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理學還有多少烏雲?至少三大烏雲,幾十朵小烏雲,甚至更多

2020-12-04 科學認識論

從17世紀開始,伽利略通過系統化實驗歸納了自然規律,從而標誌著物理學的誕生。從伽利略到牛頓,從麥克斯韋再到愛因斯坦,從哈勃提出宇宙膨脹論到霍金提出黑洞輻射。物理學的新理論層出不窮,每一個都顛覆著常人的思維。

從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那年開始計算,物理學到今天走過來將近400年的時光。

縱觀物理學史,有兩次大巔峰時期。第一次是以伽利略和牛頓為代表的實驗科學的興起,第二次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崛起。

21世紀為止,物理學沒有出現顛覆性理論。反而留下來更多的烏雲。

普朗克

這些烏雲全都是在20世紀被科學家提出,驅散其中任何一朵烏雲,必將在物理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8世紀末的大部分科學家曾天真地以為物理學的大廈基本完成,其他只是縫縫補補的小事情。直到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徹底打破了這違和又尷尬的「和諧」局面。

20世紀的物理學全線推進,不僅將微觀世界的研究尺度縮小到普朗克級別,還在高速世界將粒子的運動提高到狹義相對論級別。

不過物理學一直殘留著形形色色的矛盾。比如在20世紀初,物理學家認為的烏雲基本就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不可調和性。愛因斯坦在晚年就著手研究如何將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這就是愛因斯坦心中的大一統理論。以目前的認知層次來看,愛因斯坦註定是失敗的。畢竟那時候強力和弱力還未被納入物理學的研究範疇。

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浮現到世人面前,比如正反物質對稱性破缺,量子引力的傳播子還未被找到。

在高能物理中,物理學家還曾搞不懂質量產生的根本機制

在宇宙學上,既然按照霍金的黑洞輻射理論,那麼被黑洞吸收的信息終將釋放出來,那這些信息又會去哪?如果黑洞不會釋放信息,那麼理論預測的的黑洞輻射又該如何解釋?

還有額外維度,多重宇宙論,暗物質,和暗能量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物理學不僅存在理論矛盾,還存在理論之間的矛盾。在實驗物理上,還存在驗證手段不足的窘境。

但歸根結底就是可驗證理論的手段遠遠落後於挺進的理論。如果所有的理論都有可靠的實驗基礎,那麼目前的物理學也不會出現理論的百花齊放局面。

我簡單盤點一下物理學現存的大烏雲

在理論層面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不兼容,也就是說引力子目前還沒有找到,其引力子還未被納入標準模型。

解決的方案就是超弦理論,M理論甚至是圈量子引力理論。

萬有理論

這些都是萬有理論的候選者。正如前文所言,這些理論基本上很難,甚至沒有手段可以驗證,超弦理論甚至淪為數學上的自嗨。

在宇宙層面,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否確鑿無疑地存在?即便大多數科學支持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但是其信心僅僅來自無法解釋的星系旋轉現象引發的額外引力猜想,以及宇宙加速膨脹導致的能量缺失現象。

嚴格來說,暗物質和暗能量只是科學家堅信現有主流物理學理論的正確性。而觀察宇宙的結果卻與現有的力學理論有明顯衝突。

那麼物理學該怎麼辦?

力學理論已經被無數實驗驗證,沒人相信力學理論會錯,也沒有更好的理論替代現有的力學理論,於是我們不得已引入新的物質概念,並選擇相信它們是客觀存在的。

疑似暗物質存在的子彈星系團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結果,爆炸之初會產生同等量的正物質和反物質。而且在爆炸之初,大部分正反物質會湮滅並釋放了巨大能量,可為什麼同等量的正反物質沒有湮滅完全?

