦女拎出一筐子煮好的雞蛋,村民們一再堅持要我們收下,說難得有「上頭的人」到這麼遠的地方看望他們。推辭不過,我們每人收下兩個雞蛋。同事問山下情況如何,我手捧著熱乎乎的雞蛋,村民的溫暖、無能為力幫助他們的歉疚和事後的恐懼一起湧上心頭,忍不住放聲大哭。
  • 藝術區,杜鵑鳥下的蛋 - 南風窗網
    作者:文∣本刊記者 李少威 發自北京、上海 來源:南風窗
  • 《岡仁波齊》:藏地不需要被「神秘」籠罩 - 南風窗網
    《南風窗》:你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了西藏,到了以後,西藏給你的吸引力是什麼?  《南風窗》 :你關注與藏地有關的哪方面的書?  《南風窗》 :關於藏地題材的電影,據你所見,有一個怎樣的演變過程?  《南風窗》 :電影裡的語言也是一個問題。
  • - 南風窗網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
  • 李凱:全面釋放東北地區向東北亞的開放潛能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東北振興」國際論壇在瀋陽舉行。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雙循環」經濟體系,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經濟體系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循環,強調擴大國內消費,形成以(國內)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這是增長戰略的變化,是雙循環的核心;第二層含義是產業鏈(供應鏈)從上到下遊環節的循環,強調產業鏈安全,重點關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產業;第三層含義是構建新型國際經濟循環模式,從全球循環到區域循環,是經濟循環在安全可靠區域。
  • 朝擬核試驗半島局勢升溫 中國呼籲重啟六方會談
    一時間,局勢緊張的陰雲再次籠罩東北亞。1 朝稱「將進行高水平核試驗」據朝中社1月24日報導,朝鮮國防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稱,將針對聯合國決議開展捍衛國家主權的全面對抗戰。24日,朝鮮國防委員會還在聲明中宣布,「六方會談和『9·19』共同聲明都不復存在」,「今後,或許會有旨在保障包括朝鮮半島在內的本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對話和協商,但絕不會再有議論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對話」。
  • 朝鮮第五次核爆加深東北亞地區核安全困境
    除此之外,東北亞地區還存在著多元複合安全困境,既有地區結構化安全困境,也有國家間安全困境,特別是還存在由朝核問題引發的核安全困境。朝鮮五次核試爆之前,東北亞地區存在著中、俄兩個主要核大國,美國通過「延伸威懾」增加了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存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均勢就由中、俄、美三國構成,東北亞地區的戰略穩定性在「三邊核均勢」的支撐下維持基本平衡。
  • 世界和平論壇|中美韓專家激辯薩德背後的東北亞「安全困境」
    「中美韓意志的較量」自去年7月美韓共同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來,東北亞本就脆弱的安全結構更深陷「安全困境」的怪圈。在此次論壇上,中美韓專家也就「薩德」問題展開激辯。美國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副助理國務卿、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項目主任柯慶生(Thomas J.
  • 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於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後帝國」時代大有裨益。全書介紹了東亞大陸上的勢力版圖,如東部的高麗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國的聯動,特別是蒙古大軍如颶風般橫掃東亞之後,揮師東進朝鮮半島的歷史。《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重構了14世紀國際秩序中開京、遼東和大都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
  • 基于田野調查促進東北亞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木仕華 記者 朱羿 曾江)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青海民族大學藏傳佛教與中蒙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科研管理處主辦的「東北亞民族文化與國別區域論壇」近日在青海民族大學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