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200多年後,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人們對光速、引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雙劍合璧,令人們對物理學感到滿意,因為地球上絕大多數自然現象都得到了圓滿的解釋。然而,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發現了許多新的天文現象,證實在宇宙尺度下,有許多引力現象無法用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解釋。例如,漩渦星系的弧線的曲率與理論預測有很大差異,如果理論是對的,這些曲線應該更彎一些。又例如,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轉動的速率與計算值有很大偏差,理論上太陽的轉動速度應當是170千米/秒,而實際卻快了不少,達到了220至250千米/秒。
人們帶著滿腹疑問跨入了21世紀,暗物質和暗能量就像兩片烏雲,籠罩著整個物理學界。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失靈了嗎?還是天文望遠鏡在欺騙我們?假設理論和觀測都沒有出錯,那麼只有一種可能,或許宇宙中有一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暗物質。科學家提出暗物質假說也不是無憑無據的,支持暗物質假說的實驗數據主要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值,他們還算出了宇宙中普通物質與暗物質的相對質量比例——我們能觀察到的只是普通物質,它們僅佔4.9%,宇宙主要是由我們觀察不到的物質組成的,其中暗物質佔26.8%,暗能量佔68.3%。
對未知的困惑令物理學界感到很尷尬,經典宇宙模型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已經摘得了18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如此成功的理論卻只能解釋宇宙5%的物質。直到現在人們也還不知道暗物質的身份,似乎成了井底之蛙。物理學家猜測,這種暗物質是一種具有弱相互作用的質量很大的粒子。
科學家們為了探索暗物質的奧秘,不惜上天入地,近30年來,這都是國際粒子物理實驗的熱點之一。主要有3種實驗手段:
第一種實驗是「對撞」,在地球上就可以開展這種實驗。超高能量的對撞機上會產生很多種粒子,科學家要從中篩選出具有暗物質特徵的粒子。
第二種實驗是衛星實驗,例如我國的「悟空」衛星。暗物質湮滅可能會產生普通物質,科學家在太空實驗室裡,探測由暗物質湮滅產生的普通物質,例如正電子。
第三種實驗是地下實驗,暗物質粒子或許可以穿透普通物質,地下深處可以避開宇宙射線和人類活動的幹擾,或許可以觀察到異常的能量信號,從中辨別出暗物質傳遞給普通物質的能量。
結語
科學家無法解釋宇宙中過剩的引力的來源,所以假設存在暗物質。然而在真正找到證據之前,暗物質到底是什麼,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