正反粒子對示意圖

現在的宇宙絕大數是由正物質主導的,這多餘出的正物質勢必意味著同等量的反物質消失。這些反物質的去向是科學家無法解釋的。

這一問題的解決註定掀起新的物理學革命。

不過也有值得慶幸的一面。最近幾年,物理學在實驗領域有了新的突破。

尋找希格斯波色子

在基本粒子如何產生質量的這一問題上曾經令物理學家費解。不過科學家提出來希格斯機制回答這一問題。

希格斯粒子示意圖

科學家首先假定宇宙中充滿希格斯場,某些基本粒子在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會獲得質量。不過這樣的假設必須找到希格斯粒子。

就在2013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找到符合理論預言的新粒子,該粒子就是曾經苦苦尋找的希格斯波色子。

彼得·希格斯

希格斯本人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驗證量子力學完備性的貝爾實驗

愛因斯坦曾經在1927年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舌戰量子哥本哈根學派的波爾,並反對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糾纏的詮釋。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認為,大自然絕對不會存在量子糾纏這麼詭異的超距作用的出現,這肯定是在解釋量子糾纏這件事上出現的紕漏。這種紕漏就是由於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導致的。

我們之所以不可以完全預測天氣,在於我們無法精確了解大氣層中每一個空氣分子的物理量,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了解每個氣體分子的運動規律,以及相互作用,那麼我們就完全可以精確預測天氣。

同理,愛因斯坦認為波爾對量子糾纏的解釋是由於類似於無法掌握每個空氣分子物理量的某種關鍵信息的缺失,這才導致出現量子糾纏這樣詭異的現象出現。

他還認為:量子糾纏的超時空作用是糾纏粒子分開之初就決定好的。就好比把一雙手套放進兩個完全相同的盒子裡,並隨機打亂盒子擺放順序。如果我打開其中一個盒子發現這隻手套為左,即便你把另一個手套拿的再遠,都會同時知道那隻手套為右。

於是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並不完備。不過這樣的爭論沒有任何實驗可作為對賭保證。

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貝爾提出來貝爾不等式以專門解決這一矛盾。上個世紀已經進行過多次貝爾不等式驗證實驗,結果顯示愛因斯坦錯了。不過這些實驗飽受存在漏洞的詬病。

直到2015年,由數萬人參與的大貝爾自由意志實驗才從99%的程度上否定了愛因斯坦的說法。量子力學的完備性是板上釘釘的事。

最後我總結一下,物理學在理論與實驗上存在亟待解決的三大烏雲

①量子力學與引力的矛盾

②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索

③正反物質不對稱的原因

在其他方面,物理學還存在如下烏雲

理論預測和實驗觀察產生數量級衝突矛盾的真空能量密度問題,簡稱真空災變問題

是否存在四維空間甚至更高維空間,簡稱高維度問題。

磁單極在宇宙爆炸之初是否存在過。以及中微子震蕩問題。

基本粒子的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是否在數值上相等?

我相信隨著科學得發展,這些問題會一一解開。目前物理學的烏雲解開後,或許會出現更多的烏雲。烏雲就是矛盾,有矛盾才會前進。

不過在哲學層面上,物理學終將存在一個永恆的話題,那就是:宇宙為何而生?

