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西方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形成【社會科學大致上起源於西方哲學】
1、西方的哲學——「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對比中國研究「天人合一」,西方將人文與自然分開研究】
·(道德)或然性知識:關於「社會」的知識,受制於人的愛好、情緒等等影響。關於人與制度都算是。
·(自然)必然性知識:關於自然的,客觀的知識。
2、「自然科學」與「道德科學」
【17世紀,牛頓力學開始,自然哲學演變為自然科學,使得研究自然的哲學可以追求必然性。】
當自然科學家認定這是客觀知識時,人文、社會科學家力圖將人文社科知識科學化、客觀化,通過以下四種途徑:
·心理的傳統或方法,是由霍布斯開創的《利維坦》(1651)將幾何學方法應用於國家穩定研究之中。
·政治經濟學傳統或方法,由威廉·配第開創,其在1691年的《政治算術》中宣稱發現了「政治算術法」
·社會學的傳統或方法,是由哈林頓1656年出版的《大洋國》開創的。
·財政學的傳統或方法,,是由賽肯多夫爾和比徹等人倡導的。他們認為重視商業研究應完成兩件事:一是將國王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結合起來,提高私人和公司利益;二是將社會福利與製造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結合起來。
【由此,道德哲學演變成為道德科學。】
3、相關歷史(西方與世界)
·亞當·斯密於1776年發表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法國社會科學家孔德於1864年出版了《實證哲學教程》;1880,美國政治學家倡導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政治學研究院。【由此,道德科學演變為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制度化的三個主要特徵:
·集中在五個地區:英國、法國、日耳曼國家、義大利半島諸國以及美國。
·眾多研究主題、學科名稱也是在這個世紀提出。
·恰逢歐洲正在確立它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主宰地位。(因此,社會科學向全球拓展)
美國主導的20世紀:
·核心與邊緣(知識的生產與消費)【美國作為生產者,其他國家作為消費者】
·一元與多元【指的是核心區的一元與邊緣區的多元】(知識的普世性與二難境地)【美國的研究者發明各種概念並將其運用在發展中(邊緣區)國家。因此,發展中國家陷入兩難境界,即接受美國概念但是冒著丟失自主文明的風險與拒絕美國概念但是沒有自主創新的兩難境界】
二、政治學的科學化和制度化【三個階段】
·18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率先成立政治科學研究院
·1903年,美國建立了「美國政治學會」
·1906年設立了專業性學術刊物《美國政治學評論》
1、20世紀早期的政治哲學與制度主義
20世紀早期政治學研究的另外一個研究重點就是集中在政治制度的研究上,後來人將其稱為制度主義,這種研究有兩種傾向:
·一種傾向是對某個國家的立法、行政與司法等政治機構進行分析,研究的重點是某個國家的憲法、法律文本、政府文件、議會議事日程等資料,從這些資料中理解特定社會的政治價值以及權力運行的方式,並進而對符合某種目的的政治機構或制度進行評價。
·另一種傾向是對不同國家之間的不同政治制度以及其歷史演變進行比較,進而歸納出一些關於政治制度的普遍原則和一般知識。這些研究為後來的比較政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20世紀50-60年代的行為主義與理性選擇【革命性變化:行為主義革命,基本主張政治學研究不應該像早期那樣研究政治體制,而是為了對政治想像進行客觀的和價值中立的研究,應該研究個體與群體的政治行為,進而發現人類的政治行為一般規則。】
背景:
·殖民主義的結束以及由此而出現的「現代化」研究和「地區」研究。
·美國成為霸權國家,美國不但取代英國開始主導國際政治經濟,而且美國的大學也取代歐洲大學成為知識主要生產者。
·自然科學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實證和實驗取代了以往的哲學思辨和描述性研究,科學主義普遍盛行。
·隨著人口增長,大學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大規模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大學裡廣泛傳播。
行為主義給政治學研究帶來的主要革命性影響:
·可以對個體和群體的政治行為進行系統的和科學的研究,研究的結果是客觀的而且是可以檢驗的。
·個體的政治行為可以通過樣本、直接訪問、實地考察以及統計分析得到實證的結果。
【行為主義為後來的選舉理論、政黨理論、政治溝通理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其基於兩種假設:
(1)個人、群體政治行為的可實證性。
(2)理性選擇:將個人假設為是理性人,每個個體都是一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然後在各種情境下來計算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則行動的個體可能會採取的行動。安東尼·唐斯的《民主的經濟理論》(1957)、賴克的《政治聯盟理論》(1962)、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形成了理性選擇理論。
行為主義與理性選擇對政治學研究趨勢的影響:
·國內政治的研究更加深入。由於研究重點集中在個人的政治行為和實證研究方法的盛行,學者們更多關注個人作為政治行為體的態度以及這些政治態度對政府決策過程的影響。深化了投票選舉分析、國內官僚政治或科層政治、利益集團、政黨、公眾輿論、公共政策以及對外決策過程的研究。
·比較政治研究的興起。二戰後許多新興獨立民族國家建立。這些國家的政治發展與現代化成為首要的研究議題,因而地區研究應運而生。對這些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傳統、文化、體制、結構的研究比較廣泛的出現。
·國際政治或國際關係。國際體系的變革和冷戰的格侷促使政治學家開始關注國際之間政治的研究。國際體系的穩定、霸權、國際安全、核擴散、國際衝突、政治聯盟被列入政治學家的研究日程上。
·政治經濟學興起。自從社會科學產生以來,政治經濟學常被認為是兩個分離的領域;政治學研究政治領域人的行為,認為政治人都在追求公共利益;經濟學研究人在市場的行為,經濟學通常假定經濟人都在追求各自的私利。而理性選擇(或公共選擇)的興起則將政治人和經濟人統一起來,用經濟學的方法對政治內容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3、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新制度主義
新制度主義首先產生於美國的政治學界,既反對行為主義完全從個體的行為分析出發,也反對早期制度主義對制度簡單而靜態的描述。新制度主義認為,整體制度不是個體行為的簡單相加,而且制度也是動態的和不斷演變的。從個體和制度的相互關係出發,新制度主義強調對個體的行為和觀念與制度的變遷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並在政治學中形成三種新的制度研究路徑:
