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觀察(2)

2020-12-04 人民論壇網

自20世紀90年代起,俄羅斯保持對華大宗軍火出口和軍事高技術轉讓,涵蓋蘇系戰機、大型水面艦艇、大型運輸機、遠程防空飛彈等交易,進一步加速了中國軍事現代化、信息化進程。近幾年,中國國防工業水平日益提升,兩國已開始從軍火貿易上升到合作開發的嶄新階段,開始商談包括多種類的軍用飛機、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單殼潛艇等聯合研發項目。中俄兩國還在經貿與能源等互補性較強的領域開展合作,相比俄羅斯擁有天然氣、石油、土地、礦產等資源優勢,中國擁有著農業、輕工業、資金等能力,經過多年努力,兩國間的合作取得了巨大進展。2009年4月,中俄兩國在北京籤署《中俄石油領域合作政府間協議》,協議籤署後,雙方管道建設、原油貿易、貸款等一攬子合作協議隨即生效。④俄方允諾將優先考慮向中方提供天然氣資源和高品質石油,中方則支持巨額美元貸款,用於石油輸出管道採購、建設等工程。不僅如此,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籤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聲明中強調「雙方支持對方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權利,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⑤

中俄雙方在政治多層面、經貿多領域的合作極大地挖掘出彼此的發展潛能,並在涉及政治制度、主權與領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增強了國家實力,擴展了上升空間,日益成為東北亞國際關係中的新興勢力。

「均勢安全」構成大國博弈模式

國際關係理論界和西方學術界對「均勢」的共識是:均勢是表示一種力量的均衡、國際鬥爭中一種特殊的穩定狀態、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手段以及處理國際關係的一種特殊政策。⑥此處所指的「均勢安全」是安全形態的一種,指一定區域內大國對周邊安全環境進行評估而採取的單邊主義方式(單獨或結盟等),以維繫大國間力量對比大致平衡的態勢,從而維護自身的安全利益。簡言之,「均勢安全」模式即是大國間採取單邊主義方式維繫安全力量對比平衡而產生的一種安全形態。

冷戰時期,東北亞就曾受美蘇兩極國際格局的巨大影響,區域內有關國家分別向兩大「陣營」靠攏,加之特殊的美中蘇三角關係形成,地區安全秩序處於兩極安全困境中。進入後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呈現出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並有朝多極化推進的趨勢,東北亞地區則表現為美國主導、大國林立的力量對比態勢。從發展趨勢來看,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被逾越,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尚無一個國家能夠對其戰略利益產生實質性的威脅。然而,美國卻對中國復興、俄羅斯崛起、日本邁向軍政強國和朝鮮桀驁不馴始終保持著高度關注和戒備,並動用超強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同盟體系的協助,最大限度的防範挑戰因素。可以說,美國的均勢安全戰略牽動著東北亞力量對比的平衡槓桿,深刻影響著中國、俄羅斯、日本三個地區強國,致使他國做出「無奈」的應對,從而形成東北亞特殊的均勢安全態勢。

此外,中美兩個大國還具有「零和性」的結構矛盾,即「權力轉移」(Power Shift)會在霸權主導國與新興崛起國之間發生。國際關係著名學者漢斯·摩根索指出,國際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樣,是追逐權力的鬥爭。⑦國家安全利益的定位和取得是由權力決定的。奧根斯基將促成權力變化歸結為人口規模、政治有效性和經濟發展三大要素。⑧霸權主導國美國從人口數量和資源規模現狀、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能力等方面分析,會認為中國作為新興崛起國擁有潛在的權利轉移實力,而必然成為現行世界秩序的未來「挑戰國」。「中國威脅論」之所以盛行於西方世界,正是基於此種推斷。因此,美國旨在遏制、延緩中國崛起,鞏固和加強對東北亞的控制力,迫使中國做出戰略回應,這種兩個大國間的結構矛盾、互動博弈成為東北亞地緣安全困境的主要態勢。

東北亞另一突出的安全困境是朝鮮問題,朝韓兩國仍處於軍事對峙狀態,南北分界線兩側是全球軍事部署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在軍事上,韓美同盟掌控著全方位優勢,朝鮮則期望通過發展核武器彌補弱勢予以抗衡。然而,若朝鮮完成核彈頭小型化及遠程飛彈技術的研發,有關國家爭相效仿,東北亞將處於核陰雲的籠罩下,極有可能導致該地區的劇烈動蕩。

