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魯大維
翻譯:李梅花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蒙古帝國的興起構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紀中期帝國的衰落同樣在歷史長河中影響深遠。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於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後帝國」時代大有裨益。全書介紹了東亞大陸上的勢力版圖,如東部的高麗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國的聯動,特別是蒙古大軍如颶風般橫掃東亞之後,揮師東進朝鮮半島的歷史。
《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重構了14世紀國際秩序中開京、遼東和大都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書名中的黃昏,寓意著蒙古帝國時代輝煌與夕陽西下的晚景在東亞文明圈中的折射。
以下內容經授權選自該書:
〔美〕魯大維(David M.Robinson)著 李梅花譯,2019年12月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紅巾軍入侵高麗
紅巾軍在攻佔遼陽之後立即將注意力轉向高麗。1359年農曆八月,高麗朝廷收到紅巾軍的公文。直到這時,高麗才意識到紅巾軍入侵已是迫在眉睫。紅巾軍的公文內容如下:
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踰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如飢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今令諸將戒嚴士卒,毋得擾民。民之歸化者,撫之。執迷旅據者,罪之。
這似乎是目前唯一留存的紅巾軍正式公文。紅巾軍在公文中強調,自己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廣泛的百姓支持和嚴明的軍紀,而且他們會採取漢人帝國長期以來慣用的手段來安撫歸化之順民,嚴懲執迷不悟者。公文在開篇中就指出紅巾軍不滿蒙古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致力於「恢復中原」,反蒙論調非常強烈。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十年,朱元璋等漢人軍閥並沒有提出這種反蒙論調。也許在他們看來,高麗百姓並不像漢人地主精英那樣效忠大元兀魯思。
紅巾軍在公文中還提到,他們在山東、長安、首都圈、福建和廣東取得的勝利。顯然,公文所指的紅巾軍政權是就統一整體而言,因為尚未有紅巾軍領袖統轄如此廣袤的領域。不過,紅巾軍在此次和高麗交涉的過程中並沒有明確地區分漢人和高麗人。這種包容性措辭可以說是儒家政治哲學的合理延伸,也可能反映了大元兀魯思治下對王朝或族群邊界的漠視。也許這不過是權宜之計,甚至也有這樣一種可能,即紅巾軍打算和國外政權建立關係,畢竟在對付共同敵人的時候,沒有必要強調雙方的差異。但無論如何,紅巾軍的這份公文以威脅高麗如果負隅頑抗,將會遭到懲罰而結束。