·歷史制度主義:通過研究歷史,進而得出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研究,最後認為個體的行為受制度的制約
·社會學制度主義:個體的行為不是完全以效率評價,而是以合法性評價。
三、政治學的最新發展: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在國際社會中出現了三種大勢:
·地區主義首先在歐洲然後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這對以往的民族國家的主權以及國內政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伴隨著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商品和服務在全球市場的流動而使得經濟全球化得以加強,這些經濟要素的流動對相關國家的國內政治以及在全球層面的政治合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戰。【富國與窮國,即受益者與受損者的衝突,成為政治學關注的主體】
·冷戰的結束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內政治制度變遷、政治轉型以及國際層面的國際政治合作成為一系列全新的研究課題。
四種學術研究傾向
·重新思考國家和市場的關係(不能假設政府是全能全知且善良的,政府在實施權力的每一個過程中都要考慮交易成本,並不完全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的。所以,無論是經濟學研究政策還是社會學研究政策,都必須分析背後的政治過程。)
·重新思考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關係(國際化通過何種途徑影響國際政治?國內政治制度在國家的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何種作用?不同國家的國內政治如何影響其國際化戰略的制定以及如何應對國際壓力?)【傳統是單位學說,認為國內國際政治是兩門獨立的學科】
·重新思考「美國政治學」和一般政治科學的關係(如英國的政治學界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標榜為「英國學派」,而中國的政治學界也在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或「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以前認為美國政治學擁有普世性的價值】
·定量研究方法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最為標誌性的成果是1994年出版的並廣為美國政治學界接受的關於量化方法論的教材《社會科學研究設計:定性研究中的科學推理》【存在爭議,歐洲認為量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中國國內同樣存在爭論】
今天的政治學的三(四,包括各國特色)個分支:
·政治理論:包括基本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和範疇【國體、政體,政治文化、公眾輿論、利益集團、政黨和選舉、立法司法與行政、政治經濟、國家利益與國際關係】;也包括古典政治理論【亞里斯多德、洛克、盧梭、馬克思到制度理論】和當代的政治理論【行為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現代化理論、結構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是指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形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帕森斯、默頓等。由社會有機體論和早期功能主義發展而來,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整個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係。認為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功能)。其最重要的理論是社會均衡論。)
、理性選擇和新制度主義】;還包括政治意識形態【古典自由主義、古典保守主義、古典馬克思主義以及當代政治意識形態(新保守主義、女性主義、環境主義)】。人類社會政治行為的基本研究還依靠哲學思辨來完成。
·比較政治:對比之前美國學術界將研究美國與美國之外政治的研究統稱為比較政治,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在接受人類社會一般準則的基礎上,開始自覺挖掘本國與本地區政治傳統、文化、規範對本國政治制度形成的影響,並藉助數學模型和統計學的大樣本分析方法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歷時和共時的比較,以期對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一般理論進行驗證的同時,抽象出更具普遍性的概念和命題。當代比較政治學關心的一個核心命題是,從單個國家政治經驗中總結的政治理論多大程度上有一般意義?一般政治學理論如何在現實多元的政治生活中具有可操作性?
·國際關係: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主要指國際政治,重點研究軍事和政治安全。受全球化和地區主義的影響,今天的國際關係主要指偏重於安全研究的國際政治和偏重於經濟問題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當今的國際關係主要集中在四個研究議題上:
(1)能否能夠阻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擴散?
(2)中國的發展是否會導致中國和現在世界領導者的美國發生衝突?
(3)經濟全球化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的贏家和輸家,這是否會導致世界範圍內的國家之間的政治衝突進而打斷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4)經濟全球化要求對全球性的制度進行治理,這是否會導致國家之間因為全球治理的規則以及國際制度的決策程序而發生衝突?
·(美國的政治與對外政策)——中國政治與對外政策
中國政治與對外政策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成為全球政治學者研究的新的核心問題?
·中國式市場經濟是否必然導致西方式民主政治產生?
·加入世界體系後的中國是否對作為世界經濟的主導者的美國構成挑戰並發生衝突?
·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明和政治傳統的中國,是否會成為一個「異質」的國家終結過去五百年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政治學產生整體趨勢:哲學思辨到社會研究知識的科學化產生,在科學主義的推動下,政治學研究開始制度化,20世紀90年代後,政治學研究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一個共識,即上述的四大分支。