相關焦點

  • 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
    17世紀, 牛頓在伽利略、克卜勒工作的基礎上, 建立了完整的經典力學理論,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物理學。他的老師非常誠懇地教導他: 物理學將會很快地具備自己終極的穩定形式;雖然在這個或那個角落裡,還可能發覺到或消除掉一粒塵土或一個小氣泡,但作為整體的體系卻足夠牢固可靠了,理論物理學已明顯地接近幾何學幾百年前已經具有的那種完善程度幸虧未來的科學大師沒有認真聽他的,否則物理學也許還真會多穩定若干年也未可知。
  • 量子度量 一、烏雲背後的烏雲
    一百多年前,兩大理論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物理學中存在的小問題,然而令人措手不及的是,新理論的誕生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一、烏雲背後的烏雲1900年4月27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即開爾文男爵),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名為《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烏雲》演講,開爾文男爵樂觀地指出,物理大廈已經完成,所剩的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同時他還富有遠見地指出,在物理學陽光燦爛的天空中飄浮著兩朵烏雲。第一朵烏雲主要是指麥可遜莫雷實驗。
  • 兩朵「烏雲」籠罩在現代宇宙學上,或將再次引發物理學變革
    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堅不可摧的經典物理學大廈已經構建起來。然而,還有兩朵「烏雲」籠罩在這上空,這令當時的一些物理學家惴惴不安,誰也沒有想到最終會引發物理學史上最大的一場變革。一朵「烏雲」是紫外災變,黑體輻射能量呈現出不連續性,最終從中誕生了量子力學。
  • 讀《放射性秘史》:從第三朵烏雲到蘑菇雲—新聞—科學網
    讀《放射性秘史》:從第三朵烏雲到蘑菇雲
  • 物理學的第二朵「烏雲」讓普朗克打開了量子世界的大門!
    今天給大家帶了的是近代物理學中的第二朵「烏雲」。在十九世紀末,歐洲的許多物理學家就聚在一起。由於當時在力學方面的都能從經典力學中得到解決;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對電磁場進行了統一;在熱學方面也形成了理論體系。開爾文就很自信說到,物理的大廈已經落成,剩下的就是小補小修的工作。但它晴朗的天空飄來了兩朵烏雲,其中一朵烏雲就讓普朗克悄悄打開了量子世界的大門。
  • 開爾文的兩朵「烏雲」——經典物理學的危機
    然而,他還是低估了這兩朵「烏雲」的威力。它們是從根基上動搖了經典物理學大廈,使經典物理學處於深刻的危機之中。開爾文所稱的第一朵烏雲就是指的邁克耳遜一莫雷的「以太」漂移實驗。人們知道,水波的傳播要有水做媒介,聲波的傳播要有空氣做媒介,它們離開了介質都不能傳播。太陽光穿過真空傳到地球上,幾十億光年以外的星系發出的光,也穿過宇宙空間傳到地球上。光波為什麼能在真空中傳播?它的傳播介質是什麼?
  • 兩朵烏雲催生兩大理論,你知道嗎?
    在1900年,著名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威廉·湯姆遜)在一篇瞻望二十世紀物理學的文章中他先說:「在已經基本建成的物理學大廈中,後輩物理學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接著他又說:「但是,在物理學晴朗的天空的遠處,還有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
    甚至認為:就歷史研究而言,如果沒有關心人類命運的宏大心靈和跨學科研究綱領,那麼再專業化的訴求都可能把我們引到黑暗中去。如今我們正處於經濟無限度地超增長和新科技全面改變人類生活面貌的太平盛世。表面上看來,繁榮和進步似乎可以無限制地延續下去,人類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了。但在這「晴朗」的天空中遠遠出現兩朵烏雲,值得引起注意。
  • 是三大烏雲阻礙了科學家?
    目前物理學上空的烏雲不再是光速問題和黑體輻射了。而是變成了三朵烏雲。第一朵烏云:萬有理論&大一統理論的缺失事實上,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並不兼容。我們知道,上個世紀物理學兩座大山分別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前者研究微觀世界,後者研究高速運動和引力問題。
  • 宇宙學被兩朵「烏雲」籠罩,有可能牛頓定律和廣義相對論都錯了?
    早在1900年,英國大物理學家開爾文勳爵曾公開宣稱:「物理學已走到盡頭,例外的只是漂浮在遠方地平線上的兩小朵烏雲。」開爾文勳爵所指的兩朵「烏雲」,實際是指當時處於萌芽狀態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但是,幾乎所有當代的物理學家內心都明白,現在歡呼勝利還為時過早,因為還有兩朵「烏雲」籠罩在物理學和宇宙學頭上,這兩朵「烏雲」分別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最近幾十年的觀測表明,我們的宇宙主要是由未知的物質和能量構成的,宇宙中足足有70%的物質密度似乎來自暗能量的形式,有26%是來自暗物質,只有4%是普通物質。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雙體實驗室
