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

2020-12-04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像20世紀初一樣,21世紀初的物理學天空也存在兩朵烏雲,它們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陳和生在2019年國際暗物質日北京地區活動上如此感慨。

活動現場照片。

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出了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定律。200多年後,愛因斯坦於1916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把牛頓的引力理論推廣到適用高速運動的物體。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一直被人們奉為圭臬。

「然而,上世紀2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天文觀測表明,在星繫到宇宙的尺度存在一些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不一致的現象。」陳和生說道。

天文學家觀測到旋渦星系的旋轉曲線並沒有按引力理論預言的那樣,在星系的發光區域以外迅速下降,而是平緩的延伸。在銀河系所有的星球都繞銀心轉動,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太陽轉動的速度和銀河系的質量以及太陽離銀心的距離直接相關,可以推出太陽的轉動速度為170千米/秒,但是實際測量的結果卻是220千米/秒-250千米/秒。

究竟是什麼致使引力理論失靈了呢?宇宙中還存在我們不知道的神秘魅影?為了解釋這種現象,科學家推斷旋渦星系裡必定有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

還有很多其他的天文觀測證據也表明有暗物質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實驗的結果給出了暗物質在宇宙物質總量的比例。在宇宙中,普通物質只佔4.9%,暗物質佔到26.8%,暗能量佔到68.3%。

「這個結果是相當驚人的。粒子物理的基本理論『標準模型『正確地解釋了幾乎所有的實驗現象,20世紀60年代以來,獲得了18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個成功的理論只能解釋宇宙中不到5%的物質,而對剩下的95%一無所知,我們成了井底之蛙。」陳和生說。

那麼,我們一無所知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

物理學家還不知道。他們猜測,暗物質是一種具有弱相互作用的重粒子,它比氫原子要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

對於這種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暗物質,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它們。

「暗物質尋找是近三十年國際粒子物理實驗的熱點之一,主要通過三類實驗來尋找暗物質粒子。」陳和生說。

第一種類實驗是「對撞」。在超高能對撞機上產生暗物質候選粒子,在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上有很多科學家從事這樣的工作,其中包括很多來自中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學家。

「對撞」只是一種尋找暗物質的方法,科學家還在「上天」「入地」尋找暗物質。

「悟空」號衛星

所謂「上天」,就是在外層空間間接探測暗物質,暗物質粒子可能會湮滅,產生普通物質對,如正負電子對。可以通過測量宇宙線正電子來尋找暗物質,比如華人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實驗;也可以通過測量宇宙線電子加正電子來尋找暗物質,比如我國的「悟空」衛星實驗。

而「入地」尋找暗物質,則是通過深地實驗直接探測暗物質粒子。暗物質粒子可能與普通物質發生概率極微小的碰撞,並把原來靜止的原子撞得「飛起來」。撞「飛起來」的原子就可以被觀察到了,這就是直接探測。陳和生把這種探測方法比作「守株待兔」,暗物質粒子是兔子,普通物質的原子就是株。

實際上,即便這三類實驗之一發現了暗物質的候選粒子,確認它就是宇宙中的暗物質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陳和生強調,三種實驗或至少兩種,必須相互驗證,才能確認這種粒子的存在,這需要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以及天文學家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來源:科技日報 活動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其他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陳可軒(實習)