在接下來的九個月中,紅巾軍之於高麗與其說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不如說是即將引爆的火藥桶。紅巾軍沒有立即入侵高麗本土,與其說是因為畏懼高麗的防禦體系,倒不如說與鴨綠江西岸局勢有關。紅巾軍即將兵臨城下,而帝國軍隊卻束手無策,無法阻擋其入侵的步伐。對此,許多大都人憂心忡忡。一些朝廷官員提議遷都北方。
郭子興
正如第二章所述,恐怖的陰雲籠罩在大都上空,但紅巾軍畢竟還沒有咄咄緊逼,所以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又延長了幾年。元朝從河南調集了精銳部隊,這些新調集的部隊曾和毛貴所部紅巾軍進行過幾次不成功的遭遇戰。後來,毛貴所部撤回山東。1359年,毛貴在山東被其部將殺死。
1359年末,一直高懸在高麗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1359年12月,2300多名遼東民戶渡過鴨綠江到高麗避難。高麗朝廷下令將其安置在西北各縣,為其提供糧食。如上述李氏、郭氏個案,這些民戶原本就是高麗人,後來才定居遼東,因為遼東賦役可能不太苛重。儘管高麗多次努力,元朝也多次下令,但在過去幾十年,返鄉高麗民戶並不多。如今,局勢已經嚴重到他們竟然捨棄遼東相對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逃到高麗尋求安全保障,儘管這種安全保障後來被證明只是一場虛幻。
更令人訝異的是,紅巾軍竟然渡過鴨綠江對高麗發動了第一輪侵襲,而且今後這種侵襲會多次發生。12月19日,3000多名紅巾軍在撤到鴨綠江西岸前劫掠了高麗領土。由於情報滯後,高麗朝廷竟然沒能及時反應。地方都指揮使企圖隱瞞紅巾軍入侵的消息,也許在他們看來,紅巾軍攻襲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安全威脅。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他們害怕由於自己戍邊無能而遭到朝廷斥責。
那麼,紅巾軍首領——這些過去與遼東或高麗沒有任何淵源的漢人——為什麼會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和資源入侵高麗呢?在高麗,他們缺少支持基礎,語言不通,而且也不熟悉高麗的軍事、經濟、政治或地理的情況。在過去幾百年,也曾有叛亂的契丹人和女真人突襲高麗邊境,蒙古軍和女真軍也曾佔據過高麗領土,但如此大規模的漢人叛亂群體入侵高麗卻是前所未有。
對此,中國和韓國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些人從戰略角度思考這些問題,強調紅巾軍是為了鞏固其在遼東地區的統治,防止高麗的攻擊。另外還有一種解釋說入侵高麗是紅巾軍反元戰爭的一部分。高麗作為元朝的重要盟友,對紅巾軍的「政治態度和元朝如出一轍」,由此成為紅巾軍的主要攻擊目標。1354年,恭愍王派高麗軍前往元朝鎮壓漢人叛亂,這是高麗和元朝政治觀點一致的證明。據說,妥懽帖睦爾曾打算逃離大都,前往濟州島。也有學者指出,紅巾軍認為,控制高麗(及遼東、上都),對孤立大都、攻破大都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也有觀點從機會主義角度而不是戰略角度來解釋和回答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這種觀點認為,隨著高麗軍事力量的日益薄弱,加上喪失蒙古軍隊的保護,高麗作為大元兀魯思的替罪羊很容易成為紅巾軍的攻擊目標。除鴨綠江外,高麗也沒有更安全的地理屏障,這也使高麗很容易成為紅巾軍的洗劫目標。最後,至少有一位學者提出,紅巾軍攻打高麗是因為高麗對紅巾軍造成了情感傷害。當時,遼東的高麗人斷然拒絕了紅巾軍共同抗擊元朝的提議,所以紅巾軍此次入侵完全是出於報復。