    甚至認為:就歷史研究而言,如果沒有關心人類命運的宏大心靈和跨學科研究綱領,那麼再專業化的訴求都可能把我們引到黑暗中去。如今我們正處於經濟無限度地超增長和新科技全面改變人類生活面貌的太平盛世。表面上看來,繁榮和進步似乎可以無限制地延續下去,人類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了。但在這「晴朗」的天空中遠遠出現兩朵烏雲,值得引起注意。
  • 現代物理學的烏雲,愛因斯坦也只猜對了一半
    以牛頓為首的經典物理牢牢統治物理學兩百多年,直到19世紀的最後一天,西方著名科學家湯姆生發表新世紀致辭時,居然說物理學的大廈基本建成了,以後的物理學家能做的就是在這個大廈上做些縫縫補補的工作。但是他最後還是很務實的承認,物理學的上空還有兩大烏雲,簡單來說,一個是光速問題,另一個是黑體輻射。這兩朵烏雲也直接催生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從此物理學又是新的一片天地。
  • 物理學定律趨向宇宙真諦?或許能破除物理學兩朵烏雲,解宇宙之謎
    用愛因斯坦相對論來解釋宇宙的一切,說起這世間最具有奧妙的學科,人們一定都會想到物理學,物理學和科學,這兩門學科在不斷的推動人類向前發展,人類在不斷的探索奧秘的過程當中也變得更加的謙遜,因為我們知道尚且具有許多未破解的奧秘,人類所接觸到的知識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其實跟浩瀚的宇宙相比,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不值得一提。
  • 狹義相對論是物理學中的一朵「烏雲」催生的!
    例如最有名的就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另外還有他的光子假說解釋光電效應;質量大的物體會使光線發生彎曲,在1915年日全食觀測水星,也證實了他的正確性。前幾年引力波的發現,這證明了他一百年前的預言……那麼各位小夥伴知道狹義相對論是怎樣提出的嗎?今天土哥帶大家了解一下。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內容:力學規律在所有慣性坐標系中是等價的。
  • 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初物理學天空的兩朵烏雲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像20世紀初一樣,21世紀初的物理學天空也存在兩朵烏雲,它們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還有很多其他的天文觀測證據也表明有暗物質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觀測實驗的結果給出了暗物質在宇宙物質總量的比例。在宇宙中,普通物質只佔4.9%,暗物質佔到26.8%,暗能量佔到68.3%。「這個結果是相當驚人的。
  • 烏雲烏雲快走開
    「這樣神遊到學期末,怕只能變成一朵烏雲吧。」手下又多一個大叉。那頁紙現在像到處露著棉絮的破棉襖。「烏雲烏雲快走開,你可知道我不常帶把傘……」後桌的俞文豪惡作劇地輕哼起蔡健雅的歌,此刻聽在旭雲耳朵裡,恰恰成了燃起心裡那團溼穰草的火星子。旭雲扔下筆,抓起一本閱讀課本,伴隨一聲尖利的「啊」,人起書落。
  • 對話向松祚:主流經濟學大廈上的三朵烏雲
    19世紀末期,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男爵在展望20世紀物理學前景時,他提出了兩個未能被當時學界證實的問題,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物理學界的兩朵烏雲」,這也成了未來一個多世紀裡現代物理學發展方向的「謎題」。實際上,當前在主流經濟學大廈上也有烏雲,這些烏雲有關經濟增長的動力、人的經濟行為本質以及如何理解經濟體系等重大問題。
  • 反物質和暗物質,為什麼被科學家稱為物理界的「烏雲」
    反物質、暗物質之謎是懸浮在物理天穹之上的四朵「烏雲」之一。所謂四朵「烏雲」,是指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也是困擾全世界物理學家的物理學難解之謎,其中還包括類星體的超高能量、尋找自由夸克、超引力和超對稱。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科學家與各國科學家一起,正在攜手解讀這朵「烏雲」。
  • 暗物質和暗能量:21世紀籠罩物理學的兩朵烏雲
    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雙劍合璧,令人們對物理學感到滿意,因為地球上絕大多數自然現象都得到了圓滿的解釋。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現了許多新的天文現象,證實在宇宙尺度下,有許多引力現象無法用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解釋。例如,漩渦星系的弧線的曲率與理論預測有很大差異,如果理論是對的,這些曲線應該更彎一些。
  • 陳瑤:原來笑容是生活中的陽光,可以驅散生活中的烏雲
    曾經有一段時間心情很糟糕,好多事情積壓在自己心裡,那段時間感覺自己很壓抑,周圍都是烏雲籠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手機上刷到一個小視頻,視頻中陳瑤的鏡頭不是很多,但卻讓我印象深刻,她出現在鏡頭時候,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容,看到她的笑容時我才意識到原來燦爛的笑是這樣的,也是因為這一個微笑,讓我糟糕的心情好了許多,原來笑容是生活中的陽光,可以驅散生活中的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