因此,東北亞大國間「零和性」矛盾突出,核安全問題顯現,相關國家間缺乏信任,安全合作機制難以建立,冷戰時期的安全困境已演進為複合式的安全困境。當前,東北亞的安全困境主要包括地區均勢安全困境、結構性安全困境和核安全困境。⑨東北亞存在另一種形態的對立「陣營」,表現為「類冷戰均勢」,傳統安全領域的多邊合作極具敏感性、脆弱性和消極性。東北亞地區安全領域互動、博弈是圍繞著「均勢安全」展開,並一直維持著該地區表象和平。

大國安全關係牽動東北亞安全格局走向

21世紀初,東北亞地區安全格局正處於美中日俄一超三強的穩定結構,表現為海洋大國與陸地大國間的均勢狀態。在現實態勢下,任何一方較難在短時間內「異軍突起」,東北亞地區安全格局的走向將取決於大國間如何維繫現存的安全關係。

近些年,美國的單極主導權並未因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次貸危機的拖累而旁落,反而通過成功控制中東的戰略地帶和向全球轉嫁危機的方式而得到鞏固。從中、日、俄三強的發展態勢看,三國都具備一些對方所欠缺的優勢,比如,中國具備綜合國力均衡發展的優勢;日本擁有先進的教育、科技和發達經濟的優勢;俄羅斯具有資源儲備、核威懾力量等優勢。中國、日本、俄羅斯三方意圖改變力量對比現狀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任何一方都未擁有單邊主導地區內安全事務的能力。美國對日本施展的影響使其不能獨立處理本國及周邊地區的安全事務,至今仍未擺脫「棋子」角色。日本還試圖「借船出海」抗衡新興國家,雙方利益契合點使得日美同盟關係愈加緊密。美國實力和霸權均勢戰略促使中俄兩國緊密合作,加之美國盟友參與其中,中俄戰略協作則處於制衡態勢偏弱的一方。

當前,東北亞地區安全困境主要是由美國霸權戰略驅動大國安全博弈,進而產生了複合式安全困境,大國間的角力點蘊藏於島嶼爭端、臺灣問題、朝鮮問題等歷史遺留問題。有如朝鮮半島突發性的海上、陸地軍事對峙、摩擦甚至衝突偶有發生,又如中日釣魚島、東海劃界爭端愈演愈烈,皆為美國加強軍事部署、整合軍事力量提供了藉口。在東北亞地區均勢安全格局下,大國間缺乏互信致使尖銳的安全問題難以得到妥善處理,大國間對彼此實力的判定和相互制衡力對安全問題的處理尤為關鍵。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兵壓鴨綠江邊,對中國東北亞構成強大壓迫,抗美援朝戰爭隨即爆發,正是美國對實力比較誤判的表現。而今,朝鮮半島保持著表象和平的現狀,主要是因為美國難以承受發起戰爭將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加之大國間的制衡力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島嶼爭端亦是此理。因此,為防止敏感安全問題矛盾升級,明晰有關各方國家實力和戰略意圖以避免誤判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地區大國已進入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階段,期望發揮區域內的有效制衡作用。伴隨東北亞地區大國間力量對比結構發生微弱的動態變化,各方安全關係如何協調,競爭、合作或競爭與合作並存,將決定該地區安全格局的未來走向。

(作者單位分別為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安全利益與戰略研究」和2013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青年項目「大學生踐行『中國夢』引導研究—以國家意識培養為切入點」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0YJA810012,13JY49)

【注釋】

①The World Bank, "GDP (current US$)",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2013年5月8日。

②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Military Expenditure of USA", http://milexdata.sipri.org/result.php4,2013年5月10日。

③張蘊嶺:「如何認識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當代亞太》,2003年第6期,第4頁。

④「中俄籤政府間協議 能源合作獲重大突破」,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1/content_11228466_1.htm,2009年4月21日。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3/c_124494026.htm ,2013年3月23日。

⑥倪世雄等:《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79~280頁。

⑦[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徐昕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5頁。

⑧朱峰:「『權力轉移』理論評述」,《歐洲》,1998年第1期。

⑨杜彬偉:「東北亞安全困境及其建構主義解析」,《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2期,第131頁。

責編/韓露(實習)