紅巾軍第一次大規模進攻高麗,最有可能是出於軍事壓力。1358年秋,察罕帖木兒的精銳部隊把關先生從中原北部地區趕到遼東南部地區。遼東南部地區不僅在地理位置上遠離關先生和沙劉二最熟悉的地方,而且這一地區和中原北部地區截然不同,族群成分高度雜糅。儘管紅巾軍在攻打遼東地區的重要行政中心時取得了巨大勝利,但他們無意於永久佔據這些地方,這一方面是因為關先生缺乏政治組織才能,缺少地方社會支持,受到來自元朝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高麗軍事化程度不高,喪失了蒙古的直接軍事保護,所以紅巾軍為了躲避蒙古軍的反擊,把侵襲的目標鎖定在高麗。況且,當時中原北部的許多地區正發生饑荒,如何解決糧食問題也是紅巾軍首腦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紅巾軍北伐路線
高麗朝廷在獲悉紅巾軍來襲的消息後,重新進行了人事安排,任命慶千興(其死亡時間不詳)為西北面元帥,安祐(卒於1362年)為副元帥。慶千興和安祐都是恭愍王的心腹,前者和恭愍王有姻親關係。安祐和當時許多高麗大將一樣,和蒙古關係密切,他在大都度過了青年時代,在大都時還起了蒙古名。1348年,安祐作為元帝國焚香使第一次返回高麗。恭愍王在位時,安祐接連獲得升職,先後擔任一系列軍事要職。1358年,安祐出任高麗西北邊境地區安州千戶。後來,又被冊封為鷹揚軍上將軍。鷹揚軍上將軍,是高麗地位最高的軍事官職。
1359年12月28日,毛居敬為避免和戰鬥力驚人的蒙古軍作戰,率領紅巾軍渡過冰封的鴨綠江。儘管高麗號稱擁兵四萬(這一數字並不可靠),但紅巾軍迅速突破邊境防線,攻陷了義州。義州是大都和開京之間的主幹道上重要的戰略城市。義州府使朱永世率領義州一千多百姓拼死守城,直至陣亡。紅巾軍繼續北進,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無惡不作。紅巾軍之所以能夠輕易深入高麗境內,是因為高麗缺少堅固的防禦工事,一些邊境縣府甚至連石砌的護城牆都沒有。據《新增東國輿地勝覽》(16世紀中葉行政地理著作)記載,紅巾軍從昌城進入高麗時,昌城竟無城堡可抵擋,「州人猶依險避難」。次日,紅巾軍鐵騎穿過靜州和麟州(義州東南)。至12月31日,紅巾軍兵臨鐵州。鐵州位於高麗東南沿海。
在鐵州,紅巾軍第一次受挫。安祐和李芳實(卒於1362年)暫時逼退了紅巾軍的入侵。李芳實曾是恭愍王寓居大都時的隨從,此時升任護軍等系列高級軍事要職。1354年,李芳實在攻打北方邊境達魯花赤(曾反叛恭愍王)的戰鬥中,以少勝多,顯示了非凡的軍事才幹和政治忠誠。
紅巾軍撤到靜州、麟州後,開始劫掠周邊諸縣。1360年1月5日,紅巾軍再次進攻鐵州。在清江,安祐率領幾十騎兵和紅巾軍交戰。據《高麗史》記載,安祐在戰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鎮定自若,舉重若輕,鼓舞了士氣,提高了信心。當時謠傳可怕的紅巾軍首領毛貴即將進攻高麗,高麗軍隊一片譁然。高麗軍在安祐的激勵下重整旗鼓,在清江一座主橋頑強阻擋紅巾軍的前進。關於當時交戰雙方的規模和倖存人數,文獻中沒有詳細記載。不過,在後來的戰鬥中高麗軍沒有那麼幸運。安祐部隊撤到定州。
安祐的表現激發了高麗朝廷戰勝紅巾軍的信心,相比之下,他的同僚慶千興卻讓恭愍王極為惱怒。當恭愍王得知慶千興竟然無法阻擋紅巾軍的進攻時,立即下令以懦弱無能之罪處死慶千興。洪彥博(1309—1363),這位深受恭愍王信任的高級文官,認為這種做法過於魯莽,而且慶千興也沒有過錯,他向恭愍王進言:「復興公廉謹篤,然不嫻將略,是用者過也。」恭愍王接受了洪彥博的委婉批評,饒恕了慶千興。後來證明,這一決定是多麼有先見之明,因為正是在慶千興的輔佐下,高麗最終解除了紅巾軍的威脅。