審核:管晶晶

相關焦點

  • 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籠罩物理學的兩朵烏雲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雙劍合璧,令人們對物理學感到滿意,因為地球上絕大多數自然現象都得到了圓滿的解釋。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現了許多新的天文現象,證實在宇宙尺度下,有許多引力現象無法用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解釋。例如,漩渦星系的弧線的曲率與理論預測有很大差異,如果理論是對的,這些曲線應該更彎一些。
  • 兩朵「烏雲」籠罩在現代宇宙學上,或將再次引發物理學變革
    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堅不可摧的經典物理學大廈已經構建起來。然而,還有兩朵「烏雲」籠罩在這上空,這令當時的一些物理學家惴惴不安,誰也沒有想到最終會引發物理學史上最大的一場變革。一朵「烏雲」是紫外災變,黑體輻射能量呈現出不連續性,最終從中誕生了量子力學。
  • 暗物質和暗能量
    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和暗能量概念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更多的科學家開始接受這兩個概念。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似乎都沒有涉及這兩個概念。我們已經知道的物理理論也難以理解暗物質或暗能量。因此這被稱為21世紀物理學大廈上空的兩朵烏雲,與20世紀初物理學大廈上空的兩朵烏雲如此類似。相對論預言的引力波得到了直接證實,這進一步地體現了相對論的正確性,但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依然是不相容的,卻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都是正確的,這是困擾物理學家近百年的問題。 看來,物理學實際上是面臨三大問題,暗物質和暗能量以及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融洽。
  • 「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啟動
    暗物質和暗能量被稱為21世紀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晴朗天空中的「兩朵烏雲」,揭開暗物質、暗能量之謎,將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可能導致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3月18日,國家「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在京啟動。這標誌著中國科學家將向揭開「兩朵烏雲」之謎發起挑戰。
  • 現代物理學還有多少烏雲?至少三大烏雲,幾十朵小烏雲,甚至更多
    第一次是以伽利略和牛頓為代表的實驗科學的興起,第二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崛起。21世紀為止,物理學沒有出現顛覆性理論。反而留下來更多的烏雲。普朗克這些烏雲全都是在20世紀被科學家提出,驅散其中任何一朵烏雲,必將在物理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暗物質是什麼?現代物理學的烏雲,愛因斯坦也只猜對了一半
    以牛頓為首的經典物理牢牢統治物理學兩百多年,直到19世紀的最後一天,西方著名科學家湯姆生發表新世紀致辭時,居然說物理學的大廈基本建成了,以後的物理學家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大廈上做些縫縫補補的工作。但是他最後還是很務實的承認,物理學的上空還有兩大烏雲,簡單來說,一個是光速問題,另一個是黑體輻射。這兩朵烏雲也直接催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從此物理學又是新的一片天地。
  • 宇宙學被兩朵「烏雲」籠罩,有可能牛頓定律和廣義相對論都錯了?
    早在1900年,英國大物理學家開爾文勳爵曾公開宣稱:「物理學已走到盡頭,例外的只是漂浮在遠方地平線上的兩小朵烏雲。」開爾文勳爵所指的兩朵「烏雲」,實際是指當時處於萌芽狀態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一百多年過去了,儘管現在人們在歡呼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取得了勝利,因為這兩者幾乎能解釋所有我們已知的現象。但是,幾乎所有當代的物理學家內心都明白,現在歡呼勝利還為時過早,因為還有兩朵「烏雲」籠罩在物理學和宇宙學頭上,這兩朵「烏雲」分別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 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
    從18 世紀到世紀, 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都得到 了很大發展:卡諾、焦耳、開爾文、克勞修斯等建立了宏觀熱力 學理論,克勞修斯、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等建立了熱現象的氣體 動理論;庫侖、奧斯特、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等建立了電磁學理論;託馬斯楊、菲涅耳等建立了波動光學理論。
  • 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人類物理學新紀元的開端
    (原標題: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人類物理學新紀元的開端) 根據得到的最新消息
  • 這個星系,沒有暗物質