相關焦點

  • 朝鮮半島山重水複風雲際會,東北亞安全格局半年實現大轉圜
    以朝鮮和美國實現歷史性峰會為契機,整個東北亞多邊關係和安全格局出現裡程碑式的轉圜,不僅半島無核化進程得到各方確認,韓戰由停戰向永久和平機制轉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徹底消除冷戰遺蹟,實現東北亞和平與長治久安的前景十分令人樂觀。
  • 韓日安全變奏,東北亞局勢堪憂 - 南風窗網
    7月10日,日本自民黨與公明黨執政聯盟,在參院選舉中獲勝,使國會中「修憲勢力」邁過提議修改憲法所需的2/3以上議席門檻。   薩德入韓,不僅會加劇半島緊張局勢、衝擊中韓關係,客觀上還為中美戰略競爭開闢了反導這條新的戰線。日本首相安倍拿到修憲「門票」,雖不能確保修憲成功,但攜勝選之勢促使日本在安全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已確定無疑。
  • 文揚:東北亞多邊格局中的納什均衡
    因此,數理模型在複雜問題領域中實際價值,只在於提供一種輔助性的觀察視角,為真正深刻的洞見加上旁證,本身不能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 博弈論和納什均衡,在國際關係領域內的應用,實際上就是一種輔助性的觀察視角,只要運用得當,也有一定的價值。 例如,最近幾年的東北亞戰略形勢,即表現出幾個大國之間相互牽制又相互利用的多邊互動,其中也反映出一些的理性算計。
  • 21世紀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
    「近60年來,年代際氣溫增加幅度最大的是1990年,21世紀初氣溫雖然仍處於暖期,但已出現下降趨勢。」二者不同的只是對20世紀末出現的升溫原因的解釋和對未來的預測。IPCC指出的氣候持續升溫的前景對世界地緣政治的影響是結構性的,而後一種趨勢並不影響地緣政治及其國際安全結構。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即IPCC描述的增溫趨勢及其影響。    根據IPCC第五次報告,到21世紀末,全球冰川體積將進一步縮小,北極海冰範圍全年都縮小,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將減少43%~94%,2月份將減少8%~34%;北半球春季積雪範圍減少7%~25%。
  • 英媒:中印競爭或將決定21世紀的世界格局
    原標題:英媒:中印競爭或將決定未來世界格局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英國《金融時報》6月7日發表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21世紀的中印競爭》稱,西方人熱衷分析美中之間的強國鬥爭,然而最終決定21世紀格局的,或許會是中印之間的競爭。
  • 東北亞面臨共同困境走出恩怨尚不樂觀
    20世紀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韓國政治家和國民「脫美近北」傾向為何那麼強烈?李明博當政後,韓國國內對朝政策風向為何急轉直下、「親美反北」思潮為何如此盛行?美國藉機渲染朝鮮對日安全威脅,強化與日軍事合作。日本再次被美國升級地區安全危機所套,脫美入亞的政治動力有所減弱。    三、東北亞安全困境非短期能以解決  每次論壇都難以避免安全話題,而每次分歧最大的地方也是在這個問題上。此次論壇選擇濟州島為韓方會議地,不僅是因為「蒙古人」控制該島上百年,而且還是因為日本以此為跳板,對朝鮮半島進行了五十年的殖民統治。
  • 李凱:全面釋放東北地區向東北亞的開放潛能
    東北亞就是中國經濟新的國際循環的重點區域。  其中,第二層含義指的是產業安全問題,安全問題就是放到一個安全的國際環境下。東北亞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所以這個是雙循環應該有的意思,它們有共同的目的,雙循環在適當的區域來擴大國際合作,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打造東北對外開放的新前沿,這個新前沿重點肯定是在東北亞。東北亞經濟合作的局勢演變,給東北對外開放帶來哪些機遇?
  • 21世紀初美洲、歐洲、亞洲科技發展的優先領域
    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世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世界經濟迅速轉型,從資源驅動、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在21世紀初,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科技發展戰略,部署優先支持的重點領域。這裡我們簡要介紹美洲(美國)、歐洲(英國、德國和歐盟)和亞洲(日本、韓國和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的優先領域。
  •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巴殿君:擺脫東北亞安全困境首要解決中美關係  2014年10月11日,由延邊大學主辦、亞洲研究院承辦的「圖們江論壇」,在延邊大學科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來自國內各高校、研究機構及韓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蒙古、德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
  • 中韓專家熱議東北亞安全合作:中韓關係是穩定軸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國《環球時報》和韓國《朝鮮日報》近日在首爾共同舉辦圓桌論壇,來自中韓的專家針對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局勢及中韓合作進行了熱烈討論。東北亞一直以來被看作是全球安全形勢中最複雜也是最脆弱的一個區域,朝鮮半島的分裂以及美國在亞洲的同盟體系是該地區安全困境的原因。作為東北亞的利益攸關者,中國和韓國應當如何合作?