紅巾軍被迫撤離高麗,還有部分原因是飢餓。14世紀50年代末,在大都、上都、遼東大部和高麗北部,饑饉肆虐。入侵者和守衛者都面臨如何獲取糧食的挑戰。起初,靜江戰鬥結束後,支縣(宣州境內)百姓獲悉紅巾軍近在咫尺後四處逃散。紅巾軍立即派精兵守護百姓丟棄的糧食。安祐和金得培帶一千餘騎兵追趕紅巾軍。由於紅巾軍捨不得扔掉剛獲得的寶貴糧草,也可能是被糧草輜重所累,而被高麗軍追上,其人員戰馬輜重損失慘重,被迫撤到清州。
紅巾軍的節節獲勝讓朝鮮半島籠罩在恐懼之中。高麗朝廷緊張地討論如何防禦西京重鎮。早在1359年12月26日,兵部官員李嵒(1297—1364)和李春富(卒於1371年)就公開表示擔憂西京失守。一些官員提議,與其讓西京糧倉落入紅巾軍之手,還不如將其燒毀。李嵒表示反對,認為叛軍如果得不到西京糧草,就可能會為獲得給養而繼續南進。
李嵒
李嵒認為,高麗軍還沒有做好和紅巾軍交戰的準備,所以建議犧牲領土爭取時間。他堅持如果西京防守嚴密,紅巾軍就會繞道,直攻開京,所以應該向東疏散西京老弱人口,給紅巾軍留下糧草。在他看來,這樣做會滿足紅巾軍傲慢的心理,減緩其向南推進的步伐,而且西京一旦收復,城內的糧食自然會回到高麗手中。可見,高麗官員已經認識到紅巾軍最迫切的需要是給養,而且高麗北方防禦力量不容樂觀。
李嵒對西京命運的擔憂傳染了西京百姓。當李嵒宣布守軍立即撤到黃州時,當然他表面上說是集結高麗軍隊,西京百姓惶然不安。由於擔心西京即將淪陷,他們急於用糧食換取容易攜帶且分量較輕的物品。一匹布的價錢比過去漲了三倍。在過去,只要2鬥米就可以換到1匹布,此時竟要6鬥米才能換到一匹布。糧食雖然對紅巾軍來說異常珍貴,但對逃難的百姓來說,其價值遠不如流動資產。
當時因為有類似經驗,所以漢人精英完全了解高麗百姓的困境。孔奇在其《至正直記》(寫於當時混亂時期的漢文雜記)中說:
蓋予避地將所在囊中者遍求易米不可,即得且價不及於前者已十倍之上,惟金銀為急,絹帛次之。民有謠曰:活銀、病金、死珠子,猶不言翠也。蓋言銀為諸家所尚,金遇主漸少,珠子則無有問及者,猶死物也。
危難時刻,漢人和高麗難民普遍認為有必要用糧食來換取其他東西,不過在交換過程中他們似乎更偏愛金銀。這表明在江南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商業化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
高麗西北的領土日益落入紅巾軍之手。當然,朝廷並沒有坐以待斃。1359年12月31日,朝廷派六名守門下侍中前往西北、西京出任將軍和重要的行政官職。西京是遼陽和開京之間面積最大、防守最嚴的城市。著名學者李穡(1328—1396)在其隨筆中指出,「西京為國根底。」西京號稱有高聳的石砌城牆,城牆長約24000餘尺,高13尺。城牆上設有崗樓,守城士兵可以從崗樓向城下敵人放箭擲石。即使被圍,西京百姓仍然擁有充足的水源,城內約有80多處泉水、井水供給。
紅巾軍入侵充分暴露了高麗軍隊堪憂的實力。首先,朝廷正在招募更多的士兵。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保家衛國的能力,高麗朝廷計劃增加士兵的人數,於是廢除了宮廷侍衛在父母死後守孝三年的慣例。1360年1月初,朝廷以政府官員補充西北的軍隊力量。其次,朝廷為了募集更多的戰馬,下令承宣以上官員必須提供戰馬一匹。另外,朝廷還把財力雄厚的禪院僧侶和馬匹登記在冊,以備可能徵募的軍役。至遲從1354年起,朝廷多次徵調戰馬。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4世紀6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這表明當時的騎兵在東北亞地區是何等的重要。通常,精銳鐵騎能夠決定戰役的成敗。