    此前,科學家們在研究其它星系和星系團中,都預言了暗物質的存在,如今竟然發現有一個反常的,沒有暗物質。這個暗物質是個什麼鬼?在19世紀,物理學的天空中飄著的兩朵「烏雲」是關於「」光的運動性質」和關於「黑體輻射」的問題。到了20世紀,這兩朵「烏雲」已經開出了兩朵豔花,一朵是「相對論」,一朵是「量子力學」。它們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現在物理學家們認為,21世紀天空中還籠罩著兩朵「烏雲」,它們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 世界暗物質日:專家聚焦三類實驗尋找暗物質粒子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陳和生做《暗物質之謎》報告指出,數十年來,各種天文觀測結果都明確支持暗物質的存在,這使粒子物理學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只能解釋宇宙中約5%的物質,而對佔95%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一無所知,暗物質和暗能量也成為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暗物質是什麼?
  • 兩朵烏雲催生兩大理論,你知道嗎?
    在1900年,著名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威廉·湯姆遜)在一篇瞻望二十世紀物理學的文章中他先說:「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物理學大廈中,後輩物理學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接著他又說:「但是,在物理學晴朗的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
  • 暗物質與暗能量
    在這個過程中,宇宙經歷了原初輕元素合成、光子退耦和中性原子形成、第一代恆星形成等幾個重要的時期,星系、地球、空氣、水和生命便在這個不斷膨脹的時空裡逐漸形成。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天文學家哈勃從星系光譜的紅移的觀測中發現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遠離退行,距離越遠,退行速度越大,二者成正比,這個比例係數被稱為哈勃常數,這個規律叫哈勃定律。
  • 是三大烏雲阻礙了科學家?
    目前物理學上空的烏雲不再是光速問題和黑體輻射了。而是變成了三朵烏雲。第一朵烏云:萬有理論&大一統理論的缺失事實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並不兼容。我們知道,上個世紀物理學兩座大山分別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前者研究微觀世界,後者研究高速運動和引力問題。
  • 生命技術:施一公教授說宇宙中96%都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暗物質
    像20世紀初一樣(光的波動-->相對論和黑體輻射能量不均分-->量子論)21世紀初的物理學天空也存在兩朵烏雲暗能量-->神?or 計算誤差?。最近看了一個視頻特別震撼,是關於施一公教授關於生命的研究,發現我們人類能夠感知的物質世界,只有佔宇宙的4%,另外96%都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這96%裡面絕大部分是暗能量,其中23%是暗物質。
  • 在地底尋覓「宇宙幽靈」——走近全球最深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科學家:暗物質份額遠超人類可看到的物質  如果把21世紀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比作「晴朗天空」,暗物質和暗能量則被看作「兩朵烏雲」,兩者難以用現有理論解釋。  這不是物理學「天空」第一次出現「烏雲」。  19世紀末,以牛頓經典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大廈被認為「已經建成」,僅需「修修補補」。
  • 中國發射「悟空」尋找暗物質:科學家已走投無路
    只有兩種可能:要麼,牛頓和愛因斯坦錯了,現有的物理學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這想一想就讓人很興奮呢,科學從不怕錯,就怕遲遲沒有發現錯。)要麼,銀河系外圍的旋臂周圍,有大量的不發光物質,也就是暗物質。暗物質的質量很大,它增加了跟銀心的引力。這類似於上文咱們說的,要想地球擁有水星的軌道速度卻又不被甩出軌道,辦法是增加地球的質量。
  • 「暗物質」是什麼?維繫星繫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暗物質的發現史20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誕生撥開了物理學上空漂浮的兩朵「烏雲」(以太漂移和黑體輻射問題)。然而在20世紀末,人們發現,物理學的天空中又漂浮了兩朵新的「烏雲」,這就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問題。
  • 暗物質,暗能量?
    哈勃望遠鏡當科學家一再通過各種的觀測和計算證實,暗能量在宇宙中約佔到73%,暗物質約佔到23%,普通物質僅佔到4%,預示著人們認識到的宇宙只佔整個宇宙的4%,而佔96%的東西竟然不為我們所知。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客觀存在性性,李政道先生在其所著的《物理學的挑戰》中已經有所討論。2005年10月25日,李政道在清華大學演講中指出:「21世紀初科學技術最大的謎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存在於人類已知的物質之外,人們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構成也和人類已知的物質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的能量的5倍以上。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系列課程介紹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除此之外,我們對暗物質的性質了解非常之少。暗物質有可能是原子分子這樣的一些粒子,也有可能是所謂的場的能量,甚至有可能是比可見光的波長還微小的微小黑洞。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還不清楚,但是暗物質的存在和我們實際上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