  • 21世紀初那些科技史上的高光時刻:三大突破震撼物理世界
    時光流逝,曾經的新聞已經成為歷史,面向未來,我們仍需記住發生在21世紀初那些科技史上的高光時刻,記住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努力。三大突破震撼物理世界2012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研究人員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疑似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 【每周資源278】《東北亞歷史地圖集(1590—2010)》
    喜歡你就關注一下唄~☞微信後臺回復【每周資源】即可獲取《東北亞歷史地圖集(1590—2010)》所有高清原圖《東北亞歷史地圖集》包括56張特別繪製的地圖,涵蓋1590年至2010年的四個世紀。地圖集的設計一種介紹性地圖,用作頭版,顯示亞洲地區的地理位置;四幅描繪東北亞地理、氣候、生態、民族和十六世紀末政治景觀的地圖;四十九幅地圖,涵蓋了東北亞十年的歷史(1590-1890和1960-2010)或五年(1890-1960)年;兩張顯示礦產資源和人口密度的總結圖不允許我們以引用文本中常見的特殊性引用來源。因此,簡要解釋地圖上的信息是如何得出的很重要。
  • 21世紀20年代:中國公益將是怎樣的格局?
    ​編者按21世紀20年代正式開啟,面向未來十年中國與全球的激蕩將是怎樣的格局?身擔解決社會問題與推動公民社會的時代之任,中國的社會創新家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力量?此時,《社會創新家》邀請李小雲、何增科、劉小鋼、李勁、房濤、王行最、梁春曉七位社會創新的思想者與行動者,就這些問題,或高屋建瓴,或見微知著,寄語21世紀20年代。
  • 朝鮮第五次核爆加深東北亞地區核安全困境
    除此之外,東北亞地區還存在著多元複合安全困境,既有地區結構化安全困境,也有國家間安全困境,特別是還存在由朝核問題引發的核安全困境。朝鮮五次核試爆之前,東北亞地區存在著中、俄兩個主要核大國,美國通過「延伸威懾」增加了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存在,東北亞地區的核均勢就由中、俄、美三國構成,東北亞地區的戰略穩定性在「三邊核均勢」的支撐下維持基本平衡。
  • 老工業基地吉林的東北亞謀略
    可以說,東北亞博覽會已經成為中國乃至東北亞區域頗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本世紀初,中方同俄方也曾就租借海港一事進行接觸,中方還做出了可行性研究:如果俄方同意,中方計劃租賃扎魯比諾港49年。扎魯比諾港位於俄羅斯哈桑區特洛伊察灣內,處於圖們江入海口,距吉林省口岸城市琿春63公裡。該港口有4個泊位,可停靠2萬至3萬噸級輪船,長年通航,年吞吐能力120萬噸。而根據地圖顯示,扎魯比諾港的經濟腹地首先是長吉圖地區。
  • 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像20世紀初一樣,21世紀初的物理學天空也存在兩朵烏雲,它們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粒子物理的基本理論『標準模型『正確地解釋了幾乎所有的實驗現象,20世紀60年代以來,獲得了18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個成功的理論只能解釋宇宙中不到5%的物質,而對剩下的95%一無所知,我們成了井底之蛙。」陳和生說。那麼,我們一無所知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物理學家還不知道。
  • 東北亞安全三大困境:警惕國內政治過度影響外交
    發言人: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文正仁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使得我們現在面臨東北亞安全問題
  • 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成立專家學者齊聚海大共同研討北極可持續...
    10月29日,由大連市人民政府、中國航海學會、大連海事大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年北極可持續發展與航行安全國際研討會」在大連海事大學凌水國際會議廳召開。會議期間,「東北亞北極航運研究聯盟」揭牌成立。
  • 《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與轉型》出版
    【圖書信息】書名: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與轉型特列寧先生著述頗豐,編寫了一系列有關俄羅斯政治與安全問題的書籍和文章,其中包括《讓俄羅斯回到正軌》(Getting Russia Right),《俄羅斯動蕩的邊界:後蘇聯的俄羅斯中的車臣因素》(與阿列克謝·馬拉申科合著)(Russia's Restless Frontier: The Chechnya Factor in Post-Soviet Russia)和《歐亞的終結:地緣政治與全球化之間的俄羅斯
  • 劉振亞:加快構建東北亞、東南亞能源網際網路 將有效保障區域內各國...
    在16日召開的能源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上,東北亞和東南亞兩份「能源網際網路規劃研究報告」首次發布,為相關地區清潔能源開發與電網互聯,解決能源供給形勢嚴峻、化石能源比重過高和跨國輸電能力不足等問題,提供了綜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