儘管做了諸多努力,但不到一個月,西京還是淪陷了。1360年1月17日,紅巾軍攻佔西京。高麗朝廷馬上做出了務實的反應,而不是無謂的英勇(魯莽)行動。朝廷派戶部尚書朱思忠向紅巾軍首腦進獻了禮物(如細布、馬鞍、馬韁、好酒、好肉)。據高麗史書記載,當時朝廷進獻禮物是為了打探紅巾軍虛實。無疑,這也是為了爭取時間,以更好地組織防禦力量,對抗紅巾軍。
高麗朝廷先是加強了軍隊實力,接著調整了人事安排。當然,這並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成效。恭愍王解除了李嵒的職務,任命李承慶(卒於1360年)為都元帥。李承慶是高麗重臣,在14世紀50年代出任元朝監察御史和遼陽行省高官。接著,恭愍王任命鄭世雲(卒於1362年)任西北都巡察使。鄭世雲是當時高麗最傑出的軍事政治家之一,曾跟隨恭愍王入元侍衛。恭愍王即位後,授予鄭世雲大護軍並錄功一等。恭愍王雖然也偶爾斥責鄭世雲自私自利的放肆行為,但非常信任他。1356年,鄭世雲輔佐恭愍王肅清了奇氏家族。1361年,鄭世雲任樞密兼鷹揚軍上將軍。
儘管高麗軍的指揮層發生了變化,但鄭世雲可能仍然沿襲了李嵒的政策,即犧牲北方領土,為開京爭取時間。鄭世雲在考察黃州形勢後上書國王,說紅巾軍進入西京後,加固城牆,並無繼續進逼開京的打算,所以不必驚擾他們,以免打草驚蛇,「賊入西京,積柴修城,無進逼計,願勿驚擾,以安眾心」。我們無從得知西京百姓在聽到紅巾軍入侵的消息後的反應。如前文所述,很多人在獲悉侵略者逼近的消息後選擇了逃離,但也有一部分人組織武裝力量,以保護自己和糧食。例如,1360年1月末,一位官員奏報,他在西北部的義州和靜州微服暗訪時,發現當地百姓殺死了守護糧食補給的紅巾軍150人。不過,並非所有高麗人都抵抗紅巾軍入侵,很多人或投降侵略軍,或與侵略者交易,以期獲得升官發財的機會。
那麼,高麗朝廷又如何打算呢?紅巾軍並無意取悅恭愍王。1360年1月29日,紅巾軍向恭愍王遞送了另外一份公文(原文失傳)。從恭愍王的反應看,這份公文的內容應該是極其傲慢無禮,因為恭愍王將所有可能的軍事資源都投入了來自西北的挑戰。2月2日,判事金蕈、宦官金玄率數百高麗騎兵攻打西京,並在與一小股紅巾軍的遭遇戰中獲勝。此前,上將軍李芳實在鐵化戰鬥中殺死紅巾軍數百人。
恭愍王似乎做了最壞打算。他下令京城官員備好武器、僕人、馬鞍、坐騎、給養及糧食。顯然,這預示著京城即將出現戰爭。王宮宿衛一連數周在御花園練習打馬球,這可能是為了應急逃生而磨鍊騎術。夜晚,恭愍王和他的蒙古王后在後苑練習馬術。通常,恭愍王並不會如此,因為他不喜歡騎馬。
1360年農曆一月末,高麗官兵做好收復西京的準備。2月初,兩萬高麗士兵在生陽驛集結。生陽驛在中和縣城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坐落在通往西京的主要驛路上。戰鬥前,高麗軍隊的士氣非常低落,「時天寒,士卒手足凍,怨甚」。
顯然,紅巾軍在高麗擁有最基本的情報來源,因為他們掌握了高麗軍反攻西京的計劃。據《高麗史》記載,紅巾軍在獲悉這一消息後,「殺所據義靜州及西京人以萬計,積屍如丘。」「以萬計」這一數字可能要打折扣,因為在即將投入戰鬥之際,紅巾軍不可能有時間或人力屠殺這麼多的百姓。
1360年2月6日,高麗軍以較少兵力和幾次戰鬥收復了西京,不過,百姓傷亡十分慘重。據載,高麗士兵在穿過紅巾軍防線的時候踩死的百姓數以千計。另外,紅巾軍在撤到龍岡和鹹從之前也屠殺了許多高麗百姓。龍岡和鹹從位於西京以東,是較小縣城,四周群山環繞,距海岸不到十裡。
儘管高麗軍隊收復了西京,但在紅巾軍最後撤出高麗前,雙方之間的戰鬥持續了近兩個月。在西京北部重要的衝突戰中,安祐表現非常突出。1360年2月中旬,安祐率領的高麗軍在鹹從和紅巾軍交戰。戰鬥伊始,紅巾軍顯然佔據上風。安祐所部擺陣之前,紅巾軍就猝然發動進攻,以致安祐所部陣腳大亂,潰不成軍,許多高麗士兵被紅巾軍精騎踐踏而死。如果不是因為李珣在後方勉力而戰,高麗軍隊肯定會一敗塗地。後來,高麗朝廷增派的援兵趕到戰場,東北面千戶丁臣桂也帶千人趕到戰場。
在鹹從,雙方繼續展開殊死戰鬥。在高麗軍隊的強大攻勢下,也可能是因為高麗統帥柳塘的援軍對紅巾軍造成了一定的壓力,1360年3月2日,紅巾軍城防很快就被高麗騎兵團團包圍。高麗騎兵射出的弓箭如暴雨般落在被圍困的紅巾軍身上,與此同時,高麗步兵強行突破了紅巾軍城防。據《高麗史》記載,這是一次重要勝利。高麗一共殲敵兩萬。紅巾軍元帥沈刺、黃志善帶殘部退到距離鹹從以北約八裡的甑山縣。
《高麗史》
西京收復標誌著高麗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這同時也加重了西北其他地區的壓力。駐紮在肅山谷地的400多紅巾軍在獲悉西京被高麗收復後,返回了義州。當時,柳塘及其部將剛剛修好義州的城牆和城門。保州縣治所——靜州可能更容易攻破,因為這裡很快就被紅巾軍攻陷。後來,柳塘率軍趕走了紅巾軍。
1360年3月以後,安祐、李芳實所部高麗軍迫使紅巾軍慢慢向北移動,直至鴨綠江兩岸。高麗之所以獲勝,一部分原因是擁有精銳騎兵隊伍。另外,饑寒交迫、疲憊不堪也使紅巾軍傷亡日益增加,這是高麗獲勝的關鍵因素。3月3日,紅巾軍被多次擊潰後渡過剛剛解凍的鴨綠江。紅巾軍渡江時,傷亡慘重,在穿過冰冷的鴨綠江時,「幾千」人落江而死。
天寒地凍,饑寒交迫,在朝鮮半島北部的崎嶇山地疲於奔命,強渡鴨綠江的心理恐懼,所有這些都讓紅巾軍陷入重重危險。在損失慘痛的渡江行動中倖存下來的紅巾軍,立即在鴨綠江西岸列陣以待。高麗將領認為窮寇莫追,因為進一步追擊會讓處於絕望中的紅巾軍狗急跳牆,與高麗軍開展殊死搏鬥。於是,高麗軍撤離戰場。這樣,攻打紅巾軍的使命就落到遼東的元朝當局頭上。
義州的紅巾軍沒有遭遇更大的衝突就得以逃脫。當時,李芳實決定休養疲弱的高麗步兵和騎兵,沒有追擊紅巾軍。在朝鮮北部的寒冬天氣,紅巾軍和高麗軍都筋疲力盡。戰鬥結束前的幾個星期,雙方決勝的欲望幾乎消失殆盡。對他們而言,當務之急是生存下去。儘管高麗軍隊決定休整以補充糧草輜重,但虎視眈眈的遼東紅巾軍不敢讓他們有絲毫的懈怠。
大元帥李成桂負責將紅巾軍趕出高麗。寒冷、疲敝並沒有讓他心力交瘁,反而是在生陽驛督戰的時候,手下部將的疏懶無為和國王殷殷期待勝利的壓力讓他心灰意冷,於是他以身體不適為由返回京城。也許是因為羞憤,李成桂一直稱病在家,沒有接受任何官職。
李成桂意識到,形勢已經發展到無法掌控的地步。也許,這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紅巾軍給東北亞許多地區帶來了一連串破壞,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社會大動蕩。當時,在大元兀魯思還沒有哪一個叛亂會造成如此嚴重的災難。地方官員和參戰將領不得不自行其是。這場戰爭改變了朝廷和地方的關係,它們之間再也不是中心輻射邊緣,中心牽一髮而動局部的關係。在敵人攻襲、戰爭恐怖和地方陰謀的環境下,情報傳遞、物資輸送、人員往來及賦稅運送都變幻莫測,無章可循。雖然高麗軍隊勉力把紅巾軍趕至鴨綠江西岸,但沒有多少人會幻想永久的安全,而遼東地區甚至沒來得及享受這轉瞬即逝的喘息之機,東北亞就進入了一場新的動亂之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